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句话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我不认同这个观点。

季老在其著作中的原话是这样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段话更多的是显示作者的无奈。

生而为人,我们确实有许多的无奈。不能选择更优秀的父母,不能选择更好的起点与家境,也不能选择好的外貌,甚至不能选择健康的身体。

但我们活着,我们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都有一腔热血。不是只有成就了伟业生命才有意义,也不是对社会做了多么多么大的贡献才叫有价值。社会的繁荣和秩序的井然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个体克己付出组成的。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上遵纪守法,用自己的小能量贡献小热,对得住国家;下孝顺父母,兄友弟恭,教养爱护好自己的孩子,对得起自己的家庭;在外团结邻里,诚实守信,不欺诈,不做任何违法的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可。

我们是平凡的小市民,但我们也是涓涓的小流,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举自己的力量汇向大海,组成大海,壮大大海。

其他网友回答:

正是"一无意义,二无价值的人"在承载着这个国体!

虽然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可他们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着一份自己的职责,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是国家的希望,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是国家能前进的动力,怎么能说是:"一无意义,二无价值的人"毛泽东主席都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主席能把人民看的那么伟大,他怎么能说平民无意义,无价值呢?

人民最伟大,是人民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

其他网友回答:

季羡林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挂在他身上的头衔数不胜数。他是我最喜欢的哲学著作者之一。

“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句话摘自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十讲》中的第一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季羡林先生列举了三种人为例子:

例子一:走运的人,他们有点钱,过着奢靡的生活,一天两顿美食,一次卡拉OK,玩点权术,耍点聪明。即便如此,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时,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

例子二:不走运的人,他们穷困潦倒,整日为衣食奔波,为钱财担忧;即使他们日子过得去,不愁衣食,整日忙忙碌碌中度过,被名利束缚,同样是混混沉沉,不知道一生为什么活着。

例子三:只有真正的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但这段话说的含糊,请看原文:

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文章的结束,季羡林先生用了一段话总结了自己所认为的人生的意义及价值观: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以上是关于“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段话的由来,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我认同这种宏伟,宽阔的世界观,但我不赞同这句话的观点。季羡林在创作《人生十讲》时已经到了奔九的高龄,其对人生的见解,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我不敢也没有足够的阅历及相当文化素养去评价什么!我只说下自己的看法。

作为年轻人,我无法理解这句可能让我变得消极的话语。我想大部分人都抱有梦想,都喜欢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的精彩,但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辉煌灿烂的奔跑者,毕竟只占少数,而大多数还是平庸的路人,他们忙忙碌碌,为生活奔波。

举个例子:拿现在的房子来说,开发商、建筑商、建房的工人、销售人员、宣传人员、买房人员等等。

这里面离开谁,这项循环都无法建立:

开发商是组织者,缺少他将没有后续的工作;

建筑商是负责城建,没有他就没有大楼的建设;

工人负责盖房,没有工人就无法正常的盖房;

等等吧!

这其中每个人,都有他们的职责,我认为这就是他们所存在的意义及价值,而这种价值也是可以承上启下的一直传承下去。

对于这句的理解可能到我老了以后会有“相同”的看法,但现在不行,我很年轻,我抱有梦想,我对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所以,对于这句话,作为年轻人,我无法去深入的去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这话有很大的局限性,就一知识分子说的清高话。试想工人农民都是平常人,没有农民的终年辛苦劳作,象你季羡林这样的人会饿死,没有工人在车间里挥汗如雨,知识分子会冻死。没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这个世界也将不复存在,你季羡林又能研究什么,也不会有什么狗屁学问。毛主席在日,号召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只有和人民在一起,知识分子才有用武之地,就不会说这些劳什子犯众恶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掐头去尾的提问带有挑唆性味道。

季羡林指某两种人中的大多数,而非所有人中的大多数。

各位答题者务必搞清前因后果,避免望文生意踏入别人的圈套儿。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意义呢?孝顺父母是意义,出门碰见老大娘,问声大娘可好是意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意义……

什么是价值呢?给邻居帮忙收麦子是价值,老人上台阶扶了一把是价值,女排为国争光也是价值……

孝顺的意义,尊重的意义与获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身上一样伟大。

帮助的价值,伸援手的价值和为国争光的价值同样值得尊敬!

故而,每个人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这就好比每个人都要吃饭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

别看他是大师,但我认为他是痴人妄语。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还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国际歌说,从来没有救世主,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已。季不过是一知识精英而已,没有人民意识,不过是历史烟尘之一微粒,其言不足信,其行不足法。与某些精英而言,可以圭臬奉之,与我等草民而言,其与刍狗何异。

其他网友回答:

<2>若你受伤,当谢羡林!

“若你受伤,当谢羡林”,这就是我对季羡林“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句话的看法!我相信季羡林深深懂得每一个生命的尊严和意义,深深懂得每一个生命之神圣和妙远!他所谓“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句话,实在是国学大师季羡林,面对生命丰盈富饶而我们却所得甚少的一种自我定罪、自我惩戒和自我反思、自我呼喊吧!

这种自我定罪和自我呼唤属于季羡林,又岂能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若这句话刺痛刺伤了你,那么这就是你值得感谢季羡林的地方。

季羡林的情感深谷:自我定罪与自我惩戒。

情遇加德:生命的馈赠——

193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季羡林,在租住地的街坊迈耶家,第一次见到了迈耶的女儿美丽的娇羞的伊姆加德。从那以后季羡林每隔两个星期去一次迈家,每一次都会见到伊姆加德,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他们除了礼貌的问候外,再无更多的交流。

1937年,开始写博士论文的季羡林苦于无打字机也不会打字。知道情况后的伊姆加德第一次来找他,告诉他父亲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她正好想练习打字。她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的报酬,是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他们的脚步也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

分别的那个夜晚,和多年来的无数个深夜没有任何不同。凌晨3点,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才轻声说:"伊姆加德,你累了吧?让我来帮你揉揉肩……"季羡林按在伊姆加德双肩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伊姆加德擦干眼泪,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然后在论文稿上的最后打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这一天,是1945年10月2日。

痛失加德:生命的延宕——

4天后季羡林离开哥廷根,写信给伊姆加德希望她找一个适宜的男子恋爱结婚,然后携手一生。伊姆加德很快回信,希望他回中国后能保持联系。季羡林回到中国后却再也没有写信。"既然不可能再回哥廷根给伊姆加德一辈子的爱,还不如就断了音信的好。”把伊姆加德深埋于心底,是季羡林此后许多年唯一能做的,只是,多少次午夜梦回,伊姆加德的身影就会浮现出来。

1980年11月,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德国访问。在德国停留的最后一天,季羡林在助手陪同下,来到了伊姆加德家的门口。门开了,是一位身材矮小健壮的中年妇女,季羡林问:"请问伊姆加德在吗?"对方客气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伊姆加德这个人。"这一句冷漠而陌生的回答,让季羡林热泪盈眶,看来,这辈子要再相见已无可能……

又过十年,季羡林终于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提到了伊姆加德……

再过十年,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依然是在季羡林1980年重访的那间房子,这次开门的就是伊姆加德!女导演激动地问:"还记得60年前哪个中国留学生季羡林吗?"伊姆加德迟疑片刻后,眼泪簌簌而落:"是羡林.季吧?"我们都这么叫他。我一直在等他的消息,他还好吗?"当得知季羡林尚在人间,还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时,伊姆加德欣慰地笑了:"我知道的,他一直就这么优秀。"

重寻加德:生命的赎告——

洁白的桌布,银灰色的老式打字机,桌前并排放着小方凳和深蓝色沙发椅……伊姆加德说:"瞧,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甚至还能打字!"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等待并终身未婚。她曾多次想要到中国去寻找心上人,但又顾虑自己的爱人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爱侣和家庭,如果自己贸然前往,可能会伤害更多的人。

最终,伊姆加德选择了一个人孤独的守侯。这个固执而坚韧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而命运有时就像顽童。在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时候,伊姆加德其实就住在原来房间的楼上,可惜住在她原来房间的新住户不认识她。就这样阴错阳差,季羡林与伊姆加德擦身而过。此后岁月催老他们已无缘再见……

季羡林接受记者专访谈到伊姆加德时说:"等到我不能想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其意,就是在说自己非常想念她吧!站在季羡林情感深谷的边缘,探看那不可见底的深处,我想,我们应当对季羡林能够说出“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句话感到刻骨铭心的敬意!这种“一无意义,二无价值”难道不是季羡林送给伊姆加德的意义和价值吗!

想到远方的伊姆加德,季羡林怎么可以声称自己人生有意义,那一句“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难道不是季羡林送给伊姆加德也是送给上苍的赎罪告白和自我惩戒吗?

生命有多少疼痛被忘却又有多少欲说还休!

季羡林是我国少数极为受人尊敬的国学大师,不仅对国学,对语言、文字、哲学、宗教也有极深的造诣,和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宗教是一剂因科学和文明之落后而产生的精神鸦片不同,季羡林认为宗教之生命可能高于国家,宗教之灭亡想必也会在国家的消亡之后!

所以,季羡林这里关于生命的自我定罪、自我惩戒和自我反思、自我呼唤,绝不会仅仅缘于他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们之所以详述季羡林的情感经历,只是为了让人们方便的理解何为自我定罪、自我惩戒和自我反思、自我呼唤!只是一种方便理解季羡林和我们自己的门道而已。

想来,季羡林与伊姆加德之间只是一种深刻的初恋!初恋之深刻、难忘,这是容易被我们理解的,因为我们有多少人有过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啊!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时过经年,还能经常记起曾经的初恋,还能在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中想起曾经的初恋的意义?

情感与初恋只是帮助我们理解生命之经历和处境的一种方式而已,认真想来,我们此生有多少恩情欲报不能,有多少志欲酬未酬,有多少话欲说还休,有多少迷欲猜又罢……

此生究竟有多少锥心刺骨的疼痛从来都未过去,只是已经被我们忘却?

惟能有疼痛才能知鲜活!

所以,我相信,你大可以不信季羡林这句“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的话,你大可以认为这是妄语,因为无论如何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这也是季羡林的本意!

可是,我更相信,惟有被这句“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触疼的人,惟有信了这句话的人,才是更能看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才是可能有更多意义和价值的人!

当然,所有这些意义和价值都在当下,当下我们能做该做的其实还有更多!

惟能感受到疼痛的生命,

才是鲜活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季羡林否定大多数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各人爱好不同,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清洁工被有些人瞧不起,这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如果没有清洁工,城市居民小区将被垃圾包围,臭气熏天,居民难以在此居住。你能说他们没有人生价值和意义吗?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工人和农民,少数是科学家,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工人、农民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有什么意义?

社会上的劳动者,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其人生意义和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大多数人。

其次,你承不承认、同不同意、认不认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默默无闻而平凡的。虽然都有着梦想、抱负和憧憬,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无所建树、无所成就,在平平淡淡而不甘中只是一粒沙、只是在人类总数中添了个数而已。

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的心都会被直击的刺痛,但确是残酷的事实。你的一生除了活过真对社会没什么贡献,更别说对国家、对人类创造了什么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季羡林老爷子这话没有错。

当然了,人类中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名留青史,但个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同样需要尊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认知、看法和真实的生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须坦然和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

标签: 季羡林 无意义 这句话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