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些世代农民的后代,由于时间的推移,早已把父辈甚至是自己在旧社会受苦受难受压迫的日子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只能随新潮时尚把建国后国家所处的最难时期,用来做所谓“忆苦思甜”的素材。我也常在暗暗地想,有些人真是他妈个数典忘祖的角色,把党和毛主席的救苦救难救命之恩放到哪里去了,良心真的被狗吃了吗?
在解放后,无论日子多苦,主人翁的地位没有变,只是生活上的苦。生活上的苦是完全可以忍受和克服的,但农民翻身作了主人,从根本上摆了穷人受压迫受、受剝削、受地主恶霸欺凌的日子,与解放前那就算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吧。我们怎么能够把在共产党所领导下、自己能当家作主的时代与吃人的旧社会混为一谈而相提并论一样来“忆苦思甜呢”?
是的,我们的国家在建国初,特别是受59、60、61三年连续自然灾害,加上国外势力的经济封锁和打压,在我们本来就贫穷的身上又狠狠地插上了一刀,我们的国家曾一度处在内外交困的最困难时期,国家为了改变局势,我们勒紧了裤腰带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后来经过艰若努力,不是就挺过去了吗?
后来国家强大了,各方面实力增强了,人民也幸福多了,并为后代们带来了美好的未来。这与我们曾经的艰苦奋斗是密切分不开的,作为主人翁,对过去的付出应该感到非常的“值得”!并且感到骄傲与自豪。
我们应该把在那年代人民处在逆境中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宏扬,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肯定和传承,也是时代的要求;而不应该当作一种悲壮与笑谈进行讽刺和挖苦进行诋毁甚至是大肆泼脏水;更不能当作一种苦难悲壮来进行无底线的暄染及声讨,否则,你对那时代诉苦越深,甚至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苦不堪言,不堪回首”等,恐怕他的思想深处一直就特别阴暗,从来也没有光明可言。
其他网友回答:现在,因为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少了,忆苦思甜变成忆六十年代苦,思今天的甜。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最艰苦的年代"是六十年代,忆苦思甜成了控诉六十年代的"饿",甚至有人借此否定那个时代,并给自己贴上拥护改革开放标签。
我在这里声明,别认为我讲这些,是怀念那个吃不饱穿不好的岁月,是想回到大集体生产队。也不是反对有人忆那时的苦,思今天的甜,但反对割断历史,不分新旧社会,片面否定那个时代。同时,忆苦思甜吃固重要,还有其他苦甜;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家庭,甚至不同的世界观会有不同的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本是阶级教育的方法,革命战争时期就有,如部队的三诉三查。是忆旧社会劳动人民受"三座大山"压迫之苦,人民翻身解放之甜,激发阶级感情,提高军人思想觉悟,投身到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去。
文革时,也搞过忆苦思甜。但受极左路线指导,早己无地不富没权的地富右也当"反坏",把一些老干部也当"走资派",矛头指向旧社会,也同时指向了他们。
今天的忆苦思甜,回忆那时错误造成的苦,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当然应该。但我们不应也不能割断中国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更不应今天富起来、强起来去否认站起来的时代。没有站起来,在当时环境下,连生存下来也不容易,何止饿。没有站起来,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决议"摆在那,那是最根本最权威的解答。
对于具体人,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世界观对忆苦思甜的目的、内容会有不同,无须解释。但有一根本,即与党中央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决议"一致,头条也必须遵守。
其他网友回答:最艰苦的年代,因为是冬天,充饥的食 物有:
一,到有的村庄地里刨坏红薯,萝卜。
二,挖野菜。因为饥民都无力锄禾,麦地里有许多野菜可以充饥。
三,吃豌豆秧。那时候种豌豆多,虽不高产,但豌豆黑豆是最好的牛粮。豌豆秧成了最好的食品。小伙伴们就到地里拽豌豆秧吃,有的无力支持身体,就睡在地上掐芽儿吃。吃到快回家时就再掐些拿回家给家人做饭。
四,吃大雁屎。那时候地里大雁特多,雁屎虽然更难吃,拣回家拌点盐炒,也可充饥。麦苗也可吃,但嚼不碎,必须切碎。
因为最艰苦的时候是春节前后,再没有其它能充饥的了,只能喝水补充肚子了。但以上这些食品可以让年轻人坚持活一个月左右。
其他网友回答:忆苦思甜的饭,比农民平常的饮食好的多。
对比下,内蒙的忆苦思甜饭,高粮米,或者是玉米面,小米,掺上菜(干白菜,萝卜缨子)加盐熬粥,粮食占比80%,粥很干。
农民平常饮食,谷糠掺少量的高粮面,或玉米做成的馍。
榆树叶,柳树彀,杏树叶,曲麻菜,苦碟子,苦麻菜,猪毛菜,蒲公英,灰灰菜,人性菜,橡子粉,等等,糠菜是伴随生产队时期的主食。
其他网友回答:我吃过无粮糕,是当时政府表扬过的食品,其主要成份是,玉米苞、玉米芯、豆秸、高粱皮子、豆皮,打磨成粉,经筛子过细,与地瓜干粉,一层一层隔离,蒸熟吃。入口皱眉头,下咽卡咽喉。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这代人,再怎么说,也算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尽管也挨过饿,但还算不上吃过大苦的人。
挨饿的时候确实还是有的。记得大概是在自己十岁、八岁左右年纪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别说大米了,连一棵红薯都没有。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家里人饿死不是。记得父母亲就到野外的山上去摘苦菜根回来,一种平时用来喂猪的野菜,用开水煮过后,没有油炒,只是下点盐就拿来充饥。
那玩意儿,确实很难咽下去,但饿成那样子,哪还顾得了那么多呢。
还有就是,我们家四兄妹,经常一天一餐分吃一个大红薯,一人吃一小块,然后就顶半天。
红薯不顶饿,消化也快,我们兄弟姐妹小肚子整天饿得呱呱叫,可也丝毫没有办法。
当然,再怎么说,我们没有像老父亲那辈人一样,啃过树皮、吃过草根,至少,我们也还能有一块红薯吃,也可以算是幸运的了。
六一年吃过一次希饭加米糠、我们山区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山珍吃、不象人们所说的那样苦、吃十分工的男劳力必须能挑二百以上、力不是加汽油产生的是吃粮食产生的、吃不饱的人大都是不爱劳动的人群。
其他网友回答:当时我和妹妹在读中学,我是高中,她在初中,晚上上完晚自习回到家中,饥饿难忍,从盐菜缸中捞出二根咸菜,每人一根冲一碗开水喝到肚子里。都是I0多岁长身体的年皊呀。
其他网友回答:榆钱,一锅面条没几根面条全是榆钱
其他网友回答:对了50后的我来说,记得还是上小学时,当时搞阶级教育运动,批斗地主,破四旧,立四新,身为贫下中农子弟,接受阶级教育时,听村里的贫农大爷讲“阶级苦,血泪仇”,控诉地主恶霸的反动罪恶,地主剥削租地户,坑害长工,恶霸欺压善良,欺男霸女等。我们高举拳头,愤怒地跟着呼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大爷们讲,旧社会贫农地无一垅,房无一间,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饥寒交迫。解放了,分了地,有了粮,日子越过越风光。
诉旧社会的苦,叫忆苦,感恩新社会的好,叫思甜。也就是忆苦思甜。当时以生产小队为单位,把大家伙召集在一起,先吃忆苦饭,比如糠窝窝馒头,苦菜汤。随后吃思甜饭,比如白面馒头,油条,白菜粉条豆腐大碗菜,两相对比,黑白分明,好坏立见,我们小伙伴们那个高兴劲啊,无法用言语表达。
六十年代初,我们河南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部分地区粮食几近绝收。家家闹粮荒,那时我们尚小,不谙世故,父母们可是吃不少苦头。为了度过饥荒,他们领着姐姐哥哥去讨荒要饭。还有的人家,背着衣服或物件,不远千里到收成尚好的地区去换回些红薯片,玉米或大米,扒火车,翻山越岭,好不容易能活着回来,艰难倍至地维系一家人的生存。
还有部分人去陕西躲饥荒,开垦荒地,甚至于而今都定居在了陕西。
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我虽也经历过,但我非常明白,当时父母的就是再苦再难,也会口省肚减,以维持我幼小的生命。
如今再没有过吃不饱,穿不暖。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保护耕地,辛勤耕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不知我的回答有没有跑题。
威海链 » 最艰苦的时候,你吃过什么充饥?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