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善?

老子为道家鼻祖,其《道德经》仅洋洋五千言却被誉为经典巨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

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学理深奥,让世界各国的哲学大家有望尘莫及之感。他以“道”为核心,以“自然”与“无为”为基本范畴,以“清”“虚”“卑”“弱”为处世的基本要求,对后世政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其第七十九章原文这样写道: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中:①契:契约。②责:索取所欠。③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④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翻译成今文就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现在的资料上包括古文今译,常常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翻译成“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大自然非常公正,没有亲疏之分,给人以公平的机会”等等,其实这种翻译是有偏颇的,其正确的意思是:上天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其中的“顺应天道”是这句话的关键。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老子看来,“天道”是自然无为的,故而“无亲”,之所以“常与善人”,是因为善人合于道、合于德,而“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因此,老子讲“常与善人”。

关于老子的这句话,司马迁曾这样反问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孔子在厄》中子路也曾愠而作色问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

此处孔子对子路所说的“报”意思是“大报”,而非狭义的福祸之报。

我们还可借用《庄子·列御寇》中的一句话来这样理解:“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其大意是说,上天(天道)对人的报应,不是报应他人间的祸福荣辱,而是报应他本人最内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如果“善人”真善,那么“善”本身就是上天对他最好的、最真实的报应。反之,“恶人”若真的作恶多端,那么“恶”本身即是对他个人最内在、最本真的天性、品性的戕害和毁灭。这也是上天对他最严厉的报应,至于“人爵”再高,权极一时,或荣华富贵,显赫一生,亦何足道哉!

其他网友回答:

阳光雨露能量善普万物无私供养,何谈亲情呢。善人的善不是孔子认为的慈善的善。是勤劳,有一技之長,善長,善事,善能,善胜人,五千言里有解释。

其他网友回答:

凡事毋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唯一标准,故谓之“无亲”。

凡事必以“道”作为万物唯一标准,故谓之“善”。

以“人之道”始事,“天之道”终事,善利万物而有争,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善始且善成,故谓之“善人”。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必须说明,我诠释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以王弼本为蓝本,参考各个版本,又将六十三章的“报怨以德”挪入(文中说明了理由)。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①,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②!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③。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⑤。

[通释]

和解大的怨恨,心里一定还会记着怨恨,用感化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好!所以圣人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索取欠债。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掌握着契约,没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就依靠苛捐杂税——天道对谁也不偏爱,它总是帮助遵循它的好人。

[注释]

①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怨恨,心里一定还记着怨恨。和,和解。余怨,残留的怨恨。

②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用感化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好。“报怨以德”这个短语王弼本在六十三章,据对应意义挪至此。报,回报。以德,用感化、退让、忍辱负重的态度。以,用……来。安,怎么。可以,能。为善,算最好。为,算做,算是。善,好的品质,好的方式。

③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圣人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索取欠债。左契,收债的凭据,契约左边的一半。古代借债时,在木板上写清借债内容,然后一分为二,债权人保存左边的一半,负债人保存右边的一半。责,讨债。《说文》:“责,求也。”于,向。

④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掌握着契约,没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就依靠苛捐杂税。司彻,主管税收,这里是主要依靠税收的意思。司,主管。参见七十四章注释④。彻,治税之法。《孟子·滕文公》:“周人百亩而彻。”周代初以“什一”税,即收取“十分之一”的税,后来由于统治者无限度的需求,出现过高于“什一”的税收。

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谁也不偏爱,它总是帮助遵循它的好人。“常与善人”有版本作“恒与善人”。 与,音yù,赞助,帮助。善人,即上文的“有德”者,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

[意义归纳]

本章主张循道而行,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不结怨,间接地奉劝统治者不要热衷于“司彻”。

[考辨]

“报怨以德”这个短语,王弼本在第六十三章,而在郭店楚竹简这一章内容无“报怨以德”,“大小多少”也不全,后面直接就是“多易必多难”。从这一点看,将“报怨以德”从第六十三章摘出不存在什么问题(参见该章的[解读与点评]),加在这里又不矛盾:既与老子一贯思想吻合,也与前后文吻合。“报怨以德”是“和大怨”的一种形式,“报怨以德”是积德行善的一种表现,是“德善”(以善为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德的至善之举。

[解读与点评]

“和大怨,必有余怨”,什么是“大怨”?这里没说,后文的“无德司彻”大概就是大怨的根源。为什么“和大怨,必有余怨”?王弼点评说:“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王弼此说正合“报怨以德,必有余怨”之理。为什么“有余怨”?“天道”施之未尽,怨未尽泄。“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伤痕犹在,其伤虽复,其痕犹存。余怨是旧伤疤,很容易复发。和解大的怨恨之后,没有新的摩擦还可以,一旦出现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旧怨,新仇旧恨叠加还好吗?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以德回报怨恨的态度怎么能算作善?《道德经》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报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举,什么是上善之举呢?上善之举是积德不结怨。

所以圣人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索取欠债。有道德的人掌握着契约,没道德的人就依靠苛捐杂税。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有德”之举,无德者“司彻”是怨之产生的根源。此“有德”与“无德”之“德”正是循道之德。

“司契”与“司彻”的本质区别在是否“责于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手里握着欠帐的契约就是不收债,圣人居于很有利的地位,但他不为难别人,这样就根本不会与人结怨了。“执左契不责于人”,正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表现。

在此我想到了《战国策·齐策四》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冯谖(Xuān)替孟尝君去收债,当着欠债人的面把“左契”都烧了,他回复孟尝君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孟尝君只有一处安身之所,是不能高枕无忧的。我替你买来了民心,这就是一“窟”,从此你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狡兔三窟”的典故。

“司契”,掌握着讨债的凭据而不用;“司彻”,凭借着收税的权力不停地搜刮。“司契”“司彻”只是举例,只是比方,实际内容更宽泛。“司契”是本来有债而不讨,“司彻”是设计名目强要。民本来就“饥”、就“怨”,还强行“司彻”,就会结成“大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偏向谁,谁循道而行,天道就赞助谁。“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的道理是一样的。此“无亲”是“无远近”“无亲疏”,也就是“不偏爱”,尽管“天道无亲”,但它厚爱遵循它的“善人”。“与”是“赞助”的意思。“司彻”者不善,必结怨。而“司契”者善,所以不结怨,天道赞助的正是“司契”者,所以他“可以有国”且“可以长久”(第五十九章)。

由本章的“天道”看,“天道”并非纯自然之道,它包含人文之道的因素,此因果报应与“善恶”有关,此“道”之含义不是“规律”一词能涵盖的,据此分析“因果报应”并非宿命论,而是自然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天道不分亲疏,故无所偏爱地帮助所有

的善人。

其他网友回答:

无亲,是说天道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私,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远近亲疏,每个人都要在既定规则下运行,各尽其性,各显其能,最终实现平衡。

就像《老子》所讲的“不仁”、“不尚贤”一样,仁,尚贤,就意味着有了远近亲疏,有了优劣,有了争宠、竞争,脱离了一视同仁的平等。

有注解说,这是古流行语,

与,有帮助、援助之意。按照通常的理解,说天道一视同仁,对谁都一样,但它还是倾向于善人,也就是说,好人必有好报。

这样的解释,有点前后矛盾。

怎么理解呢?

善,交好、亲善之意。

天道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万物,用到有道之君这里呢?也要一贯的帮助、支持民众。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德”? 什么是“怨”? 什么是“善”? 什么是“亲”?

闲看秋风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读《道德经》务必不要断章取义,应该反复通读,融会贯通,把握老子思想的精华和老子的核心价值观。

老子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

顺天应时,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就说了:老 子: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刍狗是什么?就是在庄稼地里做做样子吓唬飞鸟麻雀的稻草人——用完就完了,无须维修保养。

老子认为,天地都是没有情感的,不会因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而动“感情”,四季的变化也不回因为人间的疾苦而放慢脚步,星移斗转也不会因人的意志转移。

圣人治理国家也应该和“天地”一样,视“百姓为刍狗”,不要过多干预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坊老百姓一马,无所谓“德”,也无所谓“善”,因为天道是“无亲”的。

换句话说,不偏不倚的做法,在老子看来才是“善人”。这其实就是老子的核心价值观——无为而治。

而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是这样说的:不 自 见 , 故 明 ﹔不 自 是 , 故 彰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无为,不争;这就是老子对“德、怨、善”等等人间烟火的态度——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因为老子还说了: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第79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定会留下小的余怨,怎么能算是最好的办法呢?所以有道者手持着放贷的契约,而不向人讨债。故有德之人仅手持契约,无德之人掌管征税法而只求索取。自然法则没有偏爱,永远保佑(帮助)有德之人。

注释:1、和:调和、和解;2、安:怎么、哪里;3、为善:算好;4、左契:放贷人手持的借据;5、司:掌管;6、彻:征税法;7、司契:喻施与而不求回报;8、司彻:喻只是索取;9、亲:远近;10、与:保佑、帮助。

启示:“不责于人",不结怨,避免矛盾发生为最佳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解读第七十九章。请看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解读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字面的意思是:“(用某种方式)调和百姓大的怨情,必然(得不到彻底的处理)还会留有小的怨情。”大家注意,用何方式来“和大怨”,现在不知道。先放着,我们接着看下文。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字面的意思是:“可见,用德来调和怨情,怎么能说是做得好呢?”可以看出,“德”是被否定的,这与“贵德”不合啊。但是,我们看前面的第三十八章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噢,原来,德是分上德和下德的!所以,本句应调整翻译,改为“可见,用下德来调和怨情,怎么能说是做得好呢?”那么,“下德”,就是上一句所指的“处理方式”了。但是,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还不清楚,还得放着。再看下面的句子。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思是:“所以,圣人(知道这种情形,虽然有契约在手)却只是手握左契而不责难于百姓。”这里的“契约”不知是哪方面的?也不知道“责难”百姓什么?再继续看。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思是:“有德的做法就是虽有契约,却不索取所欠;无德的做法就是对百姓收取重税。”这里的“彻”做“重税”解,与第七十五章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说法相应。到这里,可以知道前面所讲的“和大怨”的方式就是“司彻”了,那为什么是“下德”呢?因为“彻”毕竟还是国家税制。但是,它不合理,又很严厉,实行效果也不好,所以就是“无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虽然说天道没有亲疏之别,但是它倒是经常照顾那些懂得做、做得好的人。”言下之意,就是以“司契”来“和大怨”的话,就没有“馀怨”了,所以,“以上德报怨,可以为善(好办法)”!

二,何为无亲?何为善?

【亲】亲爱、亲近、偏爱的意思。

【善】善于、擅长、能力强的意思。这一章出现两次的“善”,都是这个含义。为什么“天道常与善人呢?”因为,“善人”就是能力强,懂得依道行事,自然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反过来,当有人指责天道有所偏爱时,老子就说:是的,天道就偏爱会做(善)的人!

总结。

第一,这一章讲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好百姓大怨的情绪问题,用做得好和做得不好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说,天道是照顾依道行事的能人的。

第二,在提问里,提到“天道无亲”和“常与善人”,其实,这涉及到天道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运作的问题。在现实里,碰到问题、遇到困难的人,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经常会埋怨天道不公,只讲亲疏,使自己遭受烦恼和痛苦。其实,在老子的思想里,真的不讲亲疏,更不讲善恶!因为不能有这样的处事标准!天道的唯一标准就是道!合道的,叫德,不叫善,也不叫亲。很多人读《道德经》,老是讲“善良”或者“好人”,这是不对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转不过弯来,就会一直受儒家或现代观念的影响,很难精准读好《道德经》。

标签: 天道无亲 何为善 七十九 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