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穷为啥父母能养活一群娃如今富了几个儿为啥养不了一个老人?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请不要说我又在怀念改革开放前的5、6、7、8十时代,那些时代人的思想观念与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明显的不同,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自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力,生活条件与环境再也不是国民党时期,虽然还穷,但生几个娃拉拉扯扯地养大还是没有问题的,除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特定环境外,在周边没有听说哪家有老人、孩子因缺吃少穿饿死和冻死了的,一般是病死的多。那时的人根本就没有嫌弃家中老老少少多,反倒认为是人丁兴旺,天赐的福,并且人们认为上养老下养小是必尽的义务和责任,只不过是没有现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而已,但一家七八口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在客观上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人们思想观念却变了,什么事都要往个人利益上看,一方面图的是自己过得轻松愉快,生多了又怕负担重,同时养孩子又要吃不少的苦,如果加上家有老人,不知又要辛苦许多;另一方面是物价一天天高,生活标准也高,经济收入有限,像过去年代养几个孩子、养老人,对于一般普通家庭是比较困难的。说实在的,现在人们并不是都不愿意多生孩子和养老人,而是摆在面前的社会现实不得不产生对生活的畏难、畏惧心态。

其他网友回答:

过去农村人养一群娃不是自己养的,是集体养的。农民孩子多的家庭挣的工分不够分粮的,被称为“赤字户”,即欠款户。生产队的章程是,不管欠款不欠款,按人头分粮食,养一群娃不奇怪。

现在不是几个儿养不起老人,而是不孝、不养。应该向他们进行孝德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过去,父母养活一群孩子,那时不讲吃好吃坏,吃饱就行,衣服大的穿完,二的穿二的穿完,老三穿以此类推,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求的也很低。

那时没有攀比,谁也不笑话谁。一家子们多,结完婚都在同一院子住,父母说的算,都相对尊重老人,当老人病了,卧床了,子们几个轮班照顾老人,父母有工作的医疗还能免费。

现在不同了,不是几个儿女不赡养老人,是根本就没有兄弟姐妹,从七十年代末,国家就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一个孩。

所以,从建国以来五零六零后的这代人都步入了老年的行例,他她的儿女也就是现在的七零后八零后,就一个独生子女。

儿女想赡养父母,但是,没有太多时间,因为当今一代年轻人生活各个方面压力非常大,每天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培养孩子,没有时间来赡养老人,也没有兄弟姐妹的替换。

要说现在儿女多的话,我想他她们轮班照样能赡养老人的。

其他网友回答:

问:过去穷为啥父母能养活一群娃如今富了几个儿为啥养不了一个老人?

这说的就是一家人,过去穷,这家的两口子正二十岁,从二十岁开始,到三十五岁,平均三年生一个孩子,十五年生了六个。

四十年过去了,这对夫妻七十五岁了,六个儿子最大个五十五岁,最小的四十岁了。

当初,那对夫妻很穷,却养了六个儿子,而且把这六个儿子个个拉扯成人,如今他们六人都成家立业,成为六家人,可是,这六个儿子却养不了已经七十五岁的父母,这是为什么?

先说当初这夫妻二人怎么养大的这六个儿子。

生产队的男人是不能歇工的,女人等大儿子一个月后,就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儿,在炕上用砖圈起一尺多高,铺上细沙土,沙土上垫上小夾被,再夾上尿布用枕头把孩子固定好,就去干活,中午回来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换夾被换沙土,下午又去干活。孩子会爬了就背着孩子下地。

有第二个孩子后第一个孩子会跑了,就领着一个背着一个下地。

有了第三个孩子后,第一个孩子看第三个孩子,有第四个孩子后,第一个孩子入学,第二个孩子看第四个孩子,就这样,一个一个的都带大了。

衣服和鞋是老大的穿不的给老二,老二穿不的给老三。

上学是自己带个饽饽,学校的大缸里有凉水,上学自己去自己回,做伴来去,没有大人接送。

反正是一个羊也是赶,俩羊也是放,别说六个,十个也是这样拉扯,全能拉扯大。

因为那时分粮是大人小孩二八分节,小孩多的更有粮吃,小孩饭量小,有余粮不亏粮,大人多的户才亏粮。这样孩子多了更好,一个都饿不死。

这六个儿子长大后,结婚养孩子就不是当初父母养他们那样养了,那是好衣零食上学接送,互相攀比,养一个孩子就是夫妻收入的半个日子。

到现在,那六个儿子都是四五十岁的人,正是给他们的儿子买房买车娶媳妇的时侯,而且他们的儿子又有了儿子,还要给他们带孙子。

这六个儿子上边还有七十五岁的父母,只有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这六个儿子管自己的儿子孙子还很吃力呢,管年迈多病的父母不更吃力?

不是六个儿子养不了父母,说养不了也是大夸张,实在是给儿子买车买房带孙子把他们弄得也焦头烂额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

新中国建立初期,没有了战争及动乱,人民群众有了较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人性的夲能需求就有了冲动,己婚的男人女人都具备了生育条件。50丶60年代人囗激增,出生率极高。农村每个家庭平均生5一6个孩,多的10来个,少則3一4个。俗语,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生一个孩的当然要骄贵,一生7一8个还能骄贵的起吗?所以孩子多了就要散养。不象现在1对1看护,或2:1护理。

我有一个邻居,生了8个儿子,其中两个双胞胎。大的不大,小的不小。吃饭时8个孩子围个案板桌等待,他们的妈妈把煮好的地瓜干碴子粥每人一分盛好。顿时孩子们争先恐后,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的解决了战斗,唯一的一碗萝卜咸菜条也一扫而光。真的就象喂猪一样。吃完饭,两个大点的去上学,你看这6位,大的领着小的,互相打闹着跑到街上去玩。冬天每个孩子的棉裤裤裆都漏着棉花,象个羊尾巴。天稍微暖和点,脱去棉裤穿着棉袄,再暖和点,一律的没有单衣光着屁股。

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差,只能是生的出,冻不死,饿不死,养的活为准则。死孩子的事也定经常发生的,哪家的女人至少也要因各种原因死一二个孩子。一个村的"狼食岗子"(丢小死孩的地方),不断有捆小死孩的草捆子出現。难道这样也叫养的起吗?

再说说几个孩子养不起一个老人的事。几个孩孑养一个老人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一对夫妻要养四位老人的事,有退休金的老人,儿女还好办些,拿老人的退休金聘请护工或者送养老院都行。儿女们按时有礼节的去看望下,显的老少都有面。要赶上四位老人都是农村人,没有退休金,身体再不太好,儿女就算是个白领也是无能为力的。经济上捉襟见衬,培伴时间上顾此失彼,你就是满心的孝顺,也是分身无术。何况现在面临的社会普遍现象是,尊老不足,爱幼有余。

我不怪我的儿女不孝,因为我没有退休金,活着只是个累赘,没给他们留下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大孩儿哄小孩儿,小孩儿自己玩儿。有的小孩儿五六岁没穿过为自己做的衣服。我没上小学呢就带着弟弟妹妹。没上小学就给全家做午饭和晚饭,熬粥、蒸红薯、贴玉米饼子、切咸菜。记得第一次是把红薯在锅里摞一堆,再贴一圈玉米饼,由于够不到锅里边,就蹬个小板凳,一手按着泥锅台一手往锅里贴。吃饭的时候每个饼子都有泥手印。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农村人下面说的都是过去农村那些事,我们所见的过去能养一群娃的父母应该是40以前的那一代人,有7,8个娃的很普遍,其中可能会有解放前生的一两个大多都是后来生的,五六十年代没有计划生育就是想少生也没有办法的,所以那时一两个孩子的家庭很少很少大都是五六个,七八个,十来个的也有,能养活那么多娃,其实是人性的本能,是客观自然归律,就是旧社会我的父辈既便是穷人也都是一群娃好歹都能养活,从没听说过有饿死的娃,解放后就更没问题了,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都是按人头分口粮.人多劳少的也只是稍低一点而已。

再说如今富了几个娃养不了一个老人的提法一点都不客观,不现实,既便是有,那也是极个别的,不能也不应该拿这种话题说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告诉你,我是农村长大的,我说的是农村。那时候养活一群孩子,也真的是“养活”,只是活着而已。女人怀了孩子照样干活、没有孕检和体检、生孩子不进医院,请个接生婆、没有奶粉、没有尿不湿、不用父母和爷爷奶奶专职带,更没有保姆、不买玩具、没有零食、没有零花钱、农村孩子从不下馆子、没有儿童乐园、农村还没有幼儿园、上学是步行,没有交通费、课本就是语文与数学,只有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没有校服、没有补课,没有才艺班。衣服鞋帽极少买,春夏秋冬光脚板、大孩子的衣服小孩子穿,如此循环破了补,直到变成千疤衣。孩子的童年就是带小孩子,小孩子尿湿了衣裤就湿半天,父母收工回来换。孩子再大一点就要割草喂牛捡狗屎,农忙时节学校还放“农忙假”。读完小学就回家干农活,能够读初高中的是少数,能上大学的简直是宝物。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当时虽穷生娃真的不当大事,二斤江米,二包红糖,五十个鸡蛋,十斤白面十斤小米出了满月,农民没有产假。生孩子之前准备好了四条装娃口袋,出村二里地就是大沙河,拉一车沙土过罗筛过,冬天土灶烧块砖头把沙土暖热,孩子往里一装,肩膀系上帶子,(防止孩子从土袋子钻出)锁上门

标签: 养活 一群 老人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