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两兵相若,哀者胜矣”——连字典上都解为“哀怨的一方必取胜,对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贪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哀者,临难不惧之称也。哀者,哀而不伤于心者也。兵有不远于亡的哀心,何战不胜!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哀兵必胜,不是指哀怨之兵。这里的哀,应如孔子所说“哀而不怨”之哀。

如何理解这种哀呢?譬如一个国家遭遇入侵,另一个国家的人民被迫拿起武器对抗。反抗入侵一般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种种挫折,产生痛苦,但是其反抗的意志没有被消磨掉,反而淬炼得更深沉,士兵们种种对敌人的怒火转化得更为刚强冷静,愿意付出牺牲的意志也更为坚决,这就由怒转成了哀了。两军交战,如果双方的兵力差不多,那么显然,哀兵的一方必将取得势不可挡的胜利。

这种并非埋怨的哀是同生相应,同气相求的,是会使全体军民凝聚在一起,人人皆产生主人翁意识的强大能量。会形成一股奋死求生、坚决反抗及勇敢牺牲的伟大精神力,催化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士气。而这上下一体同心合力的组织精神,将使得整支部队有如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于是组织防守高效、应变机智敏捷、进攻坚决有力,这样的部队是不可战胜的。

应该类似这样理解“两兵相若,哀者胜矣”的“哀”。

其他网友回答:

所问含在“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得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是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这段话中。

哀,自卑。因自卑而稳重。太后常自称“哀家”,是由自卑之意演化,意为孤陋寡闻,女流之辈不闻政治。哀,因能力一般而自卑谦逊的风格。

行无行,进攻而无突破口;攘无臂,欲要擒捉追赶而抓不到对方核心要害;执无兵,想抓住俘虏审问却无兵可擒;扔无敌,胡乱发威射箭,扔矛却没人影。轻敌几丧吾宝,长处优势暴露用尽。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在遭遇战中,因不了解对方实力强度而稳重静守甚至略避锋芒的一方必胜。略避,即“不敢得寸而退尺”。

(网络图片)

其他网友回答:

哀,閔也,弔者在门。披麻戴孝,全是亲戚朋友。这个时刻,谁敢跟这伙人打群架,大脑一定会进水很多。哀兵必胜是常识。

为什么不去查查说文解字,看看秦小篆字形的意思。和文盲讨论,很累人。

其他网友回答:

哀兵是说怀有哀怨悲愤情绪的将士。这样一群将士遇到骄傲轻敌的将士,必然会取得胜利!

标签: 哀者 方必取胜 老子说 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