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为何不宜做蒙学读物?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当代某些人认为,《增广贤文》儿童不宜,窃以为此乃陋见或曰有意贬低此书的社会价值。我见过非常棒的民国时期《增广贤文》小学绘本,无论共绘画还是图文编辑水准,我不好意思与当代课本作比较。

《增广贤文》很多章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经验、格言警句,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历久弥新。如:以“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草如蒿”、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强调读书求学的重要性。

又如: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试问: 这么好的告诫人们要少年立志,抢抓时机,勤勉努力,不负青春时光的《增广贤文》,咋就不能作为蒙学读物呢?

一一难道有人害怕更多少年早成材: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里面都是写的世俗的道理,很实际,里面有写积极一面的,比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也世俗炎凉一面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所以不太适合教育小孩,教育小孩应当都是比较积极的。而且增广贤文写的内容比较深,要经历过社会后,才能有感触,不太适合小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蒙学读物的概念是个含糊的概念,现代文就是小学生读物或者初级教育的内容。

《增广贤文》产生于明朝,此时,儒学、道学、佛学、心学并存,已经不是独尊儒术了。儒术做为八股依然被利用。

西汉之后,独尊儒术,儒学的影响深远。尽管孔子构建了一个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模式,但是,儒学教育重文轻数,儒学的数基于易经的术数,而非算术或者现在意义的数学。墨家之后,算术被工匠等出于用途的目的而继承发展。因此古代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性的教育、教化。

古代人能够进私塾或者有个人教师的毕竟少数人,而且初级教育的年龄较晚,结婚却较早。普及教育已经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了。那么做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读物,古代有《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之后才是学四书五经,以搏取功名。沿袭的都是孔子的教育思路。也就是构筑一个人性善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待到人的社会经验多一些,足够成熟、复杂一些,再逐渐去理解复杂的社会和人性。

而《增广贤文》的人性基础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性善了,人性的虚伪、复杂,直接被表达出来。例如“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这些内容,并不适合于初级的教育以及初级的人文或者说人性教育。

如果把《增广贤文》做为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孩子的教育读物,那么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个类似金庸笔下的小鱼儿的结果。培养出一个复杂人性的小精灵。

无论儒释道的基本思想,都是以向善为基本的。而《增广贤文》的内容,绝非向善那么简单了,而是不恶为基础的。也就是不做坏人为底线了。人性中的卑劣、狡诈,跃然纸上。

这就像让小孩子理解《鬼谷子》、《厚黑学》、《孙子兵法》一样,学什么?学诡道吗?

因此,《增广贤文》并不适合做为启蒙教育的读物。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为何不宜做蒙学读物,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它的一些内容是反映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东西,有明哲保身,尔虞我诈,互相欺骗,明争暗斗,勾心斗争等,并在辅导儿童做蒙学读物适当的取舍。

不过近年来,这类蒙学读物也零散出版了一些,内容是包括有《增广贤文》《三字经》《百家姓》《千文字》《千家诗》《幼学琼林》这类已流行有几百年的传统启蒙课本,无凝对天真无邪的儿童点样认识世界的两面性,其内容也有很多有益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伦理、算术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亦可作为儿童启蒙识字,增长知识的一个辅导读本,下面读一段《增广贤文》开头文给读者参考。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逄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逄好似初相识,至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乌音。

易长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抑成阴。

其他网友回答:

近年来,“国学热”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读的是什么经呢?什么经都有!有《四书五经》,也有佛经和所谓的蒙学经典等。蒙学经典中诸如《弟子规》一类,因为实在过于火热,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争议很大,被抨击的也比较多。其实不止是《弟子规》,所谓的“蒙学经典”中还有一些有问题的,不适宜儿童读的书籍,却依然被作为“蒙学经典”流行于世。《增广贤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增广贤文》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牡丹亭》,被认为是清代以后流行的启蒙书。原名《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经过清朝周希陶按音韵重编后,更加朗朗上口,便于记诵。里面汇集了《论语》等诸多经典中的一些比较引人感触的,通俗易懂的句子,也收入了许多民间谚语和俗语。内容庞杂,涉及面很广。

虽然其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也有许多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综合来看,它并不适合儿童过早地当做启蒙读物来读。

首先,过多的世态炎凉,容易扰乱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

《增广贤文》中有许多的句子,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对于饱经风霜的成年人来说,极易产生共鸣而大赞其好。比如“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难来时各自飞。”“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等等,更是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

这些文字虽然很多时候深得人心,也确实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未经世事的孩子而言,这些东西非但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反而易使孩子尚未体会到生活的美妙便有了“世态炎凉”的意识,不但阻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对这个世界过早地不信任,而且与他们平日所学的积极阳光的内容是相背离的。这无异于在孩子明镜一般的心灵上撒上一层灰,如果孩提时便有了这样的意识,那这“炎凉”的世态便更无指望变得温暖了。

其次,此文由于乃多人增补而成,思想不统一,也不成体系,生出许多自相矛盾处,也容易使懵懂的孩子莫衷一是。

比如,它一方面教人“诗书必读,不可做官”、“为人莫当官,当官皆一般”。另一方面,却又说“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所谓“用在万人之上”,在古代社会,不是做官,又是什么?这很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且无论是古代的孩子还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诵读经典,《论语》都是绕不开的必读书目。《论语》中明确说“学而优则仕”,显然与“诗书必读,不可做官”的思想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对于尚未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想体系的儿童而言,便极易产生困惑了。

再次,《增广贤文》中有许多敷衍应世的消极思想,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消极的善恶观,容易挫伤孩子的向善之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俗语,虽然一定程度地反应了社会现实,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言语,如果用来启蒙孩子,只怕会伤害一颗天性善良的种子。

消极的金钱观,大概会使本就浮躁的社会,更多一点混乱的理由。“有钱就是男子汉,无钱就是汉子难。”“有钱能说话,无钱话不灵。”且不说事实可能不是完全这样的悲观,这只是作者对社会的讽刺言论。可孩子未必有这个分辨能力,一旦在他们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消极意识,对孩子的一生而言,其危害都是不可估量的。

消极的宿命论,阻断了孩子努力进取的路。儒家思想中有宿命论,但是却并非消极的。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无可奈何之谓命”。人尽全力了以后,剩下的才听天的安排。但是《增广贤文》中却说,“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万事前身定,浮生空自忙”。显然是极为消极,否定了人自身的努力与作用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最后,《增广贤文》有许多时代的烙印,有于今不符的,许多时代特色的思想,不适宜思想尚未成型的儿童阅读。

文中“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妻子如衣服,弟兄似手足。衣服补易新,手足断难续”等诸如此类涉及到女性的言论,与明清时期的特殊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已然完全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只能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教育尚未成年的儿童的启蒙言语。

总而言之,《增广贤文》中,虽然有许多积极的,一针见血的精妙言论。但是却只能作为成年人偶尔翻阅,增长见识,提点自己的闲书。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是万万含糊不得的。“经典诵读”是启迪孩子生命与心灵的大工程,任重道远,倘若不加分辨,什么“经典”都拿来启蒙孩子,恐怕非但不能弘扬传统文化,还会适得其反!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还望读经教育者们深思!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本就是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不知何来“不宜做蒙学读物”一说。

古人说:“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一直都是童蒙读物,自古至今,已成经典。

若有人说《增广》不宜做童蒙读物,那只有一个故事可以解释。

传说宋代文豪苏东坡,一次去见老友佛印。期间闲聊,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答道:“居士像佛。”

苏东坡十分高兴,接着反问佛印,“大师可知我看您像什么?”

佛印摇头说不知,苏东坡大笑道:“我看大师似粪!”

佛印没有回应,笑笑作罢。

苏东坡回家后,便向向苏小妹炫耀。

苏小妹却一语道破:“佛印心中有佛,观你似佛;你心中有粪,观他似粪,明明是你落了下乘啊!”

如果说有人觉得《增广》里有什么不适合童蒙阅读的,那只能说,出了问题的并非是《增广》,而是人心。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增广贤文里面都是写的世俗的道理,很实际,里面有写积极一面的,比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也世俗炎凉一面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所以不太适合教育小孩,教育小孩应当都是比较积极的。而且增广贤文写的内容比较深,要经历过社会后,才能有感触,不太适合小孩子。它和弟子规不一样,弟子规是教伦理和做人的规矩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我个人觉得不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此书需要有人引导着来学习,而不像其他读物那样适合低龄幼儿轻松理解。说说我的真实观点和看法:

这个问题我们先明白什么是蒙学?

蒙学就是对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区别于小学和大学教育。是我们国家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蒙学读物就是这个阶段的教学书本。

这个时候独秀同志要问了:幼儿指的是几岁到几岁呢?

其实幼儿是没有固定指明年龄段的,我们国家把0-18岁统称为儿童。

但是,基于以上对蒙学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的阶段,都可以认为是幼儿。

这个阶段,能读懂字的,也就是3-6岁了。清楚了孩子多大后,我们再来看看《增广贤文》到底是否适合做蒙学读物。

《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全篇是一个名言录。既有可入殿堂名家名言,也有能深入市井的世俗民谚。很多道理让人感到充满智慧。

但是《增广贤文》中内容也有很多反映社会阴暗面和人性剖析的,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处世之道容易让年龄还小的幼儿错误解读,因为现实中我见过太多的成年人一样错误解读这句话,把它等同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七面玲珑…… 成人如此,何况未经处世的幼儿!

《增广贤文》是少数从人性出发,对人进行训蒙,导人向善的书,它扯掉了道德的大旗,指出人性局限,实属我们祖先留下的珍宝。

因此,不宜的原因不是《增广贤文》内容不好,而是因为年幼容易理解错误。

好的蒙学读物那么多,可以让孩子先学习,有了基础知识,再学习《增广贤文》也就学会了思考,再加上平时遇到一知半解的地方可以和家长、老师之间的讨论,收获一定会更加丰富。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里面的内容是有着正反、善恶两方面看起来既相似又矛盾的言论。而这些个正是根据易经的阴阳思想而得出很现实的一些表述。若是不理解这种思想的人,会被搞蒙了的,会被搞到都不懂分是非对错了。而且,小孩子由于人生历练比较少,对于分辩是非的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增广贤文不适合作为启蒙读物的。

而作为成年人,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历练和经验的人,是可以看值得看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对错分辩能力,才有资格不分是非。没有对错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叫我们不分对错,而是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心态上去看待问题,而明白错中有对,对中也有错的。当理解了这种事实,才更加能理智地面对一切。

标签: 增广贤文 蒙学 读物 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