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信任与邀请!
应该说,老子“大道至简”的“道”与孔子中庸之道的“道”是同一个概念,而且都是指向作为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十字宇宙空间坐标原点、源点、中点的“中”。我们知道,在平面解析几何“点线面体”诸概念中,“点”是最符合“大道至简”原则的,而孔子更是明确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手!”由此可知,老子所称的“道”,孔子则称之为“中”。用北宋·晁说之《答朱仲髦先辈书》的话说,“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和曰礼曰智曰仁日勇曰强曰纯一曰明日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之中,则莫之知也。吾明道、横渠、伊川三先生也,为能得中之所以为中者也。”(见《景迂文集》,文渊阁《回库全书》本,卷一五。)又,清·汪缙有云:“中也者,天之命,人之性,圣之心,一之精、化之本、王道之体、《六经》之归,亘古今、横四海,而无弗在焉者也”(见《汪子遗书·上录·内王》)“亘古今、横四海,而无弗在焉者,中也;修之则吉,悖之则凶,此《文中子》指要也。”(《汪子遗书·上录·内王附陈》)
其他网友回答:简单的说,异曲而同工。古人说的“道”大多是行事原则、思想方法、客观规律。
“道”,《道德经》中七十三见。无论是从《道德经》本身的表述,还是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应该这样来概括它:“道”本来是看得见的物体运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观事物运行因循的轨迹;同时又是看不见形、听不着声、品不出味、触不到体的抽象于物质的潜在轨迹,还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运行轨迹的大致的经验的认知,是应该取法依据的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动态的行事原则。
中庸是相对具体的“道”,是抽象的“道”,是应该因循的正确的人生之路。
什么是“中庸”?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平常的行道原理,就是恰到好处不走极端的为人处事的伦理及道德准则。中庸出自《尚书》,是古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儒家的道德标准。它是中华民族先贤哲学思考的成果,是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孔子和儒家推崇的重要思想,是保持和谐稳定的一种道德观念。
中庸是道德行为层面的衡量标准。首先中庸是一种追求,是应该达到的道德境界;其次中庸是做人应有的一种心态,是做人行事的应该把握的思想原则;第三。中庸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其他网友回答:不咬文嚼字了。
举两个明了的例子吧。
老子(李耳)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馒头,两个人都要吃,一个食量大,一个食量小,食量小的主动掰一小半,因为多了也吃不下。食量大的也关注一下对方够不够吃。
如果人有这种心境,比你天天讲,定规则更加自然。不用约束暗示你的私欲,也不用向上点拨你的争强好胜。
孔子的核心理念是:尊守公约,上下调节。
同是馒头分配,两人即使受过公约教育也难免有分歧,咋办呢?由第三方来调节劝说,让食量大的看清实际状况,够吃就行了何必撑着呢?安扶食量小的,吃不下那么多何必多吃呢?要谦让,要讲礼,要大度,要做“好孩子”。摆平了,多好啊!
大家通过对自己的定位认知要受教育,处理问题时要平衡关系和知足,——这叫中庸。
两种理念从外围看是极其相似的。
但内核有本质区别!初心不同。
老子认为人若能随同并认知自然法则,且不违犯,形成自然规律。这是商朝模式,是可以达到的。
孔子认为人必须受教育才能约束,必须方方面面来调节。
我个人赞同《道德经》的观点。
治心治本,本心与自然是同源。
威海链 » 老子讲的道与孔子讲的中庸之道的区别?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