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句话出自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悟道的三重境界。
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参禅悟道的法门,只是用简单的、单纯的眼光看待事物,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这个时候,山水只在眼中被看见,没有显现在心中,看见的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一种原始、浅显的认识。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时候,人学习到了一定知识,也有了一些见识,见识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可能是虚幻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是真实的。
沉迷于浮华的表面,会让人迷失自己。这个时候,要有怀疑的眼光、自省的认识,认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也是最高的境界。
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参禅悟道,领悟了世间至理,抛弃了知识、见识和经验对自己的束缚,也不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山山水水和万事万物都在自己的心中,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本心,也就领悟了真实的世界。
这时,看到的山水都是心中真实的山水,因此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这个时候和第一重境界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
人生一世,万事万物,抛却纷繁,不断修行,方得始终!
其他网友回答: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了世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越来越成熟,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却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人生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虑的,困惑的,纠结的。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感叹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单纯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可叹,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这时的你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回归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繁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闻目睹了多少烦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对现实,正视生活,以“花开花落都随意,云卷云舒我自歌”的平常心,过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一向能够保持从容、洒脱的淡然,能够冷静沉着、处之泰然。他们不因高兴而忘乎所以,不因伤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岁月不饶人。
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登着自己的“山”,把着自己的“调”,唱着自己的“歌”,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顶峰与低谷,无论处在深深的峡谷,还是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我自安之若素,从不放弃对快乐、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诚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不如豁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曾经沧海后,再去看世事,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回归自然,回归初心。人,就是要修炼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心静人亦安“ 祝你安好,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人到最高修行的领域,渐渐领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一色,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你未必是你,我未必是我,隐隐约约,形形色色,这是人与自然的一道屏障,禅心悟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儿时纯洁童真,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单纯不撒谎,心灵纯洁的像水晶,思维简单的像无云的天空,一切都是真实的,好人就是好人,不知道坏人能以好人的面具干尽坏事;中青年时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历的挫折,认识了世界,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现象于事实不同,被伪装迷惑,总想改变什么,却什么也改变不了,眼里看到的于真实不符事实;老年时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悟透了人生,知道了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无法改变,只有接受,只有放宽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是人生三境界的写照!
其他网友回答:人的生命时间相比于山与水发生变化的时间而言,极为渺小,所以并不能直观地看到山与水默默发生的变化。山与水一直在变化,所以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我们的人生时间内感觉不到山与水发生的变化,所以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凡是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感觉这句话应该是先贤对道德经中“至虚极也,守情表也”的衍义!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
没有看过这种书的不了解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有因不见果,有恶不见报。
其他网友回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出自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刘,庐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禅宗高僧,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
这几句话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待事物的不同。这种不同缘于经历也缘于心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种状态,没有杂念,清清爽爽,纯纯粹粹。当然,这是对事物最表相的认识。就好象我们说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感觉份外熟悉,有些人见过多次也熟悉不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在第一眼已经判断了这个人是不是能够和自己作朋友,已经决定了对方的气场是否和自己的气场相协调。
这是没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观的,也是绝对表相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说我们在看到世间万物之后,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我们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我们,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不一样的闪光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是外冷内热的,还有些人慧质兰心却低调沉稳。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强求,万事随缘。这里的山已经不是最初的山,这里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觉相识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仿佛你从未真正地了解一样。其实,是你没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潜质,它们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应该说,禅宗大师的这三句话是蕴含着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观物也罢,很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心明则眼亮。
其他网友回答: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参禅之初或者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禅有悟了,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开悟,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
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你面对的东西,你说是山,那么它就是山,你说不是山,那么它就不是山
同样的道理解释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说了,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其他网友回答:<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处于一个追究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中,看东西已经不是只看表面,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工人,你看工人不是工人,是一家之主,是孩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家庭的责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去穷经皓首,返璞归真,返回到事物的本身上来。还是拿工人做比,你看到一个工人,不必去考虑他的身家来历,有什么悲惨过去或要承受什么责任,他就是一个工人,该干嘛干嘛。
其他网友回答: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也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威海链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