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农历是中国特有,一点不假,汤若望编著也不假。汤若望编著时是明朝,且不是他一个人,还有明朝的其他人。要明白,农历使用的节气,在夏朝时就有。夏朝到明朝隔了多少年?编著不等于发明创造,只当有编辑的功劳。他不编也会有其他人编的,不要以为汤若望他有大功劳。

农历我国特有,农历主要指使用二十四节气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发明创制的,而且在夏朝就开始有使用,到秦汉时确实。历法是一步步完善的,也不是一人功劳,是经过无数修改而形成,我国农历是这样,公历也这样。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想造历法,谁不与岁月而生,随岁月而逝?人一直在致力于认识岁月,把握岁月,以指导人学习工作生活。农历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读过历法史,了解历法的人都知道,农历完善真的不易,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代为之奋斗,汤若望只是后来者出过一点力的外国人而已。

从夏历到西汉的《太初历》到《四今历》《古六历》再《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到《大明历》无不经过许多人的辛勤付出。如南北朝时天文学家祖充之,就为农历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比19年7闰更精确的391年144闰的闰周理论。我看历法史知道,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皇帝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改历。徐先后聘请了耶稣会士邓士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参与改历,经过五年努力而编译成一部一百三十七卷的《崇祯历书》。这书在中国历法沿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欧州天文学已经被吸收和融合到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中来。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压缩为百零三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呈进给清政府。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我国现在常用的农历确实是明末清初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制的。这部历法在编制过程中,采用的完全是当时西方的天文学计算方法,和此前中国传统历法编制原理截然不同。这套历法在清初正式推广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农历。

我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比较落后,数学知识也比较匮乏,导致制定的历法很不准确。尤其在预测天象的时候,经常出现偏差。预测这一天应该满月的,结果不是。预测日月食发生时间,也常常错过,二十四节气也和实际的观测有所出入。

这种历法虽然不准确,一般情况下影响也不是太大,毕竟农业社会,农民种地或者干啥,早两天晚两天都不耽搁事。

但是对封建王朝而言就不一样了,古代皇帝往往非常重视天文现象,认为天象能给人皇权兴衰的启示。在每年的特定日子,皇帝还要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这对日期准确性要求非常高。

比如说日食,古人认为日食很不吉利,尤其是对皇权而言,太阳是帝王的象征,太阳被遮挡,往往意味着上天对皇权的警告。因此日食发生的时候,皇帝往往要毕恭毕敬的举行一些仪式,祈祷忏悔,检讨自己的过失,有时候甚至还会下个罪己诏啥的。


因此,皇帝对日食预测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对时间的精确性要求很高。日食发生就那么一会儿时间,如果预测不对,错过了仪式,万一被上天惩罚那可就是大事了。但是我国古代历法不够准确,预测失误的事情非常多。

明朝崇祯二年,也就是1629年6月21日,钦天监预测有日食发生,结果预测的时间和实际发生时间有很大偏差。崇祯很生气,要治官员们的罪。

这时候徐光启上奏说:他们预测日食,用的是老的历法,元朝的时候预测就不准,也难怪今天会失误。应该采用西洋的计算方式,重新制定一部新历法。

于是崇祯任命徐光启做监督,负责编修新历法。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非常密切的交往,对西方天文学数学那一套很熟悉,他还是中国最早翻译《几何原本》的人,此外他自己也是一个天主教徒。

徐光启知道再靠以前的旧历法是不行的,必须采用西方的技术,于是招募西洋传教士来制作新历法,包括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邓玉函,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罗雅谷等。

实际工作基本都是由这些传教士来完成的,他们所采用的,完全就是当时欧洲的天文学技术。尤其是汤若望,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上,他完全推反了过去使用了上千年的老方法。


过去我们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两个冬至之间这一年按照时间平均分成二十四份,就成了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包含的时间都是相等的。

但是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这也就意味着地球走过不同的节气,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旧历法对节气的划分往往和实际观察有所出入。

而汤若望划分节气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黄道面按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也就是三百六十度,按每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划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这样的划分方式显然更加精确。

1634年,这套新历法终于制定完成,并被命名为《崇祯历书》,可惜新历法还没来得及推广,明朝就灭亡了。

清朝建立之后,汤若望将这套新历法进行删减,上呈给清政府,1645年,清政府正式公布这套历法,称为《时宪历》。汤若望深受清政府器重,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洋监正。


新历法推行后,西方传教士也更加受到朝廷重视,这引起了保守派官僚的极大不满,他们开始对新历法和传教士们展开攻击。

由于新历法在技术上找不到毛病,保守派官僚们便玩起了文字狱的把戏,对新历法中的个别字眼上纲上线。

1660年,杨光先声称《时宪历》封面印有“依西洋新法”字样,控告汤若望要“窃正朔之权于西洋”。

顺治皇帝对汤若望非常器重,杨光先的这些控告,他也没当回事。

顺治死后,由于康熙还很年幼,朝政被鳌拜把持,而鳌拜本人也十分排斥西方传教士,杨光先这下找到了机会。

1664年,杨光先控告汤若望,称其新历法只编二百年,这是在暗讽清朝寿命只有二百年。又称汤若望结党营私,密谋造反等,罗列了大量罪名。

鳌拜等保守派官员借此发难,1664年9月26日,清政府对汤若望等传教士展开审讯。虽然找不到真凭实据,结果却是汤若望被判死刑,剥去一切职务。由于孝庄皇太后力保,再加上当时北京发生地震,传言说这是上天震怒,汤若望才免去一死。

此后,新历法被废除,重新启用旧历法,杨光先也代替汤若望担任钦天监监正。

1666年8月,汤若望与世长辞,时年74岁。

旧历法毕竟不准,恢复使用后,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差错。

康熙在亲政后,立即着手重新处理汤若望一案。1668年,在经过大量实际验证对比以后,证明汤若望的新历法精确度确实极高。康熙当即下令废除旧历法,恢复新历法,并罢免了杨光先的钦天监监正职位,改由西洋传教士南怀仁担任。

1669年八月,康熙正式为汤若望平反昭雪,恢复其原有官衔,赐“通微教师”称号。十一月,清政府为汤若望举行隆重葬礼,康熙亲自撰写祭文,向其致敬。

汤若望编制的这套新历法从此沿用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农历。

其他网友回答:

都是"崇洋媚外"思想在作祟!!!看来,崇洋媚外己深入到某些人的骨髓里去了。西方也仅仅只是在近200年左右在科技的发展上领先于我国,而我大中华在几千年内曾几度盛世,受万国朝奉,无论风俗习惯,还是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都被日朝越等东南亚多个国家引用和模仿,他们怎么就“视而不见"???古代四大发明被全世界推广应用,催发了火药的应用和现代科技,他们也忘了!真是数典忘祖!!!

中国要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摒弃崇洋媚外思想,防止全盘西化浪潮。中国失去文化自信巳100年了,从最初反帝反封建需要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到现如今的抹黑英雄、否定历史,以及韩国把端午节申报为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文化掠夺已然悄然开始,中国人正在失去自己的根、自己的魂,这种趋势必须遏制,否则我们拿什么实现中国梦。

其他网友回答:

用来恶心中华文明的,攻击我们的文明的,我自己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说农历是汤若望编著的人,不是坏就是傻。农历以经存在几千了,是古人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所编的阴阳历。如果把历法比做一个钟表的话,钟表运行时间长了就有些不准了。所以过断时间就需调整一下使钟表使它走的更准确。汤若望好比一个调表的修表工,他只是比当时其他的调表人调的正准确一点而以。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农历历经几千年的演化和完善,是不计其数人的努力结果,汤若望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幸运的,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其他网友回答:

汤若望确在天文学上有所造诣,曾辅助徐光启修历,后来他把徐光启的历法作了修改,进献给清太宗颁行,详情后面再说。

但无论如何,把中国“农历”的形成和发展,全部归功于汤若望,是不对的。

中国农历,发源于至少七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亦已有很系统的阴阳合历。此后至明末,至少有近百部一脉相承的“农历”历法,且成就斐然。

这显然都在汤若望来中国传教之前。

《史记.天官书》云:“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列宿,地有州城。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太史公这是说,古人“仰则观象与天,俯则法类于地”,一是将天文观象用于制定地上历法;二是此种运用,遵循“阴阳”结合及变化之原则。

中国“农历”的始终如一的特点,就是“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视运动回归周期叫作“年”;以月亮的朔望周期称为“月”;二者之间产生的“岁差”,通过“置闰”的方法来解决。

司马迁认为,中国的“历法”,形成于“五帝”和夏商周。就是说,距今5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期考古的成果证明,距今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先民,已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天文;距今7000年前的双墩遗址先民,已通过立杆侧影,实现了天文地理、空间时间的统一。

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彩陶上的十二个太阳,对应着十二个月的存在,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阴阳合历表述。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学者们认为,中国“阴阳合历”的“农历”,至晚在公元前4千纪中叶,就是说,距今5500年前。

殷商甲骨文卜辞,为中国“农历”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现在的“年”“月”“旬”“日”等汉字,均来自甲骨文,当时被用于“阴阳合历”中。“殷历”,具备了后来“农历”的一切主要特征——太阳一个视运动回归周期为“年”;月亮一个朔望周期为“月”;日启一个周期为“日”;一日包括十二辰; “岁差” 通过 “置闰”解决,称为“十三月”。“干支”已用于计算和记录时间。

中国古代诸多种历法中,比较著名的是《太初历》、《大衍历》和《授时历》。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取一个朔望月为29又43/81日,并实行十九年七闰法,使回归年长度为365又385/1539日。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精确的计算。

实际上,当时落下闳等人,包括司马迁的计算,比设计《太初历》的邓平之计算得更为精确,达到了一个朔望月29又499/940日。但邓平之为了讨好汉武帝,坚持以九九自乘这种神秘的“八十一分法”制历,也因此终在十几个方案中被选中。

唐开元九年,即721年,由于沿用百多年的《麟德历》屡次出现日食预报不准,玄宗诏僧一行撰作了《大衍历》。

此历采用“平气”注历,以“定气”计算太阳视运动;并根据太阳运行冬至最快夏至最慢,发明了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对隋代刘焯的“定气法”已造成的误差作了纠正;其还在“交食”预报中考虑了视差影响等等。“交食”,就是一颗星体挡住另一颗星体而发生“日食”“月食”等现象的统称。

718年,印度的《九执历》由唐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传入中国。几年后,他的儿子瞿昙譔站出来说《大衍历》抄袭《九执历》。实际上,《大衍历》比《九执历》精确很多,而且有很多创新。其真正不足,是刻意附会《易经》象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文数据的精确性。

这里插上几句解释一下“平气”和“定气”。东汉末年之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按月亮运行的平均速度确定“朔望”时刻,被称为“平朔”“平望”。当时的刘洪,已发现月亮运行速度的不平均性,且按此撰制了《乾象历》,这种办法,称为“定朔”“定望”。隋代刘焯在著名的《皇极历》中进一步修正了刘洪的方法,此种计算方法,被称为“定气”法;此前的“平朔”“平望”被称为“平气”法。

(元代观星台遗址)

元代至元十八年,即1281年,郭守敬主持编制的《授时历》颁行。

《授时历》,是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实地观测点,并进行大规模四海观测基础上,经历四年时间编制完成的。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首次在大规模实地观测基础上编撰的历法。

《元书.天文志》详细记载了各观测点的位置及纬度。最南观测点,到达北纬15度的中国南海;最北至北纬65度。观测中,使用了自行制造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取得了大量精准数据,独步世界,遥遥领先。

《授时历》颁行后,使用了三百六十年,直到明末。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将其改为《大统历》继续沿用。

返回头来说汤若望。

汤若望,1591年5月1日生于科隆,耶稣会传教士,1622年到中国传教,1666年8月15日逝于北京。

他不是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作为第一位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比汤若望来华的更重要一些的传教士还有邓玉函、罗雅谷、龙华民等。著名传教士中,南怀仁亦算一个。

汤若望和上述传教士,带来了地球概念、预报“交食”方法、欧几里得几何学以及仪器制造、刻度、望远镜等欧洲新技术。

客观地说,这些传教士最初并不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反而热衷于介绍推广由外带入的错误宇宙理论和岁差理论,因此也并没获得多少“听众”。

(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去世的前一年,即1542年,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但到了1600年,布鲁诺还因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伽利略因为1610年的《星际使者》,1613年的《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甚至直到1632年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还曾两次受到罗马宗教法庭的严酷裁判。

进入中国的这些传教士,自然不会是布鲁诺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崇祯二年,即1629年,徐光启受命召集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传教士编撰《崇祯历书》。当问到欧洲人对宇宙的看法时,这些人吞吞吐吐,最后介绍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第谷体系。第谷宇宙体系,是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一种理论,在某些方面,并不比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宣夜说”先进。

(1,托勒密地心说;2,第谷学说)

直到1650年,与哥白尼同乡的传教士穆尼阁第一次在中国南京秘密地介绍了哥白尼学说。

《崇祯历书》历时五载,于崇祯七年编成。其中,采用了不少欧洲计算方法,全书共46种,137卷。

清初,汤若望因天文和其他知识被任命为清廷“钦天监”。他将《崇祯历书》删减为103卷,先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再次修改,形成《时宪历》,并于顺治二年,即1665年颁行。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汤若望评价极高,说“他很快使中国人深感西方天文学的优越性,被授予高级职务,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改进中国历法”云云。

但中国的古天文学学者大多不这样看。

《时宪历》,被认为是采用“定气”的历法,但显然,其用以排历的“定气”,采用当时西方天文学的数值,在不少方面,并不如刘焯及其之后的“定气”算法更全面和有特色。

近代天文学,建立于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人学说基础之上。18世纪中叶的乾隆时期,哥白尼学说比较全面介绍进了中国。19世纪中叶,魏源、李善兰等全面介绍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理论。

事情的基本逻辑是这样——《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主持在《授时历》基础上编定的;其中采用了一些西方算法;汤若望对其删修了两次;其中并没采用中国农历“定气”等成熟算法;也没采用近代天文学的知识。

大致的原委就是这样。

其他网友回答:

汤若望好像是康熙时期编出的历法吧,好像是明朝就来中国了,咱们的根据月亮周期的农历有的时候德国人恐怕还在吃香蕉呢,怎么就叫是他编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怎么说呢?农历的历史很悠久,但大的朝代都曾修改历法,汤若望确实主导编写了清朝时使用的我国历法,崇祯时开始编但没发布,进入大清才发布,这没有疑问,但现行农历是1929年发布的紫金历,不是汤若望编的那一部。

标签: 汤若望 编著 德国人 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