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为什么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以“玄牝”之能衍生天下万物,万物皆是以“道‘作为唯一标准而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万物的存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世人皆知。老子倡导以”道“作为唯一标准是符合自然的,所以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不能脱离好恶之心、远离爱恨之情,常常醉心于以主观意志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能自拔,所以老子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很难摆脱“主观意志”对行为的干预。由此可见抑制好恶之心,是多么大的挑战!

其他网友回答:

易者三易也。曰八卦,曰归藏,曰连山。甚易者,的甚特精通,甚易特精通理也。甚易才能知,甚易才能行。易,实属不易,不精通易理难。
民好径,见利行。不精通易道的的天下人,所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孔子老年演易虽爱不失手,也说不占,说不靠谱也。孔子也只知皮毛。更何况天下人呢。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真正的圣人皆真言:老子讲的天道无私衣养万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样的话是非常容易知道,也非常容易落实到行为行动上的!遗憾的是天下人大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以此为意,硬要去咬文嚼字,妄图从一些有如“玄之又玄”的比喻句子中,搜

寻出成仙成圣的幻想奥妙来!从而走上走火入魔之道的抛家舍业,钻入深山洞府或草庵道观打座入定修神仙!皆贪心贪念遮盖了朴实正念之故也!怎么能在社会生活的大道场上去,法天道无私衣养万物,学圣人上德不德济世利人呢?舍利国利民之易行而不为,反而去贪痴于梦幻泡影求长生不老,实愚不可及也!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成现代文大意是:

我所说的话都很简单、容易懂,也很容易做,

但天下人却都不了解,做不到。

我的说法都有主旨根据,作为都依自然界现有的法则。  我说的『无知无为』,实在是要大家不要为了私利私欲而去刻意求知、作为;应该依照自然法则去行为、互相照顾,以求共生共存,所以不需去刻意求知。了解我这道理的人不多,奉行这个法则的人更少。

现代人凡事要确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好高骛远,要知难而进,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自然能够锻炼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老子对他当时的说教的自我评论和感叹,他认为他的言论,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也很容易照着去做,但事与愿违,但天下人却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实行。老子是唯物主义者,他的辩证学说当时超越时代一般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故得不到人们理解和实行,所以才发出如此长叹!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70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懂得我的话,没有人照着去实行。说话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据的。可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外表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解析】

在这一章中,老子对世人的“颠倒”发出了一番感慨。大道本来是容易理解和遵行的,但是世人却偏偏不去理解,不去遵行,为此老子抒发了自己的抑郁和苦闷。老子于此处阐述的道理和提出的方法,都是“正言若反”,这与世俗的认识和做法是截然相反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他的道或许是“甚易知’’和“甚易行”的,但是由于人们利益熏心,被欲望遮住了眼睛,所以世人除了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别无他求。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的是排斥欲望和妄为,这和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在人们看来,老子的无为没有实在意义,其架构于虚无缥缈之上,过于抽象和玄远,根本无法理解;而在老子看来,自己的思想是易于理解的。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简单的道理人们反倒难以相信,老子的内心自然是苦闷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道说的东西都是世俗人知道的相反。只有有大智慧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明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再加上是古文,没有古文好基础更难读懂。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七十章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对于这句话,先来看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注解。

(一)王弼注:“可不出户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德”的真谛,只需要呆在家里,不必迈出大门就能够了然于胸,所以说“很容易了解”啊。明了万物习性,顺任其自然发展、自我成就,所以说“很容易实行”啊。但是世人往往被躁动的欲望和功名利禄所迷惑,所以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啊。

(二)河上公章句:“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约而易行也。人不好柔弱而好刚强。”

意思是,老子所讲的道理简洁易懂,简便易行,但是世人往往不喜欢柔弱而喜欢刚强。

(三)杜光庭释义:“吾者,老君也。明此二经老君言教三宝四善,俭让谦慈,皆实易知易行,可以理身理国。以无为为本,以清静为基。清静无为,事简理畅,知之甚易,行之岂难。代人惑于图功轻敌,不能俭让谦慈,既莫知之,岂能行也……”

意思是说,老子以“三宝”“四善”劝谕世人,“三宝”,即《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四善”,即《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节俭、谦让、慈爱,都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的,但是人们往往功利之心太强,做不到俭朴、谦逊、慈爱。

总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大家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为生活、为利益而奔波忙碌,这本无可厚非,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态度和原则的问题。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荣华富贵,也就是说,应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老子看来,之所以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世人,往往恣意妄为、境界不高、奢侈放纵、争名逐利、颐指气使,因而与老子关于顺任自然、无为而治、少私寡欲、居柔处卑、见素抱朴的主张背道而驰。所以,虽然老子的主张很容易理解,但世人却很少能够践行。

01 恣意妄为,做不到顺任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里的“自然”“无为”,指的都是天道运行的根本法则,“自然”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自然”。正如庄子所说的那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天地造就了宇宙万物,但“天地”却专守无为之道,从不自我炫耀。

但是世人往往任意妄为,很难做到顺任自然、无为而治,“拔苗助长”的故事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02 境界不高,做不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能滋润万物,福泽天下,惠及众生,无论善恶美丑、各色人等,均能得到水的恩泽,上善之水,堪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范。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囿于私欲,只求利己,不去利他,更有甚者,损人利己,以至于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孟子》中认为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对杨朱只求利己、不去利他这一主张的批评。

03 奢侈放纵,做不到节俭朴素、少私寡欲

《道德经》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主张要保持节俭朴素、减少私心贪欲。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如果一味的奢侈放纵、欲壑难填,那么,必然要出大问题。正所谓“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04 争名逐利,做不到虚静恬淡、为而不争

《道德经》认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就是说,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自以为是、自吹自擂、自高自大,更有极端个人主义者,无时无刻不在争名夺利。但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越是争名夺利,越是失去更多,反倒是那些“不争”之人,却最终名利双收。

05 颐指气使,做不到谦逊待人、礼贤下士

《道德经》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认为,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

《道德经》中又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认为,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有许多河流汇往。因此,圣人要成为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他们谦下;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是 “得志便猖狂”,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对上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对下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这样的话,时间一长,属下自然也会对他阳奉阴违,绝不会为他尽心尽力。

这样的人,的确应该向汉高祖刘邦学习学习,刘邦在夺得天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出谋划策方面自己不如张良,安抚百姓方面自己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方面自己不如韩信,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三位人中豪杰却都能为刘邦所用、并且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为刘邦卖命呢?从刘邦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的举动来看,可以看出,刘邦正是一位谦逊待人、礼贤下士的君主。

总之,老子所讲的道理世人都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够一心一意的加以践行,因为老子讲的很多道理“正言若反”,但却深刻的体现了天道、自然、人世的根本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手抄本是,“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襄玉”。若用现代汉语来说,老子说:“我讲的道法很容易知晓,很容易奉行。世人却没谁能知晓,没谁能奉行。我讲的道法是有主宰的。从事修练之事,

是有宗旨的。唯有世人无法知晓,是由于不了解我所讲的智慧。知晓我讲的道法者稀少,依照我讲的去做是高贵的呀!因此,圣哲们就像披着粗布衣服,可是内在的神灵却像美玉一样高贵”。

一一领悟:一,老子用了很多隐语,值得深入探讨,反复思索领悟。其内涵深奥。若从表面上看老子讲的理法确实很易懂,也易做。可是若是真√做到,而且是持之以恒做到就不容易了。所以能否奉行是能否得道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修行者的试金石。因為老子讲的德核心是修掉世人的名利物色之心。而追求名利物色是由世人本性决定的。所以说名利是束缚修道者的精神枷锁。因此,只有修掉名利之心者才能从世人升华至灵界。因此说对老子讲的不仅要能理解,而且关键在于奉行做到。凡能虔诚信奉,认真去修者必能得到回应和酬助。二,“言有君,事有宗”。应进一步领悟。老子说我讲的道法,不是随意而言。而是有君主、有主宰的。其隐意是按主宰者指教做的。那么老子的主宰者是谁呢?是道。因为老子就是一位道化者。所以他说的主宰者就是道。“事有宗”。老子是说他从事修道这件事和讲述的道法是有宗旨的。其宗旨是传道度人,是道化<的生灵。……。三,“是以圣人被褐襄玉”。可从三方面领悟。其一、看修道者层次高低。不应从表面上定论。而应从实际上定论,看其灵的质地道化程度。其二,老子以圣哲为楷模,教育弟孑们不要做表面文章,装腔作势。而要注重生灵的修练,即德的修练,叫做修其本。其三,老子教导修道者要效仿圣哲们在表面言行要粗俗,有利在世人中隐修,向高层次修进,做到真人不露相。……。

标签: 莫能知 言甚易知 易行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