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国学的意义究竟何在?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应答!

所谓“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其本质在物质文明(形而下的物质实在、实践体现)水平的发展。(即使科技思想的发生,也还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正常情况下,与物质文明水平不断发展如影随形、形影不离、立竿见影的,一定还有精神文明(形而上的精神虚在、文化彰显)发展水平的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国学的彰显与弘扬乃至潜移默化,对于每个中国人的人格培育、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影响有目可鉴!

站在作为西方哲学导致“第一果”的“第一因”之传统本体论核心“中”的立场,我们必然会得出“凡事无对错,过不及为祸”的文化结论。那么社会上的那些“错”都到哪里去了?结论发现,已经改邪归正的“错”或入“另册”备查,或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闪现。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乃至被简称的“国学”,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说“道”说“中”!

试想,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正常人,对“中”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凡事适度、适当、适中)真的就那么难理解,那么难做到吗?

当然,原则上讲,“中”作为十字空间坐标的原点、源点、0点、中点这样一种数学抽象,它是可趋而不可即的极限点概念。就此,老百姓时常挂在口头上的那些俗语,一如“差不离儿”、“正好”、“刚刚好”、“八九不离十”云云,不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口头禅吗?

一个全新的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正在迎面走来,让我们一起高举精神、物质“两个文明一个也不能少”的伟大旗帜一一走出过去、走向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

禽兽还有团队精神,文化是精神世界,人若没有精神不如禽兽,行尸走肉的人有什么发展呢?还有什么迅猛发展呢?发展是靠精神支撑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发展快,是好事!但又不见得是好事!

人是很特殊的生物,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文化,会追求一些“虚”的东西:金钱、权利、荣誉、地位……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人类很容易迷失自我!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的发展是没有终极目标的,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没有人知道人类会发展到哪一步,没有人知道人类会走向何方……因此,人类要法天、法地、法自然! 几千年来,古人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现在(但不局限于)传统文化、国学。

古人,在科技、生产力方面是落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思想上,他们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他们所处的时代“干扰因素”少,思考问题反而更直指本源。他们披荆斩棘,观天察地,记史实舒感悟,给后世留下了灿烂的精神瑰宝。吾辈之幸也,焉能束之高阁?

或曰:怀“璧”不用,罪也!!!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科技、、传统文化、国学等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因人产生的,都是离不开人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的 。

一.人的基本属性

自从人诞生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时候,人的本质属性最重要的就应该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了。

人的社会属性是离不开人的群居生存和生活的社会关系来谈其本质的 ,因为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制造生产工具和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一般来说,人是在生存生活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以后,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故从现代社会意义上来说,人的基本属性也就演变成为了社会阶级性 。

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既然是社会性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为了生存和生活,就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关系之中。

人类自诞生以来,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无外乎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

1.科技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1】科学

从现代词典中可以查到,科学的概念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换句话说,科学就是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为了生存、繁衍、生活而拥有更多的衣、食、住、行的便利,从而对自然资源和自然与自然关系中,一切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利用的实践活动;科学的本质概括起来说,就是人类发现的一切可以继承与传承、创新的客观存在的各种理论 ,用培根的话说,“科学的真正合法目标是赋的予人类生活以新的发明和财富”。

【2】技术

从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上来讲,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 。

从客观规律理论的角度出发,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类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

从传承与创新实践的角度出发,技术还应具备明确的使用范围和被其它人认知的形式和载体 。

总之,科技是人类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中,科学是解决理论问题的概念,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概念;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生态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来可以继承与传承的理论,把客观存在的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起来;

~而技术的功能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活动中去;

~科学主要是人在对自然未知的领域中开展工作,其成效是难以预料的;技术则是人类在相对成熟的认知领域中工作 ,是可以做到比较准确的预测 。

2.传统文化

我个人认为 ,人类社会是由血缘、氏族、宗族、亲情等最基本要素所构成 。

【1.】传统

所谓的传统,则是在人类生命的自然繁衍过程中,从人类社会历史进化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传统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有着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传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继承性的一种表现;自从人类诞生有阶级的社会后,传统则明显的具有了阶级性和民族性 。

【2】文化

从人类社会纵向历史的方向来看,文化是人类为了繁衍、生存、生活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有国家的概念后,文化就有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文化同时又具有了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括起来说,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和生存方式、习俗、文艺、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总之,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集合 。

3.国学

在查阅了无数国学概念的资料之后,可以确认的一点,那就是:“国学”就是国立学校 。

~国学是特指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民族 ,而经过历代所创造、创新、继承、传播的民族文化和劳动生产实践经验教训的文明记载 。

~国学也是中国民族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其显著特点是:儒、道、释三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国学。

综上简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入到今天信息化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息思维或大数据思维的哲学思想,正在悄然替代过去推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创建的形式逻辑哲学思想的主导地位。世界上各民族、各阶级所创建的传统文化,也必然在信息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影响和推动下,继承和创新出新的文化形式 。

做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独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国学~儒、道、释,也必然会融入到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会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做出应有尽有的巨大贡献 .!

其他网友回答:

传统文化、国学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一个人修德养性的精华,他教人如何处世做人,如何生存生活,去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如果失去传统文化、国学知识,尽管科技迅猛展,离开人的良知会使科技会走上歧路,或者停止不前。

其他网友回答:

传统文化的概念十分宽泛,有人统计,大致包括五十余文化类型:风俗习惯,礼节礼仪,国画书法,乃至国学等等。国学,展开讲,其全称是中国文学。广义的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狭义的国学只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具体而言,例如先秦文学:古代神话,巜尚书》,《易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的作品;以后的汉赋,乐府诗歌,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唐诗,宋词,元曲,元明清小说种种。其实,概括而言,国学常常指南宋理学家朱熹所编辑的《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水有源,树有根。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要继承要学习要吸收,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第二,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为了表答对老祖宗的孝敬之心,亦应不离不弃,它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热爱祖国的情怀。第三,从学习语言文学视角而观之,文言文语言简捷精练,文言文意蕴深邃厚重,值得学习。第四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以德治国的需要。德就是脩身,而脩身主要指脩心,而脩心就必须首先是学习文化知识,例如《论语》,要把知识学深学透,学明白,学到极致,即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所提倡的“致知”;穷究事物之原理,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即曾参所言的“格物”。有此二条,用传统文化知识作基础加之新思想的头脑武装,方能“诚意”,进而“正心”,达到脩心脩身之目的。

科学技术需要爱国者掌握,对国家才有益处才有用处,故必须培养道德情操水准高的人才。科技与传统文化并不相悖,并无矛盾,而是相辅相成。(20210327)

其他网友回答:

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绝大部分都是集中国两千年文化大成的,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灵魂。他一直在思想领域指导着人们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他依道德、良心为准绳,约束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在这个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就愈发显得重要。因为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上却越来越浮躁,稍不注意,就会走入另一个极端。这个时候,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教育,就像醍醐灌顶,让他们沉静下来,深思自己的得失,重新走上生活的应有轨道。

所以,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文化回归,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让传统文化结合现在文明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获得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其他网友回答:

知常容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所以我尝试回答一下。

假设将科技比作是飞驰的列车,那传统文化就是刹车片,你觉得列车需不需要刹车片?当然这个比喻不恰当,传统文化远比刹车片重要得多,因为它是统领全局的。

科学是实证的,也就是科学研究的是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科学是无法研究的。

传统文化中不但研究实证也研究无法实证的,比如气,对应的例子就是针炙。针炙被全世界接受了,现在很多人在用科学的方式去研究他的原理,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

所以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理论。

我喜欢用刚猛来形容科技。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秦朝的兵锋够厉害吧,可惜不到20年就没了,隋朝武力厉害吧,却撑了多久?

光用兵重武,国之危也,所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才是正理。

近百年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了享受了科技带来的红利,实际上还有很多人不但无法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反而还带来了损失。

比如网购对传统的实体店铺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机器人代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某种程度上挤压了低收入人群的就业率。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节奏的加速,使得一些高收入从业人员身心疲惫,提高了竞争的强度和竞争门槛。

这样的变化对于一些低学识的人,无法持续高强度学习的中老年就业人员是产生重大影响。

怎么让科技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群体形成一种匹配和协调,这就需要传统文化来引领。单纯靠科技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科技继续无限度地单兵突进,那可能会变成少数群体的游戏,能享受科技变化带来的红利群体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比如我们砍东西需要一把锋利的刀,一把快刀可以让我们事倍功半,但一不小心伤到自己的概率也在增加。再比如马路上只有行人是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但速度很慢,如果马路上有行人又有车子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如果车子允许10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就必须要将车子和行人分开,否则容易发生事故。

速度带来便利,却也增加了风险。科技差不多也是这样。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交通事故发生而拒绝车子的疾驰,我们要找到的是两者共融也就是——和。这种“和”的观念在科技中是很罕见的。

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一种“和”,不会过分倚重某一项内容。不管是老子的道,儒家的中庸,无一例外都强调一种平衡。

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就需要好好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国学,研究传统文化中“和”“天人合一”等观念,将科技与人真正“和”在一起,真正造福全人类,而不是某一些特定的群体。

你还觉得传统文化不重要吗?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就是延续民族文化基因,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分与其他民族的标识符号,是此民族区分与彼民族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容。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文字符号或语言载体,只有通过学习国学,才能赓续文脉。

科技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一对矛盾体,不是对立统一。实践证明,科技越发达,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越需要加强。

一旦丢失了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不复存在。一个民族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标签: 国学 迅猛 何在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