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是本人临的张迁碑,如果字帖上有看不清楚的字,可以参考我通临的《张迁碑》。
其他网友回答: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且临习《张迁碑》多年。我认为《张迁碑》可谓汉碑中的珍品、神品、妙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古拙高雅、淳朴憨态、稳中寓险、平中寓奇,令人拍岸叫绝。
临习张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如瞎子摸象,择其一肢半体,清人以后写张迁者众矣,尤以当今众人趋之若骛,何绍基与林散之、梁启超与伊秉绶,各站在自己的审美观取其法,面目不同,神彩各异。今人写张迁亦如此,写隶者无不衷情于张迁,难说谁是谁非,有求形似者,有取神韵者,还有捕风捉影者,更有夸张其方笔者。张迁给临习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
楼主所临张迁,功底较厚,得其形似,但仍需细斟细酌其结体特征用笔特征,写出生动灵活的神韵来。因为我也在临习中就不献丑发帖了。以上陋见仅供参考。
看得出,是个热爱书法的人,要不怎么连大篆都写呢,是吧。
首先要说,这种状态不错,学习书法就是要有这种敢于钻研,并且肯下苦工的劲头。
然后说说字,结字掌握得挺好的,有那种味道,但是用笔的感觉不太对,方笔过多,特别是行笔中段的质量不行,太扁了,还有注意看圆转的地方,败笔率偏高,所以给人以笔锋无力的感觉。
因为没看过你写字的姿势,所以只能揣测,这种原因,应该是两个方面的:
第一,枕腕书写,容易在圆转的地方笔锋调不过来,导致线条发虚。
第二,转的速度过快,一带而过,没有注意节节换锋,不能充分的运用手腕,甚至可能用了提按的方法来过度。
建议:多练习用手腕的运动和运笔节奏的变化,来写出行笔中段的线条,避免病笔的出现。
毕竟用提按来行笔,事实上更像是一种描画的技巧,因为提按的过程中,笔尖与纸张的接触面是垂直角度的变化,这种过度并不自然,换个角度说,就是缺乏书写感。
而运腕是控制自己关节的力道变化,左右摆动去控制行笔质量,在这个基础上,更可以加上手臂、甚至是肩部的力量去增强这种控制,从“一身之力运之”的角度去理解,这种方法毫无疑问更为科学。
其他网友回答:说实话,虽然也喜欢写写画画,但还是觉得评价别人的书法是件十分不易的事,因为你不了解人家的学书渊源、个性特质,加上呢艺术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所以…
算是为了吸粉吧,我就冒昧的先抛块砖头吧。
个人觉得,临帖要过三关:一注意笔画结构达到形似,二注意细节刻画达到神似,三出帖!也就是打进来再打出去。《张迁碑》古朴淳厚,雄强大气,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细对比虽不强烈,但有。笔笔饱满,虽字内布白较少,但多有讲究,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
从您的临习看功力的确深厚,已抓住了该碑方拙厚重特征,真的可喜可贺。提点不成熟的建议吧,您下步是不是要把重点放在细节的雕琢上,比如,线的粗细轻重变化,布白的疏密经营,以及每个字的外形高矮胖瘦的区别等等。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形是对了。线条不好。下面是我在练线条写的
张迁碑是汉隶名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堪称神品。起笔方折,转角方圆兼备,运笔迟涩而遒劲有力,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学习张迁碑当着重于一个“拙"字,即是用笔拙,结体拙。
用笔拙主要体现在迟涩,如人之负重前行,虽缓慢却沉着有力。而此临作用笔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宽扁松脆之弊。
结体拙,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不做修饰的安排,笔短意长,险中求稳,一任自然。而此临作结体上还未见拙趣,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当认真比对,用心揣摩,以期大巧若拙之境。
笔墨纸要讲究,写张迁碑宜用羊毫笔,古人有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易生拙趣。墨宜用浓墨,纸宜用生宣纸,生纸着浓墨,则朴质拙厚就体现出来了。
也刚开始写隶。懵懂中。
我今天晚上写的《张迁碑》,基本上坚持每天一个小时,也就是一大张0.5*1米的纸。
成年人自学书法,就是要享受这样的一个安静修心的过程。
学了半年了,也不知道好坏。反正就是自娱自乐。
其他网友回答:写的不错,我练两年了,也不如你
威海链 » 临写张迁碑,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