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土七亿多人,有几人在论谈敢露面的,能比得上于丹的也站出来讲讲。鸡湯,羊汤,到处是湯,湯湯不断又能如何。社会本就是这样,说不清的理论,道不尽的文明。看不透的人间内幂。难知绝密的宫庭。
其他网友回答:放过这个小女人吧!国学的本质原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学问!何况她只讲了诸子百家的儒家而已,并无误人子弟!诸位,还是就此作罢好!。
其他网友回答:现在不要玩那些论语啦。现在是支付宝微信。网络舞者网络歌手的时代。在玩论语。有轮到古代。还是讲点当今的吧。于丹你在讲论语没有人听了。不要论了。
其他网友回答:非鸡汤,
更非正解!
而是“麻药”…
一种让人“愚”“但”自我感觉良好的药…
其他网友回答:于丹的啥《论语》我没听过,但我看过一个出租车司机评论偶遇于丹的情况,一个不能将夫子言贯彻到真实生活中的人想评价她得了《论语》精髓是不可能的。既然无所得,那么,她的《论语》解得肯定也很垃圾。鸡汤反正也是思维能力不行的人喜欢的,没有自主思维形成知见,听到句鸡汤就欢喜得不行,这也不要只怪说鸡汤的人。要说于丹说论语的社会效益,那就是提醒人们,记得还有这部人文圣典。
《论语》,内修养生、用于解决人类的身心和谐;外治用于各级管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同步提升――此谓大同。
《论语》不是什么学说,是论管理,是给我们人类用来实修实行解决了社会管理思维发展的指导书。能解决管理的悖论,也能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既然还没能解决,那肯定是专家们没读懂咯,对不对?于丹,算专家之一吗?不管算不算,她肯定没读懂。
半部《论语》治天下,肯定是真的,当然对读不懂的人来说肯定要质疑的。存在质疑的人,不等于《论语》就没价值,“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人的天赋天性决定了先天的智愚之别,如果后天还不能恭谦心持进而学、思、行,想改变不容易。
《论语》后半部主要论治国(管理)之要。第十一先进篇:因人施教,启志立于仁,为践知、行义修证世界观,换句话说这是所有社会管理者的入门教材。第十二颜渊篇:公礼为仁,公心公制公资源、忠信于天下人民行义成仁。第十三子路篇:为政之策、行。第十四宪问耻:守仁所以有耻且格,既是修贤自持之度也能用于识人之术。第十五圣贤之道成、一以贯之,续行续证。第十六篇是辅政之要、格、度。第十七篇“性相近、习相远”要如何提升。第十八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公义为志为道,降志辱身。第十九篇:教之道为承继,圣人之道为人祖兴国之法。第二十篇:天子之治要。
喏,质疑《论语》的人,自己对着这些中心内容去揣摩吧!
其他网友回答:论语不是用来指导生活的,更不是指导普通人如何生活。于丹做了尝试,有成功的地方,但绝大部分内容由于过分通俗化,甚至牵强附会,肯定不是正解,鸡汤成份偏多。
民间俗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以来,读论语有两个目的,一个用来作为个人进升的台阶——科举考试;一个用来治人。平民百姓不做学问,应该是属于被治的对象。
从论语的形成看,不是孔子本人所作,弟子将他平时的言谈汇总,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里还有个问题,现在的论语与最初版本是不是一致一直被置疑。始皇帝焚书坑儒,吓得大家把书都藏起来,藏起来也被抄了,据说现在的论语是儒生过了这阵风后通过回忆凑起来的。也有说后来从一家人家的墙洞里发现了“珍本”。为这个问题争论不清。
普通人只要知道《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阐述的思想主要由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组成:仁,伦理道德范畴;礼,社会政治范畴;中庸,认识方法论范畴。
于丹解读应该说属于尝试,但没有多大意义。这不是否定她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对论语的理解各有不同。
读论语有个特殊现象,同一句话,随年龄增长、社会地位变化,理解上差异较大。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于丹从个人修养解读,反省自己才能进步。站在君王的角度,反省后可能需要退步,比如一项决策自己觉得对,反省反省,结合实际后发现问题,于是面临如何调整,或许退回到原来。有如改革开放,允许试大胆改,对的坚持,错了退回去。
夫子原来的意思也不尽是自己反省自己,是结合社会实际反省。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解读。
当下有个老年人叫特朗普,经常深更半夜发推,许多人当笑话,其实,读懂吾日三省吾身就理解。国家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半夜睡不着觉,反思反思有了心得,发个推表达一下,夫子2500年前表达的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威海链 » 于丹讲的《论语》,是鸡汤还是正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