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谁读的书多,谁的眼界更宽?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老子相于中央党校校长。孔子相当于乡村文化推广员,扫盲班民办教师。进了几天中央党校速成班学习,由于基础太差没听懂课,被老师骂了一番。回地方一面自学,研究。一面教书。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周朝图书管理员,他知名天下,说明他看的书非常多,知道的也多。这与他利用身为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分不开,也说明他是好学之士。身为图书管理员的人多了,但不是全能守书读书。有的人无书而乐读书。

孔子曾两次问道于老子,一次周游列国时路过老子那里曾问道于老子。一次时间是更前。便是知孔子不如老子的看的书多,懂的也多。相比同为读书人没有图书管理员这一有利身份是原因。

读书多了,眼界自然而宽。孔子提倡的道是入朝,入世。思想上倡导仁智礼义信,人当有为。而老子倡的道是无为,是出世。人开始都是世上存在人,都在世而生。从存在感到入世是有一个过程。但出世是有一个从存在到入世,又从入世到出世的过程。没有入世不会有出世。是两种思想转变的过程,是思想的又一提升,是境界的又一提高。

但孔子也倡天下有道则出,无道则隐。有道则入世,是从出世到入世。无道则出世,从入世到出世。出得去回得来,回得来出得去。范蠡,张良都属于入得来又出得去之人,能入世又能入世。出又隐。而诸葛亮属于出世又能入世之人,隐又出。

二者之间孔子的道比老子的更宽一些,不全在有为,也有无为。书,也不论读多少,在于从所读的书中追求,研索,达到至高之境。超出个人思想局限,不以思想而思想,从个人为与不为出发,出与隐出发。孔子的思想已转变为天下人为与不为,为天下道而思想而为,所以能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达到化育天下之界。从对人类来说孔子眼界更宽,孔子之道更切实可行。

但从追求的境界上,老子的道更高,是达到人自身修养的超高境界,不以为与不为,入世出世而修。从自身道德修养,纯无利益之上而修,达到修养,人类精神追求的至高点。

其他网友回答:

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原因是:

老子究竟是谁还没搞清楚,而且老子留存于世的仅一篇名为《道德经》的五千余言的文章,你让人们怎么判断?

本来不该有此一问。

如果老子与《史记》说的守藏史挂钩,近水楼台先得月,守着典籍的老子,书不会少读了。从这一点看,他读书应该多于孔子。但要知道,当时那所谓的书基本就是竹简,看起来很麻烦,再多能看多少呢!

如果按高亨先生的考据,老子即是《左传·昭公十二年》中出现的老阳子。《礼记·曾子问》记载了孔子十九岁师老子的事发生在鲁昭公七年,此时老子正被排斥在外之时……

咳,扯远了,没法比较。孔子把老子当老师,但“师不必贤于弟子”,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信条的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识丰富;他修春秋,整理礼乐诗书,这些话动获得的“书”还能少吗?

两个人的眼界都宽,只是角度略有差异。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读的书多,因为他是图书管理员!书就像是认识外界的窗口!信息和信息相互交融联系,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可以看出老子的眼界更宽广!毛主席也曾经是图书管理员,他们能很近距离地看清远古远方的事物和其变化的性质和方向!书多还要酷爱书,还得喜欢会读书!他们都是会读书的人!从老子精炼的语言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大脑像个浓缩的书库!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老子先得道,孔子后得道。两位都是当时贵族后人。孔子的学问关注于社会人心,也就是易经上说的通神明之德(人文社会),老子关注于人与万物也就易经上说的类万物之情(自然科学)。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境界是天地人合一。孔子说:修身,治家,平天下。思想境界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比就知道谁的境界高遠!老子说不出门知天下,说明他不光读书多,而且修练达到高层次,五千言道德经正是在功态下对大道之理的淋漓畅言!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知道那时候有什么书。

那时候的书既没有论语也没有道德经。以占卜、药石(黄帝内经)、祭祀、奇闻逸事、外交,国家法律等大事才用文字记载。治国之道也有但是甚少,比如后来的吕氏春秋,集百家大成,就是老子与孔子都总结完的东西。那么你让两位思想家看什么书相信什么呢?相信了别人的理论还有自己的理论么?

如果之前就有类似的书籍,老子孔子还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么?当然周礼是有的。但是就没有百家只有一家了。

那时候的人更多是瞎子摸象,依靠自己的实践观察来总结。比如孔子好旅游列国来增见闻,去了赵国发现赵国这个好,去了魏国发现那个好,去了韩国发现什么什么不好,回来看看周礼整合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所以。这取决于他们看到了什么。读了什么是其次。

标签: 读的书 眼界 孔子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