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是应该继承古籍背汤头歌,还是应该学习青蒿素广泛验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中医药的发展,未来靠AI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有很多研究机构、院校、医院、企业、公司正在努力研究中医药的人工智能应用,脉诊机器人,望诊机器人,辨证论治数据库算法,古籍方剂应用数据库整理都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未来远程医疗利用机器人医生以大数据的应用为手段,以中央药房配药为依托,以快递投送为定制服务的中医药治疗体系会全面建成。治疗效果,治疗成本,治疗便捷性都会得到彻底解决。

其他网友回答:

中药的性能不同于西药的有效成分来发挥治疗作用。而是根据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来治疗疾病。

1,四性,又称四气,有寒、热、温、凉

也就是说治疗热证的药用寒性或凉性药,如黄连、黄柏等。治疗寒症的药大多用温性或热性药,如附子、干姜等。对于寒热夹杂的病症,测应寒热药并用。寒凉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用于阳症。热性药和温性药,多用于温阳救逆、散寒的作用,用于阴症、寒症。

2,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辛者能散、能行,适用于表症及气滞血瘀症。

苦者能泻能燥,适用热证和湿证。

酸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症。

咸能软坚,适用于大便燥结、顽痰、瘰疠。

甘能䃼能缓,适用于虚弱或拘紧疼痛。

3,升、降、浮、沉

升浮的药主向上向外具有升阳发表散寒的作用。如花、颈、叶、皮、质轻的药物的辛、甘、温热药。沉降的药多为酸咸苦寒质地较重的药,主向下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的作用。

4,归经

辛入肺经,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入脾经,能䃼能缓,滋䃼和中,缓急止疼。

酸入肝经,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入心经,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降逆通便。

咸入肾经,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我国的中医药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下的宝贵的资产。在遣方派药中决不是人们想象的方中的某种化学成分起到作用。而是每个方剂都体现出中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脱离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如从中药提取某种化学物质来用于临床,那就不是中药了。如从杉树皮中提取的抗肿瘤药紫杉醇,从长春花中提取的抗肿瘤药长春新硷,从秋水仙中提取治疗痛风的秋水仙硷,从山莨菪中提取了治疗胃疼的山莨菪硷,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奎宁,及屠坳坳从黄花蒿中提取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这些都是西药。千万不能和中药混为一谈。欧洲在40年代就已经对我国的中药进行全面研究,日本在50年代也对中药进行过化学分析提取,结果认为汉药只有在天然的方剂下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文圣在让非医疗从业人员明白,中药不同于西药的药理作用,中医药是祖国的宝库,只能发扬广大。

其他网友回答:

別扯别瞎蒙了、岂有客家占地主之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医重点在医,不在药。医为魂,药为器,这个问题都弄不清楚跑来凑啥热闹??先弄明白中医最基本的东西再说吧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要学习青蒿素的广泛验证,只有废医验药才有出路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中医药丶中医的发展,必须遵从学古中医的思维,即:继承与创新,亦即脚踏实地丶老老实实把老祖先遗留下的国萃研究透丶研究精,因为现如今,我们学习和运用的中医临床知识,如治新冠肺炎,青蒿素诺贝尔奖,只是其冰山一角,由此可知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如同一只小蚂蚁,在中医的森林里,四处游荡而沾沾自喜。

言归正传,学中医必按中医老祖先的方法,汤头歌丶三字经丶中医四大名著,临床百家,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才能丶才会看病,亦即“存医存药”,这样中医才会有持续旺盛生命力。

“青蒿素"验证,是从微观,实验室角度出发,是要革掉中医“辩证论治"这一条命,是“废医存药",试想一下,将来的中医,就如同日本中医,已“名存实亡"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两样都学,青蒿素得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大贡献,但基础更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治病效果是唯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坚持,天赋,机会=成果,成功。不比身份比结果,不拘一格用人才,看过程要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废医验药。那套阴阳五行的理论,完全经不起逻辑的推敲,是必须废的,不然把人都弄傻了;药是我们祖宗几千年来的朴素经验,那怕精华再少,我们也要努力把好的东西捞出来用,究竟是祖宗的东西,当然坏的东西必须抛弃,因为那是会误导害人的,不能因对祖宗的情怀而害今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两条腿走路,一分为二,看疗效,看事实,多能治病,并存标明让患者自选,不香吗?

标签: 青蒿素 古籍 中医药 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