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是书法风格中一个大展示,学习了颜楷,不如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一般来说学谁的楷书就学谁的行书,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你掌握了他的一些用笔规律和楷书的笔法笔墨技巧,如你又换写其他家的行书,总是又隔了一层。《祭侄文稿》拙朴苍劲,字的情性与书写者的情性相合,好比心心相印,必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妙处,从而接受得更快,更多。
由于每人的性格,脾气,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不同,各人要尽可能选自己喜爱的来临习。凡自己喜欢的范本,必对之有性趣,有感情上的动力,自然就能学好。有喜欢粗犷雄浑的《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有的喜欢瘦劲谨严的《九成宫》。有的喜欢秀逸潇洒的《雁塔圣教序》。喜欢平和含蓄的可学《集王字圣教序》。等等。亦不可强求于某一家。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是先学大王的《兰亭序》、《二谢》、《初月》、十七帖等手札,再学献之的《鸭头丸帖》、《送梨帖》、《玄度帖》等尺牍。
学二王的目的是理解魏晋书法的追古、严谨、儒雅,确立对书法艺术的主流审美。
我认为学书法起点要高,你只有学经典,以顶峰为目标,向典范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各种思潮误导。
学任何书体,魏晋书法,二王书法是绕不过去的必学范本。
后来我又学黄山谷、米南宫。黄庭坚的书法长枪大戟,以险取胜,笔法简单,线条硬朗。近几年我专攻米䒥,米襄阳是仿二王高手,集古之大成者,他的字传承了魏晋古风,甚至有简书、汉隶的影子,学他的书法可以丰富笔法,拙中见雅,古中见新,能体会书写的灵动与快感。
有人说把二王当偶像当导师,可以把米芾作老师作师兄。我从学米芾后对二王有了更深的理解,书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米芾的代表作有《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学他后期的作品要注意,集古更严重,而且有刻意炫技的嫌疑。
我想各人的喜好不同,审美不一样,选择的书家法帖也会有区别。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定要学古帖,晋人尚古,宋人崇个性,所以我只学宋以前的法帖。
这就是我自己学书法的体会,只一己之见,谬误之处请包涵。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从书圣王羲之的《平安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
行草这个概念是当下人的习惯叫法,没有史料依据可查。我认为,学书要纯,要么就学行书,要么就学草书,不要学不伦不类的行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大草(狂草)和小草。《现代汉语词典》、《书法大字典》等工具书中,都没有对“行草”的解释。
建议题主应侧重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如果下功夫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学好、学精了,那你的“行草”梦就实现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但绝大多数字都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另外,题主也可从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入手。
字入晋,必有神。
学习书法不从晋人的字入手,最终都是“野路子”。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悟空官方的邀请
题主说自己学习了颜真卿的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问从哪位书法家入手,看了题主写的颜体,第一感觉是很好的,结构、章法都没有太大问题,用笔也很灵活,写的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这种基础再去练习行草书,一定会进步很快。
但是,还是稍微存在一点问题,楷书写的还是不够精致,比如第四行的“属”字和“学”字的关系就没有处理好,显得乱了,“属”字的结构也没有写好。
另外,用笔上还是有一点飘了,不够沉着,尤其是撇画收尾的时候,没有能够留住笔。整体这种很尖的收笔也太多了,看起来有一种扎人的感觉,书法里,尤其是颜体书法里是忌讳这个的,颜体讲究饱满、浑厚、用笔扎实。
你现在如果要接着学习行书的话,也是可以的,但是也一定要同时练习楷书,楷书的功夫不能丢啊,一定要把楷书写好,越往后写,你越会发现楷书的书写功底的重要性,这个是我个人的经验。
如果要学习行书的话,我建议你可以直接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对于有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是入门行书的最好的选择,练习王羲之圣教序的同时,还可以练习王羲之的手札,毕竟王羲之《圣教序》是拓本,需要墨迹来辅助练习。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再次感谢邀请,欢迎关注不二斋。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问:学习了颜体书法想学行书,学哪种法帖好? 网上看了一下朋友的颜体书法,觉得还可以。想学行书当然是好。本人建议学赵孟頫的行书法帖为最好选择。其根据是颜体书法见方不见长,赵体法帖基本相吻合。颜体笔划运行速度与赵体相当,结构造势比较相宜,可以一试。以上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就行书而言,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王羲之的二王书风,二是颜真卿的雄强书风。
虽然说行书书风的选择,与楷书的基础并无必然的联系,但颜体楷书的学习,多少还是有助于颜体行书的学习的。
所以,学习了颜楷,我觉得行书有两个方向可供选择。
一是颜体行草书,其经典法帖有《祭侄文稿》《祭伯父帖》《争座位帖》等,其共同特点是丰腴厚重,苍涩雄强,风格与其楷书类似。
二是何绍基的行书。其行书以颜字为根基,融入碑学的写法,走的是碑帖融合之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该从哪位书家入手?
根据我10多年教学实践,我建议从王羲之的字入手,具体从这三个方面去操作:
第一、结合王羲之的手扎,练习笔法。
王羲之的手扎比较少,就那几个行书如《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初月帖》等,专注点比较集中。
具体训练方法,以笔法为目的,可以把这几个手扎复印放大,先描红到临写,整体感知训练;
再精挑20个左右的字,以横画、竖画、撇画、捺画、钩画分类,细心揣摩,起笔时的切、顶、压,转折时的提按、翻转,以及结尾时的提按,顿挫揉回等动作。
第二,结合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练习字法。
用笔和结字是古人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圣教序》解决了王羲之其他字帖中字量不足的弊端,在具体训练上,采取先局部再整体的方法。
局部训练指把字进行分类:
1、按偏旁部首分类,右边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左边的偏旁如单人旁、绞丝旁、提手旁、土字旁、牛字旁、王子旁等等;
2、按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分类;
3、按空间收放进行分类,如左放右收、上收下放、上左收右放、上放下收等;
4、按字态正欹分类,如右正左欹、上正下欹、左正右欹、下正上欹等。
整体训练法指进行整页和通篇临写。
整体临写时也要每次有重点的训练,如这次侧重注意收放,下次侧重注意正欹等。
第三,大量的创作训练。
学以致用,大量实践,是提高书法水平最有效的办法。
在使用中我们会把学过的字法和笔法使用上,对于不会的笔法和字法就会印象深刻,这样临写练习的时候目的性就非常强。
初学行书的朋友,你可以按这三个方法坚持两个月,就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成效。
大家关注张学礼书法,每日为你分享书法学习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
既然有颜楷的基础了,学习行草书也不是多难的事情。
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以古为师,取法乎上,我的建议应从王羲之《圣教序》开始临摹、学习,这是大众共同推荐的学习的板本,也是比较易掌握的书体。
行草书的结体变化无穷,本身没有固定的法式,为了在学习、临摹过程中少走弯路,要多观察,多领悟,力求血脉通达,行气流畅。
楷书和草书这两个不同的书体,既有区分,又有关联。要想学好书法这两个书体都要同时写好,单打一是不行的。楷书贵在灵动,草书贵在凝重。没有楷书的基础,草书就真的飞起来了;不会写草书,楷书又容易写得僵死。具体到学哪一家,这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字帖都非常多。以我个人的观点,要学唐以前,尤其以魏晋南北朝为主。
然而,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前代的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是专门的写字匠,而都是大学问家。因此书法离开了文化是不行的。后面附两篇文章具体说明一下。
谈一点关于草书的问题
草书是书法中比较难的一种书体。其难点就在于难于书写,难于辨识,难于欣赏。
首先,难于书写。草书强调使转,在使转的过程中要求字中有笔,气韵贯通。也就是说,在书写过程中要有起承转合,要求顿挫有致;生动灵活,又不失法度。换句话说,草书是有着严格界定的,并不是随便画圈,任意发挥;更不是随便涂抹,越乱越好。而且同时要求楷书的基础必须扎实,楷书写不好,不懂笔法,草书就无从谈起,就真的把草书写飞了。再有一点就是要使用丹田气,丹田气出不来,写出来的线条就没有力度。书法中所说的力度不是通常理解的肌肉的力量,而是指气力,气息托不住,通篇气韵就不能贯通,字形就显得绵软无力,墨都浮在纸面上,这就是匠书。那么,如何才能使丹田气达到笔端,这是一个难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做到。
其次,难于辨识。普遍认为草书难认,通篇看上去也不认识几个字,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其实草书的书写是有严格规范的,甚至比楷书还要严格。草书创立初始是为了应急,大都是在战争中,由于事情紧急,用隶书或楷书书写比较慢,所以就创出了草书的写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草书有潦草的意思,写起来要方便快捷。换句话说,草书从创立之初就是一种应用书体,应用就必须有严格的规范,潦草不等于随便糊写乱画,如果那样,通信双方就都不认识了,书信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草书是可识的正常书体,只是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书写者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规范书写,不可任意乱涂乱画;二是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草书知识,学认一些基本的草书字符。
最后,难于欣赏。有不少人认为草书容易写,因为好蒙人,反正也看不懂,也不知道写得好还是写得坏,甚至认为越乱越不认识就越好。不像楷书,每个人不管懂不懂都能说出一二。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草书是非常吃功夫的,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艺术灵性。欣赏者面对一幅草书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有深厚的传统功底,然后通篇气韵怎么样,是否贯通。而且要想写好草书,楷书必须同时写好,只有这样线条写出来才扎实。有没有楷书基础一看就知道,没有楷书基础的人,字写出来墨在纸面上浮着,线条只是在纸上画圈,留不住笔。草书贵在凝重,楷书贵在灵动。草书写草了非常容易,不需要功力,随便一划就行,但写出来有分量就难了。有一些人为了掩盖功底的薄弱,采用浓淡墨变换的方式,追求一种视觉效果,线条写出来哆哆嗦嗦,像麻绳一样,通篇连成一片,显得很热闹,认为这就是草书。其实不然,这不是艺术,充其量也只是技术。这不属于书法范畴。近些年来,书法协会的所谓书法大都是这种面貌,或者说叫所谓的展览体。书法协会本来应该代表着书法的最高水平,现在却成了书法艺术的直接破坏者,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协会现在已经成了到处招摇撞骗,吹嘘蒙钱的组织。我多次提出解散书法协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欣赏者一定要辨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不要被假象蒙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带来的享受和愉悦。
文化修养在临帖中的重要性
郭瑞峰
临帖是学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临帖就谈不上学书法。那么,如此重要的临帖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到底有关系没有?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通常理解,临帖就是照着字帖的样子依葫芦画瓢,模仿下来就行了,和有没有文化甚至认不认字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写像了就行。其实不然,临帖并不是这么简单,在所谓的像和不像之中存在着很大学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用一个实际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然后再具体谈。



(图片放在最后)
这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十七帖》是由王羲之写给友人的许多书信拼接而成的。对于学草书的人来说,《十七帖》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本最正宗的范本。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临过《十七帖》的人,就不能称之为会写草书。那么,同样学习同一本帖,不同的人差别就大了。先看一下这封信的内容。
原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这是王羲之写给妻弟郗愔的一封书信的后半部分。意思是说:算起来与您分别到现在已有二十六年了,虽然这期间有书信问候,仍不能消解我阔别的情怀。读了您先后两封来信,只是徒增我的叹息与感慨。近来,我这里出现了五十年来不曾有的积雪凝寒。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来年夏秋之际,或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我周围的人庸俗的很,怎么可以与他们交谈!
我已服食丹药(五石散)很久了,仍只是一般般,大概是与我的年龄有关吧,因此也就这样了。您一定要多保重、爱护自己的身体最为重要。当写此信时,感到很惆怅伤感。得知您已经行至吴地,想必很快会离去而不久住。小弟(这个“叔”在这里是指郗愔的弟弟郗昙,王羲之的内弟)也当赴任西行了吧,等待您的回信。
面对一本字帖,能掌握到这种程度,心里就非常有底了。这时一个活生生的王羲之就站在你的面前了。如果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再有进一步的了解,就会非常清楚为什么王羲之能把字写成这样,强烈的共鸣就会油然而生。这时候再去写这本帖,就非常容易掌握,甚至说想写不好都难。但是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首先是断句,术语叫句读,因为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句读错了,意思就都错了。其次是翻译,想理解其内容,必须要翻译成现代白话才行。这些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做不到的。
那么,对于一个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面对一本字帖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笔画而已,内容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即便是楷书帖,看到的也只是单个的字,说的是什么同样不知道。所谓的临帖只不过是模仿表面线条的效果,内在的精神气质根本看不出来,也就不可能产生共鸣,就更谈不上掌握了。需要强调的是,没有共鸣感是不可能学好的,临再长的时间也没用,自视认为临的很像了,其实根本没有入门。通常的情况往往是,越是竭力追求表面的所谓像,离实际的差距就越大。因为不理解,何谈能做到。
临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为了临帖而临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想汲取什么,想舍弃什么,要有非常清楚的认识。高手临帖表面上看起来往往并不像,其实不是不像,而是看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想要的已经吸收过来化为自己的了。这种认识水平的背后,同样需要文化功底作支撑。否则,只能跟着别人来回跑来跑去。比如,通常认为写草书要写《十七帖》,那好,也跟着写《十七帖》,但并不知道学什么,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写了很多年水平也没提高,照着帖写看着还挺像,离开帖就面目全非了。当今,这种情况是大多数。所以,反映出来的总体面貌是两种,一种是匠书,一种是俗书,俗书里面还包括怪书和丑书。相对而言,匠书还好一些,必定还有一定的功力,俗书就一无是处了。这背后反映的是文化的严重缺失。
高层次的书法表面上看起来平淡自然,祥和安静,不吵不闹,没有奇怪之笔。然而,内涵却极其丰富,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修养。粗俗的书法表面上气势张扬,潇洒流畅,造型奇特,很有气魄,非常热闹,但内在却空洞无物。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文化。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同样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水平的提高是一点一滴的,甚至是不知不觉的。通过缓慢的积累,长期的积淀,最后才能水到渠成。类似于突飞猛进、急功近利、神童、速成这一类东西,不属于艺术范畴。切记,从事艺术研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学习行书首选《宋拓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书法和颜真卿的书法从笔法上讲是有传承关系的。
相传,蔡邕传女蔡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郗超、谢拙,王献之传之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等。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褚遂良。欧阳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外甥张旭,张旭传之李白、徐浩、颜真卿。
所以学习王字不会有任何问题。
当然,也可以练习颜真卿的寄侄稿。个人以为,寄侄稿难度更大些。
威海链 »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