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很震撼,什么样的信仰信念才能让人坚持十九年?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苏武牧羊》说的是汉朝时的事儿,细节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重复啦。这个故事比较让人们感到震撼的的确是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的情节,多少年来,历史学家也好,政治家也好,可能最让人值得研究的就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苏武十九年保持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眷恋而忠贞不渝呢。


一是忠诚。苏武受命出使,圆满完成任务,本可顺利返回,只因他国内乱,被迫滞留,转而遭到囚禁。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苏武一直保持着对大汉朝的无比忠诚,在他心里,朝廷派我出使,一日不回去复命,就意味着任务没有完成,在此前提下,其他的事都是小事,这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况且还是朝廷、皇帝的旨意,所以从这可以看出,苏武是非常忠诚的命官。


二是信念。尽管当时国内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风云变换跌宕起伏,但苏武始终相信,我大汉朝是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我现在是被囚禁了,但总有一天会有人知道我还在别的国家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应该说正是有这个信念,他才会爬冰卧雪,受尽折磨却能够坚持到汉朝派人接他回国。


三是气节。要说这个故事对我们后人最大的启发就是这一点。它教会我们,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甚至打击,都要有骨气有节气,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爱国之人。我们很多家长都爱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就是希望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气节,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要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志气,要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英气,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


反观当下,社会上一些人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一天到晚追逐名利,不惜出卖灵魂,做精神上的乞丐。稍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世事不公,没有信仰,缺乏信念,归根结底就是对国家没有感恩,对民族没有认同,对人民没有感情,这种人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可以想象,如果他们遇到苏武这样的困境绝境,势必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受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

愿与同者共勉之。

其他网友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是太高端,超出了浮躁的社会。

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社会,第二个方面是个人。

我们总是说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能有的人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当一个国家委托我们做一件正确的,信念之中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其实都会全力以赴做好,心中信念之火永不熄灭,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是个人方面。人分为很多类。

一等人不用教,很多东西都是后天学习后开悟,不需要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教这个人也会成长。

二等人用言教,言语教会很多人东西,不断地用言语教授,后面还有三个分类。

而在这些分类之中,我们一定会发现世界上很多在领域内做的顶尖的人其实都集中在一等人之中,所以不管我们看任何事情,都会发现有的人一定可以做得很杰出。

信念+个体=成为无法超越的信仰个例

其他网友回答:

信仰是支撑人在逆境生活下去的底气。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武牧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后因为匈奴内乱而被扣留,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始以武力恐吓,继以高官美女利诱,苏武皆不屈服。即便他知道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也没有像李陵、卫律、张胜那样投降匈奴,他的爱国之心依然坚如磐石。匈奴单于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匈奴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最后,终在十九年后才得以回归汉庭。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而始终不降,除了有顽强的毅力外,就是在他身上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气节。

苏武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直接影响了历朝历代的爱国志士,直到今天,苏武的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信念这个词,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我们经常说的观念,或者是我们对某个人的信任吗?或许有一点点接近的意思,但是并不能完全把信念这个词的意思给解释清楚。那什么是信念呢?

信念汉语解释为: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的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苏武牧羊》的信念是什么?

信念的产生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苏武的信念就是对大汉朝的强盛不可逆的事实的坚信,是苏武认为大汉朝不论多少年都不会忘记他这个出使匈奴的使臣还没有归国的执着,更是坚定的认为大汉朝必定会以任何方式去救他。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苏武会认为大汉朝一定会救他,他为什么对大汉朝如此信任?

我们从名词的解释中就能看出,苏武的信念来自于大汉朝强悍的军事力量和英明神武的汉武帝身上,从汉武帝说出的“大汉再无和亲之女”这句话看出汉武帝对匈奴的憎恨和汉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的不满。

信念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不会因为看不到就认为不存在,苏武的内心深处就是不一样的感觉,感觉强大的汉朝就在那里,无论匈奴如何做,最后都会被击败。

信念是对既定的事实或者说即将成为的事实的一种直观的判断,苏武最直观的判断就是汉朝是中原强国,是正统的中原文化强国,野蛮的国度终究是野蛮的,野蛮无法战胜正统,就像是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一样。这就是信念,苏武牧羊坚持的信念。



其他网友回答:

爱国情怀。信仰,源于对祖国的忠诚。

小时候跟爸爸学唱的《苏武牧羊》,几十年一直传唱。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落独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中,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丧,拱服汉德威。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普及一下苏武牧羊的故事,之后会有分析总结。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说甘肃民勤 )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牧羊》赞扬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表达一下对苏武牧羊事情的理解。

第一,忠于国家。秦汉年间,忠义之士尤为得到社会的赞赏。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苏武内心的忠义知心让其在恶劣的条件下显示出大汉名将的高风亮节!

第二,刚烈不屈。刚烈之士鄙视匈奴单于的无耻行径,更不屈服单于的淫威。宁愿忍受疾苦,独自守候孤独的贝加尔湖,这是纯钢至阳的真性情!

第三,热爱生命。渴了喝雪水饿了吃狼皮,直至连敌人都敬佩他,身处苦寒之地苏武并没有义愤填膺,悲观落魄。而是更加勇敢的活下去,他满眼都是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壮美!

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数千年而经久不衰,值得每个人学习。如今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热爱生活,热爱国家,有国才有家!



其他网友回答:

话说汉武帝晚年时,一方面长年的对匈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民众调零,再加上军事行动也颇为不顺利,于是他改为重新和匈奴走和亲路线。

编辑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拜苏武为中郎将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后,见到且鞮侯单于,献上礼物。接下来的会谈中他正襟危坐,态度不卑不亢,既不显摆汉朝的强大,也不畏惧匈奴的凶悍。

然而,且鞮侯单于收礼物时两眼发光,接完礼物后,马上就变了,不是狮子大开口,就是横眉冷对。

苏武知道且鞮侯单于是个典型的忽悠派,根本就没有诚意和汉朝和亲。于是苏武决定启程离开。就在这时,且鞮侯单于却把他关押起来了。

之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苏武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苏武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唯一与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要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编辑

汉武帝死后,且鞮侯单于也一命呜呼。且鞮侯单于死后,壶衍鞮单于即位。壶衍鞮单于上任和前几位单于的想法是一样的,怕自己刚坐上单于的位置,汉朝就乘机对他们“动武”,所以又故伎重演,用上了老掉牙的“忽悠”政策——求和。

此时汉朝物是人非,即位的汉昭帝刘弗陵还是个小毛孩,揽政的霍光属于保守派的人物,自然没有心思再对匈奴“动武”了。因此,明明知道匈奴求和的诚意几乎为零,霍光对匈奴使节的到来还是按“贵宾”进行了隆重的接待。

在随后的接待会上,匈奴使者向大汉皇朝的“总理”霍光转达了匈奴壶衍鞮单于诚心诚意求和的意愿。霍光首先对壶衍鞮单于睦邻友好的态度表示感谢,随后,他表达了大汉也诚心诚意和匈奴建交的愿望。最后霍光委婉地提出了一个小小要求:匈奴释放扣留的汉朝使节。匈奴如果真心和大汉“求和”,就应该先把扣留的汉朝使节放了,以示诚心。

编辑

匈奴使节表示他理解“总理”的心情,但他们表示做不了主,请求汉朝派使者跟他一起去匈奴,商讨这件事。

霍光欣然同意,于是派汉使出使匈奴。

面对汉使,壶衍鞮单于同样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当听说汉使提出的条件后,壶衍鞮单于表示同意,不就是放了扣留的汉使吗?这个没问题啊。但当汉使点名要求释放苏武时,壶衍鞮单于原本轻松的面孔顿时严肃起来,他先很遗憾地说一句对不起,然后告诉汉使苏武他已经死了。

面对壶衍鞮单于的忽悠,汉使信以为真,就在他们准备带着一分遗憾、两行清泪回国时,常惠出现了。这个当年作为苏武副使一起被扣的常惠听说汉朝派使者来了,千方百计终于联络上了他们。他告诉了汉使苏武还活着的消息,并且教他们营救之法。

编辑

于是,汉使临行前又改变主意,再一次会见了壶衍鞮单于,这一回,不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要接苏武一同回国。壶衍鞮单于自然还是那句老话:我不是告诉你们,苏武他早已死了吗?

“大王如果想真心和汉朝和好,就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我们。”汉使义正词严地说。

壶衍鞮单于原本是不想把苏武送走,想把这样千年难遇的有骨气的人才占为己用。此时面对汉使的质问,毕竟做贼心虚,只是结结巴巴地一味搪塞:“此话怎讲?”

汉使喃喃地道:“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落款是北海牧羊盼归国的苏武。既然苏武明明在北海牧羊,大王您为什么要说他死了呢?”

编辑

汉使按照常惠教他的“飞鸟传书”的方法,果真,他的话一出口,壶衍鞮单于顿时像哑了炮无言以对,良久,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或许一个人的真心,能够感动天感动地,但却没有听说过能感动鸟的?”

他马上向汉使进行了诚挚地道歉,最后表示“一定放人”。汉使并没有小富即安,他马上提出了把常惠、马宏等汉使一并归还汉朝的要求,并且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两国关系和平友好发展下去。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壶衍鞮单于不答应也不行了。只好无力地挥了挥手,极为痛苦地说了两个字:放人。

编辑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随汉使团回到了长安。他出使时是个四十岁的壮汉,在异国他乡苦苦挣扎苦苦等待十九年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回来了,带着那根早已光秃秃的使者节杖,带着副使常惠、徐圣和赵终根等九人,带着满腔赤子爱国之心,带着永不泯灭的骨气和民族之魂,带着后世为之流传和景仰的大无畏精神,回来了,创造了一个“海外游子”异地游最长时间的奇迹。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安的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夹道欢迎这位只有五十九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苏武紧握手中的秃头节杖,发出最耀眼的光。人群中发出5字的感叹来:“真乃大丈夫。”

正在这时,苏武惊喜地发现,人群中竟然还有汉昭帝的身影,汉昭帝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了三个字:辛苦了。苏武在北海那冰天雪地、荒无人烟之处,在生不如死的艰苦条件下,没有流过一滴泪,此时再也忍不住了,刹那间热泪盈眶,他哽咽道:为人民服务。

随后汉昭帝以“太牢九鼎”的最高礼节在汉武帝的陵庙中进行隆重祭奠仪式,当苏武脸色含悲地郑重把节杖供在神坛上时,汉武帝如果真的九泉下有知,想必也会为苏武所感动。

苏武被汉昭帝封了一个新鲜出炉、专门为他设置的职务:典属国。这个职务和现在的外交官差不多,主要负责汉朝与他国之间的往来和外交。来得好不如来得巧,就在苏武回归祖国的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组成的“四人帮”谋反被先知先觉的霍光镇压。苏武的儿子苏元因为“参与罪”,连累父亲,使得苏武头上的乌纱帽掉了,回家种田去了。

编辑

直到汉昭帝死后,苏武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的组织当中去,被赐爵关内侯,一代忠良终于迎来最美的“夕阳红”。

举报/反馈

其他网友回答:

一、《苏武牧羊》的故事大概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二、苏武是爱国的,信仰是崇高的,在外域坚持十九年,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汉宣帝有感,丰赏之,人为其君,君亦为民,这也是伯乐之遇干里马也,和谐的画面,成为传颂干年的美谈,这样的事例很多!

三、钱学森也是有爱国信仰的科学家。

在美国20多年的钱学森,为国石懈努力,历经五年,美国当局干般阻绕,但钱老不为所动,因为他怀有强列的爱国理念。因为当时的钱学森是航空力学,火箭和导弹的专家,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就,而且也是当时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不过,钱学森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时刻都在准备着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出力报效。他爱国,毛泽东主席说,钱学森回国给一个导弹师都不换呢。当时受到了周总理,毛泽东等领导的接待,钱老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爱国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我们都要学习,没有国那有家呀!我的祖国是一个除旧迎新的国家。是一个沸腾上升的国家;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的可以组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以写成一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是,便是腾飞——中国!我爱你中国。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苏武牧羊》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高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以及顽强的毅力和斗志!

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不屈服的信念和信仰,让他坚持了十九年,最终获释!

苏武是汉代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当代每个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标签: 苏武牧羊 十九 信念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