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先贤都读懂了道德经,只不过先贤采用了家传、师承的小众传播。无论先贤给自已披上什么外衣,道德经对先贤的影响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所以道德经能流传千年不朽。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难有人读懂,老子天下第一冤。
《道德经》成书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无论作者,还是著作似乎都被一层美妙的迷雾笼罩着。
传说作者上了天庭,成了仙人,骑着青牛现身云端之上。不过,我们民族的神仙不好当,整天被烟熏火燎不说,还得成全跪拜者的美梦。
著作成了不可言说的经典,“万人难有一人懂”;一个“道”字好像成了千古之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个“德”字的确成了社会人生的精神寄托,但是,贤者的良苦用心却被不少人辜负了。时至今日,德就是方式方法,还没能堂而皇之地登上教育的殿堂,甚至还没有被大众所认知,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智者的去处无从寻觅,《道德经》的译文还是有理可讲的。误解的可以多几个,正解的只要一人就够了。
解读《道德经》的第一人,对错是经历问题、认识问题、能力问题。后来者,如果增减字词、调换语序、“改头换面”、欺世盗名,这就可能与人品有关了。
对一些篇章的误解,可以说是“众口一词”。难以理解的情有可原,一眼看去非常明显的错误,人们也视若无睹,这就令人匪夷所思。
例如:
1、十一章,文章以辐条、器皿、房屋为例,明确地告诉读者,中间空出的地方有用。
你有过疑问?辐条的空间用来干嘛?桌子、板凳······就无用?
智者在文章中,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空间组成,不能厚此薄彼,是TAM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乐园。
文章最后,“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物质和空间都有用。
2、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就是通过马的不同用途,告诉读者祸莫大于不知足。同马的性别、是否“生孩子”没关系。有几个人对此译文提出疑问?临生“孩子”的母马怎么骑?
《道德经》五千言,分八十一章,如果平均下来一章还不到七十字,解读无误的基本没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解读《道德经》,首先必须“推开”第十五章的大门。开篇第一句可以说是“敲门砖”:“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让人哑然失语的是,对这句话的望文生义者竟然如此之众:古代善于研究道的人,都认为道深奥无比,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或者说,竟然连逻辑关系都不顾:既然都认为“深不可识”,还能算是“善为道者”吗?登山健将会认为山是爬不上去的?
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就知道“道”的乱象早就已经存在了,这句话是对那些自以为是者的批评和讽刺,究竟指的是古代的谁?不敢妄加揣测。有人用《易经》解读《道德经》,肯定没有征得老子的同意,云端之上的圣者可能会生气。
这一句的误解,就把古往今来众多“来访者”挡在《道德经》的大门之外。
于是怀着各种崇敬之情翻译《道德经》的人们,以及想入非非、云山雾罩的众多解读者,大有淹没经典之势。“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不仅仅认为难以认识,还对“道”进行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描述。这样一来,漫无边际、牛头不对马嘴、纰漏百出的解读就“应运而生”了,作者老子的“冤案”也就开始了。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
一、 “直译”。
1、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此类直译,直接是大雾弥漫。
解析:这是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从剑术到摔跤再到祭祀,强调的是技艺美德身体融为一体。同什么建树不拔除;抱持不脱掉;能够遵循不会断绝之类的莫名其妙的文字没半毛钱关系。
译:剑技高强的人,不是哪个时候都把剑握在手里;善于摔跤的人,不是随时都把衣服脱掉;心中有先人的子孙,不是哪个时候都要跪拜祭奠。
2、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如果理解为聪明的不说,愚蠢的才侃侃而谈之类,都是说不通的。“要命”的是差不多都是如此理解。这一句的“直译”,导致整个解读同原文毫不沾边。
解:有智慧的人不去议论自然万物的优劣,对自然万物品头论足说长道短的都不是聪明人。
先圣老子在这里,是要告诉众生,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生命构成的。小树和森林、水珠和河流、石块和高山、大象和蚂蚁······都是这个世界的“居民”,无高低贵贱之说,也不必存亲疏厚薄之意。
3、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一句的解读普遍错,是怎么错法,不怕耽搁时间可以耐心地去翻来看。前面错了,后面的解读自然是一塌糊涂。
这一句就该直译,只是路走错了。雄雌应该相伴,译者却让双方“离异”了。雄成了“雄强”,雌成了“雌柔”,这样一来就同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了。了解TAM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直译的关键,雄,雌,溪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看到雄的,雌的就在附近)雄雌相伴、溪流淙淙都是自然现象。
给原文组词,不管原文表达的 意思是什么,也不顾读者的“死活”,译文中这样的解读随处可见。
直译的要求,首先是直接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至于形式上是否保持“原样”,得根据文章内容来酌情处理。
二、不从文章的整体考虑。
翻译的目的是要读者轻松懂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一味地“忠实”于原文,把读者置于“迷雾”之中,译文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1、第七十章。开篇第一句,作者就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的语言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做到。
第二句如果直接解读,“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有的人都不懂,也没有人能做到。同第一句的表达完全相悖,智者不可能出现如此低劣的表达错误,就需要译者“调整”一下意思:所有的人没有不懂的,也没有做不到的。这样一来,前后文就连成一体,文章就完美了。
《道德经》传世已经两千多年,原文的意思“走失”也是可能的,找回来也是功德一件。
2、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存在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败坏;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显得空虚,可是它的作用始终不会穷竭。最笔直的东西好像表现为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表现为笨拙;最好的口才好像表现为不会说话。急速行走能够驱走寒冷,安定宁静能够克服暑热,清静无为便可以成为天下的主宰”。(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上面的译文,应该是还没有搞清楚原文表达的意思,就开始不明就里地“涂鸦”,把原文“甩去几条街”。
为了便于读者直观地解读,我们把智者的这篇文章稍作调整,这样一来就一目了然了。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太完美了也是一种缺点,它的作用就是无缺点——说话做事太直接的人容易受到攻击,爱动别人脑筋的人就是愚蠢,语言上占便宜,爱讨口彩的人就是不会说话。
(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突出的优势(优点、能力等)就应该如同流水一般,自然流淌,TA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心态平静强于爱出风头;冷静相处胜过头脑发热;平和相处不争输赢是人间正道。
小议:学习智者的这篇文章,如同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幡然醒悟,太经典了。这样的人生智慧被拙劣的翻译淹没,直接是一种罪过。让这样的智慧从迷雾中走出来,福荫子孙,也是功德一件。如果能从你的手中传播开去,你也是在造“浮屠”。
三、置逻辑思维于不顾。
无论什么高深的理论,都必须转化为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浅显道理,而不是故作高深之态,远离“人间烟火”。
智者在第七十章说过,他的语言“言有宗,事有君”,就是条理清晰,论述清楚。不少译者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根本不顾及文章的内在联系。
1、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不争”,人们的解释大都是:不争、不争功、不争利、不与万物争。果真如此?
(1)“争与不争”得有对象吧,滋润万物的水同谁争呢?
(2)水滋润万物,TA同万物争什么?有什么功利可争的?
不求回报、随遇而安,这就是“水”的优秀品质。
(3)“故几于道”:最接近于“道”。这个解读被普遍认可,字面意思也的确如此。但是,同前面的内容就走不到一起了。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最接近道?是臭水沟?还是污水池?溺爱”道”的人们不可能接受这个结果。
大家看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黑锅”还是让“道路”来背吧?
她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常常停留在众人不屑的地方,因此,被泼在众人踩踏的路上也无所谓。
2、哀兵必胜:悲哀的军队就能打胜仗。
原文“哀者胜矣”,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结尾的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译文都不用看了,谁能从上面的文章中找到关于叹息、伤心、难过、眼泪的字眼?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能客观分析情况出其不意谨慎用兵,就能取胜。
纰漏百出的翻译、诠释、解读、可以说是“泛滥成灾”。成书卖钱的、讲课收费的、视频讲解的,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还腆着脸在殿堂之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竟然成了老子能预见今天网络的佐证,老子母亲怀了老子七八十年,也是可能的,有的居然能从智者的著作里找到宇宙、黑洞、空间的尽头······这些口若悬河的都是“大师级”人物,智商应该没问题,脸皮也异于常人。
为什么会有如此“生命力”?大家都不花脑筋。“备课”的,照抄教案;“讲课”的,照本宣科;“听课”的,不明就里。掌声、点赞热闹如常,老子的“冤案”何时了?
其他网友回答:经义很深很深,可以浅讲也可以深讲,所以就会出现讲解不同,众人理解各异的现象。
其他网友回答:望文生意,道德经十之八九是比喻,都是老子修道的直觉体验,翻译者有几个人是修炼的,几个人是开悟的,几个人是且身体验的?没有,没有老子的出发点,如何解《道德经》,虽有很多解释,都是望文生意,没把喻义解出,这是很可惜的。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需要翻译?!完全都是大白话,难道不认字?!麻烦一个字一个字去读,去理解。别说读道德经时,道字不认识,先把到这个字的意思理解了再去读道德经,要不然古人道这字就白造了。理解了道这个字以后,再理解德这个字,理解完了。道德经就是大白话。
老子是用文字表述的道德经,不是用语言表述的。中文是文不是语,老是重复这句话,说明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缺失,我们自身对汉语和中文并没有认识清楚,被西方人语言就是文字的错误概念该带歪了。
其他网友回答:佛法妙理,非关文字。
读史明理,而不是读文字明理。
古今的史有别乎?
其他网友回答:作者分析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道德经》是道家学说,是哲学巅峰,但历史上翻译者多为儒家学者,他们利用老子的智慧来武装儒家学说。
至于能不能理解《道德经》,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作者自己都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加之老子名气的太大,我们把硬是把他深奥了。
其他网友回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威海链 » 《道德经》的翻译纰漏百出,竟然存在千年之久,究竟是什么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