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孔子的中庸(用中)之道,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我曾经设想,在一座没有两侧护栏的大桥上,人们会选择偏左、倚右行走,还是选择中行(八九不离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说,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是多么情真意切的教诲与告诫呀!
北宋·范祖禹在其《中庸论》中讲得非常明白:“圣人不以己能而责天下之人,故择其近于中庸者而行之,曰忠恕。忠恕者,所以为中庸也。何谓忠?曰:推己之心之谓忠。何谓恕?曰:如己之心之谓恕。”
可以肯定地说,倘若社会上都能以己之心度人,且人人行忠恕、大中至正之道,又何来“社会之弊”?
其他网友回答:真正掌握了“中庸之道”的话,对社会的进步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的,之所以会认为“中庸之道”有弊端,是因为几百年来人们对它有一些误解,本来它是一个非常灵动的东西,就好像是水,但有些人胶着于概念,把它给固化了,就好像把水冻成了冰,结果在运用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随着这种错误的漫延,大家也就不敢再完全相信“中庸”的处世原则了。
“中”是指为人处事的分寸“中”在这里的发音是[zhòng],发第四声,意思是切中、击中等意思,成语“切中时弊”、“一击命中”里的“中”即是此意。
我们处理任何事情,所要掌握的火候是不一样的,这里本没有一个类似标准答案的固定原则,应该说非常的灵动,但宋代程灏在注解《中庸》时把“中”解释为“不偏之谓中”,这一下就把它给固化了。
因为“不偏”给人的感觉很虚幻,怎么做才叫“不偏”呢?哪个人心里没有一个小帐本呢?按张三的帐本算出来的答案不偏,但按李四的帐本算可能就偏了,按王五的帐本算可能偏的更厉害,那依谁的为准呢?所以说“不偏之谓中”等于没说。
如果每人都有一个“不偏”的标准的话,那基本上就等于是没有标准了,这样的话,相互之间怎能不打架呢?这岂不是真应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了吗?
所以说真正的“中”,应该是体现在火候上,什么是火候?火候就是分寸,就是最合适的状态,一个交响乐团,上百种乐器,共同来演奏一个旋律,哪个乐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多长时间?这要看听众怎么听着舒服,大家听着舒服了,这就算是到火候了,也就是“中”了。
所以我们河南人讲话,一个人讲了一番后,通常会问对方:“中不中?”如果对方回答“中”,这就等于符合了“中庸之道”,彼此也就和谐了,这就是“中庸”的道理,所谓“大道至简”,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庸”是指“中”的时空范围“庸”的意思也被程灏给搞乱了,他说“不变之谓庸”,如果说他对“中”的注解把“中庸”打了个了半死的话,这个“不变之谓庸”等于把“中庸”彻底打死了。
“庸”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是对“中”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做出了界定,也就是说,它界定了我们什么时候该“中”,什么地方该“中”,又该“中”多长时间才算合格。
《中庸》里面讲“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意思是说,“庸德”就是最普通的德性,而“庸言”就是最普通的语言,当然这里也包括了行为,无论是心里想的,嘴里说的,行为上做的,只要有不足之处,都要时时对自己进行诫勉。
经典里明明已经告诉我们了,什么叫做“庸”,但程老夫子偏偏要抛开不用,要另起炉造,真的让人很无语,本来没他老人家这番话,我们认真读经典,自己也许还能琢磨出点味来,但他这一说,再加上后来朱熹对他的一通吹捧,一下子让我们错了几百年,真的令人叹惜。
那么这个“庸”到底有多大的范围,可以说范围很全面,涉及到我们的一切心念和言行,哪怕是极平庸,极普通的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个行为,我们都要切中一个度,把握一个分寸,这就是“中庸”加在一起的含义。
我们如果时时处处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请问“中庸”对社会的进步还有什么弊端可言呢?如果人人都放弃自己心里那个小帐本,能够就事论事,公平处置,这天下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矛盾和纠结呢?
总结所以说“中庸”不是不好,也不是没用,而是我们自己没理解它的真实内涵,问题不在“中庸”,而在我们自己,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是拔高了,就是拉低了,再不就是走偏了,总之虽然口口声声说“中庸”,其实从来就没“中”过,更不要说“庸”了。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富强,外面眼红我们的势力有很多,他们时时都在想着用各种办法对付我们,或用科技、金融,甚至是军事来和我们硬刚,或用一些文化理念来偷偷的进行腐蚀和渗透,从物质上讲我们的硬实力虽然在增长,但如果文化软实力上不去的话,依然会面临诸多的磨难。
我们的国家历尽磨难才走到今天的局面,十分不容易,所以随着国家硬实力的增长,我们自己也要争气,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把我们的文化承继下来,把软实力也要搞上去,这样才能软硬兼施、内外兼修,真正的把综合实力搞上去,让中国更加坚挺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知道:中庸之道出自于《论语•庸也》。原文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品德修养的一种境界,是至高无尚的德行,已鲜为人知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用意是要推行礼制,想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约束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现在看来,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处世哲学和追求状态。
一方面,这种理念提倡人们不要急功急利,当官不要欲壑难填,挣钱不要不知收敛,否则可能导致”爬得高、跌得惨”和”为钱所累、为财而死”;另一方面提醒人们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忍让为先,理性平和,各退一步,折中吃亏。这两方面都是引导人们要善于保持平稳、理性、和谐、安全、持续的状态。显然,这些正能量是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同时,中庸之道容易被人假以工作标准上的差不多、理想追求上的低层次、干事创业上的墨守旧、为人处事上的”和稀泥”以及对敌斗争中的卑躬屈膝、忍辱妥协。这些都是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错误认知和运用,如不加以纠正,对人的成长进步和国家强大复兴是十分不利的。
不知各位其它高见,请多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①《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程颐的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程子说不偏就叫中,所谓无过无不及:吃不饱为“不及”,吃撑了为“过”,吃八成饱最舒服,这就是中庸!
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就是“美满,平和”,就是“德”。
②“德”字本义是:是一个人盯着要去的目标,义无反顾,他在做自己喜欢而又不妨碍别人的事,而处于最佳的心境。此时此刻,人的免疫力最好,最能包容,最有灵感而能创新,最具有爱而爱亲人爱组织爱国家,最具纯真的心地而激发善良。
“道”是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就会收获“德”。
中庸之道就是哲学思想中所说的“凡事不要走极端,要实事求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走极端的事真是太多了,就拿上路开车来说吧,有些人喜欢开快车,见车就超,总认为自己的车技天下第一,这样的司机早晚会出事。而有的司机又胆小如鼠,高速路上也是龟速行驶,难免被其它车“追尾”,引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而正常的老司机就会根据不同的道路情况,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是有利无弊或利大于弊的。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搞折中,是实用主义,投降主义,应该批判,不能提倡。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们中国人只要坚守中庸之道,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胆小怕事,就一定能够和平崛起,与其他强国和平共处……
其他网友回答:中庸之道本身没错,不要把它复杂化,关键是运用自如就好。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
中庸之道,是《中庸》一书对孔子“中庸之谓德”的篡改。
道,德,概念不同。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分别论述的。
《论语》孔子曰:“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去“之谓德”,改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改德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
解释《中庸》一书的书,多的可把《中庸》淹没,皆不得要领,把“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折中”。
正相反,中庸,善与恶两端,“隐恶而扬善”,“择中”、“选中”善!如射箭,一矢中的。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显然,善与恶两端,“隐恶而扬善”。择乎中庸,“得一善”,择中善。
问题是,善与恶,难以把握,故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白刃可蹈也,白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
《中庸》,据说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然而,秦始皇时才有的“车同轨,书同文”,《中庸》竟然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字。
《中庸》,就是一本托子思之名的伪作。
其他网友回答:任何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不去探究它的本意(中不偏,庸不易),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我认为所谓中庸之道是一种辩证法,是一种方法论。一方面 满招损、谦受益,凡事太过太满弊端就会突出,需要中庸之道调和,突出利的一面,缓解弊的一端。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大多是甲有一个意见、乙有一个反对意见(如执政党和在野党),怎么办,大家折中一下(中庸),形成一个都能接受的意见,不然就是死局,走向分裂、诉诸武力。
中庸不等于消极、妥协,不是和稀泥、和事佬。中庸必须放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状态和道德要求下才能有其积极意义。
至于利弊,以中庸来看,凡事有利有弊,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可能会错过一些爆发的机会,但却是长久之道。就像股票,满仓大涨了确实爽快,但万一暴跌了也是欲哭无泪啊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让我们比较直观地来认识一下“中庸之道”。中――不偏不倚,庸――平民百姓。道――道路,道理,道德,道义等。根据以上解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既:制定国策,站在大多数平民立场上,不偏激于极端,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就能达成政通人和的目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得道”。
――在易经中,八卦组合成六十四重卦,每一个重卦中爻既二,五爻,都是吉爻或平安爻,最差的也是无昝,绝少凶爻,就因为它位置处中,能承上乘下,有综合阴阳趋吉化煞之功,所以为中正之道,不为凶煞所困也。
以上是本人对中庸之道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请深谙此理之大师指教。
威海链 » 如何看中庸之道对社会进步的利与弊?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