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怎么理解这句话?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有一句话叫:“人无信仰情必迷。”人人皆有信仰,只是信仰对象不同而已。圣人一般都自我修炼,跳出三界,无欲无求,唯独守心,保持圣人的最佳状态,所以,圣人求心,信仰的是自己。

而凡人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求佛是有所求的,求风调雨顺、求平安、求健康、求财……既然是有所求,即存在功利私心,人们为什么烧香拜佛舍得花钱?甚至花大钱建造寺庙,大把的捐款捐物也不心疼?那是因为乞求佛祖的赐福,所以,凡人觉得花钱是公平、值得的。如果把这些钱拿去救济穷人,恐怕心有不甘,因为这是单相的付出,没有回报。

因此,一般圣人都认为,凡人求佛是被洗脑或心理暗示的结果。有信仰的付出是接受了某些心理暗示,即回报,都是内心隐藏功利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心理亦是有所求,只不过所求非物质,而是精神上的。

其实说到底,圣人求心不求佛,信仰不求回报,但死后还是收获了名誉上的“圣人”称号,贡世人瞻仰及纪念。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求心不求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自己本来就是佛,皆因自己的忘想、分别、执着不能证佛;这句话和凡夫畏果不畏因,圣人畏因不畏果意思大体相同;然而这句话的真正含意是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这句话好懂。圣人求心不求佛隔了层意思,所以一般人难理解,然而为什么求心不求佛呢,打个比方,施主容易懂,有一位穷人家里很穷,而自己也很穷,为什么穷,没钱花,因为有钱就能解决因贫困带来的一切问题。于是他天天求佛,很虔诚的样子,不管怎么拜也好,怎么虔诚上香,自己总是一直很穷,佛菩萨很慈悲,看到很穷,想加持两个,加持不上,原因很清楚,贫穷无财皆因上世不布施,造成这世无财贫穷,解决贫穷的唯一途径是多布施,等果报现前,自己有财了,进而改变了因无财使自己贫穷的真正含意,从这个事上不难看出,求心不求佛的道理,进一步,凡夫求佛不求心的道理就会迎刃而解。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这句话很有道理啊,不过与原文有些出入。

原文出自《坛经》: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这句佛教偈语是很高妙的,但是我们从原文意思来看,是指导修佛者开悟的途径。《坛经》是佛教在中国留存并发扬光大的支流“禅宗”的宝典。

随着经文的流传,国人在世俗影响下对原句进行了修改,将顽冥不灵的执着偏修者“愚人”换成了普罗大众的“凡人”,让这句佛教用语超出了佛教本身的范畴,成为社会俗语,为更多人所熟悉。

佛教脱离人世间痛苦的方法就是跳出轮回,手段是修,结果是悟,化身是佛。而原始佛教中,佛其实就是开悟的智者——一个想通了的人而已。通过自身的哲学思考,想清楚了世间万物皆空,从而得证大道,成为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明的是自己的心,见的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的佛性。

所以从来道教信徒求登仙界,而佛教中人追求的就是成佛。这个佛在后来大乘佛教中被神化,成为无所不能,和神仙差不多的人物。那么我们是该追求心灵开悟,还是追求成为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佛陀?很明显,第一种追求才是原始佛教的本思所在。

佛教修为,特别是源自原始佛教的禅宗,讲究的就是修心,擦干净心灵上的尘埃,看见我们原本所具有的佛性。“圣人”——真正的修为者看重的就是“明心见性”,而那些为成佛的信众还执着于各种仪式、各种规则、各种身份,在禅宗大德眼里看起来,这些人不过就是“愚人”。

而将“愚人”改成世俗化的“凡人”之后,一个就是扩大了受众面,咱们谁不是凡人呢?这句话放到社会准则中来,听起来就有了些世俗逐利的味道。

在俗人眼中,利益是追求的目标,而带着这种想法去学佛,其目的也很明确——我就是要成佛跳出六道轮回之苦——这也是佛教迅速吸纳信众的一种说辞。而在修为高深的佛教大家眼中,这种带目的的修行其实和世间所有为了利益而进行交换的庸众所为是一样的,不过是通过虔诚膜拜和各种功课来换取自己的解脱,并不是真正意义精神上的开悟,甚至可能会因为欲望过于强烈而走火入魔。

梁武帝萧衍出资盖了很多寺院,将佛教奉为国教,得意洋洋地去求问高僧:“我有多少功德?”高僧说:“一点功德也没有。”

为什么萧衍做了那么多善事,却没有功德?

因为他做善事是为了求功德,而不是发心求善。也因此和禅宗祖师达摩不欢而散,达摩一苇渡江,传法中原。

又好像如今的放生表演,有没有功德?这种买来活物放生的行为不但没有功德,简直是作恶。正确的放生是在遇到生灵受难的时候帮它一把,而不求回报。那些为了放生而促发的捕捞,又祸害了多少本不该被涂炭的生命?

行善与作恶,就在于一念之间。你的发心不同,决定了你的行为,决定了是否有佛教中的功德。“种福田,得福报”,但是你如果是为了得福报而去种福田,那就错了。

这种行为的人就只是愚人,而无法成为真正的修行者——圣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做圣人,做凡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你给老人让座,是看见老人,生了恻隐之心,这就是发心善良,那一瞬间,你就是求心不求佛的“圣人”。但是,你是为了写作文,为了听旁人说你胸口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虽然行为、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发心是虚荣的,是求佛不求心的“凡人”。

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六祖坛经》说: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圣人教化民众,教化别人,先得从自己做起,求得自己的本心后,然后扩充出来,才能教化民众,让自己本心成为万民之心,成就圣人之位。

平凡的人看不到,碰到问题无法解决,不向自己求取答案,结果去求神求佛,佛讲无心,心都没有如何解决此人心里的疑惑?

这个是说明一个道理 ,就是修行人要从内心开始改变 ,而心外求法是绝对不可行的。有一首诗偈说的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心外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维,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胸。生活自然就安稳祥和、幸福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前几天我们这边过庙会,我因为摆摊,没时间,中午回家作饭,邻居几个大姐大妈说是要去烧香,我说我也刚好有这想法,走吧,我收拾一下,拿了家里的两提挂面,和平时卖的大红枣,再看看还有几样礼品,打开一看是爆米花一样的零食,我走到院子里找那几个大姐大妈们,她们却说,时间还早,怕庙里人少,我要赶时间,因为早上就没吃饭,在时间长了我怕连中午饭也耽误了,所以我说,你们不走,我走,我开着三轮车,一溜烟就赶到高庙路口,人多的没办法进去,我找个熟人,说姐姐你在这里摆摊给我看一下车,我步行进去。

我走到高庙路口,刚一进去,就看到一个黑脸的乞丐,我仔细一看,认识,因为那人经常来我们终南镇拣垃圾,在垃圾桶里翻吃的。我在一看自己手里拿的东西,我想这么大的庙会,这庙里也不缺我这点东西,还是给他吧,我顺手把两提面,和零食全给那人了,只剩下一些大红枣,其实我当时想全都给那乞丐,可是走的匆忙,没带手机,这样再去庙里,两手空空,有点不好,我提这大枣一路来到庙里,给菩萨磕磕头,再抓一把大红枣,算一点心意,可是人太多,有些地方根本进不去,我想想,算了把枣拿回去给乞丐吧,反正那人那么可怜,我看一路好多老太太,好多人都拎着东西,馒头啥的也没一个人愿意给乞丐一样,我说你们不给我给把,反正这庙里啥都不缺。

我走回来乞丐不见了,小屋门锁了,我有心把东西挂在门上,再看看乞丐前面的四间超市,我在想那乞丐一定是这家人,一定是他们把房子都盖成超市,把这傻人安排在了这个破烂不堪的小屋,连狗窝都不如的家,我不怕乞丐吃了我的大枣,我怕超市里的人拿走了,就这样我真后悔当时犹豫不决,没一次性把东西全给乞丐。

后来回来了之后,我给邻居阿姨说起此事,邻居阿姨说,你知道那黑脸人是谁吗?我说不知道,她说你判断的不错,那乞丐是开超市的那个人的叔叔,他们弟兄每人三间房子,后来因为他叔叔有点病,所以他侄子就把宅基地全盖了房子,开了超市,那一家还有一个女儿,是我们二队村长太太,那黑脸人就是那村长太太的娘家人,………

我在想村长太太,和这个开超市的老板,她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来养活这个乞丐,如果我是他的家人,我是绝对不会让他轮流成乞丐,而且过的这么凄惨,人活的不如一条狗,那房子又小,又脏,环境差的不敢目睹,听说他的侄子还领国家的贫困补助,就是这黑脸人还享有国家的补助,可是………

他们住的地方,隔庙只有不到五十米,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烧香拜佛,可是在菩萨脚下竟有如此不堪之事,邻居阿姨问我,你给那么多东西后悔不?我说后悔啥?他们不管,我给,我愿意咋了?

我真想问菩萨你们看不见吗?唉,人可以渡心,渡自己,拿什么去渡别人?

其他网友回答:

想必都看过《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原著中有一首佛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我想这首佛偈刚好和你那句“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得《金刚经》有一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世间圣贤都在讲“无为法”,只是讲的方式有差别。归根究底莫过于两个字——【修心】

说来说去,兜兜转转,无非就是这么回事儿,简单明了!无论是学佛还是修道,最重要的不是去看世间美丑和人心善恶,而是去反躬自省、修身养性,做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可以了!

很多道理啊,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但是如果概括起来呢,就是“修心”二字,如果去深究呢,又修无可修,得却无所得,看似模模糊糊,实则清清楚楚。很有意思啊


其他网友回答: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想要搞清楚其中的含义真谛,有几个词汇我们简单做个了解。比如圣人、心以及佛。何为圣人?心是什么?佛又是什么?

凡人不用解释,李宗盛不是有首《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先看圣人,泛指的有很多,但这句话应该是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如老子、孔子等人。就是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圣人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非凡人的凡人存在。

心为何物呢?心即为心脏,当然这里是指人的思想与意念。而佛是对修行圆满之人的称呼,比如释迦牟尼。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结合注解再来看它的整体意思。为了说的清楚一些,先看前半句圣人求心不求佛。

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追求的是思想与意念,而不是追求圆满的修行。圣人为何求的是心呢?这个用《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话可以解释: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识佛明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天龙八部》·修订版·四十三章

心是境界,佛是愿望。

只要心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愿望既是不求自来也是无所求。不求自来是心即为佛,境界亦是愿望,无所求是拥有了圣人的心,对修行能否圆满已经不执着追求了。

因为满中有缺,缺亦是满。

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修炼每一项绝技都需要相应的佛法,去化解心中产生的戾气。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的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同理,圣人的心如果达到,圣人应具备的高品德高智慧的境界,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去求佛了。所谓佛修行的圆满,不正是圣人的高品德高智慧吗?而圣人的境界,也明白心即是佛。

解开了前半句,后半句就不攻自破了。凡人为何求佛不求心呢?很简单,因为凡人不是圣人,凡人没有达到,也做不到圣人应有的境界。

凡人眼中的佛与圣人的佛,也不是同一个佛。圣人的佛就是圣人的的心和境界,而凡人的佛是谈不上信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需求,这种寄托与需求又是极为的虚无缥缈。

生活中,求心者少求佛者多。凡人即是众生,而众生者芸芸。众生没有所谓的真理真相,众生只有好恶,这便是真理之所以掌握少数人手里的原因。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圣,难免有杂念。就是这个杂念,蒙住了凡人的眼睛,更蒙住了凡人的心。而一旦根除杂念,凡人亦可成圣成佛。

难的就是这一层杂念。凡人总要经历一段段的幽幽暗暗反反复复,可最终明白平平淡淡的却还是那么寥寥无几?

凡人明明知道又明明犯着,知得者是谁,犯的着又是谁。终究还是识得我字太真,故多了种种烦恼,明心不见佛。

仓央嘉措曾说:那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可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迈不过去。

最后,再总结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圣人求心不求佛,是圣人眼中心即为佛,求心亦是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是凡人眼中心是心、佛是佛。凡人是着相了,执着于事情的表象,而忽略了其本质。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

一个热爱读书喜欢码字的人,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拜的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凡人拜的是佛,把什么寄托在佛身上。前几天我去游乐山洛都寺,洛都寺是新修的尼姑庵,传说当年二郎神一肩挑两坐山到乐山,一山是和尚,就是现在的乌尤寺,一山是尼姑就是现在的洛都寺。我去洛都寺走了一圈,颇有感慨,走在香房的走廊上遇一对中年男女在那里搂抱。当时我想佛门圣地,既然诚心来拜佛,起码应该有敬愄之心,表示对佛的尊重,心不诚何必来拜佛。走到千手观处,见一对中年夫妻,对尼姑师傅说述,俩人经常吵架,关系不好,求佛保佑化解。交了好多钱,尼师把俩人名字写在红纸上,点一盏心灯跪下祈祷。我在傍看了觉着好笑,凡人的愚昧无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寄托在虚幻的想象中,这就是凡人拜佛信佛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开悟的人称为佛

佛教的核心是修炼自己的心,使被“贪嗔痴”遮蔽的心变得清净无障碍。

圣人懂得这一点,所以叫求心不求佛。而普通人并不是向内改变自己的心,而是向外求佛的保佑,实为本末颠倒,曲解了佛的本意。

心外无物,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自己的心上,才是佛祖的本意。

其他网友回答:

这话没毛病。

讲个故事吧,有个小和尚出家到了寺庙,小和尚资质不高,让念经,不会念,让念咒,还是不会念。那就念佛吧,只可惜资质实在太低,一句阿弥陀佛也念不好。

但是小和尚心诚啊,就想当和尚啊,你能咋滴?

老方丈看他每天扫地,就教他:你每天就念扫把。

从早到晚,嘴里就:扫把 扫把 扫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小和尚也参悟了,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成功了,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并留任工作。

一句经文没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也没有完整的念过一遍,人家也成功了。

人家嘴里念的是扫把,心里想的确是菩萨啊。

佛在心里,嘴里念什么,又有什么关系?

再说另一个大师,六组慧能大家都熟悉,一个字都不认识,更不会书写,不仅仅成功,还成为一代大师。

所以出家人,求心,不求佛。这个佛,我理解为形式。

可是作为凡人,更多的是在于形式。

一边做着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断犯着佛家的大戒,初一十五烧香磕头,这就是求佛不求心。

甚至很多人拜菩萨,目的就是因为平常坏事干多了,希望借助烧香拜佛来消除罪恶,大手笔花钱办法事。当然这也没错,在菩萨面前悔悟消除业障。

可是形式完成后,悔悟归悔悟,该犯错继续犯错,反正菩萨会保佑自己嘛。

只要真心悔悟,菩萨就会原谅自己,业障就能消除,这确实没错。

却不晓得,每次悔悟,菩萨也只能消除之前犯下的过错,对于后面的过错,菩萨是没法消除的。

结果一边犯,一边定期悔过一下,其实更多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甚至心里根本都不相信这套东西。

结果哪天还没来得及烧香,菩萨就把你带走了。

标签: 佛不求心 求心 求佛 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