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说的“善为道者”,都有什么特点?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謝大圣邀。您提出《道德经》我感兴趣,此篇章专论“善为道者”实不晓细节,但知道春秋时有个道学派创始人李耳,曾提出过这类治国安民建议。特点:顺势、微著、自然。慢慢理解,可能受用一辈子!

其他网友回答:

“善为道者” 的特点,说白了就是老子“以愚治国”的政治观点 。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里重点讲的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善于运用道治理国家的能人,从不教化人民斗智取巧,而是倡导人们敦厚朴实。国家及其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那是因为人民的思想复杂、想法太多。所以只靠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就等于是在教化人民投机取巧、相互欺骗斗智,如此以来,国家必然遭受危害;假如为政者不以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那么人民自然就会变得朴实无华,人与人之间相安无事,国家就会太平,这才是国家的福祉。

可以看出,老子的 “不以智治国” 与他一贯强调的 “无为而治” 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既然老子不赞成 “以智治国” ,那么他所提倡的便是 “以愚治国”。在这一章节里,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从“智” 与 “愚”的角度来探讨治国的策略。

“智” 大家都知道,这是指聪明、智慧的意思;而 “愚” 则往往是与蠢、笨、傻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愚”的本意在早期指的是:心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跑太远,淳朴自然、意识守中。老子对“愚” 一向情有独钟,他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讲过:“我愚人之心也哉,钝钝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可见,在老子的眼中,“愚” 比之 “智” 是更高明的,正所谓 “大智若愚” 。

老子“以愚治国”的观点,并不是说要为政者愚弄百姓,把人民变得愚笨不堪,而是希望人民不要整天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回归淳朴、顺其自然、安分守己,那么国家必然就会长治久安。试想一下,如果一国之君,能够恪尽职守,治理国家;各级官员爱民如己,秉公执法;商家诚实守信,老幼无欺;将士勤学苦练,保家卫国;农民不误节气,勤劳耕作;各行各业都奋发图强,兴旺发达,那么,一个国家怎么会不安定、人民怎么会不幸福呢!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子所说的 “ 善以道者,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内在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道经十五章的“善为道者”是言“道”的本体,即自身“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的“斃而不呈”特性。

德经六十五章的“善为道者”是言“道”的体现,即对万物“约束而不干预”的“非以明民也,将以寓之也。”的“德”性。

六十五章的“善为道者”有两个特点:一是承认万物是有差别的客观实在,另一个是抑制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唯一标准。

十五章的“善为道者”只有一个特点: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可以用道德经里的话来解释,善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我认为“善为道者”中的“善”是指“道者”“善”就是”道者”,因为万物中“水”为最“善”。“上善为水”就是讲“水”品行,水是无色、无味、温顺、温柔、圆润,从不显三露四,从而还是只往低处流的,“水”就是随顺其自然,“水”就是大道自然……“道者”就有象“水”一样的品行,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明白一切、洞察一切,而从不显三不露四。道者是把握自然大道的智者圣人也……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说的“善为道者”的特点可参照《道德经》第十五章形容的九个方面。

谢谢悟空送来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您题目里提到的是第六十五章,内容里引用的是十五章,这两章里的确都是对“善为道者”的表述。

  如果脱离这两章来问“善为道者”,这个范围就比较广,因为“道”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很宏大的,我抽取其中部分来说说自己观点。

“善为道者”在第十五章和六十五章中所表述的对象不同。

  在第十五章中,主要是针对当政者为人处事这个方面的内容来说的,劝勉当政者要谨慎内敛,不要自满,从而能保持一个豁达心态和睿智的洞察力。

  而第六十五章主要是针对当政者的治国方略来说的,其核心思想也就道家经典的“无为而治”。

“善为道者”是应该“功成而弗居”的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就已经开始对怎样“为道”做论述了,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而第九章中,《道德经》更进一步说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么说来,“善为道者”首先就是要懂得无为而治,也不要居功自傲。

“善为道者”是应该“光而不耀”的

  《道德经》的第九章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十八章中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也就是说,“善为道者”是不应该锋芒毕露,与人争权夺利的,也就是要内敛、低调,与世无争。

  对于“善为道者”的表述,道德经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以上就是我对本问题的回答,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与我共同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玄之又玄有感无为无所适从众妙之门无所用语言可以喻义。

其他网友回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①;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②。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以善为治国理念者,并没有把民众心里明晰当做要义,甚至采取的许多方法都是愚民政策。民众的治理之所以困难,以其教育会使得民众的知识持有提高,必然体现为知识治国模式体现,用知识治国又必然体现于高智商的犯法犯罪的多发,并催生国贼产生。反而不以知识治国到平安些,是国家存在的福气存在了!知道了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必然存在,经常理解这两种必然关系,是维系国家社会的所谓玄德了!这个玄德无比深妙,历史意义长远啊!用,就会使得治理难度增加。总体来说民众获得知识和获得物质相比是相反对立的关系。理解这个道理、体现这个理念运用可以比较顺利。

可是。中国近代史教育了国人,敌国已经运用了知识技术,同时具有了较大能力的机器。。现在国际信息化、知识体现于每个人的面前,如果没有了知识技术能力的对应必然王国。。于是必须用知识智慧治国了!必须在国际在国际条件下立国!这是国家必然必须的动态选择,国家社会的概念已经在国际这个概念内了。。

希望天启的智慧发现,需要更高社会理念的贯彻,那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智慧体现了!必然是以全世界人民的根本美好存在为奇迹出发。。智之用道得动。

曾经愿意用利益共享的理念。。可是。。不是一个概念了。。利益不是物了更多的是权能属性。。

划时代的发生,这需要中国社会回答并执行!

坚信更高级的中国社会必然毅力于世界的东方。。。

其他网友回答:

“善为道者”的七大特征,主流还是从“人生论”的角度来解读,认为“善为道者”小心谨慎(豫),心怀畏惧(犹),对人恭敬(严),顺着潮流而动(涣),保持天真(敦),内心谦虚(浑),不为苛察(旷)。

标签: 善为道者 道德经 第六十五 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