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老人离开了,子女都不怎么哭?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是当今很普遍的现象。也许是现在的人们看淡了血脉亲情,麻木了生死离别。在以前,如果有人家的老人去世了,不只是儿女,就连当家伙族的晚辈们也会大声哭丧。即使没有眼泪,也会大声地干嚎。做儿女的在灵前头戴重孝,孝帽孝箍把眼睛都差不多全部遮住,跪在父母的灵前,不停地哭。给人的感觉就很悲痛!可如今,在老人的灵前,看到的哭声已经被手机替代了。

有一个老爷子,活了82岁。三儿三女,命不错。听老人们讲,老爷子是他爸和小婆生的老疙瘩。从小供他学习,读书。农村的家里地里的活一窍不通。12岁的时候,他的爹娘给他找了一个大她六岁的女孩子,成了他的媳妇。媳妇进门后,所有的家务活都成了媳妇的工作。当老爷子死后晚上报庙送路的时候,许多看哭的闲人。三个女儿一步一哭喊,一步一叨念。大闺女哭数了一哭,累死的爸爸。被三个儿媳妇当时就兌了一句,哭啥都行,就是哭累死的不行。老爷子活着除了打牌,下棋,玩鸟,遛狗,养猫。香油瓶子倒了都不扶起来的主,还累死的,我看是闲死的。姑嫂间的对话,让所有哭丧的人,都乐了。从此直到出殡下葬,也看不到一个人掉眼泪。儿子们怕被别人笑话,只好干嚎着——爸爸……

在有一个就是,死去的老人,得的是缠磨要死的病,住院是常事,钱花了不少,也没能保住性命的人。到死的时候,把儿女都磨絮烦了。儿女们觉得老人的死是一种解脱!所以儿女们不会哭的稀里哗啦,即使哭也是做样子给人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绛州四妹,我来回答

我婆婆是今年农历四月去世的,当时下葬那天,大姑姐她们几个就没怎么哭,还真引起年龄大的人的质疑了。


那个大娘七十多岁的样子,她质问大姑姐她们,

“你们怎么都不哭,难道都不是亲生的?”

大姑姐当即怼了过去,

“我们几个都是亲生的,我妈活着时,我们兄妹几个都对老妈孝顺有加,老妈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该穿的也穿了,现在她寿终正寝,给她该置办的寿衣,棺木等等都一应俱全,老妈也该安息了。”

“再说了,活着孝顺,死了哭不哭的能咋地?”

一番话,说的那个大娘鸦口无言了,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是呀,活着孝顺,就足够了,死了,哭不哭的,有什么要紧?

婆婆是2013年由于高血压导致中风,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七八年了,一直卧病在床,兄弟姐妹们对婆婆都照顾有加,闲暇时,不是这个来,就是那个去,这个买吃的,那个买衣服,来了,帮婆婆洗洗澡,剪剪发,陪婆婆聊聊天,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大家都知道,伺候卧病在床的老人,个中滋味真不好受,好在,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也不必再提了吧。

反正,邻居们都说了,你妈真是烧了桅杆香了,娶了两个好媳妇,姊妹们也不错,老太婆有福气。

有这些话,就足够了。

婆婆不在了,哭不哭的有什么关系呢?哭是给别人看的,个中滋味是我们自个儿感受的。


再说了,现在条件好了,老人活着,享福了,没受罪,死后,儿女们哭不哭的,真不打紧。

我是绛州四妹,个人见解,不喜略过,喜欢我就请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前两年我也在疑惑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老人离开了子女都不怎么哭了。我思前想后,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失去亲人这么悲痛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作为子女却没有一滴眼泪呢?

我虽然有这个疑惑,但是一直没有想明白,直到后来我奶奶去世,那时候我认真的观察了整一个去世仪式现场。才真真切切的明白到:子女在亲人离世的时候没有哭,主要受到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的火热,惊呼!居然在亲人离世的仪式上,还刷视频,我看着我几个伯伯婶婶刷视频的场景,那一刻,我替奶奶感到了心酸。

2许多人是不会或不敢在公众面前流泪的,都是默默深夜痛哭。奶奶去世的时候,爸爸妈妈一滴眼泪都没有流,那时候我也满心的质疑,我的爸爸妈妈是一个没有良心、不孝顺的人吗?为什么奶奶去世了,他们都不伤心的?

直到下葬后的第一个晚上,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听到隔壁房间的爸爸妈妈在抽泣,我隔着门房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妈妈在安慰爸爸,说“人老了就让她安详的离开吧,如果你要是哭坏了身子,那么她会更加的担心,而且她也会担心你照顾不了我们的的孩子,老婆子已经操心了一辈子了,或许离开是对她最好的眷顾吧,不要再折磨她了。”听到这里,我的泪水哗啦哗啦的流下来,爸爸妈妈不是不孝,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他们不会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悲痛,在深夜里痛哭……

3.高龄老人也许已经经历过了许多的病痛,在这一个过程中,儿女为老人流过的泪已经非常多了,以至于直到亲人离世的那一刻,眼泪早已流干,眼睛都不听使唤了,只有沉浸于万般悲痛中。

4.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以前的古老思想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人认为:

①活时孝顺,比离世是哭泣来得重要。

②再哭人也回不来了

③人在死去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有意识的,如果许多亲人在哭泣,老人听到也会很痛苦吧,不能安心的走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爸去世的时候我没哭,全程冷静的操办丧事,我是独生女,真的没时间表达情绪,因为所有的事都在等着我来做决定。现在我爸去世6年了,我都几乎不哭,所有眼泪都在心里流不出来了,我得接替爸爸的位置,成为我家的话事人,顶门立户过日子,照顾好妈妈,扶养年幼的孩子。脆弱的流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高龄老人离世,子女的悲伤是没那么大的,因为高龄老人的子女也基本进入老年生活了,老年人的眼里应该是能把死亡看得不再那么重了,这与现在的时代思想也是有关的。

以前总觉得死亡是特别悲哀的事,但现在却不是那样的以为了。我也觉得现在的子女对于老年父母的离世,不再是那么哭天抢地的悲痛了,也许是觉得父母年迈生活不便,生命到了终点站也是①种人生痛苦的解脱吧,死了不受了。



83岁高龄的老人到了死亡之时,也是寿终正寝了,他的儿女也都进入老年了,也许就是会觉得年纪太大了,如果身体不好,受罪受苦的,倒不如寿终了轻松了。

人的一生最有价值的年纪都过去了,80多岁的年纪,身体好了,生活能自理,倒也能活得舒服一点,如果是疾病缠身,年纪大的儿女伺候着都吃力,还有的老人寿高,儿女都走前头了,这也是一种悲哀。

现在的人也许是比以前的人,多能看开生死了吧!村上一大伯才六十多岁,突发急病而亡,送葬路上,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孬好还哭几声,二儿子都四十左右了,一声都不带哭的。这谁又能说什么呢?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其实,人若死亡了,活着的亲人再哭也是无用的,我倒觉得那种扯着喉咙哭喊的,还真有点愚昧了,当然我是指老丧。

如果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这是很悲哀的,因为太可惜,年轻的生命还有太多的使命没完成,不是该死的年纪却英年早逝,还有那些为民为国的英雄,他们的生命的戛然而止才是真正悲哀的事。

高龄老人的寿终正寝,在老俗规矩里好像也是不太悲哀的事,毕竟年纪大了,人生到了走向终点时候了,这个时候的寿终正寝,已经是自己与子女双重解脱的事了吧!


(个见)

其他网友回答:

时代变了,子女哀思和不舍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了。哭在过去是嚎啕大哭,现在是在心里流泪。

其他网友回答:

姑姑去世的时候才65岁,这个岁数正是退休享受生活的年纪,却因糖尿病以及多项并发症驾鹤归西,然而葬礼上表哥却是一副乐呵呵的表现。

姑姑的去世,我父亲对表哥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姑姑去世的主要诱因,是背后腰部的糜烂,导致身体器官细菌感染。

医生说过,腰部的糜烂主要是长时间背靠着硬物磨损导致。这个“长时间”最短几个月以上。也就是说,姑姑腰部破损后没有得到正确护理,从而糜烂,感染。

记得表哥说过“这几个月她一直说腰疼,没想到会是这么个原因。”

听到这句话,父亲直接一巴掌甩了过去,怒喝道:“腰疼了几个月你就没管过?没发现?”

姑姑身体已经有一年行动不便,吃饭需行动都要表哥与表嫂照顾。当时正值夏天,只要洗衣擦拭,一定能发现,然而,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竟没人发现。或者说,表哥发现了却置之不理。

父亲耿耿于怀的不只这一点,而在守孝的那几天,我也同样大开眼界气愤不已。

在农村,人死后需要守孝三天。屋门外搭建灵棚,小辈们跪在两边,等待着人们来吊念,每当有吊念者来到,这些人需要陪哭。

但表哥的哭却是另一种哭,当侄子小辈还在哇哇大哭的时候,表哥却说:“吊念的人都走了,哭什么哭,哭给谁看?”并玩笑式的调侃着身边的人,不时的放声大笑。整个丧事让他弄的没有半点压抑的气氛,反而带着半点喜悦。

这样的态度,父亲发现后生气的又是一巴掌,甚至一股怒气消散不掉病了好几天。

葬礼那一天,父亲没有参加,因为他无法接受一个充满诙谐和欢声笑语的葬礼。

而我,全程见证了表哥没心没肺的嘴脸,一会聊聊工作,一会逗逗身边的人,累了独自跑屋里呼呼大睡,直到下葬前一刻,才爬起来,加入到送葬队伍。

姑姑下葬后,我与表哥再也不来往,虽然头几年春节他会来拜年。但父亲对他一句不理,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来往。

我参加过七八次葬礼,表哥这样的人,我是第一次见。没有伤心,没有落泪,反而像个旁观者,无情冷漠。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稍微分析后,大概有几点。

第一:表哥是跟着他奶奶长大的,童年期姑父去世,姑姑一人在养老院工作,双方陪伴少,没有行成骨肉至亲的血脉情感。

第二:表哥是个极为开朗乐观的人,或许他把姑姑的去世也这样看待,认为人总有一死,没必要伤心。

第三:骨子里冷血,冷漠,亲人离去他认为是一件普通事。触动不到心底的脆弱。

第四:表哥认为这是一种“解脱”照顾姑姑,花钱看病,已经让他身心疲惫,内心浮躁。因此姑姑去世他反而有一种轻松感。

除了这四个原因,我想不到其它可能了,不管是哪一种,我认为都是不孝的表现。亲人离去,如果连一滴眼泪都不舍得流一滴,这种人不能叫人。

其他网友回答:



笔者说的这情况确实很多,我参加了很多战友,同学父母的葬礼,有很多人都是一滴眼泪没有,而且好像表情也不痛苦难过的样子,我对此也是大惑不解,我本人是真的接受不了父母去世,子女竟然毫不悲痛的事情。人心都是肉长的,那可是从小生你养你疼你的挚爱双亲啊!怎么能不悲痛?再也不能亲亲热热的喊一句“爸爸妈妈”,这是多么让人伤痛的事情,就算克制自己,眼泪都会情不自禁啊!

不哭还算不错的了,有说有笑的我都见过。我嫂子父亲去世,老人一辈子含辛茹苦,养育了7个女儿1个儿子,九十年代的县城,如果老人去世,没有殡仪馆就先放在自己家院子里,平房基本都有院子。

我姐姐出嫁后,住的离嫂子妈妈家不远,她知道消息后就第一时间先去了嫂子妈妈家,寻思等嫂子从哈尔滨回家后,悲伤痛哭时拉一把,安慰安慰。可谁知道,嫂子回家后,别说捶胸顿足痛哭了,看都没看停在院子里的父亲一眼,直接就进屋和姐妹们寒暄聊天去了,这一幕让我姐姐惊讶不已,大跌眼镜。还有更有趣的,出殡那天,老爷子上午刚刚下葬,中午忙完事后,儿子和几个姑爷就跑到饭店,点了酒菜,推杯换盏的喝去了。多年以后,我姐姐还常提起当年那一幕,我们哥仨一直拿它当个笑话讲。




孟郊:“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恩情深似海,我们用一生都报答不了,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离开了,我们的父母该有多么悲痛。为什么换作是父母离开,子女连哭泣都不曾有呢?

我和爱人也多次探讨这个问题,我岳母的父母去世时,我也都曾亲身经历,五个儿女没有一个哭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内心也很不屑。据我个人分析判断,老人离世,子女不怎么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子女众多,父母对哪一个也没有过度偏爱,感情不深。过去的年代,基本上每家都子女众多,加上物质贫乏,父母养育孩子艰难,能给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哪一个孩子也没感觉得到了父母的偏爱,加上过去年代的人,不像现代父母这样,善于向孩子表达感情,所以,孩子和父母的感情都不怎么外露,缺少情感沟通,所以那个年代的子女长大后,情感自制力都比较强。

第二、父母久病卧床,心理上早有准备。久病床前无孝子,有的父母多年患病,子女照顾得心力憔悴,随着老人卧床久病时间的增长,子女在心理上对老人离去早有准备,所以老人真的离去的时候,子女会觉得这年些也尽了孝心,没有多少遗憾,内心深处也就不怎么难过,即便如此,我也遇到很多子女依然痛哭的,可能这和父母言传身教及家风有关吧!

第三、家庭不和睦,亲情淡漠,父母和子女关系不和谐,兄弟姐妹关系紧张。个别家庭,父母表率作用不好,教育子女缺失,兄弟姐妹间因为赡养老人,争夺家产,矛盾较多甚至反目成仇。

第四、子女都属于内心坚强,感情理智型的。其实这也是我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实在找不出理由的理由,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是情感理智型,不会通过哭泣表达心情,所谓的喜怒不形于色吧,这也牵强的算个理由吧,对于我这种情感丰富类型的人,我是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父母去世,自己不痛哭的,真的佩服那些人的坚强。今年9月19日,是父亲去世十周年,我和哥哥代表在外地的姐姐,特意去了墓地祭扫父亲。母亲到今年,也离开我们四年了,现在每每触景生情,想到妈妈,我的眼睛还禁不住湿润,想念在天堂的爸爸妈妈。

“子欲养而亲不待”,和父母的缘分只有一次,来生谁也无法遇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也是自古传承的家风古训,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是维系中华民族家庭关系的纽带。

其他网友回答:

社会竟争,压力太大,尤其当今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哪允许你停下哭泣啊,父亲去世,忙完后事,立马上班,新的事补充内心,捎歇片刻就会想起,老人才走几天,我们一切恢复正常。一个人的心已分成18瓣,父,母也许占之一吧,愿上苍理解,21世纪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所以人在变化当中,哭与不哭,正向‘浓妆淡抹总相宜’一样,不失大雅。重要的是珍惜身边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得失,无论谁走了,很快就会被忘记。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不会哭,因为时代变了…。说真的,以前的哭灵不是现在的单纯哭,是一边哭一边诉说,听到的人都要陪泪。

我认识的一个大姐,她说她那边父母离开时,有朋友和亲家来拜上香时,是用哭来答的,就是一边哭一边回跪亲朋。比如说“今天没有脸面见亲人,别人是喜事相聚好茶相待客,而我们却是眼泪相见”,然后,亲家和朋友就劝慰家主…

小时侯在农村,只要有白事,肯定是听到哭声的。好像是,哭也是分时间的。比如半夜鸡叫,就要哭,叫“唤灵”,唤逝去的人就是叫醒逝去的人。特别是要出丧时,女儿儿媳亲人等都要大声哭,就是,叫做“催灵”,叫死人要上路了的意思。

总之,是有讲究与说法的。“死者为大”,死是一件大事,我们也有很多忌讳,比如死的时候,时辰不好,就先不报“我们农村放三个(响)炮竹”,就是报。报,就是报祖宗,报土地公等。也可以说,对阴对阳两界告诉一声,这家有人离开人世了。但主要是报祖宗。

更不能乱哭,如果你没有放三响竹炮,那是绝对不能哭的。报了之后,伤心的亲人可以哭了。没有入棺时,就是静静的,不知是在床上还是在厅,我也不是很清楚。总之,要入棺的时候,哭,是少不了的。

然后要去担水,上灯…总之,哭是有时间的,而且一般怎么哭呢,“母睡湿来儿睡干;如今好不容易要回报亲却归去;从此去田去地不见亲,回家不见娘…”总之,懂哭的人听了无不叫人落泪。

儿媳又怎么哭呢?就是自从嫁进来公婆待自己怎么怎么,以后再没有人怎么怎么自己…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老人离开了,子女都不怎么哭?

可以说吧,以前的子女很孝,儿媳也好儿子也好,穷也好富也好,对自己的父母公婆,那是真心的好,也比较怕老人,怕老人不高兴,怕老人骂自己。而现在,能有几个做到“父母在,不远游”,能有几个对父母和以前老人对父母一样的?

还有,不会哭。现在的亲戚和以前也不一样,天各一方,老人闭眼后才匆匆赶来。以前的哭,是亲人们一起陪哭的。小时侯曾听过一个笑话,说某人问自己的父母,我去奔丧咋哭,答,人哭啥你哭啥。于是,别人哭,娘啊,从此孩儿成了没娘疼的孩子,那人也哭喊,娘啊…

现在呢,哭,只是自己至亲的,既使是哭,也就这么一两个人,几个人,而且,大多数是流泪不出声。

以前的哭,是有一种氛围。只要是老人死了,空气中就有一种悲伤的氛围。特别是在农村,只要村里有白事,整个村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生离死别的悲伤。有时侯,耳朵里总听到哭声的样子。

现在在农村,也是有哭的。只是和以前不同了。特别是年青人,都不懂哭丧了。只懂大哭,懂得一边哭一边诉说词汇的人很少。

主题说,楼下83岁的大爷离开了,没人哭,如果不看见都不知道有那回事。在城市,这种事多。在农村,虽然哭的没以前历害,但是,绝不会静到别人不知道。

我刚来这小城市时,这里出丧时,见孩子们跑去前面伏地,然后棺材抬过去,等棺材过去后人又跑到前面,如此重复着。那时还见亲人哭。可是,现在,直接是坐车,棺材用车拉,送丧人也是坐车去,一般两三辆车。也很少见有哭丧了。真的,变化挺大的。

以前的规矩多。当然,哭不是说规矩出来的。亲人离去,从此阴阳两界。永别的痛,是无法言表的,所以痛到伤心当然是用哭来表达了。还有,哭灵,还有一种说法是,对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有好处。

如果是以前,老人离去,没有人哭,绝对被骂被说。现在呢,哭,没有人哭,如果自己哭,倒是很尴尬的。

时代不同了,对老人的离开,子女都不怎么哭,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人一出生,是哭,告诉人们我来了。人一离开,也是哭声送走的。所以,老人离开,子女哭声送别离是很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开始被抛弃了。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哭,我也是知之甚少!





标签: 子女 老人 离开 灵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