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上景阳冈前喝了十八碗酒,为什么十八碗酒要用十八个碗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武松者,水浒之英雄好汉也,其中景阳岗打虎之情节,最为生动,故事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精彩。

武松上景阳岗前,喝了多少碗酒呢?

根据原著描述,书中说喝了十五碗,后人考证喝了十八碗,但是据我看来,实是喝了十六碗。

我的算法是,武松入店落座,叫酒,店家上热菜,桌上置三个空碗,然后满斟一碗,武松一饮而尽,如喝凉水一般,店家一看,好,是个会喝的,武松又要酒,店家把三碗都斟上了,武松又喝完,这时,武松共饮了四碗酒,店名三碗不过岗,这店家精细盘算,武松饮了四碗,看起来住宿费会挣到手了。

接着,武松夸酒好,又要,店家无奈又筛三碗,武松喝完,热菜也吃光了,武松让上熟牛肉,又要酒,店家怕武松醉了闹事,不情愿给,武松发脾气,店家只得又筛三碗,武松又喝完,这时,武松共十碗酒下肚了。

又接着,武松酒喝高兴了,又要店家筛酒,看官们,这荒野小店,酒少人稀,被武松一顿牛饮,店里只剩五、六碗酒了,也就是五碗半左右,武松亮宝露白货,不是贫客,又不依不饶要酒,吹胡子瞪眼,威胁店家,店家也有点脾气,索性瓮底朝天,满足武松,最后所上六碗酒,因为量不足,店家加水敷衍之,到了最后,前后统算之,武大侠共饮了,一十六碗酒。

原著作者的算法,武松实饮酒十五碗半,再说古人饮酒,盏数以奇数为算多,所以,书中说成,武松共喝酒一十五碗,施耐庵老夫子,不糊涂,严谨呢,作者所说碗数,与我算的差一碗,其实我与作者的说法,不谋而合,应该都是正确的。

合住书卷,民间故事中,说武松打虎喝酒,碗数是十八碗,呵呵呵呵,为了衬托武松的英雄气概,不知是哪位老学究,篡改名著原意,非说成十八碗,后来,经说书人说书传唱,古时候识字读书人少,多数人皆得口传之故事,这个这个,经说书人传唱,流传开了,十八碗碗数,深入人心呢。

有好事者,不懂装懂,头条发问,问什么武松打虎喝酒十八碗?问什么十八碗酒齐齐摆桌案?

嗨呀,这不是胡说嘛,今天,我就讲一个正说,正经的说法是,武松面前,木桌之上,有三个酒碗,除第一次斟了一碗外,其余各次,都是三碗三碗斟的,到底是一共斟了一十几碗,我认为,应该以施耐庵施老的说法为准,我们大家说的,仅作参考说法,谁有异议否?

话拐回来,咱再说酒碗是零散喝的,还是一齐上的?肯定是零散喝的嘛,原因是:古人饮酒,只要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店里,绝对不喝冷酒,古之佳酿,温而出滋味,酒瓮置火炕之上,慢斟缓饮,热的,冒汽汽,好喝,酱香酱香的,听说过关公,温酒斩华雄吗?热酒还壮英雄胆呢,哎?我说到哪里了?对了,想起来了,说一碗一碗慢慢吃,热的酱香,这个这个,啊,老祖宗们喝酒,一般是人手一酒碗,英雄好汉,脸前酒碗列数三,喝完了再斟,喝完了再斟,如果,一下子斟十几数碗酒,慢喝酒就冷了,就馊了,有这么待客的吗?所以,所以。。。

哎呀,刚才我喝了十八小酒盅,有点醉了,我家的猫咪,在院子里闹腾,烦人,我要去打猫,就不再多说了!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古代的酒基本上就是现在的米酒,也叫水酒,酒精度不高,和啤酒差不多,可以拿它来解渴。从智取生辰纲那段也可以看出来,喝酒用瓢,大热天的,喝酒就是用来解渴的。当时的酒可以碗论,也可以以桶论,以坛论。

景阳冈酒店的酒度数稍微高,号称三碗不过岗,在武松来之前,很少有喝完三碗不醉的。所以上酒的时候就以碗论,就是合一碗多少钱,而不是以桶或者坛子来论。以坛或桶肯定是便宜啊(算批发吧)~

为什么最终上了十八碗?其实武松能喝多少,谁也不清楚,恐怕连武松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最终没上桶或坛子,是以三碗为单位,三碗三碗的上。店家稍微做点手脚,一碗少倒点,一碗的酒钱就出来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喝高了怎么给你算账,不能店家说多少就是多少吧?但是有碗在就不一样了。直接数碗就可以了。如果当时知道能喝这么多,直接上坛子要一个碗就够了。这不是不知道能喝多少吗?

最后一点,喝一坛子或两坛子,这个容量多少读者感受不出数量的多少,来个十八碗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视觉还是听觉上都会感觉,嗯喝的不少。这更能体现武松打虎的厉害。

其他网友回答:

<2>因为武松吹得好大一个牛皮,伙计跟他较上劲了

武松在景阳冈上,总共喝了十八碗酒,用了十八个碗,乍一看有点不合常理,有必要喝完一碗就换个碗吗?用原来的碗不行吗?

通常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时的场面有点特殊。

一、武松逞能,小伙计太轴

宋朝时候酿酒,主要是酿造法,就是把粮食蒸熟以后,摊凉之后拌上酒曲,发酵后就是酒了。这种酿酒方式,无法得到高度酒,度数连啤酒都不如。更接近于现在咱们常喝的米酒。

景阳岗下的这家酒店,很有可能在酿酒工艺上有所改良,所以度数比一般的酒要高一点,寻常人喝个两三碗就醉了!所以小伙计好心劝武松少喝一点!

武松这人爱逞能,他这样的好汉最怕别人看不起他,他偏要放开了喝!成功地撩起了伙计的“怒火”。

试想一下,能够在景阳岗这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开漂亮,这伙计难道是善良之辈?既然你这汉子不识好人心,那就让你醉死在这儿!

喝一碗,摞一个碗,连续十八个碗放在那,是不是更有气势?看起来是不是更震撼?到时候好好取笑一下武松!没想到的是,武松确实酒量过人,居然连续喝了十八碗!

二、古代的酒有“问题”

由于酿酒工艺的原因,这种甜度极高的酒是无法长时间保存的,放两天就变味、腐败了!那种封在坛子中的酒,其实在古代是很少见的。

就算有,也是专业的酿酒厂,绝不会出现在路边店。路边店的酒,大部分是自酿自售,通常酒和米是混在一起,装在大缸中的。

有客人需要上酒的时候,就用“筛子”过滤掉米渣,用酒漏子从筛子中把清澈的酒液提出来,送到客人桌子上。很显然,这种上酒方式,没法一次上很多酒。

除非,提前知道客人特别多,提前把酒先过滤出来,等客人来的时候用大的容器端上来。可这个店荒山野岭的,哪会有成群结队的客商经过?

所以只能武松边喝,伙计边去筛酒!筛一碗喝一碗,喝一碗筛一碗,武松不停地喝,伙计不停地筛,于是就有了十八个碗!

筛酒是古代酿酒工艺形成的一种“操作方式”,至今许多地方仍然把上酒叫“筛酒”,古风犹存!

三、小伙计够精明

小伙计对自己酒店的酒是有信心的,寻常人喝不了几碗就醉了!在他看来,就算武松再能喝,五六碗、七八碗下去,只怕也得醉成一滩泥吧?

也难怪,古代的酒度数低,古代人对酒精的耐受力远不如现代人,小伙计是从常理来推断的。

那么,如果用坛子倒酒,或者是碗重复使用,万一客人喝完后耍酒疯,对自己喝了几碗提出疑问怎么办?到时候岂不是扯不清?

武松喝一碗,小伙计给他倒一碗,然后把碗放在一边,到底喝了多少碗,岂不是一目了然?到时候老老实实掏钱就是!

这就跟我们在成都吃串串一样,所有的串串都一个价格,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最后老板来数签子,按签子的数量算钱。

武松身高八尺、一脸凶相、满身匪气,一看就是那种不太好说话的,小伙计这么做,是防着武松耍赖啊!

结语:如果武松打虎前,没有喝这十八碗,就少了三分英雄气。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英雄和酒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关二爷杯酒斩华雄,例如霍去病之酒泉,酒入英雄胆,凭添豪气无双!

其实,中国传统的酒,应该是黄酒!时至今天,酒宴上唱主角的是白酒、啤酒、红酒,但是这些酒,都少了黄酒的韵味!

黄酒配螃蟹,才是绝配啊!

其他网友回答:

先问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啊。

我专门回头又去看了一遍原文。

你看人家咋写的。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看到了吗,是武松喝了一碗,人家才又倒上一碗的。

这个酒保是全程站在武松面前的,你喝一碗人家倒一碗,才不是一口气倒三碗然后就不管了。

你喝三碗,我就给用仨碗。

你当古人没脑子啊,洗碗不要用人啊,用人不得开钱啊,人家开个酒店也得有成本核算的。

等到后来武松吵闹起来,这个酒保也是一碗一碗的给他倒酒。

再往下看: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酒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你看武松就说我喝你一碗酒就给你一碗酒钱,你只管倒酒就是了。

这个酒保在这里除了倒酒他的工作就是计数,如果用碗来算账,那不麻烦死了。

题主所说的喝了十八碗酒就用了十八个碗,这是电视剧里的表现手法。

电视剧之所以这么表现,目的就是彰显武松能喝。

用十八个碗往哪儿一摞,给观众的冲击力就是武松能喝。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倘若像书里那样,酒保一碗一碗倒,武松一碗一碗喝。

就会造成剧情拖沓,观众看得心烦,最后还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电视剧和书面处理的不同形式。

只不过这样一来,显得人家这酒店管理不严格,好像碗很多一样。

最后不得不夸一下这家酒店,在大宋朝绝对是良心经营了。

卖酒不多卖,说三碗就三碗,如果不是武松在这里耍横,估计也就三碗打住了。

还有就是劝顾客住下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顾客的人身安全。

倒是武松显得小心眼,胡乱猜测人家是为了贪图他的钱财编出老虎的故事。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下面的回答真是不亦乐乎,好像武松真的用了十八个碗一样。

如果武松真的用了十八个碗,武松估计会一棍子敲在酒保头上:“你他妈让我来给你洗碗啊,我喝的这是酒吗,这是洗碗水吧。”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其他网友回答:

三碗不过景阳岗,每次上三碗。店小二不可能把三个碗拿回筛酒,如果你再原来碗端上来不承认前喝过三碗酒怎么办?主要还是喝过多少碗算酒钱的证据。

其他网友回答:

武松打虎的小说故事当美传,打虎前喝了十碗酒而呈现英雄豪气。

喝十碗酒并非用十八个碗,这一定程度是误解的。喝酒那个也是便喝便斟,而不是把酒碗摆放满了桌子。

武松喝酒的这个饭馆有三碗不过冈的牌了醒目,自然武松喝了的十八碗说不一点是数量词,尽管原小说详细叙述。


其他网友回答:

刚看到这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字,妙!因为这个问题问的实在是好,能反应原著和电视剧中一些细节,有趣之处。

当然必须说明,从原著来看,作者并没有说武松在景阳冈喝酒时,用了十八个碗。

从前后文来看,作者只是说武松开始喝酒时,店家用了三只碗,再以后则是说店家又筛了三碗酒,又筛了三碗酒,又筛了六碗酒,又筛了三碗酒。

所以,这个问题从原著来说不说成立。但是,如果看电视剧,这个问题就成立了。

比如98版央视水浒,武松在景阳冈吃酒,桌子上就摆满了碗,显然这是十八碗酒。新版水浒传中,武松吃酒也是摞了一摞酒碗。

那么,为什么武松喝十八碗酒,要用十八个碗呢?其实,原著里倒也说过这一点。

一开始武松喝了三碗酒,店家就不给他倒酒了,武松不高兴,店家做了解释,他们这酒很好,开始没感觉,但是后面上头,只能喝三碗。武松不管,一定要继续喝。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

这里,武松说到“吃一碗酒就还一碗钱”。可是,吃了多少碗怎么计数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喝一碗酒用一只碗,这样到最后喝多少碗酒,一目了然。否则,在数量上很容易出现差错。而前面也说,

当然,仅从原文看的话,尽管说“酒家又晒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再筛了三碗酒”“再筛了六碗酒”,但不一定用了新碗,也可能一直用武松开始的三只碗。

所以,还是得从电视剧来说。

如果说,让武松喝十八碗酒,是施耐庵的设计;那么,让武松用十八个碗和十八碗酒,就是导演的安排了。这么安排,只有一个目的:突出武松酒量高,进一步表现武松的不同寻常。

夏天马上来了,大排档、烧烤要热闹起来了。

如果经常吃大排档或者烧烤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吃货中间,算是卧虎藏龙,有不少高手,有的人很能吃串儿,有的人很能喝啤酒。

我看过能喝的人,如果吃饭快一些,能喝十来瓶啤酒;如果慢一些吃饭,边吃边聊,再上个厕所,我们这里说“蔫着喝”,能喝26瓶啤酒。

每次撸串喝酒,他身边啤酒瓶子最多,站着的,躺着的,摞在一起的,反正一地的酒瓶子。有时候,隔壁桌的人看到了,也会翘大拇指。

之所以拿啤酒举例子,是因为水浒里的酒一般都是低度酒,跟今天啤酒差不多。若是高度白酒,别说十八碗,就是八碗武松恐怕也扛不住。

其实喝白酒也是这个例子。

一杯一杯地喝,你可能觉察不到人家酒量高,但是如果喝一杯就把杯子放桌子上,以此类推,当桌子上放满了酒杯时,你就能看到谁酒量好了。

这样的镜头,一些电影中会有,尤其是双方拼酒或者玩游戏时,双方面前都有很多酒杯。另外,一些地方办婚礼时,有时候为了考验新郎,也会在桌子上倒满几十杯酒,上面可能还会压着红包。

一定要有这么多杯子吗?当然不是,完全可以喝一杯倒一杯也行。只是这样一来,视觉方面就没有冲击力了,还容易弄错数量。

所以,电视剧中,导演让武松喝十八碗酒,用十八个碗,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一句“这位好汉足足喝了十八碗还没醉倒”,也能说明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但终究不如让观众直观看到更好。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中描写武松上景阳冈之前,在酒店吃酒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说到底是用了18个碗,还是只用了3个碗,所以说,其实武松用的碗数量在3到18之间,不能确定是否是18个。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细节,原著内容我就不复制了。景阳冈下有个酒店,里面卖的酒比别处的度数高,在那个年代,其实酒精度数普遍不高,只相当于现在的黄酒。是上等的好酒。

店家规定,最多卖三碗,因为普通人喝了三碗也就醉了,喝醉了上山属于酒驾很危险,出了事店家要负连带责任的。类似于现在的饥饿销售,这个噱头导致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十分火爆。

小说中说武松吃了三碗不过瘾,所以三碗不过冈,可以确定是三碗同时上,但是另外再要的话就不知道是不是另上新碗还是继续倒到那三个碗里了。当然,各个版本的电视剧中都是一共有18个碗摞起来,主要是为了渲染武松的英雄气概。而看到很多人说的是怕武松赖账,这就扯了,小说中武松可是喝了十几碗直接把钱给店家让他自己结账的,店家数了数武松给的银子结果还余6碗的钱,所以才又上了6碗凑了18碗,人家是预付费用户!

其他网友回答:

武松就没用十八个碗……

我们来看看原著是怎么写的。首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

这里摆了三只碗。这显然是酒店的一种营销策略,因为最多只卖三碗,所以先把三只碗摆上,表示“再多也不卖了”。这可以营造一种该店独有的品牌形象。

然后武松不信,硬要接着喝。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到这里,前后加起来是十二碗。我们可以看到,原著里并没说后面倒的酒是另用新碗,还是就用原先的那三个碗。考虑到店小二总是三碗三碗地倒,恐怕没上新碗,一直用的最早那三只。

接下来:

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勾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酒家那里肯将酒来筛。武松焦燥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

十二碗再加六碗,是十八碗,这里施耐庵算错数了……

金圣叹批注的七十回本水浒,就把这里改为十八碗。

(他是怎么发现的呢?

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饮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夹批: 第十三碗,第十四碗,第十五碗,第十六碗,第十七碗,第十八碗。】前后共吃了十八碗。【夹批: 结一句。】

因为武松每喝一碗酒,他都记着数呢……)

综上所述,武松过景阳冈,原著并没写他用了十八个碗喝酒,很可能只用了三个。

用了十八个碗的印象,很可能来自电视剧。

(央视版老水浒“三碗不过冈“,可见摆了一桌子的酒碗)

(新水浒”三碗不过冈“,同样是一堆酒碗,只不过摞了起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改编。因为施耐庵写武松喝酒,用意有二:一是和后文打虎的情节相关(后面写到他“酒意上涌”。);二是通过他超人的酒量,显示出一种英雄好汉的豪气。想想金庸小说里为什么写丘处机和江南七怪斗酒,写萧峰和段誉斗酒,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所采用的手法。

而要表示他超人的酒量,把十八个碗摆出来,当然更有视觉冲击力,能给观众留下更深刻印象。

标签: 景阳冈 武松 要用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