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没有一周星期七天这一概念,也无周六周日,那么古代官员是怎样过休息日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的确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星期这种生活节律,完全是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东西,如今我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个星期为周期来循环的,每周六周日休息,这个周一上什么课,下个周一还上什么课。那么在没有星期这种东西之前,人们是如何安排休息的呢?

春秋以前的时候,各级的官员都是各级贵族,国就是他们自己的,他们真的是家国一体。那会儿应该没有什么休息日,给自己家干活,还休息什么呢?再说了,那会儿的事也不是很多。但是到了战国就不同了,战国时期的各级官员都是官僚,他们和国君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纯粹就是为了给老板打工。老板除了给工资,应该也有休息日。但是,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材料,到底怎么安排休息,我并不清楚。

到了汉代,官员们的休息是得到了法律的保证了的。在汉代,官员的休息日叫“休沐”。《史记·郑当时列传》里提到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毎五日洗沐”,可见当时每五天休息一次。唐代人所编的《初学记》里也说道:“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个郑当时就是在休息日里“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好不快活!

而对于高级官员而言,不仅需要接连上五天班才能休息一次,甚至很多人都是住在皇宫里或者官府里,五天才能回家一次。比如汉哀帝时候的大司马董贤,他和汉哀帝之间断袖的故事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和皇帝感情深厚,甚至到了五天一次的休沐日里也不出宫回家。像霍光、窦武这样的重臣,更是只能到了休沐日才能回家一次。在霍光掌权的时代里,霍光的政敌就趁着霍光回家休息的时候,试图撺掇着汉昭帝惩治霍光。而东汉时候的窦武也是在休沐日外出的时候,他试图铲除宦官的密谋被别人发现,对手先他而发动政变,导致了窦武被杀,才有了后来的党锢之祸。而在李膺担任司隶校尉的时候,对于为非作歹的宦官惩治不遗余力,于是“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像霍光这样的大臣,住在宫里肯定是非常舒服的。但是一般的官员在宫里住着的时候就没那么舒坦了,当时郎官在皇宫里值夜班甚至连个被子都没有。汉明帝发现了他们没有被子,还专门下令给他们准备了被子。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官员们的日子又可以舒服一点儿了,他们上班的时候不用住在官府里,白天上班,晚上就可以回家。而到了隋唐以后,官员的休沐日就从五天休息一次,变成了十天休息一次。因为晚上可以回家,其实比着汉代还是要更舒服一些。到了明清时期,好像官员们除了在重大节庆日的时候可以休息,其他时间里就难得有休息的时光了。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国古代确实没有星期六、星期天这一概念,规定星期天、星期六休息是西方国家为了纪念耶稣而设定的历法。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帝在最初六天创造了天、地、光、水、空气等物质,到了第7天上帝要休息,于是规定第七天为安息日。

上帝休息发福利也不让人们干活了,规定这一天除了敬拜之事,其他的事一律不许做,因此这一天也叫礼拜天。

还有第2种说法,说第7天是耶稣升天日,耶稣不是被弟子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吗?为了纪念耶稣规定在这一天休息,意思是让人们去祭拜耶稣。

后来有人说耶稣是第7天升天的,那么应该在头一天(星期六)进行祭祀礼拜,到后来又增添了星期六休息礼拜之规定。

总的来说一周7天休息两天是西方历法的规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历,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采用的是农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历。

到了民国,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采用了公历纪年,于是我国有两种历法并存,即阳历和阴历,星期天礼拜天休息之说,这才流行开来。

问题来了,我国古代没有采用西方历法,也就是说没有星期天星期六休息之说,古代是如何规定官员休息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西方称“一周七天”为一礼拜,我国则称“七天一周”为一星期,为何有这种区别呢?

原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了编写教材,特命钦天监官员袁嘉谷修订我国的历法。

我国古代历法都是把二十八星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循环往复,称为“七曜”。

如此一来,“七曜”就暗合了西方的“7日一周”的规定,清末的礼拜天就叫“七曜日”。

此时袁嘉谷感到读“七曜日”很拗口,为了便于普及,由于这7天对标星座,老袁干脆改成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的称呼。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星期之说也就流行开来。

回到主题,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官员休假制度,当然不是按礼拜天休息的。

最初官员的休息日称为“沐浴日”,也就是规定官员过一段时间要洗洗澡,因为上朝面君身上有异味影响情绪。

多长时间洗一次澡也有规定,各朝各代有所不同。比如汉代实行“5日一休”的制度,也就是说过5天洗一次澡。

从汉代开始朝廷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考勤制度,比如官员有集体宿舍和公共澡堂,当然过去宿舍不叫宿舍,而是叫吏舍;公共澡堂叫沐汤,官员上5天班后洗澡回家和家人团聚。

官员的其他假期,比如婚假,病假、丧假另有规定。父母去世的丧假又称“丁忧”,一般是三年。假如朝廷离不开这个官员,那么皇帝就不批准这么长的假期,这叫“夺情”。

每逢重大的祭祀日,比如春节,元旦,元宵节、清明等,各朝各代官员放假的天数有所不同。

宽容富裕的朝代,比如宋朝和唐朝官员们休息日就比较多,官员休息日多,无形之中带动了当时的经济。

官员有时间出去消费才能拉动经济。

明朝朱元璋就比较苛刻,大臣们上班时间多,假期少,大臣们上朝晚一点朱元璋都不高兴,还不让大臣们抱怨。

当时有一个叫钱宰的官员写了首抱怨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睡个晨觉成了明朝官员的奢望,更别奢望有星期天了。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不是按照西方的一周休息两天的制度而实行的,官员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多长时间都是皇上说了算。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休假,在古代假期其实是很多的,君主也比较人性化。比如:官职调任,这个间隙,估计你就可以休假个1-3个月,这可是带薪假期,因为你已经调任,但去任的官员还没离职,所以你就赋闲在家等就是了,还是很惬意的。

我们再说历史渊源:

在秦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朝廷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这个“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是说朝厅的士大夫,每四天休息一天,不然太累,其实那时候官员压实很大,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就砍头了,压力那么大,四天休息一天也算是可以了。但其实在古代,休息一天哪都去不了,在自家院子里逛逛,洗洗脸、看看书,斗斗鸟,一天就没了。

这么一来,其实很不方便,但在当时西汉确实实行的还可以。等到了东汉,就对这个休假制度进一步改革。其中我们的《史记》里有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你看,这就人性化一些了,官员就可以回家看爹娘妻儿了。

汉朝到三国,战乱时期,休假制度估计也是名存实亡,到了隋唐正统朝代时期,休假制度又出现了变化:

到了我们的唐代,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休假制度出现了变化,从原来的五天一休变成了十天一休。据史书记载: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朝廷事务繁忙,朝廷就把“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其实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休一天。心疼唐朝的官员啊。怪不得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潇洒。

而且,在唐代,请假都很难,三品官员想请假还得和皇帝请假,请假回来还得到办公室报到销假。

否则按旷工处理,扣一个月工资,严重的直接被朝廷赶回老家种地卖红薯。

过了隋唐盛世,到了宋元时代: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时候,朝廷对待文人很温柔的,“刑不上大夫”,从来不杀文人,所以休假制度脚比较宽松。据《文昌杂录》,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假期就很宽裕,文人也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抛下政务写出更好的诗词。

当然,在当时还有很多请假的政策:比如,如果父母在外地,朝廷规定可以每三年回家看父母,父母去世要丁忧三年。

元代就不说了,假期少的可怜,可能因为是蒙古人不习惯这个制度吧。

再看看明清:

到了明清,像宋朝一样的休假福利严重缩水。“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就是过年、冬至和皇帝的生日。具体就是:1.每月3天假;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总共放假十八天,每年可以休息五十多天。到了清朝,就基本照搬了明朝。

当然古代也可以请假,比如王安石就因为旧党压力太大,在变法的时候请假回家避风头。苏轼在乌台诗案发生后也请假,准备对策等等。


现在就好多了,但是请假还得看老板脸色,节假日还得值班。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周六周日休息,这是中华民国开始引进西方历法后,逐步形成的休息制度。那么古代官员是怎么休息,不会全年无休,或者996工作制度吧。

这是不可能的,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朝廷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这个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朝廷文武百官聚焦在一起,如果长期不洗澡,会有异味,让皇帝闻起来不舒服。五天一轮让官员沐浴洗澡休息,这是很人性化的管理。其实,汉朝不是古人假日最多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官员假日最多的应该是盛唐。

那么盛唐官员们有多少假日呢,我们来看看。

一,一切假日法制化。

盛唐时一切都是法制化,所有的休息日都是国家规定的,专门规定节日的称作“假宁令”,与今天有点类似的感觉。国家的官吏,通常十天休假一天,这是例行休息日。此外,每月给假天一天,即“晦日”。两个相加,一个月有4天,全年有48天。也合一周休息一天。

二,长的节日。

唐朝最长的节日,是正月初一和冬至,每个节日七天,当天前后三天。中国如今春节放假是从初一开始,而唐朝是提前三天。唐朝同时重视冬至这天,与春节一样,因为这天皇帝要祭祀天地。这两个节日加起来有14天。

还有八月五日、夏至和腊日,前后共三天,汉代就有腊日假,是冬至的第三个戌日,这个节日一直没有固定,在唐朝时固定下来就是十二月八日,也是今天的腊八节。这样三个节日合起来有9天。

还有清明节与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加起来有4天。

剩下的节日都是一天的,这便是正月七日、正月十五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等。其中春秋二社是两,三伏指初伏、中伏、后伏为三天,共21天假日。

这样算下,唐朝官员们一年能享受到的固定假日达到了96天。

三,还有不固定的假日。

每年的五月,官吏要给“田假”,九月要给授衣假,各15天,共30天,这两个假日不固定,属于轮休性质的,不能影响工作 。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全国放假。以后皇帝生日都要放假,全国共同庆祝皇帝生日快乐。唐朝信奉道教,认为老子是自己的祖宗,每年二月十五日,老子的生日,全国放假。后来武则天重视佛教,四月八日是佛诞日,全国放假。这样算来唐朝官员的假日已经达到了120天以上。

这还不是全部,唐朝文武百官,只要有品阶的,还有“定省假”与“拜墓假”。主要孝敬父母,或者祭拜祖先用。这要根据家乡的距离定,有的三千里以上,每三年给定省假一次,共30天。路途近的是7天以上。

唐朝的官员,一年之中有三分之的时间,都是在放假休息中,他们真的好幸福啊。所以后世的穿越者们,一定要穿越去盛唐。

放这么多假,这么休息日,唐朝的官员在干什么呢。

主要是宴饮作乐。

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开创了一个寻胜宴乐的先例,下令由朝廷出钱,百官宴饮。挑选一个风景优美之处,用公款吃喝。要求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参加宴饮。同时朝廷会提供大量的帷帐,以供这些官员们喝多休息之用,还有大量外国歌舞女郎陪伴。唐玄宗亲自下诏:“朝廷无事,天下大和,百司每旬节休假,并不须亲职事,任追胜为乐。”

真是盛唐一大特色,所以才有唐诗博大。

盛唐之后,到了宋朝,朝廷对待官员还算温柔的,刑不上大夫,从不杀文人等等。据宋朝的《文昌杂录》记载,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的生日)、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七夕、三伏也都放假,但比起唐朝时假日还是少了很多。

但宋朝有一个最长的假日,丁忧之假,也就父母死了之后,官员们要去丁忧,这个假日长达三年。朝廷保留基本工资待遇,但不保留官职。所以,宋朝官员听说自己的爹娘死后,那真是哭的死去活来的。因为三年之后,还要从来再来。

元代划分民族,官员分等级休息,其宋朝留下的官员放假制度全部取消。

明朝官员的假日更是少的可怜,旬休取消。朱元璋以勤政出名,恨不得天下的官员都不休息,像他一样天天忙于政务。每月给官员一到两假,然后每年春节、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再加临时性假日,一年中明朝的官员能休息不到50天。

清朝照搬明朝制度,官员休息时间也不多,比如勤政的康熙大帝,每天早上5点开始早朝,7点才能下班,一周工作7天,全年只休息5天,即正月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皇太后生日,除此之外大年三十也要工作到七点,标准的577工作制度。

康熙皇帝晚上毕竟休息,而到雍正皇帝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365天没有一天不是处理朝政的,他自己认为皇帝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工作,经常报怨。皇帝们都不休息,那么手下工作的大臣可想而知,必须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所以穿越爱好者们,一定不要去清朝当官,否则会回不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一周、星期、七天这一概念,也不放周日和周六的工作假期,古代的官员怎么过自己的休息日呢?

别忘记,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有自己的官僚体系,当差上班上公堂,自然要有休息的时候。春秋战国我们就不去追究了,在两汉时期,官员有五日一沐的规定,也就是说上班当差四天,就可以回家以沐浴的名义休息休息去了,办理一下家里的事物。再随后的朝代大同小异,比如有的按旬休息。

但是古代的中国官制很特别,经常是府衙一体,前面是衙署后面就是官员的住宅,官员都是随处调配,就地解决衣食住行等事物,所以经常是这样的情况发生,上班与不上班也没太大区别,因为官员就住在署衙的后面。有的发放俸禄就是配给给官员公田,公田的收入就是他的俸禄。

在朝当官就比较刻板一点,因为这里可是要点卯的,早朝经常是天未亮就出发,等候上朝,这很辛苦,所以很多重要官员就直接住在皇宫里,皇上给固定的地点办公留宿,这就不分休息日不休息日了,给皇帝干活,那是荣幸。回家那是恩典了。因此,在很多朝代,对于高品级的官员,想休息经常也得向皇帝请假,准许了才能休假。

在古代,官员的生活总比普通百姓滋润,有些上班和在家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最苦的农民,不也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人不休息,哪里来的劳动力?官员也是人,用久了也得保养和大修一下。这与我们现代也有类似的地方,我们现在讲究周日周六,有的地方还讲究996呢,有的地方讲一周只上四天,一天只做六小时,所以人不能跟人比,家不能跟家比,国不能跟国比,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哪个家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人家再好再富那是人家,跟你有什么关系?还是好好爱自己的家国吧。

其他网友回答:

朋友问中国古代没有一星期七天的概念,也没有周六周日,官员是按排休息的?首先纠正一个认识,一星期七天是中國文化,源于七星(又谓七政)则日月水火木金土的活动规律,每天一星当政,七天完成一周期,故有星期和一周之称,实际它是概念,目前日本仍保留七政计日的传统方法。礼拜以数记日是西方流入的,源于雅酥教,隨着传教士的传教才進入我國。七政记日流行于上层包括读书人之间,古代基层民众生活艰难,读书的不多,隨处都是文盲,所以很难掌握。传教士令信徒以礼拜记日用的是数字,相对易记,故礼拜记日受到普遍的欢迎,原因礼拜记日亦源于星期活动,天象相同表述不同,所以到了民國改用西历(公元)时星期亦开始数字记日。自此礼拜和星期的概念被混淆了,视此即彼合二为一。朋友的问题就是混淆了概念才提出的问题,应该问礼拜未传入我國时是如何按排休息的。中国在传统上休息有節日和假日之分,節日是根椐四时有八節,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另有假日,每月初一为朔曰,每月十五为望日,正月(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假日,節假日之称谓则源于此。需要说明的古时立春为春節,正月初一谓元旦(过年)。古时民众迫于生活对節假不是很重视,除非累了病了才会想到"休息",節假日几乎就是有闲层的专利。(修正:春季節日是立春和清明)。附七政(星)记日:星期天为日曜日,星期一为月曜日,星期二为水曜日,星期三为火曜日,星期四为木曜日,星期五为金曜日,星期六为土曜日。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主要还是看朝代情况,古代也有“节假日”这个概念,过节的时候放假,还有特定的日子会放假,比如应该洗澡的日子,先秦时代公职人员已享有固定假期,但具体规定无从考究,从汉朝开始,官吏休假开始有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汉朝开始实行的“休沐”,也就是放假回去洗澡

其实古代人并没有所谓“休假”的概念,古代公职人员定时休假被称作“告归”。

《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载,刘邦当年做秦朝亭长的时候,就时常“告归之田”,也就是说他做亭长的时候是不是要休假去做点农活,当然,他到底是不是真做农活另说。

到了汉朝,按照《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说,公职人员上四天的班,到第五天就放假洗澡换衣服,修发刮胡子。

东汉时期,这个规矩进一步放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也就是说,上了四天的班后,到第五天不仅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去看望亲人,夫妻团聚。

汉朝当时之所以施行这样的制度,是因为那时候的官员大多都住在衙署之中,平时根本不回家里,所以才每五天回家休息一天。

汉朝的这种“洗澡假”,一直延续了八百多年,只是时间规定上各有不同而已,对于古人来说,休假与洗澡都是人生乐事,毕竟没有暖气自来水的年代,洗澡可没那么容易。

唐朝开始按照节日进行放假

汉朝的休沐到了唐朝,从一开始的“五日一休沐”变成了“十日一休沐”,也就是当时的“旬休”,因为当时事务繁杂,需要忙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开始推行旬休。

旬休为每个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与最后一天,“以宽百僚休沐”,按照上旬、中旬与下旬,将休息日称作“上浣”、“中浣”与“下浣”。

虽然唐朝的十日一休沐看起来假日少了很多,但实际上,唐朝时期开始将很多节日纳入了休假日之中,就好像是现在的法定节假日。

当时的清明节、中秋节等,都开始放假,这样的制度对我国的节日体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相较于以往,唐代的休假制度更加贴心,也更加具体。

按《盛世长歌》记载,唐代节令有20多个,而《假宁令》记载中的唐代节假日每年有47天,春节与冬至都放七天假。

唐朝公职人员除了旬休与各种节令假,还有三十五日的定省节,也就是所谓的探亲假,结婚享受九天假日,丧假,具体视亡者与自己的关系定,而病假,最多不能超过一百天。

唐代皇帝将每年老子的生辰称作“降圣节”,放假一天,武则天的时候,把佛诞也作为节假日放假一天,唐玄宗时把自己的生日称作“天长节”,放假三天。

另外唐朝学生在四月有“田假”15天,九月有“授衣假”15天,按照《大唐六典》,旬假与节假日加起来,唐代官员每年最多能休息100多天。

而且,唐朝官吏放假的时候还有“过节费”可以拿,唐德宗的时候,每次节假日,从宰相到三省之下人员,都能获得五百贯到一百贯不等的赏赐,一般都是提前支付。

宋朝人放假比唐朝人更加厉害

唐朝的假日已经令人瞠目了,但要是跟宋朝相比,还是差得远,事实上,宋朝是古代王朝中节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甚至雇佣工人都能放假。

按照《文昌杂录》记载,北宋公职人员每年的各种假期包括:

春节、元宵、寒食、天庆与冬至五个大节,各休七天,

天圣、夏至、中元、先天、下元、降圣、腊日七个节日各休三天,

立春、人日、中和、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立夏、端午、天贶、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这21个节日各休一天。

此外宋代也有旬休,七七八八加起来宋朝官吏每年有113天休假。

当然,宋朝也有探亲假、婚假、丧假,甚至亲戚结婚也能休假,并且宋朝非常重视孝道,官员若执意工作不肯休丧假,不仅不会被表扬,反而会被严惩,尤其是直系血亲,必遵丁忧。

而且,宋朝开始,如果平时太忙了没有时间休息,那么可以把假日存起来,将来“补休”,这个制度在古代是独一份儿的。

宋朝时期,官员在被外派的外地上任的时候,还有一段不短的“上任假”,一般一个月,而且不包括赴任途中的时间。

宋代除了公职人员,寻常人也有假日,当时官营手工业做工的工人们都有假日,一年有至少六十天,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公职人员,但是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的官吏们。

另外,当时官营手工业的工人们从每年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三个月内,每天只工作半日,而薪水照旧,比起元朝明朝被无偿征用的工匠们,宋朝工匠的日子要幸福很多。

元朝开始休假时间大幅度跳水

宋朝没了之后假日数量急速减少,元代依旧采用旬休,但大多数的节假日被取消。

元朝时期仅天寿、冬至各休两天,元正、寒食各休三天,七月半、十月初一、立春、重阳、立秋、端午、每旬各休一日,元朝各种休息日,每年最多也就52天。

明朝建立后,不仅继续元朝的风格,连旬休都取消了,明太祖觉得官员必须勤劳,要多多上班才好,每个月只有初五放一天假。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当时明朝每年的节假日,元宵放十天,元旦五天,冬至三天,其他的节假日全部取消,朱元璋驾崩后,大臣们抱怨之下,每个月勉强加了三天的假日。

清朝继续了明朝的制度,也差不多的方式放假,一年下来也就放最多五十来天的假,这种状况就一直持续到1910年,清朝受西方影响,开始在周末休息。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官员休假挺有意思的!不过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放假一说的,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往复,只有朝廷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是怎么休假的呢?

先秦时期

由于先秦时期关于休假的文献资料有限,那么该时期的休假制度自然也就无从考证了。不过那个时代官员都是世袭的,所以既是“老板”又是“打工仔”,当官只是日常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既然是给自己干,你见过哪个老板给自己“放假”的?“放假”也是“上班”,“上班”也是“放假”。因此,接下来我们主要说说汉朝以后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假期。


汉朝

汉朝时的官员是有假期的,他们每工作五天才能放假一天,称为“休沐”。沐,指的是洗头发,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洗洗头发,探探亲。《史记》中有记载:“每五日休沐归谒亲。”说的就是上边的意思。

细心的人已经发现,汉朝把洗头发好像看得很重要,放假都叫做“休沐”,这是因为汉朝官员“上班”采用的是“寄宿”制,工作、吃、住均在官衙里。

官衙里只有简单的清洁工具,对于洗头这种“大扫除”自然是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又长又厚的头发,五天不洗显然脏得很,满头油垢,头油味十足,所以每五天放一天假,让你回家做个“大扫除”,这样既不耽误工作,也不影响个人卫生。

这样说的话,汉朝的“休沐”就如同现代的“周末”了。其实除了上述说的“周末”外,汉朝还有了春节,冬至和夏至等节日,这些节日也是要放假的。


唐代

到了唐朝,朝廷官员们的“周末”发生了一点小变化,唐代官员“上班”已经不是“寄宿”制了,“下班”后可直接回家,这样的话,洗头发也是想几天一洗便几天一洗,那么“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难道就不放假了吗?显然不是的,唐朝也给官员放假,不过担心休假太多会耽误工作,索性就把每五天一休改成了每十天休一天,称为“旬假”。

唐玄宗时,还特意为休假颁布了《假宁令》,其规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这么说的话,我们现代的“黄金周”是不是在唐代就有了?

另外,在《唐六典》中对官员的放假有着详细的记载,除了上述说的“旬假”和两个”黄金周”之外还有寒食节、清明节、中秋节、夏至、腊月,立春、立冬、浴佛节等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至少有100天。


宋朝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安逸舒适的朝代,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不尽点出了宋代文人雅士悠闲安逸的生活。生活安逸,那假期自然也不会少,只是宋代的“周末”变成了“月假”,每月例行假三日,至于怎么休,应该还是每十日一休。


另外,在《文昌杂录》有记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行假三日”。

地方官员更幸福,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了“办公”,称作“封印”,让官员回家准备过年,次年正月二十前来上班即为“开印”。此外,宋朝还有很多临时假日,比如:

太祖父亲腊月初七去世,放假七天;

仁宗的母亲腊月初十生日,放假三天;

真宗时,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的祥瑞之事,即将当天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

真是一言不合就放假,幸福指数爆表啊!


元明清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项目进度”一度紧张,那么“周末”也慢慢被淡化甚至被取消掉。节日假减了不少,明朝《古今事务考》中记载:“国朝正旦节(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

吐槽最多的是朱元璋时代,他是个出名的“工作狂”,”加班狂”,可想而知,员工的休假时间肯定也要被无情地压缩,一年只能休息三天。根据各种说法的统计,明清两朝每年的假期加一起不超过50天。


结语

从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来看,我们应该发现了一个规律,各朝各代假期的长短不光是统治者人性化增减的体现,也是朝廷对社会管控程度强弱变化的体现——越是专制的时代,朝廷就越需要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官员对应的假期也就会随之减少。

我是@六哥学文化,谢谢您的阅读,说的不对欢迎留言区批评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星期”这个计时周期,却有“旬日”的概念。

每10天作为一旬,有历法的原因也有哲学上的原因。

中国文明讲究的是天地人阴阳水木金火土所谓“十端”,而“五行”又被认为是事物运行的最基本规律。因此,在中国古代,五、十都是具有基本意义的大数。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基于对月亮绕地运行的圆缺规律的变化的“太阴历”,每年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这30天又划分为3个10天,即3个旬。

因此,中国古代短于月的计时周期就是10天和5天,官员的休假周期主要是每5日或10日1休,休息日也称为休沐日。

直到今天,农村定期的集贸市场以5日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也是一样的起源。

不仅中国古代有旬日的计时周期,基于对太阳和天狼星运行规律观察制定出太阳历的古埃及也有以10天为一旬的计时周期。

至于“星期”的概念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来自于天主教的“礼拜”,所谓上帝用6天造万物,第七天作为休息日。

事实上,“星期”的概念来自同样使用太阴历的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每周中的7天分别由太阳神、月神和五大行星神主管,这就是7天为1个“星期”所谓真正起源。

后来,这个计时周期被抄袭进了犹太教,写进了《旧约》,才有了上帝7天造万物,以及后来西方宗教7天为一个礼拜的说法。

其他网友回答:

不干活自然人人愿意。但不干活拿工资,就没那么幸运了。古代各朝各代的休假制度都不同。太远了就不说了。只说说大一统时期,放假几乎分为几类。

第一,传统节日。

这里最主要的就是春节,清明(寒食),夏至,中秋,冬至,腊八这几个节日。每个朝代不同,各有增减。但基本春节不会变化。多则3/7天的休假,少就只有一天了。有没有一天都没有的?有。明清就是只要不死,就得上班。

第二,是先贤的生辰。

孔子,老子,佛祖的生辰也是一些朝代巧立名目的假期。生在唐宋,是最幸福的。每年各种巧立名目的节假日五十多个。那是的官员还是幸福的。当然,大多假日是国家行为,也要参与的。

第三,皇帝的生日,或者皇帝特殊颁布的日期,比方太后寿辰特批的假日。

这个单拿出来,是因为不固定,换一个皇帝就改一个日期,特批要看皇帝高兴。总之,明清都别想了。这两个朝代,虽然各有优劣,但无疑都是累死不休息的。比较而言,国土面积大,处理的事么多。


第四,父母丧假。

这个很重要。有明确规定。父母丧假要守孝三年,无论你做了多大的官。尤其明朝。你费劲千辛万苦,勾心斗角熬了一辈子,前一天刚当上首辅,第二天老爹死了。得,走人吧你。熬过三年,刚要回去,得,老娘又死了。继续趴着吧!三年后,要么物是人非,回不去了,要么可能也一抷黄土陪父母了。当然这是开玩笑。但父母丧假在当时确实是强制假。张居正那么牛逼,还不起是因为老爹去世,一个丁忧,只守了三个月就回来。结果如何?死了也被人刨出来痛骂。可见之可怕。

前面大神说的很系统,就用轻松的语气解读了下假日的情况。

标签: 古代中国 休息日 七天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