启功先生说:"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与字帖一致。″
临摹好一字帖,并不是临摹好一切字帖的基础,启功先生说的正确。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字帖,所用的书写技法和结构特征不尽相同。现举例分析说明:
一,《睡虎地秦简》:
是秦始皇公元前27年之物,隶书墨迹本,用笔杂有篆书笔意,改篆书又长又曲的笔画为又短又直笔画,己有初步隶书特征。此帖圆笔中锋,顶锋入笔,注意点画衔接。
二,《乙瑛碑》:
汉隶碑刻,建于山东曲阜孔庙。如横画有方起方收笔,圆起圆收笔。起笔头方尾部如燕尾,和蚕头燕尾横这几种笔法。结构平正而飞动。主笔伸展。
三,《叶慧明》碑:
属唐代隶书,唐开元五年(717年)立,工稳庄严,骨力劲俏。
四,伊秉绶隶书:
清代隶书,平直用笔,起笔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稍顿即收。
其他网友回答:各位书法爱好者说的都很对。启功先生是当代的书法家,在书法界享有一席之地。
对于临帖,我认为首先是学字的目的是什么?一,学学毛笔字而已,那就是另论;二,如果要学习书法,那就应听听启功先生建议。书法是非常严格的,须循规蹈矩,不能走样。过去上学,儿童时代要学描红,然后才可写大仿,随后仿帖。一步步非常严格。慢慢的脱帖、背帖,逐步练习,开始眼高手低,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很艰苦。
我由于工作需要,经常用毛笔写字,剧团演出,每天都要写许多海报(到市内广告牌上张贴)、写水牌(每天演出的剧目)。有一天,市艺校校长(青岛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张书年(字墨卿)对我说:字好看,但一看就知道你临帖基础沒打好。我立即想起上学写大仿时,老师说:走还没学会就想学跑!所以说启功先生对如何写仿临帖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
仿帖要专一认真不走样。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朋友叫冯国荣(后调市文联),他临郭沫若先生的体,年复一年,临的维妙维俏,他把临的字寄给郭先生,郭沫若给他回信大加赞赏鼓励,还送了他一幅字。临帖是学书法很重要的一环,孜孜不倦。
再是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他的行书自成一体,被称为“舒同体”。山东的《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山东报纸报头都用舒同体。机关干部,学生兴写钢笔的舒同行书。但,近代自称一体的却很少。
所以大凡学书法的人对写帖是必经之路,要循规蹈矩,才会有收效,千万别想自成一体,这门槛是鲤鱼跳龙门。
其他网友回答:我个人认为启功先生说的很客观。 学书法的人,想必其功于一帖,靠一招笑傲武林,那是不可能的。
不否认,书法的艺理与精髓存在通适性,系统深入的去临摹一位名家的作品,对书法的学习养成有很大好处,通常会掌握一般的技法技巧,大略的审美情趣,这对学习其他名家的书帖有着“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但是,任何一幅作品,乃至任何一位书法家,都无法涵盖和囊括所有的书法艺术元素,在灿若星河的书法海洋中,只是书法个体。因此,启动先生说临摹一个字帖,并非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凡是书法名家,绝不会囿于一两位书法家,更不用说囿于一两本法帖,注定是要书读百家博采众长,进而融合造化。反之,也有的书法爱好者,执着于几十年的功夫都在临摹一两本字帖,我想说的是,即便临得一模一样又如何?不久前的国展,出现了一些临摹之作入展的情况,有书友感言,世上已经有了孙过庭,还需要你来复印《书谱》吗?可谓一针见血。
想靠把一本两本字帖临精搞透,书法功力自然大增、艺术境界自然超拔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书法艺术的锤炼锻造,临摹只是工具,只起着方法手段的作用,靠得是理论的积学与技法的贯通,既需要古人的共性,也需要个人的特性,最关键的是讲二者联系协调起来。每一个书法人,都必然由自己的个性色彩,从技法到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学会了张三的帖,怎么可能就自然而然的也会写李四的呢?还是需要细心研究,认真钻研打磨的。
闲谈。插图选自抱庸行草原创诗词二百首专栏。
其他网友回答: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临摹好一个字帖对临习其他的字帖帮助肯定是有一点的,但是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需要视两者的具体的风格而定。启功先生所说的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一切字帖的基础,这句话是没错的。理解这句话需要从更笔法和用笔角度进行。
图片:启功书法
笔法笔法,我们一般情况下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使用毛笔的方法,又将之称为“用笔”、“运笔”。其实,严格来说,笔法和用笔、运笔之间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的一个共性知识点,单纯从笔法的角度来看,笔法是一个基础知识,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曾学习过它。
在中国书法史中,最著名的笔法传承某过于“二王”一脉笔法,传说中其源自于汉代蔡邕得神人所授而传承下来。到如今还是神秘的很,各种解说纷呈沓来但都不能服众,还是各理解各的。
图片:启功书法对联
用笔我在上面谈了笔法的一些知识,现在谈下用笔或者运笔。
之所以将笔法和用笔或运笔分开来讲,这也是能够很好解释启功先生的那句话。用笔或运笔在更多时候是指某一碑帖的笔法特点或者某书家的运用笔法的特点。用笔和运笔是有针对性的,并非如笔法那样是一个基础知识。
若举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好比我们都知道磁间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知识点好比是笔法,磁悬浮列车就是在这个原理上开发出来的,这种情况我们将之称为用笔或运笔。这就是笔法和用笔或运笔的最大不同之处。大家也可以想想不同的碑帖之间或者不同书家之间的笔法运用是不是差异很大?
图片:启功书法 古德偈语
综上所述笔法是书法中的一个基础,是一个共性的知识,单纯的笔法是很简单的。但是不同时代的碑帖以及不同的书法家对笔法的运用则是复杂的。这正是启功先生所说的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启功先生这句话说的是对的,因为书法的内容太多了,打个比方吧,好比逛公园,公园里有很多的植物和花。如果问你这个公园如何啊?你说:公园里的牡丹花很漂亮。牡丹花是公园里的一个元素,但不是公园的全部,因为还有芍药花、月季花等等,除了花还有各种植物、景观等等。下面我们不妨从书法的各种分类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一,各种字体不同,书写技法也不同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属、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每一种字体的书写技巧都有很大的不同,你不能说学会了写篆书,就等于你会写隶书了,你学了隶书就能写好楷书了,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是能够理解的。
二,同一种字体也有各种不同种类区分
例如我们说小篆是秦代的官方字体,但是我们现在从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看到了不同于小篆的另外一种秦代的字体,从笔法到结构与规规矩矩的小篆都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看到的隶书都是汉代的各种碑石,但这些碑刻书法也有不同的风格,有婀娜多姿、体态窈窕、非常秀美的《曹全碑》也有古朴醇厚,雄强大气的《张迁碑》,有中正典雅、法度森严的《礼器碑》也有端庄肃穆、结体方正的《史晨碑》等等。
所以,你在《曹全碑》上下足了功夫,不等于你就写得好《史晨碑》。
三,不同的书法家,有着各自的书法风格
隶书中除了碑刻还有汉简,与碑刻书法风格截然不同。在楷书里,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的楷书大家,不同的书法家他们都写楷书,但是从书写的用笔技巧到结字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王羲之的楷书和欧阳询的楷书就很大的差异性,颜真卿的楷书和柳公权的楷书一个多肉丰筋,一个骨力遒劲,风格截然不同。
所以学的是欧楷不代表你就写得好颜楷,写得好柳楷但不一定写得好赵楷。
四,同一书法家的不同时期书法风格也会不同
举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颜真卿的楷书,他早期的楷书《多宝塔碑》和后来的《东方画赞》,晚年的《麻姑仙坛记》和《颜勤礼碑》风格都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你写得好《多宝塔碑》不一定写得好《勤礼碑》。
因此,启功先生的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书法之中学无止境。我们一方面是在学古人的书法,但更要在古人书法的基础上能写出新的气象,写出新的风格。也不是说一辈子都在临这个帖子和那个帖子,书法后期临帖的目的是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在于融会贯通。
我是翰墨今香,一个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播者,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意思很明显,临摹好一种字帖不如临摹好多种字帖,这叫採众家之长归我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启先生说得对,因为第一,书法里面,字体就有很多类,每一类字体都有不同的技法要求;第二,同一种字体,不同的风格,他们的技法也不一样。
一、书法里面,字体众多,估略计算,大类上分就有8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这些大类下面还分了很多小类,比如楷书就可细分为魏碑和唐楷2种;草书也可细分为章草、今草、狂草3种。(这个可以看我头条里的图集,我有将各类字体的代表作品发出来)
这些字体,每一种对于笔法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唐楷,基本是用笔尖写就,而金文,就必须用到笔肚,如果仍然用笔尖,就写不出金文所带有的金石味;同时,金文书写时重中截而不重起收,唐楷则正好相反。再细致一点说,唐楷中不会出现尖入起笔的情况,都有一个切笔或藏锋的动作,而金文中就有运用尖起笔。简单举个例字“用”,唐楷的“用”,没有尖入笔,而金文“用”则很明显有。
唐楷的“用”
金文的“用”
二、还是以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唐楷为例。唐楷中就有颜体和柳体之分,这两种风格的差异就很大,用笔自然也就不同。比如颜真卿50岁以后,将篆书用笔融入到楷书中,所以颜体的起笔多逆入藏锋,而柳体则不存在逆入用笔;颜真卿纯中锋用笔,而柳公权则掺有侧锋(如图片“夫”字第一横,颜体的明显是中锋用笔,而柳体则用到了侧锋);颜体线条多外拓,而柳体则不强;颜体如田间叉手并足的大汉,而柳体则如铁骨铮铮的士子。从用笔到精神面貌的不同,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差异。
颜体的“夫”
柳体的“夫”
所以,无论是从字体上论,还是从风格上讲,它们之间都有着绝对的不同,这种不同也就决定了临帖的时候,解决了一本帖就解决了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了。即使学颜真卿,你学会了《多宝塔碑》,也不见得就能直接临好《颜勤礼碑》了,还是要重新学习用笔方式,现在很多人就是用写前者的笔法来写后者,这就有问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启功可谓是中国当代书法的“真正大师”,启功的书法成就就是一句话“启功之后,再无大师”,启功所提倡的学书理念,临帖观点,“馆阁体”思想,都是影响深远的!
启功为何说临好一个字帖,不是临摹一切字的基础!因为临帖,是在学习古人书法的精髓和智慧,一个贴往往只包含了一个书法家的风格,如欧楷《九成宫》颜楷《玄秘塔》等等,多临帖,临好贴很关键,并不是临好一个贴就可以吃一辈子的!
启功之所以可以集大成,创《启功体》,得益于临帖众多,最终才能取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为当代书法大家,启功老先生说法是对的。书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字体,所以临帖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一种字体学会了不等于很多种字体都学会了。
当年很多的人在学习硬笔书法,那时候有一个红人,他叫庞中华。庞中华曾经红极一时,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硬笔书法热潮。全国各地人们掀起了硬笔书法热,基本上所有的学生和年轻人人手一册庞中华的字帖,全民练字开始了。庞中华的字在哪个年代引领了世代,掀起了热潮。可是真正学会庞中华的字人还真不多,大部分人只是用他的字启蒙书法,最后都去学习了别的字体。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书法家的字,只适合启蒙,有的书法家的字只适合初学,还有的适合深入学习。
比如庞中华的字适合启蒙,田英章的字适合初学,启功老先生的字最适合深入学习。这几位书法家,在当代书法界名声很大,是我们敬仰的书法大家。在书法界地位也都是举足轻重的,随便哪一位的字都够我们学习一生。可是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下其他人的字,融入到自己的字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我们书法初学者应该做的事情
临帖时间长了,就会到感觉自己的不足,越是临帖多感觉越强,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技术越好胆子越小”。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越是临贴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毛病在那里,越是渴求学习更多的技法,来充实自己的学识。正是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带动了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后来者有了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源,可以一心的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见识。
启功老先生作为老一辈的著名书法家,他的字被很多人学习临摹,为了发扬中国书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明朝文征明以后中国基本没有像样的书法家和书法了,说是基本,是因为名气不大而写的好的人,可能有,但我不知道
威海链 »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