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理解《道德经》中的“生也柔弱、死也坚强”?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柔弱,犹言拥有变化。坚强,犹言丧失变化。

拥有生命力的人身体柔弱而俱有运动变化的能力,丧失生命力的人身体僵化而丧失运动变化的能力。

老子此段话是在强调,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无论何物,丧失了运动变化的能力,就丧失了活力。无论何物,丧失了活力,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圣人,他的传统美德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顽強拼博,奋发图强……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来柔软,其死也坚強。草木之生也柔软,其死也枯槁。故坚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则灭,木強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我淺谈己见请指正。

(一),老子的意思是人活时非常柔软弱势的,死了后就坚硬了(喻身体也),但是死了。草木生长时很柔弱势 ,一吹就摇晃,但树死后就枯槁了,一折就断。


(二),老子观察人和自然的规律,得出了柔弱胜刚強的智慧。然后引申到打仗,治国理念,"兵強则灭",如果一天到晚要打仗,像二战时的希特勒和日本鬼子,打这打哪,最后自取灭亡。
(四),人活着要谦和,不要太強势。老子用变证变法谈人生智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强者自重,弱者要奋强,要做:上善若水一一柔之美,静而不争一一静之美,无为而治一一道之美。做人要永远谦虚谨慎,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学老子的谋略思想,像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其他网友回答:

道家思想是崇尚弱的,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人生,弱者或示弱的人或行为,是符合大道的。道家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弱者其实也是强者,最弱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道家哲学最崇尚水,水是最柔弱的,最宽容的。但水又是最坚强的,它可以改变一切。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道家思想认为,一切充满生机活力的事物,都表现出柔软柔弱的特征。树木柔软,说明它生机勃勃,当它僵硬的时候,说明它已经死了。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一旦死掉就会僵硬。舌头是柔软的,但它不容易掉下来,牙齿很坚硬,但很容易就掉下来。这样的情况也适合于人生,一个人太强太坚硬,就像树木一样容易折断,只有柔软柔弱,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用老子的话是和光同尘。这样才能全身保命。

其他网友回答: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便僵硬坚强了,人们都以生为贵,以死为贱。生与柔弱相随,死与坚强相伴。“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就是以这个事实来证明柔弱胜过坚强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人死了却坚强,又如何?你是由盛走向衰亡。生时柔弱如婴儿,虽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抚育养大,又如何。但却是由弱走向强盛。是有生命力的表现。……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天下的人,谁又能与之相比较呢?谁能赶上它呢?……"天下莫柔弱于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之,而莫之能行也。"易曰:"坤至柔而动也刚"。可見水柔弱而无孔不入。水滴能石穿。《黄帝经》中说:"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罚,重柔者吉,重刚者灭。"黄帝在老子之先,就认为世上万物,从生到死亡。要经过无数次的变化。以柔克刚,是柔中有刚。先柔而后刚。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如人体的细胞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运转,所以易有生生不息谓之易。人是如此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如我们日日要用的柴油机油便是里面含有活性分子所以才能带动机械不停地运转而发生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枯木坚石人死后的尸首无不坚硬则证明其已无一点生息。再如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如人体内的细胞样不停地发生新阵代谢,就如古语说得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假如一个人老是抱着以前的旧观念则迟早会被历史所淘汰。就如大家所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说他败于机智狡诈的汉高祖还不如说他败于那套繁锁呆板的贵族礼仪更为贴切。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历史不断地推阵出新永远保持活力是我们永恒的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应该强调一点,中华文华是一个整全的宇宙人生观也即天人合一所在,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一部完整诠释《易经》内涵的道德经不能以这种局部理解去解释对整体的认识,这样很容易把学习引入认识的误区。就题中所言“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而言是老子就道作用而用以形容道的两种性质的言辞,作为一个人老子更强调的是人是有生命的智慧体,也是区别于自然中其它个体的所在,也就是现代人所认知的有机物与无机物概念所在。“道"这个概念是对终极哲学概念“本源"的探究,它解释的是宇宙人生的演进变化背后力量所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规律。作为人思想意识的感觉不同是正常的现象,这与人的生存状态是一致的,人类不可能是一样的认知,新老交替、多元共存才合乎于自然现象,这也是道家对自然研究的主张所在,“无为无不为"。也就是不过份强调人意识里后天养成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这也是儒、道区别所在,更显人本初的自然也即老子多次强调的重点“返朴归真”,也就是人的演进与天地同律,也即天人合一。

《道德经》的核心就是解释天人合一,以人这个“本”去从自然中“物"象中求知"人”的本象,这也是我们现在语言系统中以自然现象形容人的感觉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喜欢强调人要讲“道"理的缘由,这也是老子《道德经》对后人的影响体现。只要仔细去揣摩我们现在所用以表达观念的生活语言就会理解先圣对我们的影响,它离我们不远且无时不在。人身上的力量系统的复杂的,古人对自己们的认知从对天地之道的变化中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扩张力量与收缩力量的交互作用是一致的,人后天意识所形成的主观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与人自然潜意识作用要一致才是老子“无为"的本意所在,反之则是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真实所在。现代人总是以为古人的智慧低下,以为现代人物质的高度发达就足以傲视古人,但现实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控现状是足以让现代人深思的,这也是现代人痛苦所在。要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摒弃人观念中焦燥、急功近利、厌世悲观,只有从古人的智慧中去寻找人与自然的合谐的发展观念去寻找现代意义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回到题主所涉主题,这只是老子解释自然现象中万物所遵循的必然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所在,有形有象的东西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是周期不同而已。这也揭示了柔弱向刚强转化的物理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人是以有形的个体存在为依托,无形的精神力量转化过程,以上所述仅为个人从现代意义的诸多概念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柔为善之本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认为,要理解老子这二句话,应站在,道德经,的本意上去分析的,既然,道,是个不可捉摸而且对万物有主宰权力的物质,那么作为任何生命只能从属于,道,的统管下顺从天命以柔弱的方式或低调的行为溶入到生命的进程中去,一旦死亡,生命脱离了你的行为体,那么留下的躯壳肯定是坚强了,老子,曾经用,舌头,与,牙齿,比喻,柔弱,及,坚强,的结果,人活到最后,看似柔弱的舌头还完整无缺,藐视坚强的牙齿,确掉得差不多了,或全部掉了,这就是,柔,与,刚,对人生生命结局的企示。

其他网友回答:

人一出生的时候,是柔弱,那么人死的标志是什么?是硬了。比如:草木,草木在枯死的是干枯的,但是在活的时候,你轻轻一捏,就会渗水出来了。老子是这样子来说明人的生死的。感觉古人的智慧还是挺高的呀!


标签: 道德经 柔弱 坚强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