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精髓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精华就是“武德高尚”,习武之人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学习到的本领要用再正道上,要向太极拳一样,以柔克刚,刚柔并济。人间正道是沧桑!要做一个武德高尚的人,十分不容易,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要学艺,先学做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自己回首当初,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武术的精髓恐怕一百个人都有一百个定义,就我自己而言,中国武术除了技击,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意义形态。

全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格斗技术,而中国武术就是在我们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格斗技。

以西方的拳击发展史看,拳击当时就是为了解决格斗而设计的一种武技,司法决斗在中世纪是合法的行为,贵族会用剑,而普通老百姓就是双手裸拳了,甚至两方为一男一女时,通常的决斗方式显而易见的对女性来说并不公平。于是以神的名义,我们要给予女性公平——参与决斗的男性方将必须站在一个深达腰部甚至胸口的洞里,手持尖锐木棍或者钝器与手持链锤的女性作战。

而中国的武术发展显然是没有这种环境,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辽阔的地域特点,不同的宗师根据自我的环境需求创建出了属于自己特然的武术格斗技。因为没有太多的实战格斗环境,有些武术在传承过程慢慢形成了一些套路的形式,并且在安逸的生活圈子里,我们把拓展了许多含有技击本质,却有更多形式的武术,艺术化的套路,健身的功法,医疗的拳术,养生的拳术,舞台的拳术,实用的技法····不一而足。

所以武术的精髓是什么?不同的人喜欢不同,感悟不同,结论是不同的。

以我自己为例,

少年时练习武术,就是为是锻炼身体,套路的形式,对于身体的灵敏,力量,速度,平衡,审美的展示都给予了极大的高。

青年,习练格斗,给予我防身的技能,偶尔也可以维护正义和自己的尊严。

中年,我开始感悟中国武术的理论,它的起源,展示的形式,都是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天人合一,气一元论,儒、释、道、等等这 些思想都充满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武: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文以载道,武以戴德。从古代文化来看,文是道理、方法、图像、知识等理论;武是实践、训练、证实、模仿、超越文的具体方法。所以;高深的武朮离不开道德文化的学习掌握、理论指导,高深的文化离不开实践、证实、提高、创新(武)。

其他网友回答:

早就应有此问!

系统观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武术作为百艺之一,不是孤立存在,而应站在系统高度来看。

看了几篇相关回答深感遗憾,显然把武术拖到远古或狩猎时代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这论调是出自一本书《武术史》,书中开篇即提出武术源自古人狩猎。考察过狩猎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是1998年前后正式取缔狩猎的。有兴趣的可以去切磋一下,看看他们谁会武术?这不是笑谈!这说明一个基本事实,狩猎不可能产生武术这么高级的技术。

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或者是食物或者是工具。无论是工具不发达的远古,还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智商都足以掌控动物。早期人类狩猎多以小型动物或鱼类为主,捕获这类动物只需了解习性之后,设置陷阱或诱饵即可。而大型动物几乎不在考虑之列,除非特殊情况突发,如路遇虎豹,但一般情况下人只有走为上策。

后期随着工具发展,尤其是弓箭远射武器的出现,狩猎大型动物也多选鹿科马科食草类动物下手。直至如今任何动物在人类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无论它是大象还是海洋里的鲸鱼。但动物们的恐惧绝不是因为武术,而是人类手中的工具。

今天看中国武术是一种表演性突出的技术,而擂台上的竞技是一种有规则的体育。而民间的更像一种健身或养生活动。有如此印象其实很正常,它符合一切技术演化的特征。这是典型时代需求所致,试想已经发展出上万公里远程武器的今天,还会有人在军队里大规模推广或训练近身攻击的武术!

之所以印度阅兵仪式总被世界笑谈,也就是因为其总是不合时宜的把人力过分夸大所致!

那么最早武术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浩大繁复的学术问题,它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和技术这四个层面。非只言片语可讲透,那么本人就简单说几个概念,大概捋个思路出来。

历史涉及几个时间节点,比如第一次人类部落矛盾。第一次人类大规模军事对抗。人类第一次有组织的使用武器。人类第一次有计划的武器升级。可惜这几个节点都发生得太早,没有被文字记载。只能讲讲概念吧。

“第一次人类部落矛盾”代表了一种进步,听起来有些悲凉的味道。这次事件意味着人类开始了从公有制向私有制发展。这次事件对人类的意义重大,它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开始,当然其意义不仅于此,对于武术也意义非凡。意味着人与人的矛盾升级到必须用一种新技术介入,才能解决文明过渡的矛盾。而这个技术就是武术。这说明武术的战术意义得到了人类第一次重视。

“第一次人类大规模军事对抗。”意味着城邦建立时代开始了。在中国传说这发生在夏朝,但实际上对夏朝的考古一直都不顺利,所以我提这个也就是有个定位的概念罢了。我们必须知道,城邦政治对人类提出的高要求,是史无前例的。比如这事发生在夏朝,那么城邦与城邦之间的矛盾就再一次随之上升了,达到战略的高度。

通常武术都被理解为战术问题,这和它被禁锢在人的身体里,必须靠肢体动作来呈现是分不开的。但请各位回忆一下我在开篇提出的“系统性”概念,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仅存的,其之所以悠久亘古,绝不是侥幸来的!站在逻辑的顶层,以哲学眼光看待世界,研究万事万物,这才是中华文明穿越千万年的法宝。系统性恰恰是哲学的技术内涵之一,而武术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它本质上是始终被战略所支配,在战略指导下发展着其战术的所有技巧。

我知道我说这些不以为然的大有人在,所以这篇文章只是讲个概念,和几个散点,浅尝一下。

战略上通常讲“以弱胜强”,实际给大家带来很多误解,如:当我方在人数、武器、后勤各方面都占尽优势时,是否还要强调这个概念。一般人认为只有在我弱敌强时才这么说。错了!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曹操20万,东吴5万人对比,强弱立判。但结局我们都知道,因此倒推可以证明曹操恰恰是弱的一方。因此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唯一考量的标准,是要本来看起来弱的一方东吴,能否看出曹操的弱点,从而使战局异势。这就是以弱胜强的本质,换个角度,当本来强的一方,曹操如果也是这心态,假设自己是数量弱的一方。而把心思用在思考东吴弱点上,后果将完全颠覆了。

所以“以弱胜强”是个战略逻辑,而如果用在武术上我们就看懂了很多不懂的概念,如: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战略是个原则,无论你的数量质量多么强大,都要求你以弱者自居。续而施展战术技巧。

战术技巧中有大量的力学问题,生物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都能解答“人类第一次有组织的使用武器。及人类第一次有计划的武器升级。”

其实在历史发展中,武术一直都是军事技术的一部分,这段历史长达数千年,这和我们今天人们的认为大相径庭!武术和武侠,侠客无关。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历史侠义英雄不一定会武术,比如:秋瑾,谭嗣同,文天祥等等。武术也绝不是生发于深山老林之中,那里人迹罕至,凭什么产生武术?比如:武当山、昆仑山、青城山、崆峒山等等。

今天很多人质疑清末民国的很多武术家的水平,以没上过擂台而诟病,这很正常。劝大家不要总想象着这些武术家能上战场杀敌,因为这些老年间的武术家的社会角色不是大多数文化作品描述的那个样子。他的任务是传承文化,而不是抗日或解放人类。

其他网友回答:

<2>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中国武术的精华是技击和养生,这是相互统一的两方面,这也正是中国武术的特色,有人一定会说实战格斗受伤难免,为什么还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呢?现在就此做一下分析。

1强身健体是中国武术的特质

所谓技击就是技术格斗,这是武术的核心部分,武术就是一种格斗技术的总结,同时也是一种格斗技术的训练方式和载体。但是中国武术有它独特的训练方式,那就是武术套路,武术套路是技击攻防的假设性组合练习,分为单人和对练,套路有一个优势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不会造成身体伤害,它可以充分的展示武术的健身和养生价值,练习武术的人身体的健康度是远超出常人的,在100年前有武术前辈通过号召国人练习武术来摆脱东亚病夫称号,这足以证明武术具有积极向上和强身健体的特质。

2中国武术是一个体系,实战是其中的一部分。

近期有关于传统武术是否能实战的争议成为舆论热点,有人对传统武术存在武术套路这样的训练方式提出了质疑,其实这种看法过于偏激,因为传统武术千百年兴盛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其是一种格斗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是一种优秀的健身手段,而且后者在武术的发展中起了大部分的作用,其实习武者之间的比武,在习武者的一生中只占很小的部分,练习武术的大部分价值在于健身和普通的防身,后者才是最实际的武术价值所在。

总结

有人喜欢把传统武术和现代的自由搏击相比较,其实这没有可比性,因为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如果非要相比,自由搏击也只能和武术的分支散打来相比,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健身手段存在,这也不是自由搏击所能做到的,所以中国武术的精华是技击加养生。

其他网友回答:

强身健体、以武会友、点到为止!

其他网友回答:

武术的真谛就是最短时间击倒人或动物的技术。它是我们的祖先长期在与野兽或敌人的搏斗中总结出来的。

由于传承缺失与脱离实战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传统武术到了现代都成了空有套路的花架子了,有些人还美其名曰这叫做传统文化底蕴,这完全违背了它们初创时的理念。有些武术还被包装成了超能力了,比如闫芳与雷雷。

其实武术的理念很简单,目的是训练人的力量、速度、反应。那些复杂繁琐的招式基本就是唬人的,武术的套路只是武术的演示方法,和体操是差不多的。所谓打人的东西大同小异,而唬人的东西则是千奇百怪。

传统武术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复兴,不再被人闲言碎语,就必须正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搏击的某些训练方法来完善自己,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力量、速度、反应与抗击打能力。所谓技法无高低,功力有深浅!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其实传统武术不是独有的,现代搏击与传统武术不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其实处处都是功夫,很多事情和练功夫是相通的。我举几个例子启发一下大家。

一是领导功底。 领导者能够实施领导的基础是管理者的影响力。影响力中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一般人研究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武术一个道理,功夫练到了,就有一种气场,概念要大于情感因素。记得父亲曾经见一个号称不怕他的下属,一句话没说,只是晾着他看了一会儿报纸,那下属就自动服软了。一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气场因素,可能也是功夫的一种。一交手,谁的气沉不住谁就输,其实医生和患者、庄家和赌徒、领导和下属,都是一个原理,谁沉不住气,谁底气不足,谁就会输,沉不住的气上升,气上升就心虚,这里的心虚讲的不是心理,而是生理变化。什么都不说不做就是无极,一做一说就是太极。领导沉默就是功力,眼神放空加沉默好似无极。

二是街舞。有个练街舞的朋友说他也在站桩,我很好奇。他解释只有站桩后,身架才稳,气才下沉,跳出来的舞不轻浮,显得有内容。而且只有站桩后,对肢体的控制力更强了,跳起舞来能放松,能承受更快节奏的动作,动作也更加到位。而且跳久了也不累,不会大口喘气。我一听,这个原理和传统武术是一样的啊,先通过站桩调节气息协调肢体,使得单式和套路中依然保持站桩的状态要求。

三是书法。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与“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道理差不多。尤其是五指执笔法与站桩的三挺、三抱、三顶意思差不多: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整体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特别像传统武术站桩时的手法,站桩的手法要像拿着个热馒头,抓紧了会烫到手,松了会掉在地上。学书法时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练习画直线和弧线,就像拳法中的套路,是字法在身体上完整的应用,同样讲究行气的顺畅,身法的轻灵。字法有点像武术中的单式练习,注重发力原理和身体结构的协调一致。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为使笔画有力度,中间不断气、不断意、不断劲,武术的单式同样如此,要求在练拳的过程中不丢劲,不断气。

四是国画。我邻居是个老先生,特别擅长画葡萄,大家族出身,退休后才开始画国画,不喜欢上色,只喜欢黑白,尤为喜欢画葡萄。我上门探讨绘画中的功夫,老人说国画有几个因素。比如布局要突出主题,紧凑和疏密,和功夫的阴阳松紧一个道理;黑白五色与中医阴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五行的道理一致;绘画的发力要求力透纸背,全身用力,气跟手走,手到气到。画画对心境也有要求,不静不净什么都画不好。我问其国画与功夫是否相通,老人说是一个道理,但一些事难以用语言表述,还举了个例子,他一个亲戚叫边佳琪是有名的针灸医生,他问其针灸神奇之处,边的同门说边入针功夫了得,边的徒弟说边起针功夫了得,如何形容,嘴上又无法表述。

五是茶道。茶道的“俭、真、和”与武术的观念是一致的,俭就是去繁就简,真实的武术就是这样,桩功和单式足以。朋友提过一件事,一个茶道大师请他去品茶,他特别期待,预想一定是场面宏大,礼仪繁多,结果大师手抓了块茶,丢在碗里直接冲了递给他喝,他喝了后感觉果然是越简单越牛逼,特别的真实。“真”,就是追求本心,习武和茶道都是追求本心的过程。再就是“和”,武术和茶道都是一个追求内外、外在、人体、世界、时间的一种和谐。

甚至,传统武术不但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而且与很多类的厨艺(周星驰的食神不是胡扯)、演奏“功夫”都是相通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武术之精华,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科学而哲学,技术而艺术,拳法而兵法,这是与外国武术明显的不同之处。

具体地表现为后发先至,制而不伤,与兵法的“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是完全一致的,是作战指挥艺术在单兵战术上的具体化。

而中华武术的各拳种,都具有上述特点,故中国各种武术皆为中华武术之精华,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种,更突出地体现了后发先至,制而不伤的技击特点。

标签: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