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楷要内部开阔,为了使方框结构中舒朗,有短竖或短横的以点代替。小楷字小,但笔画要舒展。张旭说:"小字展令大,尽笔势为之也。″
王澍说:"作蝇头细书,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要达到纡余跌岩的笔势效果。运笔时要笔笔送到,笔画断开而气脉相连。展其笔势为上。
锺绍京小楷《灵飞经》,用笔精美,疏放妍逸。
小楷结构有哪些方法?
以《灵飞经》小楷为例作结构特点分析:
一,中横特长。
二,带有行书笔意。
三,半包围内部靠上。
五,疏密匀称。
六,上下对正。
七,多横等距。
八,左收右放。
九,横平竖直。
十,撇捺伸展。
十一,斜中求正。
十二,主笔突出。
十三,重心平稳。
十四,错落有致。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为锺绍京所书。)
其他网友回答: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历史。小楷书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是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来。小楷书曾有公文传递、抄写佛经等文字记录和文字交际的实用功能,更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文化品位的象征。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孔夫子在要求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所谓“六艺”之中,汉字书写便是其中之一,而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书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小楷书结体方正,笔姿周备,繁简相称,它工妙于点画,富神韵于结体,用笔法度严格,平正而不呆板,齐整而不拘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于书写小楷费时、劳神,相对于其它书体而言,涉猎小楷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会越来越少,我辈既然有此爱好,责无旁贷应把这一书写形式加以继承和发扬。 古人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小楷书也不例外。天公造物,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莫过于人,“字如其人”,人书同理,当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佳作时,会感到一股清新之气迎面而来,如遇雅士,引发遐想,洵足移人心志,陶我性灵;同样,我们看到一幅“拙作”时,会用“字如僵尸”形容它。学习小楷书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强化对技法,结体的训练。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情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要使小楷书达到一定的水平,非毅力不能达到。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黄庭坚说:“心能转手,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因为字是由点画线条组成的,而点画线条的好坏优劣,全在使用毛笔的技巧能力上,这是书法的特质,也是写好小楷的基本功。写小楷须从中楷入手,先学中楷便于观察笔画的来龙去脉,掌握点画线条的运用方法,写中楷和写小楷一样,都可以枕腕运笔,待中楷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写小楷便有法可循了。
用笔,结字、章法是小楷书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笔划清晰、平稳、结构匀称、大方、布置得当,尽量做到意在笔先。书写小楷时,每一笔画都要交代清楚,心神贯注于笔端,起笔、运笔、转笔、顿笔、收笔都要精心收拾,绝不能敷衍了事,写小楷和写中楷、大楷的区别在于,可以不用逆锋、藏锋之法。写小楷之关键是对毛笔的控制,蘸墨调锋之后,将所谓臂肘之力和手腕之力集中于手指之间,落笔宜轻,动作要小,如写蝇头小楷,有些动作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写小楷不要一味求快。传说赵孟頫能日书万字,笔者认为日书万字是指他的行草书,并不是指他的小楷书。赵孟頫小楷书《老子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多言,落款为延祐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由此可知,能把小楷书写的神完气足,一天写二、三千字还是可能的,尝若一味求快,只能是得到了数量,失去了质量。 小楷之结字在“小字促令大”,数分见方的是谓小楷。小楷虽小,但绝不能使笔画粘连不清,而是要做到阔绰有余。清*宋曹《书法约言》说:“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所以说,把小楷书缩小和放大都应该立的住.
从章法上说,小楷书的神韵不仅仅从点画中表现出来,还要从行气篇章上体现出来。因为小楷大都成篇书写,因此,小楷书更要注意整体效果的表现。通篇体势要统一、轻重、疾涩、粗细变化要合乎法度。一般来说,字宽与行宽之比1:1.5较为适宜(如王羲之乐毅论之布局,当然,也有例外,如打方格或打竖格书写等),如果字宽和行宽没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即使是功力出众,也没有一个好的视觉效果。这就是知者所说的小章法和大章法(小章法专指每个字的结体,大章法泛指一行一篇的布局)。西中文先生说:“小楷大率成章,纵行比立,已觉其长,再以长方为体,便嫌单调,倘以扁方相调剂,则给人的视觉感受会比较舒服一些。”由此可看出,自钟,王始,小楷书在以后的发展中始终离不开方扁的主流。当然也有以长方结体的,例如欧阳询一派。历代的小楷书代表作,大都以扁方为表现形式。这一特色在晋人小楷与元明书家的小楷中显得尤其明显。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这是事实,也是原则。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妙的书法作品,有些是经过历史验证了的小楷书典范。汉末三国魏钟繇的《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白骑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王献之的《洛神十三行》,唐欧阳询的《般若波诺蜜多心经》,钟绍京(传)的《灵飞经》,柳公权(传)的《金刚经》,南宋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元赵孟頫的《洛神赋》、《老子道德经》、《汲黯传》、《千字文》、《书续千字文》,明祝允明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文徽明的《八角楼》、《顾春潜诗轴》、《莲社十八贤图论》、《宫保白楼先生吴公传》、《醉翁亭记》,王宠的《游仓山记》、《长乐宫赋》、《送陈子龄会试诗页》,董其昌的《谢希逸月赋》、《孝女曹娥碑》、《孝经》等等,包括了张瑞图,黄道周个性极强的小楷书,还有清刘庸,傅山等人的作品,都是很好的范帖,无不为我们展现出璨烂辉煌的小楷书之神奇,徜徉其间,真是美不胜收,齿颊留香。取法乎上是学习小楷书的明智选择,需要我们认真体察、切身感悟。 学习小楷书,须从传统中获取营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要学会读帖,摹帖并养成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对法帖上的字获得感性上的认识,这如同认识的人的面孔一样,世界上有几十亿人,美的、丑的、长的完全一个模样的,又有几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反复的过程,“温故而知新”,反复学习就会不断提高理性上的认识。有的书家,既能写欧、柳、颜、赵,又能书隶、篆、草、行,这与他们读帖,摹帖的功力之深是密不可分的。练习写字就是要把字写美,写的漂亮,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世界上有选美大赛,历史上有美人倾国,这是人们对美的共性。古不同于今,今更异于古,但是对美的追求,古今是相通的。书写小楷也是如此,当你把名帖上的美的字形存储在大脑中,待书写时,就如同把电脑中的搜索引擎打开一样,随着书写量的积累,假以时日,必能获得质的飞跃。小楷书在宣纸上的表现应该是笔墨精到而不失洒脱,结字严谨仍能得之灵动,沉着而不失变化,简约而富于韵味,起止转折交待明晰,轻重缓急纤毫毕现。 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人生修养的过程,切磋琢磨是谓修,涵育熏陶是谓养,说白了就是学做人。我业余学习正、草、隶、篆诸体凡二十余年,充其量是名业余书法爱好者,书作难入方家法眼,岂敢示人于法。然而,争取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一直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对小楷书的认识,受益于王颜山老师,田英章老师对我的指点,所思所想,大多承袭前人。本意就是能与同道共研书技,以谋提高,指疵批痂者乃我之师。
其他网友回答:小楷字形虽小,但“五脏俱全”,古人曾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
小楷难,难在笔法,毫厘之间,动作一个不能少,还要有变化。故写好小楷,首先要在笔法上下功夫。
一、方圆是小楷用笔的基本大法
小楷用笔,画之中段以圆笔为主,但起止、转折丶钩趯用侧锋居多,这是因为侧锋比中锋的逆入平出更便捷。用侧锋的目的,一是取势,二是取妍,三是求变化。
方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转折”。“折”可用提翻或提顿的方法,“转”用提锋暗转,即暗中取势,转换笔心,用腕法在转折处运气提锋,轻轻挫动笔锋,保持中锋行笔。
二、写小楷用笔要交代清楚
一是小楷的点画,用笔要清楚,如用笔臃肿、板滞就会破坏结构的形体美。
二是写小楷时,宜笔笔断而后起,使点画在转折、交换、联络、衔接处吻合自然。比如,在点画衔接处有意呈现一个三角的空隙,使两笔若即若离。
三、运用尖接法
小楷点画相接之处,茂密拥挤,用笔宜虚,即发笔时尖锋侧入,尖接处实中见虚,虚中有密,这是小楷用笔的一大特点。
尖接有一尖接、二尖接、三尖接等。
学会了这些功夫,并形成习惯,书写小楷时,就会得心应手,心手两忘,神气飞舞。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小楷字径应该在3公分内,写好小楷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选好范本。我认为以北魏墓志楷书为范本比较好。北魏墓志楷书是楷书发展阶段的产物,不规整,有意趣,学之能得其精神,能够创变,有可生发性。隋唐的楷书,渐趋方正,易桎梏性情;元明的楷书有行书化趋势,学之易陷入描摹;晋人的楷书线条也较单一,不如北魏楷书变化丰富,一碑有一碑之奇。
2、工具的选择。笔以小狼毫或兼毫为佳,因为北魏墓志楷书的线条劲挺,羊毫偏软不能表现其劲拔;墨要浓淡适宜,浓则滞笔,淡则伤神;纸以半生半熟为宜,可以偏熟宣,不能偏生宣,因为小楷字小,生宣洇墨,难以表达线条的匀美。
3、字以2-3公分为宜,过大的话就不是小楷,过小的话不易控制。
4、行笔要注意方切的动作,减少提按,增加起伏,留意线条铰转,注意书写性,不能刻意制作。
这几幅小楷都是取法北魏墓志楷书,随意选了几张,请大家指正!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小楷在当今的书法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注小楷的藏家也越来越多,这为小楷的发展带来了很大促进作用。
楷书是成形最晚的一种字体,法度也最为严谨,因此很多人在教小孩子书写的时候都是从楷书入手的,也有人将楷书就定性为书法的基本功,其实这都是片面的。书法的基本功是对于用笔的一种控制能力,并不是楷书,要是以楷书来定论的话,那汉代之前的书法家基本功基本也都没有了。
小楷虽然简单上来说是楷书大小的一种划分,大点的楷书叫做大楷,小一点的楷书叫做小楷,但其实这是广义上的片面的划分,但其实大楷和小楷在笔法的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点是十分需要注意的。
现在在荣宝斋正在展出“致广大 尽精微——吴广水小楷书法展”,如果楼主或者其他的小伙伴有时间的话欢迎去看一下。小楷由于电话的精细是印刷品所不能体现的,所以对于小楷的学习一定要多看原作,这样才能体会到点画的精微。
古代的灵飞经、赵孟頫、文征明、祝允明都是写小楷的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墨迹为主,都是学习小楷很好的参考资料。
最后,感谢邀请回答,如果感觉回答的有用的话,还望能给我的回答点个赞,我也会继续努力。有其他的问题也欢迎大家多在悟空问答上提问,让我们共同维护好这个交流的平台。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小楷的提高在于精细。
小楷在古代是文人必修之课,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小楷作品,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要提高小楷的书写水平,精临古人法帖,是唯一的选择。
(图为子衿书孙过庭书谱)
现代书法中,小楷在书法家眼中成为了鸡肋,很少有人去写这出力不讨好的小楷。难得你能坚持不懈的在这一无人垂爱的小楷上下功夫,表尔钦佩!
你的小楷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
而细节的处理上还不能完美,转折点的地方全是圆转,少了些方折的刚健。或许是你喜欢这样的风格,不过圆笔太多便陷于油滑。
(图为子衿书孙过庭书谱)
我觉得你的问题还是在临帖时没有细心观察,轻重关系也不太好。以你现在的功力,精临细琢,不出三天,便能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往往对于自身的东西很难发现。越近的东西越是看不到。好比睫毛离眼睛一样。谁能看到自己的睫毛?而别人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书法由于自己的太熟悉和书写时形成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感觉不到,以至于习惯变为自然。
(图为子衿书孙过庭书谱)
我建议,你在临帖时,把你的东西先放一放,一心一意的把字帖中的细节学习好,再溶入自己的个性去书写,将是提升笔力的良方。
有!肯定有。
一.取法要高古,取法乎上。
二.结字不可太死板。
三.用笔要精到。
自古文人皆善写小楷,也最讲究用笔和结字。从三国钟繇的《宣示表》和东晋王献之残损的《洛神赋十三行》,以及王羲之以书换白鹅的《黄庭经》和《乐毅论》等,都是后人们学习小楷的经典范帖。
从隋朝兴起科举取士开始,文人学子更甚,把写好小楷以便参加数年一度的科考视为生命,以至于延续到明清,广为流行的专为科考而书的"黑.光.亮.范"的固定模式,千篇雷同的"台阁体″和"馆阁体",均磨灭了文人士大夫的个性。
如果作为艺术,那一定得要遵从苏东坡的楷书审美,即"真书难于飘扬″和"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不可将小楷写死写僵写俗,变成印刷体。
小楷需要积累,是大楷的缩写与提炼,同时又有小楷的特殊用笔。那一丝不苟的细致,是治学严谨的态度。控制手的稳定,又是气定神闲的状态。
奉劝爱写小楷的朋友们,写一会儿歇一会儿,或者写一会儿就在躺椅上平躺一会儿,注意保护你的颈椎,别一个动作写时间大长了,以至于落下颈椎病,是很难根治的。。。
(我写的小楷)
1.小楷是指小于3cm的楷书。2.小楷在古代是最为实用的书体,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受书写材料的限制,古人只能写小楷。古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甲骨(先写后刻)、竹简、木牍、绢帛等,这些材料来源有限、制作过程复杂且书写面积小。古人使用这样的书写材料又要让它承载足够大的信息量,用小楷书写是最佳选择。其二:受印刷技术的限制,古人很多时候也只能写小楷。唐五代以前的人使用的书籍是手写。唐五代有了雕版印刷术,但因为制版困难,一般发行量小的书籍还是手写小楷。即使到了宋代有了活字印刷术古人的日常书写用的最多的书体还是小楷。3.现代人练习小楷可注意一下几点:(1).毛笔的选择:练习小楷对毛笔的要求非常高,必须选用弹力出色的毛笔。(2).用纸:选用不洇墨的纸。(3).使用浓墨。(4).先练习大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小楷。(5).写小楷是用手腕运笔,因此要加强腕力的练习。(6).选字帖:建议先临习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然后临习临习钟繇小楷《宣示表》或《荐季直表》,最后再临习其他名家小楷。
临帖临帖还是临帖,一年就临一个帖
王羲之的小楷精品和文征明的小楷都是他们在晚年完成的,所以没有二三十年的中楷的临写,最好别有写小楷这个打算,得不偿失。
威海链 » 练习小楷有没有诀窍?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