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活永永都不会过时,父母是子女最好最亲的老师,子女对父母也是最信任的榜样,是不可非议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子不教,父之过”应出自《三字经》启蒙训导文章,对于少年儿童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友悌”等道德修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原文为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此问题中稍改一字也无伤大雅——姑且以提问者“子不教,父之过”来贯穿全文回答此问题吧!

“子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生养孩子却未尽到教育责任或者教育效果不好,这是父亲的过错。这在古代“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情况下,绝对适用。因为在“纲常”礼教等严格约束下,一般都很遵守相关规定,对于违反道德文化规范的行为轻易不会逾越,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人的规矩意识和自律意识还是很强的。在现代化时代,虽不再强调“纲常”理念,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以及言行举止、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都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子不教,父之过”此话依然没有过时。

一、父亲的言传身教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人的一生最早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让孩子有很强的依赖信任感,而母性的“如水之爱”绵绵不绝,使孩子融于心而历于行,父亲的“如山之爱”默默无闻,使孩子纳于思而敬于行。孩子虽然可以和母亲更加亲近,这是因为母亲柔和有加,但对于父亲却是亲而敬之,这是由于惧于父亲的威严(泛指普遍情况,不言个例)。同时,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孩子从启蒙到青少年成长期的有形或无形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说,对于孩子行为举止、谈吐素养、道德品行、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无论是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熏陶引导,日复一日,“润物细无声”,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学会父亲的很多东西。如果一个父亲勤奋善良、积极向上、心态平和、谦虚谨慎、气度有加、道德修养很好,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即便不去主动教导,也会“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相反,如果一个父亲懒散凶暴、怨气冲天、思想极端、狂妄自大、心胸狭窄、品行不端,那么,会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让孩子“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影响个性及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及思想等。此外,一些生活细节,父亲自动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

二、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父亲的影响会贯穿始终。

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父亲熏陶定型占比不小,在后期漫长独立处世过程中,无论怎么改变,一生在骨子本性里都会随时流露出受父亲影响的一些或好或坏的理念、行为——这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很多人在考学或打工、成家立业之后,后面漫长人生中接受父亲熏陶教育不多,也在学习、工作、社会、实践环境中经历新的淬炼和成长平台,但言行、习惯中从小受到父亲影响的举止、思维时不时地会流露,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个父亲待人真诚、热情有礼、语言得体,没有不良习惯,那么,孩子无论将来到哪里接触什么环境,这些良好的修养也会相伴到老;相反,如果一个父亲喜欢爆粗口、暴躁易怒、不讲究卫生、思维偏激爱怼别人,从小孩子在无意模仿中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尽管在良好环境中生活,但要想改变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确实是难上加难了!当然,也不可否认,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父亲有粗暴懒惰、酗酒滋事等很多恶习,但孩子在这样环境影响下,却与父亲截然不同——各方面都优秀——这或许有老师和其他亲人、同学等的教育、引导和交流以及孩子自身“免疫力”强、思想开阔等综合因素吧。

总之,“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依然没有过时——这是人性和成长环境所决定的。也希望天下的父亲都做好孩子的良好榜样,对孩子负责,以良好的心态、思想、境界、情怀、品行等以身作则、示范引导,教育孩子茁壮成长成才;也希望天下孩子也做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奋发进群,有所作为,成为社会栋梁。

谢谢大家!

2020.7.14即草于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出自《三字经》名句,是最早阐述家庭教育重要性观点的。如果把后面的“教不严,师之惰”联系在一起去理解,则是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双管齐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家校联合。这里的“子不教,父之过”我们应该理解为孩子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要言教,又要身教。缺一你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有过错的。“子不教,父之过”只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家庭,也不能全寄托于学校。只有“父教师严”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其他网友回答:

不过时,而且有必要加强。人这一生,成家、立业、有后三件大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后人的教育了。

仔细想想自己的一生为了什么?成就了什么?成家为什么?立业为什么?当事业有成时,需要后续有人;当事业无成时,需要有后人来成就。人生大事,有子传承,人生遗憾,有子圆满,这该是多么大的幸事。

可现实却是许多人为了成家立业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交给老人或培训机构,要不然就是散养,听之任之。九年义务教育你过问过多少?孩子的成长你陪伴过多少?这可不是养个小猫小狗,有吃有穿就行,就是小猫小狗也知道教些技能给下一代,让他们能面对生存的挑战,想想自己都教过孩子些什么?“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虽然有些是迫不得已。

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必不可少,而且影响深远,是外人和培训机构无法替代的,特别是0一7岁的孩子。孩子不光要学知识,还要学习生活,还要面对世界的千变万化和自身生理心理的成长,需要陪伴、指导,及时的解惑答疑,纠正偏差;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这往往都是最最重要的,而不是用没文化、没时间来推脱。生而不养,不配为人父母;养而不教,散养,听之任之,等于没生;教而不善,成熊孩子危害社会、他人,等于没教。

生而不养,父母之罪;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不善,父母之过,更有甚者还有遗弃虐待孩子的,简直就是犯罪。


其他网友回答: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出自于巜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积累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过时,还在沿用。

养儿养女的教育,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儿女跟随父母长大,天天在一起生活,受到父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家庭的责任很大。学校是孩子系统的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知识的地方。因此,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们受教育最基础的地方。任何一方缺失,孩子都不会茁壮成长。

现在的中国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担起了很重的担子。从学校回来后,忙着带小孩上各种补课班,累得够呛。绝大多数父母已经尽到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现在的家庭很少有子不教父之过的现象。除学校外,为了让子女上各种兴趣班,父母省吃俭用,唯一的希望是让子女多学一些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

其他网友回答: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出自南宋王应麟《三字经》的改版,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其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进行教育,就是父母的过错。

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朝夕相处,便于教育,因而父母的一言一行总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三观”。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在很多父母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简单粗暴,溺爱过头,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等等,造成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偏激、走极端、自杀、自私、冷寞、无情……使得一些人变成巨婴、叛逆、白眼狼。

所以“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不但未过时,反而说明我们近些年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应继续加强,有道是“严是爱,宽是害”,严格家庭教育,让孩子吃一些苦还是很有必要。

其他网友回答: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深深地影响儿女们的心灵与健康地成长,“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肯定,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

生育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基本属性,这里就包括了“生”和“育”两个基本方面,既是天经地义,也是责无旁贷。

所以说,只要有人类繁衍的存在,这句话就不会过时。

其他网友回答: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我觉得没有过时,此语出自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写的三字经,三字经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很有哲理的,引人向善,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叫正能量,从古至今的贤士大德,乃至成就非凡的人,无不反映出家教有方,家风家训严格,所谓的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就是这个道理。对子女的教育,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特作如下回答。

一、教育好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世间,像一张白纸一样,非善非恶,幼儿期的宝宝没有更多的认知,此时的教育应该是声音动作的启发引导,孩子可以作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既然是模仿,那么就要求父母教这些动作时,要注意这些动作是否是大众认可的,应该传递的是正能量的信号,否则以后要纠偏校正孩子的这些举止行为是很难的。孩子会听话和说话阶段,父母亲应该给孩子教或传播文明礼貌的话语,切忌在孩子面前说不文明的语言,孩子是没有辨别能力的,只会模仿。再大一点的孩子有了一些思辨能力,父母就应该教一些简单的道理,教其辨别好坏,要耐心引导,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都会点点滴滴的影响着孩子,为此父母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教家教,说到底还是父母之教,这种教育既不能停止,更不能放松,即便孩子们踏入了社会,或者很有成就了,父母也应该适时的唠叨提醒敲打,以免因一念之差造成严重的后果。当今社会有对孩子教育缺位的家庭,致使很多孩子走上了邪路,有的父母本来自身就很有问题,他们给孩子灌输的东西也没有个正形的,有的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很极端的东西,比如说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打了架,自己的孩子吃了点亏,不是去具体了解情况,采取家长们互相沟通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简单的教给孩子一句,给我打回来的话,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无疑是给孩子从小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助长了孩子们养成了敢于胡作非为的不良行为,这是非常可怕的。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缺乏耐心,一但孩子犯了错误,就非打即骂,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值得商榷的。

总之,无论什么社会,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居于主导地位,生养教缺一不可,父母务必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如果天下父母都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那么整个社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将会大大的增强,我们的青少年将大有可为,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一)

其他网友回答: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句话在以前的男权社会中,是普遍真理,在当代社会中是片面的,不合时宜的。但这句话的核心理论已被更新,变成父母教育对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起关健作用。何以见得?

1,父母负有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天然责任。除少数情况外,多数孩子在成人之前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占极大比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教室。父母的职责是对孩子随时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父母是否尽责对孩子极为重要,孩子在成年之前有什么问题,第一责任人是孩子的父母。

2,父母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孩子起示范作用,这种作用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所以在家中作为父母的成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些不好的话,做些不好的事。

3,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孩子的心田是一片空白,父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就要在孩子心田里撒下正直、善良.、感恩、爱人、爱国等积极向上,青春阳光的种子,然后对孩子辛勤教导,细心关注。方能便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子不教父之过“已过时,而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永不过时。

标签: 子不教父 过时 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