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看待本科学历已经很普遍的现象?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国民文化提高是国家之辜。要有郑强教授模式学生,和任正非佬世中国心。祖国百年树人有望万世昌!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也不是很普遍,根据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除了全国总人口为14.12亿,还有一条人口普查数据值得关注:

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怎么理解呢?

也就是说在全国14亿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已达到2.18亿,和2010年的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15.47%。

这里的文化学历其实并非全是全日制的,其中还包括这个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自考等学历提升的学历,综合我国人口基数来看,本科率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还是很低的,,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不做百分之15~20,80和90后总人口4亿,本科率不足百分之二十,就是还有3.2亿人口需要学历提升,这里面也有很多不需要学历的,按照国家每年继续教育总人口1500万人次来算,还有20年的路要走。在未来的教育上这个还任重而道远。

00后出生的人,在中考的时候,国家采取一半上高中,一半上普高,就是00后出生的人,上普高的只有百分之五十人口,上本科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中国的目标是205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12年以上,本科学士学位普及率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当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大学文化教育已经取得的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了,但是这个程度来说其实一定因素造成就我们的学历贬值现象产生;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上升让人欢喜,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国家民众素质和内涵的提高。

可是,有一句话叫做:物以稀为贵。大学学历的普遍,所带来的影响有什么?

首先,大学学历贬值。

社会上充满了“学历贬值”、“教育内卷化”这样的词语,虽然在网络上用放大镜放大了它的焦虑和造成的后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现象。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人力市场,花3000元,你雇不到一个农民工,但是你能请到一个大学生。”

学历贬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后,应届生找工作的困难。

学历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社会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让应届生在找工作时,与别人区分开,即让招聘者看到你的优势,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可是,当一同去面试的人都是大学学历时,这个优势就相当于没有。但当有一个人是硕士、博士学历时,他们的优势就能被突出。

在职场里,他们的学历优势变成了没有优势,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程度都是一样。

其次,教育投入成本的上升。

大学生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什么?

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升学。继续上学,可以考研、出国留学等。学得越深入、越透彻,文化程度越高,在未来的就业中优势就越突出。

可是,继续升学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教育的投入成本越高,获得回报的周期越长。

比如,在十年前,只要支付到大学的教育成本就可以到社会工作,而且其就业环境也会有所优待。

但是十年后,还要继续支付到研究生、出国留学等巨额学费,才可以有较好的回报。到就业环境中,才能获得学历的优势,赢得好的工作与升职环境。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自然可以继续投入教育资金;可是,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较差的家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时,为了减少家庭开支、收回之前的教育投入成本,就只能被动放弃升学的机会,进入职场。

长期如此,随着大学文化程度的提高,大学学历不再是优势学历,人力市场、招聘公司会把招聘职工的学历条件提得更高。

其他网友回答:

"普遍"这个说法为时过早吧。又或许你只是一直在向上看,忘记向下的景色了吧。

可能你只是注意到自己的圈子而已,你的大学同学圈,还有和你有工作竞争关系的人,会让你误认为周围都是大专生、本科生或者更高的学历的人。实则不然,往下看,你会发现还有人高中毕业就变身"社畜",初中毕业的一抓一大把。毕竟电子厂里绝大多数的学历真的就止步高中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知我回答的对不对?每个时代对本科的定义不同,“本科生"就是基本学科学完的学生,“研究生"就是学了基本知识后,专门研究某个领域的知识。比如。古时候的诸葛亮读完当时的基本知识古代文言文和算术后,研究了水车车、牛流木马等多领域的知识,算是博学之士吧,就是博士了;解放后的学生读完高小识字班就算本科生;文革时期高中生就是当时的本科,至于现在的本科,放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下,只能当高小、高中来看待。现在的研究生那才叫滥,研究生没什么研究结果,糟蹋了“研究"二字。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那可谓是“烂大街”,那中国有多少本科生呢,在很多人的眼里,也是遍地都是,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本科生和农民工已经快没什么区别了,数量极多。

另外,随着经济的越来越发达,随着人们对于文化程度的重视,因此很多高三学子,总是会拼劲全力的去学习,希望走进高等学府去读书,因此就会有很多的本科生,但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普通本科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的工资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实际上,大学生的数量,真有这么多吗?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来看,目前,我国的本科人数,大约有5000多万,对于将近14亿的人口大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中国人口的4%。如果加上接受过大学专科(包括高职和高专)的受教育人数,从宽泛的“大学生”的概念的角度来看,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一亿人。

但在总人口中来看,也仅仅只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也只有8%,总体比例也并不高,假如有一天,当建筑工地的工头招人的时候,如果不限学历,他有7.76亿就业人口可以招收,如果选择专科及以上,他只有11518.2万人可以选择了,如果选择三本以上,那么可选择的余地只有5000多万人不到了,所以,大学生普遍多,但也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不值钱,因此,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更多的是要尊重现实、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那么,为什么大家总会出现本科生为什么会满大街出现的感觉呢?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里,看起来人数很多,正因为大城市聚集吸引很多的人才,将城市建设的更加繁华,而相对而言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因为多,而突不出大学生独特的优势,总会给人觉得大学生满地都是,但通过了解,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小县城,特别是小城镇及农村,这些才是人口密集处,这些地方集中了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地区。

但是,大学生却明显较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很难见到大学生的身影,这导致对于这些地方而言,不管是经济,文化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地扩招,使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从实际数据来看,1999年到2018年,这20年时间培养的大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的80%左右。



这些人都是80后出生的,年在20~40岁之间,这个阶段,也是人生最精彩的阶段,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我们往往感受到的“遍地都是大学生”,其实主要就是这各群体。这个群体绝对数量不小,有好几千万,又往往特别活跃,尤其是主要活跃在大城市的公司里、机关里、大学里,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大家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技术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才可以发展起来,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性,就业越来越难,毕业招聘季,各个招聘会往往人满为患,这给了社会大众一个“大学生真多”的印象,自然觉得“大学生遍地都是”了。



难道本科生真的多得很普遍,很饱和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实际上,很多时候,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只知道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在未深入了解之前,就会出现随波逐流,大放厥词的现象, 其实,我所理解的“烂大街”指的是极其普遍,触目可及,用数据来说明就是占比极高!但实际上,按照我国目前人口来计算,每一百人中只有四个本科生,他们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本科生仍然是稀缺资源

由此可见,本科生不仅没有烂大街,而是还很稀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真正有才华、有很高素养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更高学历的人才对国家的建设是最宝贵的资源,少年强,则国强,人才兴国,人才强国,人才到什时候,都不会出现烂大街,而是会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地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其他网友回答:

说明大学的学历教育将得到普及,公民的文化水平大幅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雄厚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从正能量方面来说,一者说明国家和全民教育水平提高了,时代发展了,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水平才能适应时代,

二者说明大家富裕了,有经济能力去提升自已或子女的学历和知识,

三者说明國民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提高了,还有许多许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的教育质量与学历等次不一定划等号,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本科学历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学功。此话也许不对,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至少从录取率上来说,情况属实。

其他网友回答:

与大家地认识一样,作为一个曾经的高校毕业生,我也感觉自己周围到处都是大学生。刚毕业时候还有一种优越感,随着时间增长,发现自己身边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连硕士博士也不鲜见。所以,有时候就感觉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实际上,这与实际的数据相比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感觉与事实之间差异很大。

本科毕业生的真实的数据。

1.从大学生绝对数据与人口占比来看,绝对数量在1亿左右,但占比较低

据统计,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7年,我国的本科学历人数大概是9000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834万,2019年达到820万左右,2020年也有800多万。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就已经超过14亿。计算一下,中国本专科学历在总人口中占比为7%多一些,但其中本科生及以上学历人数约占50%左右,也就是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一共有5000多万,接近于4%,比例很小。

2.整体来看,高考录取率是逐步提升的。

1977年,刚开始恢复高考的时候,录取率只有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20个人之中录取一个,而且还不一定是本科生。但到了2017年高考录取率就达到了70%以上,其中三本以上的本科生录取率也达到了接近40%。高考的录取率越来越高,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快速增加。

3.本科生数量的构成较为复杂

尽管都是本科生,但是来源相对多样化。本科生之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获取的文凭。但中国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还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成人高考等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很多低学历的人群通过非统考的教育形式也逐渐拿到了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而且这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非统考本科学历人数的增多,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区域分布也很不均匀,一些地区密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相对稀少。

尽管表面上统计的数据看上去人数较少,一方面这个数据并没有将所有教育渠道的人数统计进去,另外随着高校录取率的逐步增加,大学生的数量确实也是越来越多。

为什么感觉自己身边都是大学生呢?

1.圈子原因

所谓圈子是指你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因为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与生活的圈子选择上都具有趋同性,也就是选择差不多渠道、目标和趣味的圈子。这样一来,大学生便形成了学历相似或者相近的工作或者生活圈子。

这种圈子有两个特点,一是扎堆,基本上明显区别于低学历的群体;另一个特点就是志趣,也就是说学历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沟通和话题,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

圈子现象非常明显,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周围基本都是大学生,而低学历者周围基本都是学历不高的人。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排除极个别个体或者人群。

2.环境限制

什么是环境限制?就是个体生活的区域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潜在影响,导致不同的主观判断。

生活在相对落后和偏僻区域的人与生活在沿海发达区域的人,其区域环境差别很大。比如,一个北京的市民,出门到处都可以碰到大学生,真的是多得不得了;但是,你到贫困区域感觉一下,能碰到几个大学生还是比较稀罕的。

当然,个人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主观感觉形成直接影响。比如一个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还是茶余饭后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与其工作或者生活相关的类似人群。低学历者或者非相关领域的人群不容易走进他们

另外,环境也决定了教育基础的不同。发达地区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基础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尤其是高校较多的区域;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师资力量不够,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的机会和条件都不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较少。当你身处教育基础较好的区域,会明显感觉大学生比较多。

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个人主观认知的明显分化。有的人觉得身边都是大学生,而有的人会觉得身边没几个大学生。

3.经济基础的磁吸效应决定了大学生的群聚现象。

只要是有较好学历的群体,谁都不愿意白白浪费自己十年寒窗所学习的知识,都会寻找最好的能够发挥自己能力、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到处都有,只有在就业机会较多或者资源相对充盈的行业、区域或者职业领域才有。

这一现象形成磁吸效应,使得高学历者聚集于收入较好的行业、聚集于职业前景较好的单位或者区域、聚集于经济条件和环境较为理想的城市或者省份。

另外,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家将信息获取的渠道与自己的生活和信息平台转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是大学毕业生集中和活跃的地方。

地无分南北,人五分东西,大家以经济和价值为基础,为了自己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就是身在其中的你感觉到周围都是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影响判断的外在因素。

1.媒体效应

现在关于大学生、大学学历以及大学生数量的新闻、事件、广告等信息在不同的媒体上泛滥,对普通受众形成强烈的理念冲击。媒体的导向使得我们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22世纪、周围全部是高科技、周围全部都是高学历人才的这种主观假象。接触媒体越多,受到这种影响越大。

因为媒体的事件聚焦性和时代同步性,一般会将焦点聚集在较为领先的、较为前沿的或者关注度较高的领域,越是这样,你的感觉越强。

2.与媒体相关的意见领袖

我们都知道媒体运营中的头部现象和KOL,殊不知除了网络运营或者媒体运营之外,这种现象一样对我们的判断形成影响。

一方面意见领袖基本都是高学历人群。对于广大受众群体有着重要的思维影响作用。越是接触他们的认知越是被其观点和意见熏陶,这个本身就会让你的认知脱离低学历的氛围,甚至与其隔绝;

另一方面,大学生出身的意见领袖,其主要观点趋向以及目标群体也是潜在的高学历群体。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认真看一些那些意见领袖们的观点以及风格,就会发现,其价值取向以及潜意识的读者群体都是以较高的学历作为默认的受众的。

3.就业门槛的社会效应

大部分职场人都知道,现在想应聘者职位或者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是很困难的。不管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如何,现在招聘的门槛基本上都设在了本科这个界限。社会上甚至流传着本科以下就是文盲的说法。就连国家招考,很多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大家觉得本科已经是底线了,已经是门槛了,本科生已经多的不行了。

4.从“小流”到“大河”的效应影响

不管怎样,自高考恢复以来,大学生的录取率是越来越高了,大学生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了。原来只是一条涓涓小流,现在已经成为涛涛江河,尽管和庞大的人口大海相比还是微乎其微,但是我们目睹了从小流到大河的汹涌。

这种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现象本身就会给大多数人以感觉上的冲击。

总体上来说,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还是小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家才更重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需要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本科生。未来的本科生会更多,这是趋势。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看待本科学历在我国现在很普遍了呢?这是个教育质量问题。上世纪大学招生比例为四分之一,后来逐渐提高至三分之一,而现在呢?招生比例高到四分之三,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都能考取大学,升学比例如此之高,那有质量而言?说实在的,现在一些大学生还不如五十年代的高中生,一些大学生写一篇发言稿,错别字满篇。

标签: 本科学历 看待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