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餐都会吃三碗米饭,司马懿却断定他命不久矣,这是为何?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我是紫气东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时期的一升到底是多少斤或多少克?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吃饭只吃三四升,就断定他命不久矣的出处在哪?

理清这两个问题,再回头看本题,就更加清楚明了。

其一、三国时期的度量衡一升的标准

据国家考古的文物专家来研究汉朝的度量衡得出结果:

《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

具体是这样计算的: 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汉时的度量衡与我们现在的标准大不一样,那时的一升大约为200毫升,也就是现在的200克。汉朝的长度一尺相当于23厘米。所以七尺是很矮的,八尺及以上才能称得上高大威猛哦。

话说回来,一升为200克,诸葛亮一天的饭量在三四升,就是600克到800克,这样的饭量对一个身长八尺、常年行军打仗的人来说,每天半斤多一点的粮食,我们正常人一顿就要一斤的饭量,还加上平时的零食和水果,诸葛亮的一天的饭量相当于我们一顿的饭量,这是不是太少了点。

司马懿不止问了诸葛亮的饭量,还问了诸葛亮平常处理的事务

《魏晋春秋》是这样记载的

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懿除了问了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还问了诸葛亮的日常办理事务,这个使者也是很可爱,问什么答什么,结果司马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使者回答罚二十以上的事务,诸葛亮都亲自过问办理,每天处理事务到半夜;这样的事无巨细、这样过度的操劳,再好的身体也撑不住,所以司马懿能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诸6葛亮为了北伐和蜀汉的大计,日夜操劳并十年行军打仗,这个身体早就垮了,结果在渭水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之际,病死了。如果没有这么操劳,诸葛亮再活过十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结语:通过这两点,我们知晓司马懿不仅仅是通过诸葛亮的饮食,更是通过诸葛亮的日常作息时间和事无巨细的处理事务,来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互相知根知底的,结果也如司马懿所料想,诸葛亮在过度操劳下,病逝在军中。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一个认真说历史的人,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哦。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司马懿听闻诸葛亮日进三四升米而断言其命不久矣一事不仅出现于小说演义,在史书《晋书宣帝纪》中更有明确记载:

“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日食三四升米”,咋一听相信不少朋友会觉得诸葛亮这不是很能吃嘛,照现在一升水就是两斤,而米的密度又比水大,一升米怎么来说也有两斤重吧,日进三四升米,诸葛亮既然这么能吃,又怎么会命不久矣呢?照理说吃得下,睡得香不应该更加长寿的嘛!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若我们以现在对“升”的认知来衡量当时的情况则真是太天真了,日食三四升的诸葛亮真的很能吃吗?真相说出来你可能还不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现在未满月的婴儿一天吃的都比当时的诸葛亮还要多,故司马懿断言:“孔明其能久乎”。

三国时期,三四升米究竟是多大的量呢?

三四升米在现代来看,这个量可是不少了,相信现代都很少有人能日进三四升米,那么这三四升米在三国时期究竟是多大的量呢?这里我们不妨参考汉代的计量方式来进行一个大致估算。

据林甘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研究表明,在汉代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当时的一石就相当于现在的27斤,那么一斗就是2.7斤,十升为一斗,则一升便是现在的0.27斤。诸葛亮日进三四升,那么就是说当时诸葛亮一天下来大概只吃了0.81~1.08斤米而已,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这点分量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成年男性所需求的。

据现代研究表明,如今一个未满月的婴儿一天吃奶的次数少则6~7次,多则12~13次,而一次所喝的奶量大概在90毫升。按平均十次来算的话,一个未满月的婴儿一天都要吃900克左右的东西,想想诸葛亮一个成年人,每天劳心劳力,一天才吃一斤(500克)左右的米饭,其状态可想而知!

劳心劳力,焉能长久

相信大家了解了这“三四升”的含义后,对于司马懿为何能断言诸葛亮命不久矣应是没有什么疑问了。司马懿询问诸葛亮身体状况一事,是发生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间,时诸葛亮率军北伐遭遇司马懿顽强抵抗,双方相持数月,由于司马懿死守不攻,使得诸葛亮一筹莫展。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史书言:“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说的是诸葛亮对于军中二十杖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过问,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军中的大小事务诸葛亮基本都是亲力亲为,北伐事务繁忙,加之北伐所处的战争环境恶劣,可想而知作为主帅的诸葛亮一天下来的消耗有多大?身处高压之下又不能很好的给自己补给,魂断五丈原的结局,实在令后人叹惜!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234年,蜀国北伐在渭南与魏军对峙,由于司马懿闭门不出高悬免战牌,诸葛亮很是恼火。而司马懿不应战主要是因为他断定诸葛亮已经命不久矣,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为何司马懿敢如此断言?

关于三国中司马懿论诸葛亮饭量的轶事,在《晋书》中是有详细记载的。

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简单的说就是,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每天吃多少米?使者回答三四升,然后司马懿就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这是为何?那时的三四升米是多少分量呢?

刘备自称汉室,那自然应该以汉代的标准来衡量。在汉代的一升约为现在的200毫升,大米的容重是800克/升,因此那时的一升米大约是160克。三四升差不多560克,也就是诸葛亮一天的饭量是560克左右。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一天能吃560克米不少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在古代物质匮乏,饭菜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盛,身体的能量补充全靠主食。因此古代人饭量是很大的,正常成年人一天2-3斤米是很正常的,而诸葛亮一天560米,可以说是极为稀少的。

《汉书》记载,汉代边关将士的口粮是每天11升米,差不多是诸葛亮的三倍,可见诸葛亮吃的实在太少了。而诸葛亮吃得少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天都这样。所谓干得多吃得少,出的多进的少,这样能活的久?

当然这事一直以来还有另外一个解释,两军对战除了拼实力之外还要比后勤,这里“诸葛亮其能久乎”,不是说诸葛亮寿命不久,而是军粮。连诸葛亮都吃得那么少,可见蜀国军粮不多,蜀军退兵是迟早的事。所以司马懿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蜀军撑不了多久。

最后,也确实如司马懿所料,3个多月以后诸葛亮就死了,蜀国也失去了它最大的倚仗。司马懿才智或许不如诸葛亮,但是他命长,能活生生的把对手熬死,然后成为胜利者。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平时不注意细节的朋友看到此题一定会很惊讶:诸葛亮能吃三四升的饭吗?这饭量可以参加大胃王比赛了吧?

《晋书·宣帝纪》确实有记载:亮使至,帝(司马懿)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度量衡来看历史上的数字记载。年轻的朋友对“升”的概念可能仅仅是1000ml的体积单位,但西方度量衡传入我国之前,我们所说的升虽然也是体积单位,但和今天升的概念并不相同。古代的升,一是是用来测量粮食的一种容器,一是代表容器“升”所装的粮食体积。

年长的朋友可能对容器“升”还有印象,就是下面图片这种容器。

有个成语叫“无商不奸”,其实原来写作“无商不尖”,说的就是米商卖米要讲升斗装满,冒出尖来才行。不过后来这个成语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有些黑心粮商买进用大斗,卖出用小斗,以赚取中间差额,“无商不尖”逐渐演变成了“无商不奸”。

上图是我国近代的“升”,这种升容积差不多就是1000ml,一升小米差不多1.7斤左右。这么说来诸葛亮一天要吃五六斤粮食了,饭量也不小,但是我国近代的“升”和秦汉时期差别很大。

根据秦汉出土的实物升斗测量,秦汉时期,一升约180~220毫升。魏晋时期升的容积大幅增长。至隋唐辽宋时期,一升约600~660毫升。宋元时期继续增长,明初一升约1000毫升,这就和我们今天的升很接近了。此后虽然也有增长的现象,但是变化不大,直到定型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体积单位。

说句题外话,我国传统的体积单位有石(dàn)、斛(hú)、斗、升、合(gě)、龠(yuè)。1石=10斗;1斛=本为10斗,后来改为5斗; 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秦汉时期一升约180~220毫升,结合小米的密度大概在0.85左右,也就是说秦汉时期一升米大概是今天的160g左右。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饭,重量就在600多克,仅仅一斤多,这实在是算不上大饭量。

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天一斤多米也不少了,我一天还吃不了这么多呢。但想想诸葛亮是在行军打仗,劳心费力,吃这么一点饭肯定不够消耗的。

再说三国时期,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当时人们都生活水平很低,油水营养肯定不如今天。就拿四十年前来说,当时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是大肚汉,我就曾见过有人吃小米干饭能吃五碗的,就是因为油水太少,只能拿主食来凑。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古代将军的饭量。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载:“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这就是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出处。

战国时期的斗和秦汉时期差别不大,一斗米大概也是十升两万毫升,换算成小米重量就是今天的三斤多。当时赵国的一斤大概是今天250g左右,当时的肉十斤就是今天的五斤。

一个老年廉颇,一顿饭可以吃三斤多米五斤肉,有这饭量怪不得威风了一辈子,七老八十的还能上阵杀敌。

汉初鸿门宴上的樊哙也是个能吃有能干的主,当时项羽赏给他一壶酒和一只生猪腿,“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一只生猪腿瞬间就消灭了,这饭量肯定吓住了项羽。

回过头来再说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吃的少,还要操心军中大小事情,责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这动辄十万、二十万的大军,可想而知诸葛亮多么操劳。别说文人出身的诸葛亮,就是武将如此作为,身体也禁不住消耗的。

司马懿从这点就看出了诸葛亮必定命不久矣,那么这仗就好打了:耗!坐等诸葛亮去世。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

其他网友回答:

但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对于卧龙诸葛亮无人不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很多影视剧中是一样的,神机妙算,忠义两全,但是他也有一个天生的强敌,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在三国后期的时候,只剩下蜀国和魏国对立。在五丈原对垒时,司马懿在接见诸葛亮后没哟问别的,就是随口问了使者诸葛亮最近的饭量情况,使者觉得这并不是军事机密,于是就如实的回答了司马懿的问话。

使者说丞相每日早睡早起,凡是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后微微一下,就把使者打发走了。后来就用老中医的口吻对手下的将士说,诸葛亮每日的工作量如此之大,但是饭量却只有三四升,应该是命不久矣了。司马懿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四升米到底是多少?

按照《中国度量衡史》来计算,在东汉时期的一升相当于我们现在的0.198升,就是198立方厘米。而米的密度是大于水,淘过米的朋友们都知道,因为米粒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总的计算它的密度较小。在诸葛亮时期就是东汉末年,按这样的计算,一升米就是800*0.198=158.4克。我们每天折中计算,按3.5升算的话,就是158.4*3.5=554.4克,换算成斤的话大概就是是一斤一两米。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在晚年的时候每餐要吃一斗米,肉十斤,还皮甲上战马,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在古代的时候,吃饭吃的多是身体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诸葛亮作为一个成年的男子,每日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出谋划策,指挥战斗,他消耗大,但是一天还吃不到一斤米饭,这样怎么可能活得长久呀!

因此不管诸葛亮怎么派使者过魏国来,或者是送司马懿女人的衣物,比诸葛亮大两岁的司马懿始终坚持不和蜀军开战。司马懿已经算到诸葛亮活不长了,果然在两军相互对峙一个多月后,诸葛亮病逝了。而这时候蜀军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全部撤退。司马懿也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看到诸葛亮的部署之后,司马懿由衷的佩服这个对手。

其他网友回答:

就是说吃得少,身体遭不住了。人得能吃能喝,说明身体健康。反之,如果饭都不怎么吃了,身体也可想而知。

可见能不能吃饭,能吃多少,是古人鉴定一个人是否健康、能堪大任的依据之一。

先看汉朝人的食量。


由图可见,汉朝劳动力每日食量在6.6-7升。诸葛亮的3.4升相对来说只有一半不到。

而诸葛亮的工作量有多大呢… 司马懿问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我们只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道他到底鞠躬尽瘁到什么程度。上面这句“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大概可以说明了,几乎就是事必躬亲。所以司马懿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吃得少,做得多,身体受得了吗?肯定活不久了。

还有个典故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能吃,就用你。饭都不能吃了,也就用不上了。



其他网友回答:

食米三四升,就是每天吃600-800毫升米饭,换算下来就是每餐天吃3-4小碗米饭,能量摄入严重不足,中医的说法就是胃气将绝,所以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命不久矣。

其他网友回答: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年龄大后,身体技能下降,消化能力下降,吃饭越来越少,也是很常见的事。

廉颇虽然年事已高,但为了证明自己身体依然强健,还能继续为国出战,所以吃的多。

诸葛亮晚年,每日食米不足,身体机能肯定每况愈下。所以司马懿认为 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正如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他网友回答:

用中医的说法,就是胃气败绝。一个人身体怎么样,胃气很关键。如果饮食能正常,那么,一切都还有希望。可是你看诸葛亮,工作那么忙那么累,杖责二十以上都要亲自过问,照理说,应该比往常能吃才对。但,饮食居然日渐减少,消耗多,摄入少,这说明啥?说明他的胃气越来越差,身体越来越差。

应该说,诸葛亮那么厉害的人,当然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可是他的兴汉大业八字还没一撇,先帝的理想还只是实现了不到三分之一,他能不急?

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注定会死在忠心耿耿的事业上。

后世敬仰诸葛亮,并不只是他的智慧,而更多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

如果当时军中有名医,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名医一定会告诉他:“丞相之疾,须好生将养,俗事不可相扰,则寿增一纪。”但,估计诸葛亮是不会听的,他当然知道医生的话没错,可是他担心自己一旦放松,那么兴汉大业将付诸东流。所以,最终病死的结果,还是无法改变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就是被刘备忽悠出山的,就是因为过度劳累辛苦而死的,所以为了让自己不能大过辛苦劳累,怕再来诸葛亮重蹈覆辙,在早几年就起用这个网名,时刻清醒自己,所以躺平差不多30年了。

标签: 司马懿 诸葛亮 三四 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