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而是继续打英国,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两面作战,一直被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那么,如很多人想象的一样,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希特勒并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突然进攻苏联,而是坚持攻打英国,结局会怎样呢?他能否将英国灭亡呢?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英国会因此损失惨重,但却不会因此被德国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作为高超的战略大师,我们所担心的两面作战问题,希特勒绝非没有考虑,而且早已做出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6日,在闪击法国并将其灭亡之后,希特勒就开始了入侵英国的16号指令,这就是著名的海狮计划。

鉴于英国无与伦比的海军优势和间隔英吉利海峡的地理优势,希特勒明智的将进攻的希望选择在了空中,计划利用德国的空军优势消灭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制空权彻底摧毁英国的防御,进而登陆英国。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实力是极为强大的,当时的德国空军主力拥有三个航空队,高达2669架飞机,其中战斗机和轰炸机各有一半。同时,这些飞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而作为对手的英国,只有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

可以说,在空军对比方面,德国空军无论是先进程度还是数量,都占据了巨对优势。因此,狂妄的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甚至向希特勒作出了“只需四天,就可向进攻波兰那样战胜英国”的保证。

然而,英国的空军显然不像法国军队那样毫无抵抗意志,在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之下,应用雷达等预警设施,英国空军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而英军的飞机也丝毫不弱于德国战机。

因此,战争初期虽然德国空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严重破坏了英国的飞机工厂,雷达站和机场,但英国空军一直有一战之力,且给德国空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尤其是当德国空军占据上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戈林却改变轰炸目标,给了英国空军喘息之机。最终,不列颠空战德军虽然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单纯以空军而言,英国的损失比德军更轻,英国取得了空战的胜利。

利用空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之后,希特勒并没有甘心,德国空军再次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已经精疲力竭算惨重的英国空军,也被迫再次与德国空军进行了惨烈的厮杀。

但是,不列颠空战德国最终都没能取得胜利。德国的失利,除了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外,美国因素成为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美国也开始插手这场战争,并大力援助英国。同时,由于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准备就绪,德国空军开始大规模转向东线战场,不列颠空战彻底结束。

那么,在两次空袭受挫之后,德国是否有余力继续进攻英国呢?如果放弃进攻苏联,德国当然是有能力继续进攻英国的,但是,德军的手段依然只能仅限于空军空袭。

看欧洲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岛国,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任何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无论陆军多么强大,只要没有一支能够击败英国海军的舰队,英国就可以高枕无忧。德国也是如此,希特勒的坦克大军无论多么强大,战术多么先进,也不可能跨越英吉利海峡。

而德国唯一能威胁英国的军队只有空军。如果持续对英国进行空袭,的确可以给英国的工业及军队带来惨重的损失,也可以给英国人带来巨大的伤亡。但是,仅靠空袭显然无法摧毁一个国家,而英国先进的科技,如雷达的应用也使得英国空军绝非毫无无还手之力。

而英国占据世界第一的广阔殖民地,也决定了英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战争潜力。虽然损失极为惨重,但在意志力极为坚定的丘吉尔带领下,英国完全跟德国耗得起。更重要的是,英国背后还占着一个工业生产能力近乎bug的国家。

而事实上,早在1940年5月15日,也就是海狮计划之前,刚刚上台的丘吉尔就给罗斯福发了求援电报。美国也进行了积极响应,尤其是当美国被德国可怕的闪击战震惊后,美国人开始大力援助英国。罗斯福甚至将当时美国军火库的所有物资全部给了英国。

在租借法案通过之后,1941年3月11日,美国更是一次性就拨给了英国70多亿美元的援助。借助财大气粗,且工业能力超强的美国,英国完全可以跟德国继续耗下去,而德国狭小的国土面积和致命短板——石油短缺决定了,在持久战中,德国反而不是英国的对手。

因此,如果德国没有进攻苏联,一心一意的攻打英国,德国的结果也绝不可能更好,虽然可以给英国本土带来巨大损失,但英国等国在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依然有能力拖垮德国,对德国唯一不同的大概是,进攻英国并最终战败之后,德国人不会遭遇如苏德战场上那般惨重的伤亡。

其他网友回答:

希特勒当时如果没有进攻苏联的话,那他的结局想必也是好不到哪里去的。

在经过多年的积蓄后,德国积累出了强大的战争实力,所以在实力达到足够强大后,德国人开始携带着他们强大的钢铁洪流,对欧洲各国发起了致命的冲击。

在欧洲的战场上,德国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力量,很多国家在他们的兵锋所指下,不是被打垮就是马上向他们投降,一时锋芒无人可以阻挡。

德国没有集中力量打英国的关键原因

不过在打英国的时候,他们却遭遇了不少的问题。

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是不同的,英国是一个的岛国,和欧洲大陆有着海峡的阻隔。

如果是寻常的欧洲大陆国家,希特勒还可以直接指挥陆军一路碾压过去,但是因为他们的海军力量实在不是特别优秀的原因,所以他们只能通过空军力量来对付英国。

而空军攻击终究是无根浮萍,所以面对着英国这个老牌强国,希特勒一直拿它没有办法。

而且当时在希特勒的想法中,打下英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虽然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富国,但他们的强盛主要来自于他们庞大殖民地不断对他们国家本土的输血供应,正是依靠着那些庞大的殖民地,他们才拥有了那么强盛的国力。

要是仅仅只打下他们本土、没有打下他们其他殖民地的话,对当时迫切需求资源的希特勒来说,是没有太多价值的。

因此现实中,希特勒并没有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英国身上,而是在占领下波兰还有横扫欧洲战场后,集中大多数力量进攻了苏联。

苏德开战前苏联的状况

在德国和苏联进行开战之前,德国和苏联展开过一段时间短暂的合作。

在1939年的时候,波兰就是在他们两头饿狼的合作下被撕碎成两半的。

而在打下波兰后,德国开始把重心转移向了其他欧洲小国,对他们展露出了凶恶的光芒。

那个时候苏联虽然制定过大雷雨计划这样防备、针对德国的军事计划,但是在看到德国把所有重心都放在欧洲本土、对自己几乎不可能造成什么威胁后,他们就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并没有部署相关的军队对德国进行防备。

然后继续把重心集中在了国内工业的建设以及对政界、军界人士的大清洗中。

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内部爆发了长达数年的大清洗,苏联的军队在这场大清洗中受到了狂烈地冲击。

不仅大量的高级将领折戟其中,许多优秀的中下级将领也在那场清洗中被涤荡得差不多一片空白,受此影响,在德国对苏联开战的时候,苏联失去了众多对抗德军的优秀将领。

如果希特勒全力攻打英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国没有去攻打苏联,而是把重心一直放在欧洲本土以及英国等国家身上的话,那苏联最开始应该是没有足够能力在德国陷入僵局时对德国倒打一耙的。

但是如果德国在欧洲本土的作战持续得太过于长久、苏联的实力也恢复得差不多的话,以苏联在大雷雨计划中表露出来的意图,他们绝对有可能在德军与英国等国家作战激烈的时候,给德国的背后狠狠地来上一枪。

那个时候,在前后受到夹击的情况下,德军必然遭受到惨败。

而如果是进攻苏联的话,德国原本是拥有着很大胜算的。

历史中他们之所以会战败,是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间,在苏联雨势最大、道路最泥泞的时间段里进攻了苏联,使得自己强大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还有没有准备足够的棉衣抵御苏联的严寒以及美军的加入搅局,最终才使得德军在苏德战场中遭遇了那么巨大的失败。

不过如果能避免这些问题的话,他们取得胜仗的几率还是要比全身心投入在欧洲战场中大许多的。

而且苏联国土辽阔、各方面的资源充足,也符合希特勒的战略需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希特勒攻打苏联都是最佳的选择,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行将踏错罢了。

所以说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继续攻打英国的话,以他们海军实力的薄弱,他们很难取得想要的成就,当时英国的本土也无法达到他们对资源的需求,还有,如果等到苏联的军事实力恢复过来的话,他们也将可能遭遇到两面夹击的危险处境。

其他网友回答:

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造价50亿法郎的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三十几万英法联军被赶入了大西洋。而号称有着全球最强陆军的法国,更是在开战一个多月后便宣告投降。最终,德国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几乎整个西欧,只剩下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还在苟延残喘。

随后,德国启动“海狮计划”,开启对英伦三岛的攻势。从1940年的8月份开始,德国空军不断对英伦三岛发动空袭,伦敦被炸成了一片废墟。然而,仅一个后,海狮计划便被叫停,德国对于英国的军事行动逐渐趋于缓和阶段,甚至于整个西线战事,都变得平静起来。

然而,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1941年6月22日,刚好是法国向德国投降一周年,德军突然在苏德边境对苏联发起攻势,苏德战争爆发。虽然前期德国的进攻非常顺利,一路上势如破竹。但等到后面苏联缓过劲儿来,其凭借广袤的战略纵深和深厚的工业基础,逐渐扭转了战局,最终成功完成反推,将镰刀旗插在了柏林之巅。

如果单从结果来看,德国选择入侵苏联的这个时间点无疑是有问题的。明明那边英国人都还没解决,却又要开辟东线战场,去和苏联人开战。要知道,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尤其是两边的敌人都还不是什么善茬,实力不可小觑。德国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为何不等到拿下英国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再去攻打苏联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英国这块骨头不好啃啊!

二战前的英国乃是海洋霸主,欧洲灯塔,战前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虽然战争爆发后,英国被德国驱逐出了欧洲大陆,其军队也因为敦刻尔克大撤退元气大伤,大量的武器装备遗失。但是他们的殖民地遍及全球,补给源源不断。而英国海军的实力更是远超德国,有能力封锁英吉利海峡乃至整个大西洋。

更不要说,英国的背后还有着加拿大、印度等一众殖民地的支持,甚至于美国也能算是英国的坚强后盾。除非德国有实力封锁大西洋,否则英国人就能一直坚持下去。

很显然,德国人没有那样的实力。整个二战期间,除了邓尼茨的狼群潜艇时不时的偷袭一下,大西洋上就很难看到德国海军的影子。没办法,海军就是德国的短板,上去也只是被虐。

总而言之,有着英国的海军在,德国想要攻入英伦三岛,本身就不太现实。

当然,德国人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一直对英国就没多大兴趣。反之,他们更想与英国人合作,以换取西线的稳定。

当初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德军却一直选择围而不攻,最终眼睁睁的看着几十万英军回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德国不想和英国彻底撕破脸。

彻底占领西欧之后,德国又再度向英国抛去橄榄枝,提出“和平建议”,希望双方井水不算河水。简单来讲就是你英国在后面别捣乱就行,等我把西欧整顿好了就去收拾苏联。

但是英国不答应啊,人家丘吉尔说了,他们将战斗到底。而且人家的海军实力摆在那里,有着一定的底气。当初拿破仑那么牛,不一样过不了英吉利海峡?

德国人很无奈,既然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只能打呗,于是便有了不列颠之战。当然,即便是开战,德国的目的也不是一定要拿下英伦三岛,他们只是想以战促和,用强大的武力攻势,来逼迫英国人接受和平建议。

所以整个不列颠之战,主要就是以德国空军针对英国的空袭为主,此外德国的潜艇部队也在大西洋对英国商船发动袭击。德国希望摧毁英国的工业基础,断绝他们的资源补给,这样英国就会知难而退了。

不过,德国的这种方式并不是太奏效。一方面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政府足够强硬,一直都在咬牙坚持,哪怕是砸锅卖铁送基地,那也不屈服。另一方面,英国的还空军部队确实很给力,德国没能在不列颠之战中占到什么便宜。

久而久之,不列颠之战逐渐变成了一种消耗式的拉锯战。这对于德国而言,可是非常不利的。毕竟这种没有任何收益的消耗战,很明显就不划算。尤其是后面美国对于英国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德国就更没希望了。人家飞机没了有人造,飞行员没了有人补,咱们这没了,可就是真没了。德国虽然很强,但是也还没有自大到去和美国拼工业的份上。

于是后面德国索性就放弃了,反正英国已经被驱逐出欧陆,不列颠之战更是元气大伤。而地中海又是自家内湖,有意大利和法国帮忙看着。只要自己看住西欧的大西洋沿岸,英国影响不会太大。于是,德国便暂时搁置海狮计划,转而准备起巴巴罗萨来了。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德国拿不下英国,和打苏联又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德国在占领西欧之后,已经拥有大半个欧洲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理论上讲,他们完全可以停下来稳稳发育一波,消化掉当前的胜利成果。到时候不管是打英国,还是打苏联,那都要从容许多。

有人说苏联人在苏德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更有着传说中的“大雷雨计划”,欲要平推欧洲,和德国一较高下。

其实这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苏军完全就是纸老虎。因为当时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军队体系一团糟,根本就没多少战斗力。且不说“大雷雨计划”的真实性存疑,苏军不会主动找茬。就算苏联真的先发制人,凭他们的战斗力,也很难翻起多大风浪。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糟糕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

理论上讲,这个战略是可行的,甚至于比德国主动进攻的收益都还要大。毕竟消化发育之后的德国,无疑会更强大。而苏联人主动进攻,这让他们成为了违反盟约的那一方,他们还是侵略者。德国完全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苏联发起反攻。

但实际上却是不划算的,首先即便德国有充足的时间发育,那也不代表日后会更加有优势。因为你在发育的同时,苏联也在发育。而且人家有着体制优势,随便一个“五年计划”,估计就能把德国给超了。

甚至于可能让苏联变成美国那样,完成军队的大规模整编整训,最后变成摘桃子的人。当德国忙于北非和对英作战时,苏联可以利用资源敲优势竹杠,德国败退时,苏联也可以跳反摘桃子。

到时候,德国就更没希望了,还不如趁现在苏联虚弱的时候,将其拿下。

更为关键的是,德国等不起,他们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去发育。大家有没有想过,德国作为一个一战的战败国,又经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怎么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能够横扫欧洲的强国?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便德国人很能打,那也得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去支撑。生产武器的原料要花钱买,工人的工资要给钱。更为重要的是,搞军工还产生不了多大收益,如果自己用,那就是消耗品。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德国,正面临着经济危机,工人下岗,银行倒闭,社会都快崩溃了。他们从哪儿来的钱去买资源,建设备,还有给工人发工资?

无非两种途径,一种是借,一种是抢。最初的德国就是到处借钱,国内国外都借了一个遍,甚至于连底层工人们的薪水也是靠借的。当时政府还发放一种叫做梅福券的债券,空手套白狼,以此来当做财政支出。这导致德国貌似繁荣的经济环境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外过高的负债,以及对内愈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要知道,借了钱终究是要还的,梅福券也是要兑现的,即便是拆东墙补西墙,债务也不会减少,反而会越堆越多。毕竟前面说过,德国人搞军工主要是为了自己用,根本就不赚钱。

所以到最后,德国借不到钱了,或者说借来了钱不足以维持运转了,危机就会爆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就换了一条路,那就是抢。德国先是在国内明抢,比如强迫国民劳动,掠夺犹太人财产,非法侵占土地等等。后来德国则是干脆开启了战争扩张模式,从奥地利到波兰,再到西欧诸国。德国走上了一条掠夺式发育道路,用其他国家的财富,来弥补自身所需。

德国的这种方式简单粗暴,收益回报很快,不仅能得到大量的财富,甚至还干掉了债主,之前的债都不用还了。但是,即便是疯狂地掠夺,也不足以改变德国的经济窘境。因为想要扩张掠夺,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军备,掠夺来的财富,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这个窟窿里面。

但是,德国又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经济崩溃,资源断绝。大量过剩的军工产能就无法消化,严重的通货膨胀更是难以解决,更不可能养的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到时候就得换政府了。所以德国只能是不断的扩张,不断的掠夺,这样才能“回本”。

今人总是感叹德国为何不“见好就收”,真相却是他为了保住碗里的,不得不去锅里抢更多的。每次新的攻势之前,他都濒于破产。说白了,在波兰,北欧,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胜利都是一个套路,用极快的速度击碎敌人的抵抗意志,然后用压榨占领区以获得下一步作战的资源。

由于当时欧洲都被抢的差不多了,英国又啃不动,那就只能找苏联了。刚好,当时苏联内部进行了大清洗,军队战斗力断崖式下滑,国内政局也尚在混乱之中,是出兵的大好时机。

要知道苏联不是法国,如果不能迅速击败它,它有人有枪有矿有油田,扩军和反击就成为可能。所以,德国必须得抓住这个机会。要是等到苏联内部整合完毕,军队战斗力逐渐恢复,那么德国再想要击败他可就难了。

所以总结来讲,德国放弃海狮计划是必然的,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更是一个正确战略的选择,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机会。德国如果死咬着英国不放,放弃进攻苏联,那只会输得更快,根本就等不到1945年被反推插旗。

其他网友回答:

二战期间,放弃英国不打,入侵幅员辽阔、军力强大的苏联,被认为是希特勒的一大败笔,是纳粹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希特勒为什么要入侵苏联?

首先,希特勒发动战争需要的是足够的资源补充,苏联有海量的石油和煤炭,还有欧洲大粮仓,对于战争机器高度运转的纳粹德国来说,希特勒选择进攻苏联是有迫切的需求的。

其次苏联是共产主义国家,在希特勒眼中就是洪水猛兽,势不两立,是非要拔掉的眼中钉。

只是希特勒低估了苏共的凝聚力,低估了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最后遭遇成惨败是咎由自取。

那么,如果希特勒当年把苏联放在一边,集中精力攻打英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客观地说,英国并不是软柿子,而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希特勒想啃,又怕把牙给硌了;相比之下,英国并不比苏联好打。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曾发动了入侵俄国的战争,结果一败涂地,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那时候拿破仑也想征服英国,可是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法海军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庞大的法西联合舰队被英国舰队打了个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从此,法国失去了和英国在海上争夺霸权的机会,踌躇满志的拿破仑只好放弃侵略英国的作战计划,去入侵俄国,结果损兵折将,惨遭失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百多年后,希特勒再走拿破仑的老路重蹈覆辙。

不过有一点不同,拿破仑是在海战中败北,希特勒是在空战中折戟沉沙。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单凭强大的陆军不行;要想征服它就必须封锁英吉利海峡,这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可是上帝似乎诚心跟德国作对,德国的出海口憋屈无比。

德国的海岸线并不短,有2000多公里,但让人感慨的是,这些海岸线都无法直对大洋或大海。

因为德国与北部的丹麦有陆地接壤,德国的岸线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海岸线面对的是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差不多,相对是封闭的。

换言之,因为先天不足,德国海军没有发展空间,只能发展成不了大气候的潜艇。

不过到了20世纪,上帝总算开眼了,飞机诞生了,空军出世了。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德国人哪怕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一样能将英国打垮,将丘吉尔收拾得服服帖帖。

那么,德国空军到底有没有能力击败英国空军?

一战之前,德国空军就是欧洲最强大的。

一战德国战败后,仅仅是销毁和交给协约国的飞机就有1.6万架,航空发动机2.7万台。

按照《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只能保留140架飞机和169台航空发动机。

不过,在1922年,协约国脑子短路,废除了禁止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除此之外,德国的航空工业开始复苏,Do-X,Ju38,Ju52/3M等民用飞机相继问世。

狡猾的德国工程师,在设计时这些飞机的时候,都留了一手,即可民可军两用。

平时是民用飞机,战时能迅速改装为军机,因为它们的性能指标都达到了军用机的标准。

1934年,德国撕下伪装,悄悄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制,直接生产军机,He-45和He-46侦察机,Ju-52/3M轰炸机等横空出世。

与此同时,德国人还别出心裁,以滑翔机俱乐部的名义,大量培训飞行人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更是把扩军备战摆在第一位,大张旗鼓发展空军。

1933年到1936年,德国新建飞机厂多达63个。

为了刺激航空工业的发展,政府不遗余力,对航空工业采取扶持和补贴。

截至到1935年,德国飞机年产量已经达到4700架以上。

1937年至1939年,代表德国空军最高水平的Bf109、Bf110、Hs123、Ju87、Do17、He111等战机纷纷亮相。

1935年3月,德国空军正式建立,并独立成军,戈林被任命为空军总司令。

1937年,德国抓紧西班牙内战这一有利时机,派出空军部队,组成"秃鹰"军团,支持佛朗哥。

在战争中,德国战机接受了战争的检验,德国空军官兵得到锻炼,积累了夺取制空权、军事运输、轰炸、空战战斗等多方面的实战经验,1937年3月5日,"秃鹰"军团对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大规模连续轰炸,使格尔尼卡遭受毁灭,7000余居民死伤2543名。

这是应该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首开先河的大规模毁灭性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德国空军无论是战机性能、武器配备,还是空军飞行员的素质,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无人望其项背。

1939年8月,德国空军已拥有各类作战飞机3700多架,纳粹雄鹰已经羽翼丰满,只等张开翅膀长空搏击。

二战拉开帷幕,德军的闪电战术叫人震惊,让人叹为观止。

靠着闪击战术,希特勒将半个欧洲收入囊中。

德国纳粹用27天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拿下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闪电战的成功,德国装甲部队功不可没,但是也离不开德国空军轰炸的狂轰滥炸。

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在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德国空军共投入了9个Ju-87大队、366架俯冲轰炸机,3个Do-17轰炸机联队,大量Bf-109和Bf-110战斗机,以及若干Hs-126侦察机。

在德军巅峰时,德军飞行员总人数过3000人,其中个人战绩击落过百架以上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有107人。

而英国空军当时的现状是,刚在法国战役中失去100多架战机,剩余的飞机只有1300多架。

而德国战机除了在波兰和法国战役的损失,能投入战斗的还有3000多架。

所以,当希特勒想戈林询问能不能拿下英伦三岛的时候,空军元帅兼帝国元帅、总理兼内政部长戈林拍着胸脯说,在战无不胜的帝国空军,面前英国皇家空军不足挂齿,会在几小时之内灰飞烟灭。

而陶醉在连胜之中的希特勒同意了跟英国空军一决雌雄,把丘吉尔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踩在脚下。

于是,在1940年7月6日,希特勒亲自捉刀的海狮作战计划出炉了,纳粹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是最先看到这一计划的高级将领,因为海狮计划的主角就是德国空军。

为了将英国空军一举拿下,戈林不惜血本,德国空军几乎倾巢出动。投入了3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3000架左右。

英国方面只有防空歼击机700架,轰炸机500架,侦察机百余架。

用现在的话讲,海狮计划中的不列颠空战,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战争还没有开局,结果似乎就注定了。

但是,不列颠之战结局却出乎意料,在欧洲战场上攻无不克的德国空军,在英国遭遇滑铁卢,戈林的豪言壮语成为笑话。

德国空军在战场史无前例的空战中折戟沉沙,丧失了欧洲战场西线作战的制空权,海狮计划宣告破产。

英国空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原来他们是借助了上帝之手,这个上帝之手就是雷达。

二战爆发时,雷达技术还不成熟。

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开始研制雷达,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以捕捉信号,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四年之后,法国人把雷达技术应用于海上发现船只。

1936年1月,英国W.瓦特(沃森·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

新建立起的雷达站,果然能远远地发现对面驶来的飞机,而对方却毫无察觉。

英国人如获至宝,在全国漫长的海岸,架起了五个这样的雷达站。

而德国人对于雷达,还知之甚少,至于雷达可以用于空战,更是闻所未闻。

1937年马可尼公司替英国加建20个链向雷达站。

毫不夸张地说,将雷达应用于空战,在当时的欧洲,英国人是独一份。

如此一来,当德军飞机进入英国领空的时候,前方的雷达站就会发现他们的踪迹。

来了多少飞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后方的英军指挥官都了如指掌。

这样的话,英国方面不但可以让地面部队组织防空火力进行应对;而且还可以在德军飞机到来之前,在云层里部署飞机,以逸待劳对德军进行毁灭性的伏击。

德军对此一无所知,往往会被打个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在空战中,英国高层把空军分为3个集团军司令部、4个航空兵群,共55个中队分别保卫若干个防区。

在德军进犯的时候,有重点有目标,冲着一个防区或者两个防区去的。

由于全国各地都部署了雷达,得知德军的目标之后,其它防区的空军力量就可以向目的地德国空军包抄过去,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德军。

更为重要的一点,英国情报部门设法截获并读取德国空军的无线电密码信件。

虽说当时尚未破解德国方面的"英格玛"密码,但是狡猾的英国人已经能利用密码解读机"乌特拉",把德国空军使用的密码体系给顺利读取。

如此一来,德军的作战计划英国人了如指掌。

可以说,不列颠空战不仅是飞机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电子技术和情报方面的较量。

有了雷达和密码解读机的英国人,等于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如此,不列颠空战也是非常残酷的。由于前期德国军机无法在空战中取胜,从1940年9月7日开始,戈林孤注一掷开始了对伦敦的大规模空袭。虽然在初期伦敦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后来英国空军集中兵力狠狠打击入侵者。

在9月15日的大规模空袭中,德军出动了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护航战机再次空袭伦敦。

丘吉尔首相亲临前线督战,英国空军士气高昂,入侵的德国空军遭到英国空军的迎头痛击,56架战机被击落,12架返航时坠毁,80架受伤失去战斗能力。

从此之后,德军失去了白天空袭的胆量,改为夜间。

但是这样做损失不小,收效甚微。

整个不列颠空战,英国空军损失飞机1744架,飞行员1542人。德国空军损失飞机1977架,飞行员2585人。

表面上看,德国空军因为占据优势,战机损失不算大。

但是英国是主场作战,飞行员跳伞可以获救;德国飞行员跳伞即使被救也成为战俘,失去作战能力。

而且德国在后期改为空袭伦敦为主的战术,英国工厂可以开足马力制造飞机,空军战斗力得到加强,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而且不列颠空战,英国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有很多帮手。

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到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

当时表面上宣布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

德国人要想打赢这场战争,概率很低。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头脑发热的希特勒终于清醒了。

在当年10月停止了对英国的空战,宣布推迟海狮计划,将矛头转向苏联,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希特勒?这小个,鼻梁骨上一小撮卫生胡,整个话筒就能给你激情四射。二战这么大一个大舞台,愣是被这小个搅了个风生水起,脚踹波兰,拳打法国佬,整个西欧全掉在了希特勒的口袋里。

就这结局,您就算是把狐大仙请来,他把手指头掐死了,都给你算不出来,这小个咋就用那么短的时间,就把搁世界上都是军事强国的波兰外加第一军事强国法国高卢雄鸡打的跟个乌眼鸡似的。

顺道还把搅屎棍英国佬的势力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气的大胖子丘吉尔跳着脚的骂。

要不是小个子希特勒在最后时刻手软了一点,那超级大溃败敦刻尔克就跑不出去四十万人。没这四十万人,后来的丘吉尔吼梆子要反攻欧洲大陆,那就是搁纸条上画大饼的节奏。

话说这敦刻尔克大撤退那叫个丢脸丢到家了,可现在愣是被英国人外加法国人描述成了一个辉煌的大胜利,这脸皮都丢到太平洋海底喂鲨鱼去了。

哎,不说了,这事再说多了,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咱接着往下聊。

题主的事

那个时候整个欧洲都懵圈了。

俺是谁?俺在哪里?俺是干啥的?一脑壳的大问号,迷惘啊!

话说这问号不仅仅是战败的欧洲人,还包括战胜了的德国人。因为西欧这嘎达已经让德国登上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宝座,这一家伙就干到了巅峰。

下一步该干嘛?打下去呗!可打哪里呢?这可就有嚼头了。

历史上西欧之所以一直都没有办法得到统一,有两搅屎棍整的。

一个是东边的那喜欢整个伏特加和你玩粗的老毛子,话说这老毛子开头搁地图上就是个指头大的一个地方,为嘛现在这么大?还不是天天的搁东边挑事,撩了这个撩那个,把个西欧搅和乱了,自己个当和事佬,一口口吃的把自己个愣是吃成了胖子。

另一个就是西边的英国佬,这就是个拿着文明棍到处搅和的扯淡玩意,就怕西欧这嘎达太平一天,碍了自己个的眼,无风都能给你搅起三尺浪来,欧洲那会的乱局没有他的身影,您可以把俺的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结果呢

就这局面,如果小个子希特勒撅着屁股,全心全意的搞英国佬,这老毛子不从那西伯利亚冲下来,希特勒他就不姓希。

这老毛子从来都是个有便宜占不够的主,回回都会在西欧这嘎达事态平息的时候,整个伏特加蹦出来搅局。

其实当时的斯大林已经准备,武装干涉西欧的事了,因为斯大林感觉摘果子的时候快到了,而且再拖下去,西欧这嘎达真的让德国人说话算数了,那么老毛子势必要面对一个完整统一的西欧,这不符合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而希特勒盘算着自己个手里的三瓜两枣的,您要真的揍英国佬,势必要用上德国海军。

你快拉倒吧,德国人自打一战开始,海军就是一废材,到了二战除了潜艇能出去溜溜弯,其他都不算数。毕竟别人拿航母当堡垒,德国只能拿航母当玩具。

所以您要拿出别的东西运兵,那一沉可就是一船的人,德国海军就算是拍胸脯保证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希特勒信你个大头鬼。

反过来也一样,英国佬海军是可以,但玩登陆游戏那叫个稀里哗啦嘻嘻松松,所以面对英国人防守比进攻要实在。再说只要在海岸边上把那大西洋壁垒真真的建立起来,只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牵制住蹲在破岛子上的英国人,而剩下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起来,和老毛子死磕了。

还有一点,从历史上看来,能诞生出强大而久远的国家无一不是陆地。您要说英国曾经是个强大的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因为他没有强大的战略空间可供使用。

打老毛子可就不一样了,把老毛子打趴下了,就能把东欧拿下,从而统一整个欧洲,而且还能拓宽整个德国人的生存空间,拿下富饶的战争资源。

要知道,搁北美大陆,还有一个养精蓄锐数着毛毛钱过日子的美国佬还没有参战呢?

要知道,被清除出欧洲的犹太财团都去了美国那嘎达,美国的参战那是早早晚晚的事。

拿下英国,充其量就给自己个整个不沉的超大个的航空母舰,这玩意说不好听点四面环敌。

但拿下老毛子这地,可就不一样了,只要把握好了,撑下去是不成问题的,拿下老毛子就会和亚洲接壤了。

欧洲和亚洲抵抗一块美洲大陆外加一个破岛子上的英国佬,胜算还是蛮大的。

所以就题主这事,基本是不可能实行的,就算是实行了,希特勒就会立即陷入顾头不顾腚的局面。

而要拿下老毛子,那又谈何容易啊!老毛子整口伏特加,能把二踢脚当炸弹的丢,就这么个好武的民族,三两下就征服了,不是说说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回答:

<2>希特勒咬着英国不放是没有结果的,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无法实对英国本土的大规模登陆,而不列颠空战又没啥效果,总之只能干耗着

希特勒闪击波兰之后,整个欧洲大陆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英法和苏联都在盯着德国看,看看德国下一步到底是啥?

对于英法来说,伦敦和巴黎都希望德国能够“再进一步”,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而它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前一个星期,德国就跟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不仅相约保持和平,还瓜分了东欧。

在这个条约中,苏联明显占到了更大的便宜。根据该条约规定,德国和苏联将依据寇松线瓜分波兰,而且德国也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的统治。于是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紧跟着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摩尔多瓦和波兰东部地区,将版图基本恢复到了沙俄帝国时期。(德国和苏联联手把波兰瓜分了)

此时的斯大林是绝对不会相信德国将攻打苏联的,虽然斯大林也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靠不住,但他还是坚信德国不会在短时间内袭击苏联,起码五年之内不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是10年)。

英法、德国、苏联互相的观望持续了大半年时间,次年4月,德军发动“白色闪电战”,闪击西欧,英法直接傻眼了。德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横扫西欧,并差点在敦刻尔克全歼40万英法联军。

其实对于当时的形势而言,德军只要开动马力就能轻易的将这40万人给烩了,但希特勒却在临门一脚时下令前线部队停止最近,坐视33万人逃回英国。

对于希特勒放走这30多万人,后世大多认为这是希特勒为了英德谈判做出的示好。希特勒心中明白,德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碾压英国,但却唯独在海军方面无法与之抗衡,德军想登陆英国是几乎不可能的。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也不过就是停留在纸面上,德军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滩头抢登的能力。

不过英国方面拒绝与德国和谈,最后引发了著名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希望通过空中打击迫使英国回到谈判桌前,然而德国空军没有让英国屈服,于是希特勒最后只得放弃攻打英国。但是要指出的是,如果德国全力对付英国,那么英国估计很难挺得住。(遭到轰炸的伦敦)

在拿下西欧后,德国的战略中心开始转向东部地区,当德军闪击苏联时,德国空军在东部地区共出动了4900架飞机,这些战机如果拉到西线对付英国,能把伦敦送回到石器时代,恨不得炸个伦敦湖出来。

但是希特勒的主要目标不是英国,作为一个陆上强国,希特勒的愿景是统一欧洲大陆,苏联才是希特勒最大的对手。对于希特勒而言,只要英国能和德国媾和就足够了,希特勒还是想最大限度的避免两线作战。

可是德国也不能总在英国人身上耗着,要想拿下苏联必须尽快动手,若是再等上个一年半载,德军想拿下苏联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希特勒根本没有心思跟英国耗着,虽然自己拿不下英国,但英国也奈何不得德国,英国当时的实力紧紧只能维持自保,想要反击?根本没戏。(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控制了除苏联和英国、冰岛以外的全部地区,至于瑞典、瑞士、西班牙和爱尔兰,这几个国家虽然名义上中立,但实际上都是亲德的,只要拿下苏联,德国就可以完成一统欧洲大陆的壮举,到时候再收拾英国也不迟)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闻讯立马惊呆了,斯大林做梦也没想到德国敢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就跟苏联开战,两线作战可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希特勒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什么兵家大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贵险中求,只要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苏联则大功告成了。

那么假如希特勒死磕英国呢?

答案这不好说。

如果不去招惹苏联,以军权全部的空军实力对抗英国是绰绰有余,英军在北非的殖民地也肯迪是保不住了,若是德军拿下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甚至进入西亚产油区,那么英国能否抗住德国的打击,这个就真的难说了。

但是如果把精力都放到英国身上,东面的苏联难保不会有动作。斯大林也知道德国迟早要跟苏联撕破脸,斯大林选择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假如德国在西线与英国僵持住了,斯大林这边万一惹点事,对德国打击就太大了。

所以按照当时既定的战略目标,德国已经没有功夫在英国这消耗时间了,赶在冬季之前,闪击拿下苏联对德国来说更加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希特勒猖獗一时,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所以放下英国,去打苏联,走上了一条覆灭之路。如果希特勒继续打英国会如何,结局会怎样,历史会因此改写吗?实际答案就在德国进攻英国的过程中。

希特勒功亏一篑

1940年5月,德军绕过法国马其诺防线,英法联军溃败到敦刻尔克。这时,希特勒鬼使神差地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空军司令戈林夸下海口,说他的空军能解决问题。实际情况呢?英国动员了海军和民间力量,组织了规模空前的救援船队,在5月底6月初成功实施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由此可见,英国海上力量远超德国,而且德国空军并未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果在此期间,德国发动英伦登陆战,也许还有获胜的可能,因为英军主力和装备基本都在敦刻尔克,国内防线空虚了。但希特勒既没有在敦刻尔克消灭英军主力,又没有趁机登陆英伦,在战略战术上错失了先机。

待到7月,德国实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时,希特勒仍有赢的机会。那时,英国孤立无援,德国空军和陆军占据优势,海军当然不如英国。如果德军取得制空权,那么英国海军的优势就会丧失,德国陆军登陆作战会势如破竹。但这回误事还是德国空军,戈林始终无法取得制空权。

一方面,英国拥有了先进的雷达,掌握了德国空军动向,可以集中战机出战,形成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德国空军持续轰炸英国机场和制造基地,已使英国空军损失巨大,难以补充,快撑不住了。但在关键时刻,因为英国飞机误炸柏林,希特勒下令轰炸英国城市,给了英国喘息的机会。双方形成了僵持局面,在9月德国空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失败后,希特勒宣布推迟”海狮计划”。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海狮计划”再没有实施的机会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德国放弃“海狮计划”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英国是个联邦大国,在海外部分多,本土是个岛国,没有什么资源,尤其是石油,占领英伦三岛代价大,有些得不偿失。而苏联资源丰富,占领苏联可以获得丰富的石油等资源,为德国战争机器加油。同样,日本没有在东方夹击苏联,虽有被苏军打怕的缘故,但北上不如南下,以获得东南亚的战争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殊不知,20多年后,毗邻英国的北海发现油田,中国开发大庆油田。如果二战时德国知道北海有油田,日本在中国东北找到油田,那么二战的走向会改变。一是德国会坚决地实施“海狮计划”,解决完英国再打苏联。二是即使德国进攻苏联,日本也不会南下,会北上夹击苏联,让苏联首尾不能相顾。那样的话,希特勒会赢得战争,称霸世界。

但希特勒没有这样的机会,只有两个猪队友。意大利进攻希腊,被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推迟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1941年4月发动“希腊战役”,占领了包括南斯拉夫、希腊在内的巴尔干地区。同时,由于南斯拉夫的英勇抵抗,一部分德军被牵制在那里。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8月,古德里安指挥装甲部队抵达莫斯科,但希特勒命令他去围歼在基辅的苏联红军。9月下旬,德军才对莫斯科发起进攻,苏军已严阵以待。秋季的雨季和冬季的严寒都成为德军的天敌,尤其苏联得知日本决定南下的情报后,从远东抽调了大量有生力量。结果众所周知,苏联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8月,英美领导人签订《大西洋宪章》,将苏联正式纳入英美援助的范围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布参战,反法西斯力量发生重大变化。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打赢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国像一战时那样陷入两线作战,失败难以避免。

还要说二战的致命武器原子弹,为什么美国研制出来,没被希特勒所掌握。因为反对法西斯,一批科学家由欧洲来到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犹太人爱因斯坦等人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来自意大利、妻子是犹太人的物理学家费米,主持设计制造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并运转成功,被誉为“原子能之父”。主持美国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他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德国开始对研制原子弹并不重视,希特勒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没必要花力气研制。德国大力投入研制火箭等武器,待到战局发生变化,把研制原子弹提上计划时,盟军加紧轰炸德国的核设施,加上有关科学家不合作等因素,德国没有实现原子弹计划。

历史有偶然与必然,希特勒的失败有偶然的因素,但法西斯强权专制、侵略掠夺、暴力恐怖的本质,决定了其失道寡助,失败是必然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展现了惊人的实力,以闪击战相继入侵多个国家,最终与欧洲老牌强国,也是一战时期的宿敌英国展开了对决。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假如当时德国不进攻苏联,全力进攻英国,英国究竟能不能抵挡住德军?二战结局会不会改写?

笔者认为,如果当时德军全力进攻英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英国确实会遭遇惨败,毕竟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打击下,英国本土无法与外界殖民地联系,国内的物资供应会被完全切断,单纯对比本土的物资产量和战争潜力来说,德国还是要比英国强的。

但这仅仅存在与理论上,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虽然苏联和德国当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双方在瓜分波兰后,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后却早已暗流涌动。

早在1941年3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就制定了“西部扩张战略”,随后苏军更是制定了“大雷雨计划”,准备先发制人进攻德国,而且斯大林本人也在5月批准了这一计划。虽然有关大雷雨计划存在与否的争议较大,但苏联提出加入轴心国的要求却得不到回音时,也确实没有坐以待毙。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的2万多辆坦克中有1.3万辆都集中到了西部边境;明斯克方向的西方面军集结了50万左右的兵力(战争开始后有35万人做了德军的俘虏),整个西线集结了130万左右的苏联红军,而且苏联的动员还在继续。这足以说明苏联有从背后突击德国的意图,就算苏联这么做是为了防御,谁又敢保证他不会趁机讹诈德国呢?而如果希特勒发动抢渡英吉利海峡的海狮计划,苏联人有很大的可能从背后打过来。

事实上,斯大林一直有趁着德国在西线陷入苦战时,从背后袭击德国的意图,只是斯大林没想到1940年的法国战役会如此快的结束,德国闪电战只用了40多天就干掉了拥有300万陆军的法国;同时,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也让斯大林不敢轻举妄动,他紧急命令重新组建机械化军,并对原有的部队结构进行调整,这明显是为了打一场硬仗!德国在西线的任何挫折,都有可能燃起斯大林进攻德国的信心。

有资料认为,在苏德分割占领波兰后,虽然双方表面上兴高采烈、互相庆祝,但是苏联已经悄悄向苏德边界增兵了,1941年苏联向苏德边界调集了60个装甲师的庞大部队(1.3万辆坦克),苏军总兵力也从1939年的131个师增加到1941年的316个师。面对苏联的这种军事动员,说他不会进攻德国有谁会信?

斯大林从不认为苏德的和平能持久下去,他至少要以152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去对抗德军的100个师(巴巴罗萨计划的轴心国总兵力约180个师左右),不仅如此,当时的苏联甚至还决定组建波兰师,准备在占领华沙后进行胜利大阅兵。

苏联这一系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行动,早就被精明的希特勒看在眼里了,所以德军才决定尽快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先发制人的打击苏联。

当时希特勒其实心知肚明,德军的生产力、战争潜力和战略纵深等等都不如苏联,去的瓜分波兰后,红军最前沿距离柏林的直线距离,也就是200公里左右,所以德军必须抢在苏军进攻之前先发制人。

事实上德军一开始也确实达到了目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军势如破竹,推进速度快到后勤都跟不上了。而且德军刚开始并没有与苏军硬碰硬,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会战失败之后希特勒放弃莫斯科,1942年下半年他选择在占领高加索油田,获得资源补充后,一边与英国谈何,一边与苏联作战。这至少说明德国的冒险问题不大,但是猪队友日本的突然出现,让德国一下子陷入被动。

1941年12月,已经加入轴心国的日本突然偷袭珍珠港,对美国不宣而战,地处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正愁没办法介入战争呢!结果日本就把理由送上门来了,随后美国对日本宣战,加大对英国和苏联输血,使得德军在苏联的作战一下子陷入被动;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就算希特勒不进攻苏联,专心抢渡英吉利海峡灭掉英国,日本也会如期在1941年末拉美国下水,英国仍然会获得一个强力外援,到时候德国的处境比入侵苏联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旦美国参战,会让德军在英伦三岛、大西洋或者北非陷入苦战,这时候斯大林还会坐以待毙吗?我想他会急不可耐的捅德国一刀。

综上所述,当时的希特勒是否会对苏联宣战,其实最后的结局都一样,德国和苏联迟早都会走向对立面。回到这个问题,假设当年德军没有向苏联宣战,没有占领高加索油田,反而被苏联突然袭击,德国只会死得更快,毕竟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元气大伤,德军也没有占领那么多的土地和资源,所以希特勒的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怪就怪德军低估了苏联这个对手,也高看了日本这个队友。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希特勒会当场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详!

虽然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70多年,但围绕二战的讨论始终经久不衰、余音绕梁,尤其是作为二战发起者的希特勒,长久以来一直是后人争论不休的对象。

作为第三帝国的缔造者,希特勒在帝国崛起过程中的作用绝对是举足轻重、有目共睹的,但当二战开始后,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希特勒同志却“昏招迭出”,最终在二战中输得一败涂地。

看起来也的确如此,比如在进攻英国这个问题上,希特勒几乎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最终将苟延残喘的英国推到了德国的对立面。

那么如果希特勒再执拗一点,打定主意不消灭英国不罢休,他的第三帝国和二战最终将会如何走向呢?静夜史认为当然不会更好,因为希特勒很聪明,但其他人更不傻,这决定了希特勒如果强行和英国死磕,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静夜史看来,希特勒面临的几个致命缺陷,注定了他不会打败英国:

1、尴尬的短腿海军

在欧洲的地界上谈海军,英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虽然英国的本土面积只有24.4万平方公里,但作为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海军实力长期一骑绝尘。

虽然希特勒在1932年上台后迅速扩充军备,将德军从10万迅速武装到800多万,但常言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德国陆军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充并形成战斗力,但海军却力不从心,因为无论军舰还是军港都是巨大的开支,非百年列强不能拥有,而且培养海军的消耗也远大于陆军,这就决定了希特勒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武装德国,只能重点发展陆军。

而这也决定了希特勒在进攻英国时几乎是力不从心的,因为英吉利海峡虽浅虽窄,但却需要比英国海军还要强大的海军力量,而很明显希特勒没有。而要命的是,期望以空战取胜的希特勒也败在英国先进的雷达系统中,这让希特勒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相比之下,进攻苏联才能充分发挥德国陆军强悍的战斗力,规模空前的闪击战让强大的苏联在战争初期也猝不及防。

2、顽强的大英帝国

征服英伦三岛,绝不意味着征服了整个英国。

虽然一战后,殖民统治力不从心的英国出台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治领独立,作为英联邦的一部分,但印度等地区仍然被英国牢牢掌握。

也就是说,此时的英伦三岛只是英国的一部分,希特勒即使征服了英伦三岛,也不等于彻底消灭了英国,因为英国完全可以迁都到加拿大或者印度等地继续顽抗,而海军力量薄弱的德国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英国赶尽杀绝的。

而不能消灭英国,希特勒的西线就不能稳固,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危险就始终存在。

一直以来,德国的最大敌人始终是苏联,因为德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最缺的就是生存空间,俗称土地,而很明显苏联能比英国给得更多。

在希特勒的设想中,英国和德国同属西欧国家,又都是日耳曼人,理应手拉手心连心,之前的绥靖政策两国也合作得天衣无缝。但无奈丘吉尔是个硬骨头,一个字就是干,这让恼羞成怒的希特勒不得不展开海狮计划,结果一败涂地。

事实证明,意识形态的相似并不能成为两国亲密的根据。对英国而言,最大的价值就是抵抗,至于胜败无所谓。只要坚持抗战,就能够让希特勒自顾不暇,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国的援助,这一点,丘吉尔心知肚明,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征服英国。

3、躁动的美苏同盟

德意志第三帝国崛起后,为实现鲸吞欧洲,征服世界的梦想,希特勒可谓殚精竭虑,二战前为了避免英法的干涉,拼命向东扩张,摆出一副和苏联决战的架势。

但被英法和德国同时针对的苏联并不傻,几乎是从纳粹德国崛起的那一刻开始,斯大林就一直在谋求和英法合作扼杀德国,但沉浸在“绥靖政策”中无法自拔的英法断然丑拒苏联,绝望的苏联只能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秘密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存在,一方面为苏联赢得了足够的备战时间,可以抽出精力对付日本;另一方面为希特勒横扫西欧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但希特勒好斯大林都心知肚明的是,《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不过是一张随时可以撕毁的废纸,苏德战争终将不可避免。所以在希特勒专心致志地横扫西欧时,斯大林也马不停蹄地开始构筑“东方战线”。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占据波兰西部后,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夺回寇松线以东的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付出巨大代价后夺取萨拉、贝柴摩、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强行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后将其强行并入苏联;1940年6月,苏联强行索要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由此苏联国境线向西平均平移300多公里,增加了对德战争的纵深,苏联也在新国土构建了巴普洛夫防线这样的国防工事。

但这绝不意味着苏联脚步的停止,事实上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虽然和资本主义的法西斯国家有本质不同,但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苏联也有向外输出革命的勃勃野心。所以这意味着如果德国执拗于征服英国而不对苏联先下手为强,那么当苏联主动进攻德国时,希特勒势必更加被动。

另外,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未参战,但注定无法和德国同流合污,美国对英国的支持注定了德国不可能赢得不列颠之战,如果德国耗在英吉利海峡,那么就只能被耗死。

所以,既然没有了和英国媾和的希望,希特勒也不应该继续在英国身上浪费时间,除了英国根本打不死,即便打死了也不能提供德国急需的资源和空间,而苏联毫无疑问更适合做德国的目标。

所以对希特勒而言,耗在英国必死,适当放弃尚可有一线生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而是继续打英国,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结局就是短期打不着英国,长期会被英美耗死,还指不定被苏联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趁火打劫一下,总结就是注定失败,但是希特勒会存在的时间久一些。

二战中,希特勒执行的侵略计划不过是一战时候的作战计划的修订版本,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首先在西线击溃英法联军。可是在这个之前,他必须在东线暂时安抚住苏联,安抚的手段就是瓜分波兰,把波兰作为中间缓冲区,承认苏联在东欧和波罗的海的利益,进而签订苏德互不侵份条约。

希特勒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局,不可否认那就是奇迹,把德国从一战的战败阴霾中解救出来。首先是实质上废除了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国防军建立起来,然后基本统一了德语地区,进而侵占了其他周边的一些国家,然后入侵波兰,直到这个时候英法才”宣战“,因为是宣而不战,躲在马其顿防线里静等德国进攻这里或者去攻击苏联,结果希特勒的军队从意想不到阿登森林方向横扫法国北部,将英法联军击溃,英国远征军撤退回国。

之后法国投降,轴心国占领欧洲陆大部分地区,而德国继续与英国进行空战:海狮计划,但英国拒绝和谈。这个时候就比较尴尬,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的海军,只能靠潜艇骚扰大西洋航线,空军又损失惨重,英德战争彻头彻底变成了消耗战。英国有美国和英联邦支持,并且有广大的殖民地不断地输血,毕竟那时候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而德国并不能从意大利和日本得到实质帮助,意大利甚至总拖德国后腿,而德国本身又缺少战争资源,尤其是钢铁、煤炭、石油等基础材料。这个时候苏联虽然有这些材料,但苏联不可能供给给德国。比如德国的战争资源能坚持四年或者三年,它怎么会把这有限的资源去投耗在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里呢?对英作战就是这样的黑洞,占领英伦三岛的意义并不大,因为那上面也没有资源,何况无法占领。

所以希特勒只有想办法另辟蹊径,用有限的资源去找寻新的资源供给地,比如苏联、比如中东、比如印度。这样才能盘活自己资源,这样一举多得,所以希特勒必须冒险一试,拖得越久对德国越不利。因为苏联、美国都不会给希特勒太多时间和机会。

为此希特勒进行了针对的行动:

一、西线对英作战采取守势,撤出主力,少量部队与英法军队隔海相望;

二、北非协助意大利队英法作战,企图占领苏伊士运河,掐断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联络;

三、海军利用潜艇实行无差别攻击,截断美国等国对英国的海上援助;

四、出兵占领巴尔干半岛,企图攻击和占领中东;

五、集中德国其他所有力量以及其他盟国的力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显然德国对苏联的攻击是必然的,他以上的行动如果成功了都足以称霸欧洲或者世界,这是苏联不可能容忍的,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不可能没有动作,所以德国必然先下手了,除非苏联从一开始就投降德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德国和苏联历史上有战争的帐,并且双方的意识形态互相不认账,而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其实非常愿意和他们中的任何一方”真诚地和谈和平“,但是其他几方断然不会单方面与德国和谈,因为那个时候德国是既得利益者,而其他方都觉得是失利者,就如同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一直想跟中国和谈,可是哪里有得了便宜就卖乖的道理?所以战争是解决政治争端的最后手段了。

一家之谈,多有偏颇,希望友友多多评论、转发、关注。

标签: 希特勒 入侵 苏联 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