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辈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今人有学识有见地懂人生的更多?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生活是不能离开物质的,

物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也是建立在物质上的,

脱离了物质而空谈精神是很

不切实际的。

父辈停留在物质层面,这并

没有错,他们活得很实在,

很接地气。一旦他们拥有了

物质的享受,你能说他的精

神是不快乐的吗?

精神与物质,永远是辩证统

一的关系。不能决裂开来。

精神是可以战胜物质的,但

不能把物质剝得一干二净。

试想想,鸟儿若没有了翅

膀,还能在空中(没有物质

的世界)飞行吗?这是一个

很值得深思深参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话题很沉重,一言难尽。我今年68岁,代表父辈发个言。

我1 953年出生,经历:三年饥饿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计划生育,下岗打工。饥饿伴随我的童年,少年,青年。

这一辈人对物质看得非常重要,喜欢囤物质,存钱。老辈人只讲吃饱,不讲吃好,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吃水果从烂水果吃起,买东西买便宜的。什么是幸福享受,互相攀比,很少花心思考虑这些,只考虑今天吃饱喝足就足够了。

改革开放后,做梦也想不到,还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睡上这么软的床,吃上这么丰盛的饭菜。由其出行变化最大,坐飞机不要打证明,坐高铁日行万里不在话下。真正感受什么叫幸福。

年轻人不一样,50后的小孩一般是80后,独生子女具多,蜜缸里长大,从来没穿过补巴衣,一日三餐吃好吃饱,受到良好的教育,工作轻松,工作环境不错,待遇可观。

年轻人的三观与老年人三观格格不入,超前享受是前题,什么是营养,养生,怎样培养下一代都有一套。对个人人生规划,井井有条,从不浪费时间。心中有目标,人生有追求,他们活得有滋有味,让老辈人汗颜。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拼出来的。

正是中华几代人的无私付出,才有了今天,更多的人能够“有学识,有见地,懂人生”,能够活得像个“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人口的八成以上从事农业,工业化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更不用提什么工业体系了。

1952年,中国人均钢铁产量2.37公斤,人均发电量是2.76千瓦时。

同时期的美国和印度,1950年的数据,分别是,美国,538.3公斤,2949千瓦时;印度,4公斤,10.9千瓦时。

这是何等让人绝望的差距。

让人绝望的,远不止这些,还有人口占比六成的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纯”文盲,加上勉强会写名字,胡乱认得几个字的的,那就是八成以上人口的文盲。

还有,糟糕的卫生状况,肆意横行的众多疫病,以及遍地如麻的土匪。

古人说,“三代出贵族”,什么是贵族?

贵族正是那些,有学识,有见地,懂人生的人。

而这些,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的。

你总不能要求一个成天活在饥饿边缘的人,跟你讨论塔利班,特朗普,相对论吧。

同理,你跟一个没有完成工业化,连基本的国防,民众安全都无法保证的国家,大谈什么人类价值观,有意义吗?

多说一句,不要用新加坡之类的国家,来跟中国对比,有可比性吗?

蚂蚁跟大象说,你为啥要吃那么多,你看我一点点就饱了啊,刮风下雨我随便找个缝躲进去就安全了,怎么你就不行呢?

大象行吗,中国行吗?

一个饿极了的人,大概率是吃不出包子里头的馅是啥滋味的,只有吃到有了满足感,他才会去体味,包子馅是不是盐放多了。

古代的生产力低下,整个社会的物质总供应量有限,能够支撑得起享有贵族生活,为社会思考方向的人也是有限的。

我们今天觉得有学识,有见地,懂人生的人越来越多,正是祖国越来越富强,国力不断增长的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

人心向善,人心向上。

物质生活富裕之后,

当然追求精神丰富。

也正因此:

人生才有意义,

世界不断进步。

(否则吃饱就睡——

岂不像……)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人,我认为这个问题反了!

作为50,60后,我们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从出生到青春之季,都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度过来的。

在凭票证供应一切的年代,物质是非常匮乏稀缺的!所以一件衣裤出现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补钉补疤仍然穿,接袖接下摆,接裤脚口颜色不同仍然穿,吃就是一半粗粮一半细粮,菜哪怕老叶子也没有丢的,二三分打半缸卤水回家辦起饭吃得很香!买到一点卤的油渣,核桃肉简直更不摆了!一个星期打次牙祭巴掌大片的回锅肉滋润心田,就是幸福!

甚至吃的是水泡一天又煮了一次水倒掉,再煮二次仍然咸死人的"盐肉",也是打牙祭!更别说喝的糖水乌迷日眼的,那时只有古巴白糖(颜色深红棕色)!叶子烟骨头都是撕成细丝丝裹着吸,没有一点丢的,八分钱一斤的"跟得儿酒",生活方方面面都大家一样。

可是精神上而言,那时候民风淳朴,出门不用锁,插根签签儿就算锁门了,一院的人过年一家一样菜,丰富多彩,高兴满院人!

谁家遇见困难了,大家"上会"凑份子钱先拿去用!哪家三亲六戚来了,主人不在,邻居就热情接待了。

人们那时思想就是再艰苦,先搞好工作,家庭大多数人都对子女教育品德非常重视,老师也经常家访,有困难的学生就免费读书,家长与教师非常融洽。

改革开放致今,作为父母,多少人仍然是勤俭朴实无华,对物质的东西只要能用,哪怕几十年也舍不得丢,心中仍然是"勤俭持家,诚信为重"。儿女购房买车,父母节约的钱毫不犹豫就支持他们,孩子们用的许多现代化东西,我们跟不上时代了,哪怕拖地也根本不想用他们买的拖地机,反而自己拖帕拖的地感觉干净得多!

现在的人也不见得好有见识,

作为父辈,戒了烟酒,没事栽花养草,绘画,练书法,全民K歌,小聚会,旅游,什么时候父辈多停留于物质层面了?!

现在的人也不是都有学识有见地懂人生!

文艺圈拜金小白脸,心计美女,吸毒,乱来,一团糟糕的多数是年轻或有见识懂人生的人吧?!他们骄奢淫逸,摆大牌,最终由于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品质,如流星一划而过。

问题是的确有相当数量的作为父辈同代人,不充电,不自己提升修养,确定是重金钱物质,无学识,无见地,更别谈人生了!他们不读书不学习,不关注家庭,不关心国家大事,沉迷于喝酒,打麻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哪里是这个年龄之人?

所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不是空的,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大事!!

其他网友回答:

苦难深重记忆深刻~生活改善了,还是想法做法老模式。

其他网友回答:

这结论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的,先不追究。我46年生,该是有资格作现时父辈之人吧。说我们这些老家伙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言下之意,我们沒有精神追求,也不曾有过精神追求,這一点我是不能接受的。我们曾经的努力工作,加强学习,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这只有物质追求,没有精神追求,不对吧。我们这些人关注国家兴衰成败,时事政治,世界风雲,该是精神生活吧。我们这些人读马列毛著作,读中国传统经史,该是精神追求吧。我们这些人听中国传统戏曲,经典老歌是精神享受吧。我们的追求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追求的层次和品味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站在中国说话,说中国话,为中国说话!

其他网友回答:

悟空的这个问答很好,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当下很多困惑的根源。

父辈时代,绝大多数人活下去的梦想,就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

但今人,从物质的匮乏,转变成了精神丶信仰的迷失,从见面问“吃饭了吗”,到“发了吗”,正是生存环境的变化。

当下的青春生在义务教育之下,至少初中毕业,有机会读书识字这是根本。

第二,父辈文盲,信息封闭,与外界接触少,一辈子多数人只呆守同一个县镇。一生不出门,终身是小人,可谓孤陋寡闻,还谈什么见识。

第三,今人,多生在城市,有机会多读书,例如图书馆,教授讲座等,见多识多,认知提升了。互动交流多了,自然有主见了。像王福重等专家被批骂也正好说明,民众有了觉醒,不再人云亦云。

感谢关注@凌风谈生活,分享生活,排解疑惑。

其他网友回答:

父辈不创造物质,后人能生存吗?物质是第一层面的,而今人有学识有见地懂人生的人就不需要物质生活吗?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再创造更多的物质!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哪样能离开物质!

标签: 见地 学识 父辈 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