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赢了啊,哈哈哈。
两伊战争是伊朗、伊拉克两败俱伤的战争。
双方从1980年开打,到1988年停产,前后持续8年之久。
这还不是那种低强度的战争,零星冲突,而是两国倾全国之力的大会战。
两国动用的总兵力高达数百万,对于总人口不到5000万的两国来说,几乎是全民皆兵了。
实际战斗惨烈无比,甚至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就武器上,两国使用了包括苏式米格-25战机、飞毛腿导弹、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等在内的先进武器。
血战了8年,结果如何?
伊拉克承认伤亡人数为35万人,另有6万人被伊朗俘虏。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
伊朗宣称死亡30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就双方公布的数字来说,伊朗损失更为惨重。
但国际社会认为两国都隐瞒了伤亡数字,实际伤亡总数应该超过100万。
而两国总人口才4000多万,伤亡100万是相当可怕的数字。
比伤亡更惨重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开战之前,伊朗和伊拉克都算是中东比较不错的国家。
尤其是伊拉克,人口不过1000多万,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GDP是人口3600万伊朗的一倍以上。
战前伊拉克很多老百姓已经拥有私人汽车,算是阿拉伯国家中相当不错的。
伊朗虽然较差,但由于巴列维王朝时代的巨大积累,人民生活也至少保证了温饱水平,接近小康。
然而,8年血战中,两国直接军费开销就有2000亿美元。为此伊朗和伊拉克早就花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还欠下来巨大的外债。
其中伊拉克因为欠了科威特、沙特、阿联酋等国800亿美元,不愿意偿还,随后还发动了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国际社会估计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破坏高达5000亿美元,导致两国经济倒退10到15年。
以伊拉克为例,战前每日石油出口高达350万桶,战争末期只有100多万桶,锐减了三分之二。
伊朗的损失也差不多!
但是,战争对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意义是不同的。
作为伊拉克,他本来想借助伊朗的混乱时期入侵,打垮伊朗,夺取阿拉伯河的支配权,控制霍尔木兹海峡以掌握海湾的石油通道,从而彻底成为海湾地区的头号强者。
结果是,萨达姆偷鸡不着蚀把米,停战时仍然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反而损失极其巨大。
战后的伊拉克失业率极高,很多城市毁于战火,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伊拉克还需要负担数十万阵亡士兵家庭的抚恤金,以及数十万伤员的长期治疗和善后费用,预计15年内经济也难以腾飞。
同时,这种无意义的战争导致伊拉克民众的普遍不满,很多人开始反对萨达姆。
这也是萨达姆后来试图借助占领科威特平息人民不满的重要原因。
作为伊朗,虽然它的损失比伊拉克还大,却仍然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战争爆发前,霍梅尼政教合一政权,并不受伊朗所有人民的支持。
习惯了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世俗化和安逸生活,伊朗人惊恐于霍梅尼政权的大清洗以及极度保守的国内政策。
可以说,战争爆发前,伊朗国内局势是严重不稳的,人民对霍梅尼政权相当反感。很多人认为霍梅尼政权有着巴列维王朝的缺点,却没有巴列维的优点,试图将政权推翻。
然而,两伊战争爆发以后,尤其是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大量领土后,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开始团结在霍梅尼政权附近。
由此,霍梅尼政权得以奇迹般的稳定下来,并且一直执政到今天。
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两败俱伤,胜利者却是中国的军工企业。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强调经济建设,军工生产放到次要位置,很多军工企业只能自筹生计,转而生产煤气罐、防盗门之内。
军工企业工人穷困潦倒,纷纷改行,一些企业眼见倒闭。
然而,两伊战争爆发以后,伊朗和伊拉克都在全世界范围购买武器。
两国都是穷国,无法购买价格高昂的欧美先进武器,同时两国的士兵素质低下,也难以使用高精尖的武器。
几乎不约而同,伊朗和伊拉克都来到中国。中国不但可以生产物美价廉的大量苏制武器,还是唯一可以保证巨大生产量的国家。
在1981年5月,北方工业公司与伊拉克签订合同,向伊拉克出口2800辆69-2中型坦克和280辆以69-2式坦克为底盘的装甲抢救车和工程车。此时的69式坦克物美简练,单价只有50万美元,不足美欧坦克的三分之一。
这只是无数订单中的一张。伊拉克采购的中国坦克和装甲战车的数量超过了4000辆。
据统计,80年代伊拉克从中国购买的装备达到5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亿美元!
伊朗也是一样。
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当时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赶到我国某军工厂,急需要订购武器。
军工厂无法安排,只能让他们住在同一栋楼,单日让伊拉克代表去车间查看,双日让伊朗代表去查看。
由于全厂只有一间清真食堂,所以很多时候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是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两国代表自然不是傻蛋,他们心照不宣,把对方当做透明人,反正都是来执行国家交给的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已经等同于下岗的军工企业职工,简直是喜极而泣。
已经多年停工停产的车间,一时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的加班。
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都不停的生产,有的连春节都坚持工作,颇有当年大跃进时期的势头。
萨沙最后说一句:我代表当年的军工工人,感谢霍梅尼和萨达姆同志。
其他网友回答:伊朗和伊拉克把自己折腾的死去活来,为世界各大军火商的业绩不断锦上添花,为美国控制中东局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简直是老美安插在中东世界的“小棉袄”。
国家如果有钱,再遇上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人或领导团队,那大概率都会走上“作”的道路。
这话对伊朗和对伊拉克当时的领导人都很贴切。
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几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总之就是一系列领土领水矛盾、宗教冲突、安全利益等矛盾的不断升级,在霍梅尼和萨达姆两个政治强人的争强好胜推动下,两国间就非常轻率地爆发了战争。两国都是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经历了油价暴涨的1970年代之后,伊拉克和伊朗政府手里都有大把大把的外汇,不仅现金流充足,还都是做的比较大的债权国,这有钱就任性啊。
所以,两伊战争能打8年,很大程度上靠双方的石油财富在支撑,双方花了几百上千亿美元在全世界疯狂淘武器,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只要现货,价钱不论,数量不限制,最好是直接能运来就能上战场的,世界各国的军火商大赚特赚,有时见两伊要的急,有的国家甚至还把刚装备部队的武器直接成建制的拉过去“支援”,在世界各国军火商的推波助澜下,这仗打的越来越猛。
若不是最后双方的石油设施、港口、运输船都被对方炸的损失惨重,产能不仅大幅下降,运输能力也不断下降,双方能出口石油换的钱越来越少,不能不大幅举债来支持战争,直到最终都撑不下去了才罢兵言和。
战争结束的时候,双方的石油产能只有战前的几分之一,经济损失几千亿美元不说,还都欠下了大几百亿的外债,其中一半以上是军火债,穷困潦倒,这也成了2年后海湾战争的因素之一。
如果以战场输赢来论胜负的话,伊朗阵亡了35万人,伊拉克阵亡18万,整体来说,伊拉克军队要赢的多一些,最终迫使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双方言和。
当然,战争的结果是,双方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什么改变也没有,谁也没捞到好处。
每一个战略专家估计看到这个结果,内心应该都是崩溃的。
战争打的那么惨,损失那么大,最后却没什么改变,完全是愚蠢的意气用事。
全世界的军火商沾了光,发了财。
至于美国,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切入到波斯湾地区,当两伊战争打到后期的时候,双方都发起了很无聊的袭城战和袭船战,动用导弹攻击对方的城市和石油运输船,最后,海湾地区其他国家的油船也屡屡受到袭击,损失惨重。
而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巴林、阿联酋5国根本没什么像样的海军力量,不得不寻求世界大国的军事保护来护航,当时的世界由美苏掌管,苏联已经趋于衰弱,海军也不发达,对这些国家的请求有心无力,美国则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迅速派遣大批航母战斗群进入海湾地区护航,当然,重点是盯住伊朗。
随后,美军在海湾国家进入常驻状态,并不断扩大影响力,而后期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军在中东的存在更是大大扩充。
综合来说,两伊战争最大的获利者是美国,钱挣了,势力也进去了,自己没花什么力气,真是太美好了。
两伊战争真是一场两败俱伤、愚蠢到家的无脑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面回答。第一,名义上来看,是伊拉克赢了。两伊战争打了8年,伊拉克获得了阿拉伯国家以及美国的全力支持,美国在两伊战争期间,不仅给萨达姆武器,还直接给贷款。情报支持,甚至还亲自参与。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伊朗扛不住了,伊拉克就坡下驴,结束8年战争。伊拉克宣布胜利。而且从伤亡来看,伊拉克阵亡20万士兵,伊朗阵亡了40多万,从这一点来看,也是萨达姆占据了上风。
第二,从实际来看,都输了。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扩大自己的出海口,延伸阿拉伯河:二是,抵御波斯人发动的伊斯兰革命。而八年战争,萨达姆除了从富国打成穷国,还欠了一屁股债外,什么也没得到。两国恢复了战前的边界线。而对于伊朗来说,巴列维时期的富裕,建设成果也被打的一干二净。而且,伊斯兰革命后嚣张的气焰被打下去,除了留下40万士兵性命,还有几十万百姓死伤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所以伊朗也是输家。
第三,谁赢了呢?美国。其实,1979年,对美国是很头痛的事,在阿拉伯世界同时诞生以强权人物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和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两个国家都很富裕强盛,而且都想做中东老大。而美国最不愿看到的是中东出现强国,这样不符合其肢解,碎片化中东的战略目的,也无法掌控中东石油。而两伊战争,一下子将两个中东强国打垮,自己还不费吹灰之力,而且自己通过武器贸易,赚的也是盆满钵满。美国可谓成了最大赢家。
何谓两伊战争?表面上,是伊朗和伊拉克在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之间爆发的两国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实际上,间接的参战国远不止两个,比如美国、苏联甚至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被牵扯进了其中。
那么问题来了,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究竟是伊朗胜了?还是伊拉克胜了?
据统计,由于得到了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伊拉克直接阵亡士兵20多万,伊朗直接阵亡士兵40多万,似乎是伊拉克取胜了。不过,双方都打到了精疲力尽的地步,两个曾经富得流油的中东强国瞬间倒退几十年,再次应证了“战争没有赢家”的真理。
原本,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接壤的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宗教和边界等矛盾,但远没有到了仇深似海的程度。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战争更在于西方国家历史遗留问题的持续发酵和直接挑唆。
先说伊朗,在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得益于石油价格的迅猛增长,它的国力不断增强,很快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于是,伊朗在不断进行教育、交通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美国的默许甚至是支持下,伊朗从1978年开始陆续爆发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游行,逐渐将矛头对准了王室。
不过,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者,这些形式各异的反对者们并非铁板一块。有的主张继续保留君主制,但要效仿英国进行君主立宪;有的主张彻底推翻君主制,效仿美国进行民主共和制;有的主张效仿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还有的更夸张,主张恢复之前的宗教形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就在这个乱局之中,各方势力相互博弈,教派势力逐渐占据了话语权和主导权。很快,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人物霍梅尼成为了示威领袖,越来越掌控了局势。
在霍梅尼的整合下,伊朗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形成了合力,倾向于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1979年,伊朗的末代皇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迫逃亡国外后,霍梅尼终于走到了前台,建立起了一个以什叶派为核心的伊斯兰宗教政权。从此,伊朗的政策越来越强硬和保守。
再说伊拉克,贝克尔在1968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绝对核心统治。因为身体原因,他逐渐将权力移交给了最信任的身边人萨达姆,甚至被对方架空了自己。
1979年,贝克尔突然宣布辞职,并以“自愿”的方式将总统宝座传给了萨达姆。上台后,萨达姆立即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清算,彻底肃清了贝克尔的残余势力,真正掌控了伊拉克的所有权力。
得益于国际油价的不断飞升,所有的产油国家都大发横财,伊拉克自然也不例外,赚得昏天暗地,赚得钵满盆满。它的国家实力迅速超出了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就是比起周边产油国的沙特、科威特等国都强出了太多。
萨达姆掌权之初,伊拉克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同时期,如此庞大的中国,外汇储备也仅仅只有2亿美元左右。
和伊朗一样,富起来的伊拉克自然重视自己的军力,通过“买买买”,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军队。据统计,萨达姆政权除了拥有100万以上的正规军,还拥有50万以上的预备役部队,装备了包括最先进的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各式火炮以及飞毛腿导弹。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接壤,难免会出现领土的争端。不过,两国还算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同意将两国边界划定为阿拉伯河的中间线地带。
不过,这样的局面还是被打破了,或者准确说是被美国人打破了。
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曾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不过,随着宗教领袖霍梅尼的上台,开始推行积极的反美政策,引起了美国的不满。不仅如此,伊朗还开始与苏联走近,终于遭至了美国的彻底翻脸,决心采取措施推翻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当时,美国刚从越战的泥潭中抽身不久,尚在心有余悸中,国内的厌战和反战情绪非常高涨。因此,面临连任的卡特总统根本不敢冒险直接对伊朗开战,以免又一次重蹈覆辙。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第一选择就是寻求代理人推翻伊朗现政权。就这样,美国人选中了那个号称“中东狂人”的萨达姆,希望借他之手去颠覆伊朗的现有政权,强化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和影响。
为了促使萨达姆最终下定决心,美国人可谓是有求必应,在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伊朗的同时,却对伊拉克大开绿灯,能给的,不能给的都通通满足。基本上,美国除了核武器以外,把能提供的武器都给了萨达姆。
心满意足后,萨达姆终于兑现了对于美国的承诺,以宗教、边界和民族问题为由,打响了两伊战争。他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依仗美国的支持完成自己称霸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夙愿。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下令对伊朗境内的德黑兰、阿瓦士和提斯孚尔等地展开密集的空袭,打响了两伊战争的第一枪。同时,伊拉克出动地面部队突入伊朗境内,仅仅两周时间就占领了伊朗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事实上,面对伊拉克的蓄谋已久,伊朗并非完全不知。它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方式,在战略和要冲处设防,希望能迟滞伊拉克军队的入侵。第一轮攻势过后,伊朗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到了1982年,伊朗军队绝地反击,发起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攻势,一举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伊拉克军队。以此为标志,两伊交战的双方实现了攻守的易势,伊拉克军队逐渐从伊朗境内全部撤出。
为了不给萨达姆以喘息的机会,也为了防止美国继续对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伊朗军队在1982年7月后成功突入到了伊拉克的境内。甚至,还对其首都巴格达造成了大军压境之势。
已经退无可退的萨达姆自然不能服软,集结了所有力量进行反击,基本守住了主要的防线。之后,双方陷入到了僵持阶段。
1987年7月20日,在美国的力主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598号决议,明确要求战争双方立即停火。但是,双方都没有真正接受这样的停火令,继续在边境两侧保持攻势。
直到1988年,已经元气大伤的双方只能答应谈判,接受了和平停火协议。同时,无论是伊朗还是伊拉克,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面对伤痕累累的国家,伊朗和伊拉克都追悔莫及。伊朗也就罢了,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伊拉克的萨达姆认为自己是代表阿拉伯世界开战,理应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扶持和援助。
不过,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却不这样认为,比如沙特、科威特等国,面对伊拉克欠下的巨额战争借款,不但不进行减免,反而不断催促偿还。于是,向来都豪横的萨达姆愤怒了,他认为自己被阿拉伯世界抛弃和出卖了。
尤其是,对于科威特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弹丸小国,萨达姆最为痛恨。他认为,对科威特开战是转移矛盾的最好办法。
为此,萨达姆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选定为科威特。于是,在两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伊拉克又挑起了海湾战争,再次打破了世界的宁静。@文史不假
其他网友回答:两伊战争其实谁也没胜,打了八年,最后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停火,两败俱伤,倒是让美英军火商赚了一大笔。
其他网友回答:两伊大战,两败俱伤。
战前,伊拉克
威海链 » 两伊战争到底谁胜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