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从古人所造的“人需为儒”一字,我们应该就明白究竟什么是儒家、什么是儒家思想了。
用清人刘一眀的话来概括、来区分就是:“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
儒家倡导的“执两用中于民”,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
这里的“执左右”应该就是“八九不离十”之义。
那么“中”又是什么?
“中”就是凡事适当、适度、适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由于“中”即十字坐标的原点、源点、中点,且“中”乃数学上可趋而不可即的极限概念,又自然地被古人赋予了物质(东西)水平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精神(境界)垂直轴“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的文化秉性,从而成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生不已,永远也割不断的文化基因和泯不灭的文化情怀。
其他网友回答:各位老师的观点,学习了。儒家思想之所以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现在又被重视,无非因为它主张的中道、常道是人人离不开的,朴素地像土地、平常地像三餐,平淡无奇却又须臾不可离。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对儒家文化进行过若干“革新”,这些革新有一些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好的。要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实质,还要回到儒家元典,去体会、揣摩,然后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是什么,还是儒家思想是什么?
试回答如下:
01、儒家是什么?儒家是百家之一,原儒孔孟为代表,新儒家司马迁董仲舒为代表,新新儒家二程周朱为代表,新新新儒家二王为代表,新新新新儒家顾戴为代表……每一个时代都有儒家代表,与原儒一脉相承又大不尽然,在我看来不是提升与发展而是歪曲与扭曲、沉沦与堕落,以至于“儒以文乱法”。
02、儒家思想及其精神是什么?儒家思想一言以蔽之:不二为仁,中以守节,义者宜也,礼以致敬;儒家精神一言以蔽之:为仁由己,率性而为,君子不器,天下为公。
其他网友回答:多谢邀答!
讲思想离不开“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发端于孔子,起源于“周礼”。周公封地于鲁后,把周朝的礼制、典籍传至于鲁,孕育出了一个“孔圣人”,产生了“儒家”学说。
儒家认为宇宙是静止的,无始无终、周而复始,亘古不变。人生于天地之间,生老病死,自然而然,不讲轮回转世,不讲天堂地狱,与宇宙合而为一,即“天人合一”。这决定了儒家思想的保守倾向,即在一个超稳定的结构中,只要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尽忠尽孝不越礼,不“犯上作乱”,就可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纵观世界各国,好像只有中国人踏踏实实活在当世,虽然也多少受佛教“因果报应”的影响,但毕竟以儒家思想为主,只需在有生之年“尽忠、尽孝、尽责”即可。“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反对搬鬼弄神,反对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圣贤都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而非搞个人崇拜。
“人性本善”的观念决定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施“仁政”,尚“仁义”,推“仁爱”,讲“仁慈”,一切以“仁”为本。凡事都有对立面,“仁”的对立面是“暴”,“暴政”,“暴力”,“暴虐”。儒家的对立面是以“人性本恶”为基础的法家。
此外,“中庸之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说话做事不走极端,不急躁、不冒进,四平八稳,大道至中,有长远眼光,能从全局考虑。
因此,儒家思想趋向于保守、内向、自律。处于“治世”可以发挥它的“超稳定”作用,处于乱世则稍显“迂腐”,不够灵活。这也是战国时期到处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
当今世界,不是一个太平的世界,与“列强”打交道,不能太讲究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是什么,请看南怀瑾《论语别裁》
其他网友回答:几千年以来,很少有人能把儒家到底是什么,说清楚,说透彻。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儒家就是人伦之道,人伦之学,人伦之教。我们要定人伦,得需要一个准则,那要以什么作为准则呢?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效天伦。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人。儒家是以天伦定人伦,儒家之道是以天道做根基和准则的。所以说,是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
羲皇开天,我们的祖先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农业和采集游牧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农业文明,需要以人开天。
在天人未分之际,社会是不需要儒家的,因为那时候,天人合一而不分。在农业文明之后,天人相离,人从本能的自然而然循天理而生活,变成了循人道之礼仪法度而生活。
天人两立之后,要立人,就需要仿效天道,以人为天。所以,在儒家的思想里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为昊天上帝,天子则为皇帝,基本上被等同化了。在儒家看来,天地华育万物的天伦,可以复制到人伦,变成天子华育百姓。
在儒家思想里,为什么天子至高无上呢,因为他就是人的天。以天伦观之,没有天,万物不能生。以人伦观之,没有天子这个天,社会就会乱套。在儒家看来,一个失去君主的社会,就如同万物失去了太阳。
天伦之天,天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很难想象,天会塌下来。但是人伦之天则不然,因为天子会被乱臣贼子谋逆弑杀。天子失去天下,天下百姓失去君主,这对于儒家来说,人伦不复,就意味着天塌了。
还有比天塌下来更严重的事吗?没有。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经历了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而社会危机只是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外现。
在天人未分之前,我们以天为天,要祭祀天地。在天人两立之后,我们以天子为天,就要创立一套以天子为至尊的祭祀礼仪制度,这就是礼乐。而礼崩乐坏表明,诸侯们都不再以天子为天。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不再尊天子为天,天子为了要维护自己作为人伦之天的至尊至贵的威严,就需要以王师讨伐这些乱臣贼子。然而,当诸侯的军事力量超过王师的时候,那么维护天子至尊地位的军事力量,也被诸侯瓦解。天下百姓便失去了他们的天,于是天塌了,天下大乱。
也就是说,自从中国进入农业文明之后,以人为核心,以人伦为生存法则的儒家思想就诞生了。开天而立人,则天而定人,是谓儒。可见,周公孔子,并非开天之圣,而是人伦之圣,他们是站在开天古圣的肩膀上,为我们这个民族继承并创立更完备的生存之道。开天之圣是谁呢,是羲皇,是神农,是黄帝。
万物失去了天,就会陷入一片黑暗,人失去了君主,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天塌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孔子,便是站出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一起努力,把塌下来的天再撑起来。这个宣言,就是克己复礼。
我们经常说,不要怕,天塌下来也会有人顶着。孔子就是这种奋不顾身去顶天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担当和勇气呢?这是圣人之勇。孔子到处游说诸侯国的国君和他一起来顶天,结果在天下大乱之际,没有人愿意出来挑担子,和孔子一起恢复天下太平。
屡屡受挫的孔子,对诸侯国的那些国君们彻底失望。而这时候,国家官学已经崩溃。孔子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开始著书立说兴办私学,开坛讲学授徒传道,为的是把大道的种子播下去,把匡扶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
以上内容转自白云,基本认同其儒家是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效天伦的论述。故不再重述所以就直接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
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7、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8、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强调:内圣外王。就是要求个人全面提升自己品质,个人修为首先要达到君子标准,甚至要靠近圣贤。儒家强调礼义廉耻价值观。通过个人修身,最终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这种思想,对华夏民族影响了几千年。对我们当代人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比如说我们现在都会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将来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比古代和现在,我们发现,古人更强调人格教育,我们现在注重技能教育。重视技能教育也是有缺陷的,部分人在重要的岗位上,能力越大,由于价值观不正确,就会铤而走险,走向不正确的道路。现在,国家提倡国学走进课堂,从小抓起,就是要弥补技能教育的不足,让孩子们从小价值观扎的正,扎的深,完善人格,以后才能贡献社会,而不是发展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他网友回答:“儒”字的解释,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中国历来重视死亡的观念和丧葬礼仪,在这个社会需求下,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
这个,便是早期的来源。在古代社会上的表现形式为,殷代出现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人员。这些人员,也被称为术士。
大概,是因为职业的地位低下,做事情处于仰人鼻息之下,形成了比较柔弱的性格,便是儒的本意,即柔。
(这个“儒”的解释,和徐中舒如出一辙,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他的解释。其中心思想,都是透露出儒家这个阶层的社会境遇。)
...儒是一批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他们褒衣博带,到处吹吹打打骗取美好的饮食,还要做出一副文质彬彬、在主子面前温驯备至的媚态...
儒家:指的是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这个儒家的解释,是为公认的解释。
仔细思考之后,仿佛是和儒这个阶层所特有的人性格等息息相关。一样地讲究礼,和讲究柔。(没找到相关记载,其儒家的儒和其存在联系,害!遗憾!)
下面,讲一下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孔子
了解孔子,基本上是透过《论语》中的言语来进行分析研究。
(不过,有意思的是,《论语》并不是孔子本人所写的,而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的言行进行的一个整理。)
思想:仁、礼
仁:仁者爱人。礼:强调等级有序,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孔子非常推崇周礼。
(比较可惜的是,孔子身处于乱世。别人都在忙着争霸,孔子强调的爱人和等级有序,基本没人愿意听。孔子,就从政到从事教育。其最突出的贡献,便是兴办私学。孔子是最早进行民办教学的人,提倡“有教无类”,被尊为“万世师表”)
二、孟子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政、义、性善论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希望统治者有民本思想。
义:强调道义。道义是道德和正义。他强调的道义,是认为君臣都要遵守其身份所加持的道义。君王的道义是实行仁政,臣子的道义是忠心不二。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三、荀子
其代表作为《荀子》。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出现在课本之内的《劝学》。
他的思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第一个是天的运行有规律,和君主的本身无关。第二个是人要掌握自然规律,然后进行运用,并强调尊重规律。)
性恶论
(感觉有点像是打擂台。他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出了礼法并用。他的思想,是在孔子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他在孔子提倡礼制强调自我修养的基础上,还认为这一点是仅仅不够的,进而提出需要法的约束。放在现在,就是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本身。所以,有意思的是。他的学生,比如李斯、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以人为本,而不是自由竞争,社会竞争过头,必然有赢有输,社会失衡,天下大乱。
所以要有绝对权威皇帝老儿压制社会无序竞争,平衡社会,让你说也不至于底裤都穿不上。
这是由中国几千年来就是大规模人口自由民社会基本条件决定的,不像其他文明赢的做奴隶主贵族世袭传承,输的猪狗不如世代做奴隶,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四分五裂,翻天覆地,打个不停,没有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条件。
近代这种野蛮的奴隶制文化做海盗得以不断积累实力扩张,一时占据意识形态上风,但他们也发展成了大规模人口自由民社会,这种制度文化在发展扩张停止的今天就没法玩了。
威海链 » 中国历来讲儒家思想,儒家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