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说个狠人,2015年,某宝创始人之一,抛弃千万身价去出家,走了2000公里,他出家的理由说出来普通人很难理解。可能不少人看过他的故事,但是他出家的心态让人很炸。

没错,他是鬼脚七,法号:行空。

做过高管,出过书。出家后他不带一分钱,从五台山到峨眉山,靠一双脚一路走了81天,吃喝拉撒睡都靠乞讨。

说起来很搞笑,他乞讨的方法跟别的出家人很不一样。不是帮对方讲佛,而是教别人做电商。

当然,这是他想到的办法,因为他才出家后,在五台山打坐了7天就和师父说要徒步去峨眉山,就和现在很多人想徒步去西藏一样。

结果啥也没带,师父就把他送出了门说:“走,不要回头!”

结果零下十几度,一路廖无人烟,还好遇到一辆过路车给了他吃的,直到翻秦岭才见到一户人家。

然后,他一夜无眠。

他怕了!

怕被饿死,怕被冻死,怕路上有野兽。

他跟自己战斗了一晚上才想通。我估计当初唐僧也是这么想的吧。

可能你觉得这个人是作秀,体验生活的,那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出家体验生活还可以理解,但是他何必要挨饿受冻,风餐露宿,自讨苦吃呢?他又不做直播。

他倒很淡定,说:“别人的想法我管不了,我要做自己。”

别人问他2000公里路,要是两个月都走不到怎么办?

他说:走不到就走不到吧,我不是为了到峨眉山,是为了走路。这才是我的目的,我的初心。

他的初心:修行!

是不是感觉有点神经病?

那你感觉错了!

这个法号行空的入世的时候很牛,但有个心结。

和我们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年轻的时候也只想着工作,只想赚钱,只想买房子,车子,只看重结果,而从不在乎过程。

结果,他是赚了钱,也什么都有了。

结果,他40岁的时候就开始患得患失!

所以,他出家是为了渡劫,用苦行僧的方式打开心结。

当然,我们不是他,入世时很有可能做不成他,出世时也不定选择做他,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经历过,体会过,才不妄人生走一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从小到大的经历。

鬼脚七,真名文德,因为从小家境贫穷,所以就早熟。和表哥两人偷偷买冰棍吃,还不忘给父母一人带上一根,结果被父母骂乱花钱。以至于后来别人买冰棍他吃,他都不敢吃。

读大学时谈了女朋友,是异地恋,结果因为没钱买车票去女友的城市看她,被分手。

可想而知,他余生肯定把挣钱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

结果他做到了。

结果40不惑之年,他放下让人羡慕年薪百万的工作,去出家,只为修行。

与其说是修行,不如说是修心。

如果不是小时候的经历,他不会过早独立,过早懂得人生活着的意义。这些普通人理解不了的事。

如今,他身居山里,抄抄经文,学学佛理,挑水做饭,从生活琐事里体会人活着的意义,远离小时候那种只为目的,毫无乐趣,毫无意义的生活。

他说:征服自己是修行。

这就是鬼脚七出家的心态。


写在最后:

说实话,起初我也不是很理解这个人,主要是我之前觉得出家修行一般不都是吃斋念佛,为什么一定要苦行!

看到他我才明白,没个人出家修行的心态和小时候或者是出家前的整个人生经历是不开的。

鬼脚七踩过三轮车,卖过冰棍,他一直在吃苦耐劳,所以他最好的修行方式还是在苦中体会,领悟自己的人生路。

成也是修行,败也是修行。

说的就是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修行的最佳办法!

而修行本身是一种情绪,疏解情绪的方法无非是从内心或者从外部。

外部修行:以运动身体的方式,排解自己内心的压力,从而得到快乐和满足,只有在快乐的时候才会有所领悟。

内部修行:冥想让人放松,把自己植入想象的世界,在想象里听,闻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行为和认识,从而让自己又所得。

所以,一个人不管是以怎么样的心态出家修行,都是想找到自己与生活相处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需要勇气和付出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很愿意回答“出家人都是什么心态?”这个问题。

从我在所接触的出家师父们来看,这些师父们都是抛开世俗羁绊,怀着出离五欲六尘、真心学佛修道传道、自度度他、为众生种植福田的心态出家的。



这些出家的师父们,都具有累生累世的善根福德,具有大慈大悲、众生平等的慈悲心肠,如果你一旦和他(她)们接触,就立刻被他(她)们博大的助人为乐的“心态”所感化了。



下面,我举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那是2011年10月5日我在五台山旅游中发生的事情。那天,我和一个佛友在五台山旅游景区乘坐的车里听到一个导游正在给她所率领的旅游团讲沿途经过的每个寺院的简介。我在无意中听到她说:“一会儿,要经过的寺院就是歌手李娜出家的那个寺院,也是一个佛学院,这个寺院与其它寺院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不设‘功德箱’,不接受香客的捐款,道风纯正、纪律严明。”听到这里,一个游客忍不住插话发问:“我们是不是要去这个寺院啊?”导游说:“这个寺院的扩建工程还没有完工,还没有对外开放呢。”正说着,一个寺院外貌轮廓的一角儿已经出现在车窗外了。导游抬手向外一指:“那就是。”不过,旅游车没有停,寺院也一闪而过。又过了一个路口,车到站了。我和与我一起旅游的佛友下了车。本来,我们是原准备到前面的寺院去的,可那个导游的话却激起了我特别想去那个“不设‘功德箱’,不接受香客的捐款,道风纯正,纪律严明”的寺院一看究竟的兴趣。


我们下车后,往回沿着上坡路走了一小段后就到了坐落在离一个丁字路口不远处的寺院的大门口,只见这个寺院的山门比我之前游历的寺院的山门更显得巍峨庄严,高大、洁白的石墙门楼一尘不染,朱漆大门上的一排排金灿灿的门钉也异常的壮观,在山门的正门之上三个金色的大字“普寿寺”在阳光下显得端庄而又夺目,左右两个旁门之上分别题写的“登清凉国”、“证菩提道”几个字似乎也在提示着人们该寺院的清净与庄严。特别是正门两侧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初同志题写的对联“恒顺众生究竟清净普贤道;勤修梵行愿生安养寿僧祇”更是让人觉得深意无穷。



这时,我身边佛友指着旁门与小门之间贴的提示语说:“你看,这上面写着了‘本寺学苑,谢绝参观’,看来这里真的不让人进啊”,我也望着紧闭的山门,有些失望了。


正当我们返身要走的时候,又发现最边上的小门虚掩着,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轻轻推开了那个门,我看到我的右手边有个门房,透过窗户的玻璃好像有个比丘尼正在桌子前伏案写着什么,我轻轻敲了一下玻璃,对着窗户,双手合十,问讯道:“阿弥陀佛!师父好!”,那个比丘尼看到我,走出门房“有什么事吗?”,我依然双手合十说:“师父,我是从天津来旅游的,路过这里,想进去拜一拜佛可以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这里的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还没有对外开放啊”。我说:“您看,我是从天津来的,这么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您是否通融一下,我拜一下佛就出来,怎么样?”我这样问着,可心里也不免敲起了小鼓,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要求人家,平时老说随缘、随缘,怎么一遇到事情就又固执了呢。正在胡思乱想着,却听她说:“这样吧,我给你请示一下”接着他就拿起了步话机,把我要拜佛的想法跟她的领导汇报了。此时,我心想,看来是没希望了,领导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在我们世俗间,往往会这样,如果遇到比较难缠的事情,又不便生硬拒绝,就会说,我给你请示一下领导,然后就告诉你,领导不同意,我也没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再能软磨硬泡的也不好意思再坚持了。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她放下步话机,出乎意料地告诉我说:“我们领导同意了,只是,只能到刚完工的大雄宝殿,后面的施工现场是万万不能去的”,我感激地说:“谢谢师父了!”“你还要先等一下”,她说:“等我们有师父会带你去的”。话音刚落,就见远处有大概30多个比丘尼每人拿着一个步话机跑步过来了。看她们那各个身穿清一色的出家服,那标准的跑步姿势,真像是经过军训的军人啊。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她们居然又间隔有序地排成两队在我的左右两侧,分别从我所在的大门口一直排到大雄宝殿门口,像夹道欢迎似的把我和我的佛友以及陪伴我们一起走的两个师父夹在中间。


此时此刻的我啊,真是万分感动与十分的内疚,万万没想到,为了满足我们两个普通旅游者拜佛的心愿,这些素昧平生的师父们居然临时动用了那么多的人来专门为我们两个人服务。而我呢,刚才还在用世俗间的小人之心度师父们那大慈大悲的胸怀呢。


我和我的佛友在师父们那一双双慈眉善目的注视下,走过了平坦宽阔的石板地,踏上了一级又一级宽阔的台阶,终于来到了大雄宝殿的面前。


这普寿寺新建的大雄宝殿啊,真的是雄伟壮观!走进大殿,更让我心胸开阔,耳目一新,法喜充满。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欣赏着大殿里雄伟、鲜艳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佛像,顿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激动与感动,我止不住的泪流满面,我一边流着泪,一边在每一幅壁画和每一尊佛像前虔诚的礼拜,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默诵着每一部佛经前面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从大殿里出来,我问身边的师父:“我想为寺院捐点钱,表达一下我的心意”,师父说:“感谢你的心意,可我们这里不设功德箱,也不收香客的捐款”......


走到寺院门口的时候,我恋恋不舍地回望着蓝蓝的天空下那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和阳光下“普寿寺”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顿感无比的舒畅和神清气爽。


我是文友如林,感谢关注,欢迎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2>我可以真实的告诉大家“出家的人都是什么心态?”因为我曾经认识的一个人现在就在苏州的一个名扬天下的寺庙出家。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了这个曾经认识的人。他叫唐志(化名),是苏州本地人,他那时候已经三十岁了,家里也有房子、也有父母,还是个独生子。


那是在十几年前,我的店旁边是一家生意很好的饭店。当时的那个饭店老板就是唐志的亲戚,他受唐志父母委托,让唐志到饭店打工。唐志就负责后勤工作。

唐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非常瘦弱和清秀。原本他个子也不矮,只是他走路总是低着头、驮着背。他那个时候是光头,当我听说他是和尚的时候,我真的惊掉大牙了!

后来和他熟悉了才了解到,他从小就喜欢佛学,长大后也不喜欢这种人际交往,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只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书,对于金钱这些世俗的东西,他一点兴趣也没有。

他后来就到苏州那个知名寺庙出家了,他一说起寺庙里的事情,他的话也多了,脸上也是喜悦的表情。可是他的父母是万万不愿意他去做和尚的。所以这次逼着他来亲戚的饭店工作。看得出来,他做的一点也不开心。他那个亲戚(饭店老板)偷偷告诉我:“他脑子不灵光,要去做和尚!”并且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


谁知一个月不到,唐志就不在饭店工作了。原来,唐志又到寺庙里去做和尚了。我明白,他终究不是这俗世之人!

没有多久,我特意和朋友到那个寺庙去找了唐志。他穿着僧袍,背也不驼了,抬着头,好个飘逸之相!那时候门票10元一张,他怎么样也不要我们买票,而且还请我们吃了素面。那个味道,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我明白,只有在这里,他才是快乐的!

后来,我离开了苏州。前几年,我去苏州故地重游,又去了那个名扬天下的寺庙。竟然又看见了唐志。他几乎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是穿的僧袍和原来的颜色不一样了,而且身边跟了几个僧人。这次,我没有去打扰他,只是远远的看着他。岁月静好!


唐志并不是脑子不灵光,他的追求和世界,我们俗世之人无法理解。祝他一切安好!

其他网友回答:

那一年去道观游玩,里面香火旺盛,很多的小道姑特别年轻,穿着一身灰色的道袍,清秀的面庞依然很吸睛,她们的头上随意挽个发揪,几缕秀发披散在脸上,眼神看上去有点迷茫。

道观在巍巍的群山顶端,清风阵阵,香火缭绕,上香的,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大殿有的在山顶,有的在山腰,有的跟悬崖绝壁浑然一体,让人看了胆寒。

说句实话,因为地址选得好,即使正值盛夏,也很凉快。为什么修行的人耐得住寂寞,大概因为修行的环境清冷,人的欲望就少了许多。

进观的阶梯又高又陡,我们徒手行进疲惫不堪,却看见附近的山民挑着担子,里面是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米面,都是山民自己种的,吃不完,送到观里卖掉,换些钱财,又省了浪费。

道观离城区几十里地,经常看见和尚和道姑来送福化缘,有的时候,我收下了,给他们十块二十的小钱,他们双手合十

标签: 出家 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