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物动者之谓“信”,心动者之谓“美”。

凡运动必然产生结果,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视物如刍狗,辨者视物如管窥。

“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道”于万物约束而不干预,故老子曰“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损有余而奉不足曰“知”,损不足而奉有余曰“博”。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故老子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其他网友回答:

信言做实事,美言夸张,形容比喻都有水份,办不到的事,如神话或神话的爱情,好听好看演演写写看看可以,真正实现,只是梦,等着实现,误人误已。善者有能力的人自己该干啥干啥,没時没必要去理会别人的事事非非,心中有数。辩者不善,扛精,说七对八,总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此中表现是目中无人又没主见将一事无成,说啥再行,干啥啥不行。

不博者专业,有独道的善长处,具体做事的人。博者大也,如书记,只是听看到有那么一回事,作全面按排。博大无一长处,只是行正管理人员。知者工艺操作过程亲身实现,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的一段话。我用我发过的回答一下。

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是全书的结束语。前三句在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三对范畴中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圣人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辞不一定美妙动听),

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

善者不辩(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

辩者不善(急于申辩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

知者不博(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

博者不知(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不积(圣人不会积累占有财富),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力帮助了别人自己反而愈感觉充实);

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力给予了别人自己反而愈感觉丰富)。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

利而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

为而不争(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谢谢您的邀请!老子《道德经》思想,除了总体的讲”道”、讲“德”、讲“道”与“德”的辨证关系之外,几乎处处都在讲辨证法,又非常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就是非常典型的范例。我们就用大白话闲聊它们的意思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白话即:实话不好听,(太)好听的话不实在。

标签: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辩者 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