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所学的语文课本中,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是哪篇?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范进中举。做事要顺势而为,切莫逆势而动。

其他网友回答:

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每每狂饮小酌必须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我曾经任初中语文教师,教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词美、酒美鳜鱼肥,山青水秀,朋友情谊绵绵!

虽经流年,至今仍然不忘

其他网友回答:

楼主这个提问,真的是引起了一波回忆杀。要说印象最深,现在《出师表》等古诗词我还能张口就来,但说触动最大,影响最深,还是属那位跳进冰窟窿救人的抗美援朝战士——罗盛教。

一、船友请坐稳,回忆的小船已启航

我是94年生人,爸妈一直在北京务工,我就是那一大波进京农民工子女中的一员。大概是2000年,在北京丰台区入的小学,那时班里半个班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北京的孩子占一半,安徽河北河南的同学也不在少数,独我一个江苏的,现在想来还有点与众不同的意味。从小到大,我最爱的就是语文课,喜欢咬文嚼字,喜欢文艺。初中转学回家乡之后的课本都还留着,唯独小学的课本早在几次搬家中失落了。无法寻得原课文,难免有些失落,就连用的几几年的哪个版本也说不上,只能靠着百度,循着记忆中的线索来跟大家说到说到。

二、回到那年那日那时,再读《罗盛教》

其实罗盛教的名字并不十分好记,现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似乎也不再选用这篇课文。我只记得故事情节,却没能记住他的名字。最初只得百度关键词"小学课本跳进冰窟窿救人的英雄",一看到他的名字就全想起来了。我记起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我记起了他不畏冰冻,三次入水;我记起了自己当时怎样揪着心读完,迫切希望落水的孩子能够得救;我更记起了读到"罗盛教再也没有上来……"时,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眼里是怎样嚼着泪花,像失去了最重要的人……

为什么一定是罗盛教,而不是其他英雄,因为一想到一个背井离乡的青年,再也见不到亲人,甚至他的遗体都无法回到故土就不觉为之震动。这似乎成了我很容易被触动的点,以至我日后再读到跨越国别的感人故事,依然会像是这般的不能平静。像罗盛教、特蕾莎修女、白求恩大夫……他们都是伟大可敬的人,能跨越国别的——一定是爱!

三、容易感动的灵魂是幸福的

回到家乡念书后,语文课堂彻底变了样。老师为了赶进度,都十分强调文言文和古诗词。每天反反复复的背诵、听写,现代文往往一带而过。也只有在小学,老师才会花好几节课来带着大家"咬文嚼字"地品课文,给大家机会去朗诵课文。也只有在那时,这些真情的流露,不会被称为"矫情"。语文老师常跟我们说,"容易感动的灵魂是幸福的",我喜欢这位远离家乡,为了异国孩子舍生忘死的罗盛教,我更喜欢那时读着罗盛教就能流下眼泪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学会了逞强,不再在空间、朋友圈流露自己的小情绪,更愿意分享一首歌,一篇公众号文章代我们述说一些难言的情绪。我们长大了,但是我们不快乐。

四、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你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哪些超级英雄吗,那个是你的最爱呢?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还是用身体炸碉堡的董存瑞?是宁死不屈的刘胡兰,还是被火烧依然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是用身体堵住枪口的黄继光,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

这些故事口口相传,也许未来我们也会讲给我们的孩子听。我知道,我真的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但是记得对自己说声谢谢,因为我们依然有梦,我们也在为下一代造梦!惟愿不失童心,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一往文学作者:沐阳的天堂)

其他网友回答:

不应该是一篇文章,而是在各个不同阶段影响较深的文章。即在初中时期,鲁迅先生写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故乡》;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生命的意义》;高中阶段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有巍巍写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些文章都深深地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奠定了自己人生的认知和追求。

其他网友回答:

影响谈不上,因为时代不同了。

但要说语文课本中印象最深的文章,果断是《孔乙己》。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爆红的句子: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一人分得一颗之后,都眼巴巴的望着他再给。

他捂住装茴香豆的碟子: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因为太过穷困,总是偷东西。

脑袋发昏,偷到丁举人的家里,让举人老爷打折了腿。

周围的人提到他,漠不关心。

只是议论八卦一般的说道: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

绍兴颇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因小说人物“孔乙己”而闻名中外。

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到现在都还矗立在门口。


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虽然文中的人都觉得他很可笑,

但在我看来他至少是严谨治学的。

放到现在,这么努力的人怎么也不至于偷盗度日。

而他不仅只能偷盗,还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或许,他真的只是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而已。

关注优育说,关注儿童学习力,探讨学习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一生最爱《出师表》,鞠躬尽瘁感人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诗)

学生时代,曾学过众多精美的课文,真要挑选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那就非《出师表》莫属了。

后来我当了老师,教学生读《出师表》,也更增加了对《出师表》的喜爱和理解。课堂上,我不看书,将全文示范着背诵给学生,讲诸葛亮一生的传奇经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陨落五丈原。每次读到《出师表》结尾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我自己也总是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表”是主帅在出兵打仗前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

“表”文的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是谆谆告诫: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追念先主刘备,意在痛惜其壮志未酬,告诫刘禅继承父业不可偏废。行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也意在交代刘禅铭记前车之鉴,句中既循循善诱,又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言辞恳切,反复劝勉后主,他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

诸葛亮自茅庐出山,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然而诸葛亮的回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篇“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刘禅,情真而理足,词婉而心切,感人至深。

“表”文的后半部分,是表明此行决胜的信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由叙述自己的生平,殚精竭虑,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全文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表述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忠心耿耿,诸葛亮为蜀汉基业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忠义品格。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有先见之明的智慧,有自知之明的修养,有知人之明的度量。它既有政治家的谋略,又有军事家的气度,更有文学家的才华。

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来为后代君王所推崇,也激励了如岳飞于谦史可法辛弃疾顾炎武等等爱国忠臣。所以杜甫赞扬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他网友回答: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再塑生命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毛主席语录和鲁迅的文章。才有我今天对社会的认知。

其他网友回答: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我铭记终生。

标签: 课本 语文 上学 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