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司马迁,号称“史界太祖”,所著《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书开山之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却因替李陵败降辩解,惨遭汉武帝宫刑,给他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和无尽的屈辱。

汉武帝为何对一介史官下如此惨重的毒手呢?李陵败降之事为何会激发汉武帝的雷霆之怒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陵败降一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统三万骑兵,攻击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安排李陵为远征大军的粮草官。李陵心有不甘,请命单独成军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由于当时缺少马匹,只派了5000步兵供他调遣。

李陵率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了三十天,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匈奴三万多骑兵将李陵所部层层包围。第一轮交战中,李陵所部击杀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失色,又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一边抵抗一边突围,每次交战,都要斩杀匈奴几千人,但匈奴的人马实在太多,李陵始终无法突围,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就这样相持10多天后,李陵弹尽粮绝,士兵的长戟折断了,盾牌也被砍破了,剩下的士兵人数也不足1000人了。李陵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被匈奴俘获。

李陵原本只是诈降,汉武帝却听说李陵在匈奴帮助单于练兵对付汉军,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诛灭了李陵三族。李陵从此滞留匈奴,终身未归。

李陵败降跟司马迁没有半点关系,为何司马迁被卷入还惨遭宫刑呢?

在李陵兵败时,汉武帝最初以为李陵已经战死,还抚恤厚赏了李陵家人。后来又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震怒。朝堂上,文武百官都责骂李陵,认为李陵丢尽了大汉的脸面,也辱没了李家的名声。汉武帝想重重处罚李陵家人,以泄心头之恨。

针对这件事,汉武帝问司马迁怎么看。这件事情本与司马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司马迁身为史官,确实是一个实话实说的“直男”,他的一番大实话为自己招来了祸端。

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李陵侍母至孝,对士卒讲信义,且主动请缨作战。他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敌人腹地,面对几万敌军,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还杀了那么多敌人,足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按理说,这番话合情合理没毛病。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便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负责处理司马迁案子的人是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杜周严刑拷打司马迁,但司马迁始终不肯屈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申辩:“我作为臣子,作为史官,就不能发表意见,就不能说实话吗?这难道就是我的罪过?

司马迁就这样关了一年。厄运终于来临,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为匈奴练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不仅诛灭了李陵三族,还把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没钱赎命,为了保命被迫接受宫刑。

司马迁罪不至死,汉武帝如此对待司马迁其实另有隐情。

在天汉二年出征匈奴时,卫青霍去病两位战神早已去世。但汉武帝滥用刀兵、杀伐成性似乎还是停不下来,朝廷上下也多有微词,老百姓生计日苦,反战之声也是声浪渐起。汉武帝拿李陵投降这件事情大肆操弄,就是要平息反战之声,拿司马迁当靶子,就是要警示反战之人。

汉武帝无什么会选中司马迁当靶子呢?这跟司马迁一贯反对战争有关系,还跟司马迁鄙视外戚有关系。我们通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卫青霍去病的功绩,也用一定的笔墨叙述了年年征战给天下百姓带来的疾苦。令人奇怪的是,司马迁还把功高盖世的卫青、霍去病列入了《佞幸列传》中,与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等人奸佞小人为伍。值得注意的是,把卫青霍去病和皇帝“男宠”们并列在《佞幸列传》中,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可以看出,司马迁极度地鄙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

这次讨伐匈奴,汉武帝也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为之,挂帅出征的恰恰又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当时,李夫人深得圣眷,汉武帝对她宠爱有加。同时,汉武帝也把李广利当成第二个卫青在培养。所以,汉武帝根本不允许任何人对李广利有微词或毁谤。然而,这次劳师远征却战果不佳,还出了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汉武帝心里是十分窝火的。他需要找到发泄的渠道来平息心中的愤怒,他也需要找到替罪的羔羊来威慑反战的大臣。

于是,汉武帝把目光锁定了司马迁。司马迁符合汉武帝杀鸡骇猴的标准:司马迁官不大,不至于引起朝廷动荡;司马迁人老实,容易钻入自己的圈套;司马迁是反战派,早就是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就是汉武帝单单拿司马迁开刀的原因。

总结:司马迁被判死刑后,作为宦官人家,他本可以交罚金50万钱赎罪免死,可是他拿不出那么多钱。为了未竟的事业和心中的宏愿,他只有被迫接受宫刑而苟活下来。宫刑虽然摧残了他的身体,却也点燃了他的精神和思想的火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领悟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他摆脱了寻死殉节的狭隘,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他把毕生所学所历所感,整理和书写成了文字。于是一部鸿篇巨作《史记》,横空出世,光耀万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李陵事件是导致太史公被受宫刑的的根本原因!

作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不愿意为汉武帝的妻哥李广利将军做军队的后勤工作,自愿带5000步兵直捣黄龙,但结果与他的爷爷一样运气偏差,遇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李陵不愧名将后代,以五千步兵对八万骑兵仍沉着应战,给予了匈奴部队以有力的打击,歼灭匈奴上万人,直到箭尽粮绝,李广利仍不发兵来救援,才再在部下的劝说下,效仿赵破虏先降匈奴再归汉的事实投降了匈奴。

作为史官,司马迁秉公直言,为李陵抱打不平,并痛斥了李广利见死不救的罪行,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人,戎马一生,开疆扩土四十余年;但有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一面,根本听不进谏言!

他认为司马迁是对被株连九族的李陵进行翻案面辩解,一怒之下把司马迁定为“诬罔之罪”, 当时掌管刑狱工作的是见风使舵的酷吏杜周,为讨好汉武帝,判了司马迁为死刑。

“人固然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是不畏惧死亡的,但虑及宏篇巨著《史记》尚没完成,就有了延续生命的想法;力争活下去,以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担当,把《史记》写完“藏之于山,以俟后人”。

对一个普通人来讲,西汉免去死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交钱免死,世代为史官的司马迁交不起高达50万金的赎金,二是自愿接受对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的宫刑。

司马迁选择了接受宫刑,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地活了下来,才有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完整地传于后世!

其他网友回答:

此问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即是汉武帝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的,其实不然。司马迁是汉朝最高法——也就是大理寺审理后定的罪,最初为死刑,宫刑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的,不是汉武帝的命令,只不过这个局面的造成跟汉武帝有着直接关系。理清个中因由,需先搞清武帝为何处置司马迁,再说死刑变成宫刑的事。

处置司马迁的理由有三种说法:一是司马迁写的文章让武帝不爽;二是为李陵做无罪辩护;三是黑李广利。这三者都让武帝愤怒,也都为司马迁的悲剧人生打下伏笔,但却不是其量刑的根本原因。咱们一个个说。

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武帝及其父景帝的评价,武帝看了很不感冒,下令销毁了两篇文字——此两篇只有存目,内容是后人补上去的,从此记了仇埋下祸根。这纯属臆断了,因为武帝盛怒之下并未治司马迁的罪,此后也没找他麻烦,更没将史书全部焚毁——这些他完全可以做到,本不用等到司马迁替李陵辩护时才发作。

武帝对李陵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李陵当初自告奋勇,说不给骑兵有五千步兵就能把匈奴打败,令武帝着实兴奋。李陵兵败后,武帝起初以为他死了,还叫来他母亲和老婆抚慰了一番——抚慰是真心的,看相的发现她们表情并不痛苦是另外一回事。接着传来李陵投降的消息,武帝一下很失落,以至于“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啥心思都没了,说明他对李陵是在乎的——后来武帝还专门派公孙敖去迎救李陵,所以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也不是主因。

黑李广利虽是替李陵辩护的副产品,却至关重要。司马迁慷慨激昂力陈李陵之功,只字未提主帅李广利——武帝宠爱的李夫人的弟弟,武帝却能听出污蔑毁谤的弦外之音,你说重不重要?他认定司马迁替李陵辩护只是表面托辞,怨怼李广利才是真实目的,属于高级黑。

然而这点和替李陵辩护一样,只是司马迁入狱的理由,不是他最后判刑的原因。武帝当时将司马迁交给了大理寺,是按法律程序走的,并没有直接说拖出去斩了或割了。假如此时大理寺判决,司马迁顶大是诬罔之罪,不会太严重,但接下来的一个消息却让事态恶化了:匈奴单于“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这就和司马迁的辩词背道而驰了,司马迁当时信誓旦旦说李陵是诈降,转到隐蔽战线工作了,结果呢,投降了不说,还做了人家的国婿,小日子滋润着呢,哪有半点地下工作的迹象,这明明是欺骗皇上。所以大理寺最后审理结果为:诬上!是欺君的死罪——司马迁在写给任安的书信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自己的罪名肯定记不错的。武帝最后“卒从吏议”,在判决书上签了字。

那么死罪如何又改为宫刑了呢?这说起来也是件痛心的事。汉朝法律在文景之治后较宽松,司马迁其实有很多减刑机会,然而正像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的,“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没钱没朋友没人替说好话只能干瞪眼——悲哀啊。无奈之下,司马迁只好自己申请以宫刑替代死刑——这还得益于景帝时代的一项司法改革:“赦……死罪,欲腐者,许之。”死刑犯可以根据本人意愿改为腐刑(宫刑)。

相对于死刑,司马迁当然更不喜欢宫刑。其所谓“诟莫大于宫刑”,这是肉体和精神的双创伤,还不如一了百了呢。然而司马迁还有未竟的事业——写《史记》,死了没价值,所以最终选择了忍辱偷生。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迁太各色,从他父亲开始就做史官,汉武帝挺烦他,又很无奈。借着他给大舅哥李陵说情这个事,绝了他的后嗣,免得再生出个“太史公”骚扰他。

司马迁的史官职务并不是由汉武帝封的,而是从他父辈司马谈那里世袭的。汉朝史官的世袭制,是为了保证了史官记录历史公平公正,不受执政者干预。在汉朝之前,史官还负责国家的祭祀大典,因此史官在朝廷中地位很高,皇帝也而让他三分。

司马迁父子都非常正直,他们秉笔直书,记录史实,无论帝王是与非,全部记录下来,引起皇帝不满,有时实在气愤不过,出手干预,卫宏《汉书旧仪注》记录:“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司马迁太不给皇帝面子了,逼得皇帝找机会修理他。

公元前99年,李陵带领5000步兵抗击匈奴,面对10倍于已的敌军,多次击败匈奴,最终寡不敌众,选择了投降,给大汉朝丢了面子,让汉武帝大为恼火,群臣都在讨伐李陵,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情。

说起来李陵是司马迁的大舅哥,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司马迁的老婆是李广的外孙女,他们的婚事还是李陵牵的红线。因此司马迁非常了解李陵,认为他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于是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开脱,说李陵带的兵实在太少了,想当年李广利带领数万军兵去贰师城抢宝马,结果被杀的剩下一千人,也没有治罪。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哥,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挑他的毛病,说他在偏心外戚,非常生气。


没想到的是,杅将军公孙敖谎报李陵为匈奴训练兵马,帮助匈奴来反击汉朝。汉武帝大怒,诛杀李陵全族,也乘机将司马迁打入大狱,处以死刑。

在汉朝,如果想免除死刑,有两种方式,一是交50万钱;二是接受腐刑,也就是宫刑,对于一个男人是莫大的侮辱,更不用说司马迁还是朝廷命官。汉武帝知道司马迁的耿直,本意只是严厉惩罚一下,并不想杀掉他,也知道史官不是肥差,他拿不出50万钱,如果想活,只能接受腐刑。司马迁没有儿子,这样就没有了后人世袭他的职位,换个其他史官他就能落得个清静,也许这正是汉武帝的得意算盘。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的时候,曾给司马迁留下遗言,要他一定要将历史编纂成书。史书中记载司马迁只有一个女儿,没有亲生儿子,因此编纂史书只能自己完成。司马迁不得不忍辱负重,选择了以腐刑赎死刑。

后来汉武帝读了《史记》草稿,看到司马迁把他写的非常不堪,特别是说到他穷兵黩武,使百姓生活不得安定时,非常生气,将草稿投入火中付之一炬。


但汉武帝没想到的是,烧掉的只是副本,正本在司马迁女儿手中。《史记 太史公自序》提到“藏之名山”,就是他女儿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里是外孙杨恽的老家。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司马迁死后,《史记》只在民间流传,一直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才将书拿了出来,可喜的是汉宣帝是个开明的皇帝,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毁灭历史,《史记》才流传千古。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汉武帝判决司马迁死刑,他自己选择宫刑以保命。

司马迁成为太监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在于多次和汉武帝对着干。

自古以来,皇帝对于记载自己的历史非常看重。

这主要是皇帝富贵荣华、骄奢淫逸都不成问题,就希望留个好名声。

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可惜司马迁不这么认为。

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汉武帝就很感兴趣,拿去阅读。

谁知道,这一看不得了。在《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没有客观记录历史,而是加上了明显贬损意味的叙述,等于是通过史书在骂自己。

这在当时可非同小可,属于欺君罔上的大罪,可以满门抄斩。

然而,汉武帝大怒以后,鉴于司马迁是个书呆子,倒也没有严惩。他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可见汉武帝对司马迁已经非常不满。


随后,司马迁因李陵战败投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应该株连李陵的家属。

他认为李陵是在敌众我寡,又没有援军情况下,被迫投降。他认为李陵5000兵马对付3万匈奴骑兵,打成这样也算不错了。司马迁甚至认为,李陵同他爷爷李广一样是假投降,等待时机逃回中原。

此时的司马迁已经46岁,不是小孩子了,这样说话不是偶然的。

尤其稍后发现李陵娶了匈奴老婆,还教授匈奴军队的汉朝战法,汉武帝大怒,也证明李陵是投敌了(后来发现是误传)。

由此,司马迁的说法被证明是荒谬的。

其实,司马迁同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此次说法也并非完全的仗义执言。

司马迁其实是在攻击战役总指挥李广利,说他指挥不善,李陵才会投降。

然而,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又是汉武帝钦点的人。

司马迁表面上抬高李陵,其实就是在骂李广利,就等于变相打汉武帝的脸,又是摸老虎屁股。

汉武帝此时内心是狂怒的,因为李陵此次是主动请战。

因马匹不足,汉武帝希望他等一等,李陵却自告奋勇用5000步兵参战,结果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倒是在汉武帝预料之中,然而他没想到李陵会苟且偷生。

当年的法律比较严酷,株连家属是常态。尤其对于丢下家属投敌的人,古人通过杀死他的家属以恐吓别的尾随叛变者。

汉武帝开始没有动李陵的家属,直到发现李陵用汉朝战法训练匈奴人,认为他背叛了国家,必须严惩。

当年李陵的爷爷李广被俘以后,虽然逃回来,也因为战败被俘判处斩首。

汉代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出钱就可以免于一死。。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处以腐刑(阉割)也可以活命。

司马迁因没钱又借不到,最终选择被阉割以苟且偷生。

虽然司马迁自己辩解被阉割,是为了留条性命写书。

其实,能写书的人众多,你死了还会有别人。

说来说去,司马迁不愿意死,宁可选择以一个太监的身份活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归根结底还是穷惹的祸啊!在汉武帝时期,各种刑罚都是能用钱赎罪的,司马迁因为没钱,才接受了对男人来说最大的屈辱:宫刑!



大将李广利出师和匈奴作战,李广的孙子李陵带着5000人马押送粮草,结果李广利没有及时救援,李陵在和匈奴血战杀了对方10000多人后,被俘无奈投降。

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大怒之下询问群臣,征求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众人众口一词所李陵罪无可赦,司马迁是正直的太史令,直来直去的回答皇帝: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整个家族对汉朝都十分忠心,更何况他平时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又和匈奴血战到底才不得不投降,他心中肯定还想着汉朝和陛下,投降也是假投降,将来肯定能再为陛下建功立业!

汉武帝听着司马迁话里话外为李陵开脱,还影射李广利没有尽到救援的义务,李广利可是汉武帝的大舅哥啊(钩弋夫人的哥哥),岂能任凭司马迁污蔑!当即汉武帝就把司马迁下了大狱!

当时有名的酷吏杜周,对司马迁用尽了各种刑具,让他承认和李陵有勾结,司马迁都挺住了!

不过,这个时候外界传言,李陵带着匈奴的军队攻打汉军。汉武帝刚愎自用,根本就不调查清楚,把李陵的家人全都杀了,司马迁也受到牵连,被判了死刑。

汉朝的时候,死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豁免,一是用钱来赎罪免死,只要交50万钱就能买命,二则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家历代以来都是史官,根本没什么实权,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积蓄,50万钱对于司马迁家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

其实司马迁作为有骨气的文人,是宁可死也不会接受屈辱的宫刑的。不过他还有事业没完成,那就是《史记》。

记录历史,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不仅是他的心愿,更是他父亲的遗愿。如果接受死刑,司马迁多少年的勤学苦读、年轻时的万里游历、父亲的殷切叮嘱都将化为泡影!

无奈之下的司马迁,接受了宫刑的屈辱,也成就了伟大的《史记》。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其他网友回答:

太史公司马迁一生本可以如诗仙李白一般,过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但是,两件憾事的发生最终改变了他的理想,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是其父司马谈之死,另一个就是被处以宫刑。

一、司马迁的前半生

司马迁出生一个小康之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于父亲司马谈酷爱历史,后来又做了太史令,所以司马迁从小读得最多的也是《左传》、《国语》之类的史书。二十岁起,司马迁开始了他的游历天下的生活,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尤其是那些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更是吸引他的注意。每到一处,他都要跟当地的老人聊一聊那过去的事情,诸如楚汉战争之地、刘邦的故乡丰邑、韩信之淮阴、屈原贾谊之汨罗江等等等等,他后来《史记》中的很多小素材都来源此。但与此同时,游历也花费掉了家中大量的积蓄,这也为他后来遭遇宫刑埋下了伏笔。

数年之后,听从父亲司马谈的教导,司马迁开始入仕为官,拜郎中之职,属于汉武帝身边的侍从官。在此期间,他曾随武帝巡幸天下,也曾被委派去西南巴、蜀、邛、莋等西南诸地办事。这些经常在外面跑的日子也是司马迁非常乐于做的,大概也是他一生之中最为开心的时刻。

二、人生变故

公元前110年,噩耗传来,司马谈病重。

待到司马迁再见到父亲的时候,父亲已经病入膏肓了。临死前,司马谈对儿子说道:“我司马氏的祖先乃是周朝的史官,只是后来衰落了。我希望我死之后,你能接替我的工作继续担任太史,以继承祖先的事业。孔子所著《春秋》至今中断的历史也有四百余年了,我作为太史,未能完成这段历史的记述深感遗憾,所以我希望你能常记于心,完成父亲未完之事。”

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从此以后,他的人生便只剩下了两件大事——做太史和编纂《史记》。这后来也成为了他接受宫刑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李陵之祸

公元前100年,新即位的匈奴且鞮侯单于唯恐大汉突袭,不但将之前扣留的汉使都归还了大汉,还特意遣使来汉朝贡。为表诚意,汉武帝派苏武带着大汉使节团带着厚礼去匈奴馈赠且鞮侯单于,结果却发生了意外,导致苏武等人全都被扣留在了匈奴。

愤怒的汉武帝于次年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并安排名将李广之孙李陵负责护送辎重工作。李陵一心想上战场报效国家,不愿做后勤工作,于是自请率五千步弓手直捣匈奴王庭。不料,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遭遇匈奴单于三万多骑兵主力,李陵五千兵当即被包围了。尽管李陵的手下个个骁勇善战,但却久久等不来援军,反而匈奴人越聚越多。匈奴单于最后调动了近八万人,李陵部队虽几经突围,且战且走,却始终逃不出匈奴人的包围圈。最终,李陵军在杀敌万余人之后,几乎全军覆没,李陵也被迫投降了匈奴。

听闻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汉武帝勃然大怒,满朝文武也都一同附和痛骂李陵之过。唯有司马迁,在听到武帝问自己之时,答道:“李陵一直心怀报国之心,虽只有五千步弓手,却杀敌万余。我看他也并非真心降敌,只是迫不得已罢了,他如能活下来会找机会回归大汉的。”汉武帝听完,倒也宽心了不少。却不曾想,没过多久就传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这下武帝的火再也压不住了,当即下令将李陵族灭,而司马迁也因为替李陵说话被定了一个”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实际上,为匈奴练兵的是更早投降匈奴的汉将李绪,而非李陵。经此一事,李陵彻底降了匈奴,终生未归大汉。

四、司马迁为什么选择宫刑?

前面我们说了,按律定罪的话,司马迁犯的是死罪,那为什么后来变成宫刑了呢?

宫刑,又称腐刑,是中国古代五种肉刑(黥、劓、刖、宫、大辟)之中仅次于大辟(死刑)的一种。依照汉朝当时的法律,死刑是可以有两种减免办法的:一是拿五十万钱来赎罪,二就是接受宫刑。

如果不是当时《史记》尚未完成,司马迁很可能会选择引刀成一快的。但是没办法,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只能选择活着。当然,他也可以选择拿钱赎罪,当初飞将军李广犯罪就是拿钱出来抵罪的,可问题是司马迁手里并没有那么多钱。正如前文所说,司马迁游历天下花费也是非常大的,再上他平时为了收集资料完成《史记》,能留下来的钱更是寥寥无几,这时,他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钱。

所以,为了活下来,他只能接受宫刑。

受了刑以后,司马迁又被武帝召入宫中,做了中书令,负责协助武帝处理政务,位高权重。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武帝心中有愧,对司马迁的一种补偿。

不过,从始至终,司马迁都没有给武帝看全本的《史记》,后来更是委托女婿杨敞(司马英之夫)藏在了华阴老家。直到司马迁死后多年才由他的外孙杨恽将《史记》献给汉宣帝,流传至今,成为了二十四史之首。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中国文化史上上演最丑恶的一幕事件: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刘彻给阉了(正规说法是处以宫刑)

发生这起罕见、无耻、恶毒、阴损和卑鄙的事件,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的李陵辩解几句惹怒了汉武帝,还另有原因呢?

01.“沮贰师”和“诬上”两个罪名的始末

汉武帝给司马迁定的罪名是“沮贰师”和“诬上”。具体情况是:

李陵率领的5000战士不过的一个偏师,并非主力,主力是贰师将军,武帝新近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李广利。在大汉的战争史上,李广利一直占据了长败将军称号,为了争得战功,三次主动申请攻打匈奴,结果都是失败而归。

靠裙带关系当上的将军,真正体现了“才不配位”,但是国家是汉武帝的,他就是让一头猪当将军,也是可以的,大不了死点人。

李广利的战败、李陵的投降,使得汉武帝颜面扫地,震怒之下,心情非常糟糕。

除了耿直的司马迁,整个朝堂大臣们开始落井下石,落李广利的井他们是不敢地,这是皇帝的大舅子。于是,大家把所有的炮火对准李陵,整个战败都是李陵的错了。

唯有司马迁客观地禀告汉武帝,他说,李陵的5000人杀掉了匈奴万余人,已是超出了战斗能力了。李陵在浴血奋战、最后就剩下了十几个战士的情况下,投降,算是尽力了。司马迁猜测李陵的投降只是在等待机会(事实证明司马迁的判断是正确的,被俘虏的李陵受到匈奴的优待,匈奴的单于要把公主嫁给他,被李陵拒绝,他时刻不忘痴痴等待汉武帝接他回去)。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文人针砭时事(至少在汉武帝看来是这样的),是在渲染李陵大战的功劳,是在怀疑李广利这个天子的大舅子的笨蠢。更深层次的是在怀疑汉武帝的部署和任命有问题,换句话说,为什么失败,根源在于汉武帝。

在汉武帝看来,这个司马迁活腻歪了,这是质疑他的雄才大略,是轻视自己,从

从“沮贰师”到“诬上”,汉武帝推算出司马迁的真实意图了。

02.为什么仅是阉割呢?

那么,有人有疑问了,为什么这样与老板对着干,不是被杀呢?

实际上,在西汉,判死刑的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免死的:

第一:拥有先皇颁发的“丹书铁券”。司马迁家非重臣老将,这条PASS。

第二:可以交钱50万。太史公这岗位非油水足的岗位,靠薪酬肯定交不起那么多钱。那时确实部分官员想凑钱救他,但也不敢,说不定一起被坏脾气的汉武帝给干掉了。这条PASS。

第三:可以宫刑代死。这对于一个文人绝对是一个摧残(“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但是还有父亲交代的任务(“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未完成。选择三。其实,汉武帝不愿意在历史上落下个杀了史官的骂名,双方最终选择了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这件事了。

这就是选择阉割,而不是直接杀掉或者其他处理方式的原因了。

03.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分析到了,我们了解了李陵案实际上发生此事的导火索,那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分析如下:

第一:性格使然。

性格决定成败。汉武帝这个皇帝,爱慕虚荣爱面子、噬杀、好大喜功、心理扭曲。李广利失败、李陵投敌对他就是一种耻辱,打他的脸。而司马迁沉浸在历史故纸堆中,想当然认为自己可以说公道话,以为不会被处理的,是一个不计后果做事的主。两个人此等性格碰撞到一起,也算是火星撞地球,不出事才怪。

第二:环境使然。

李陵案发生的前后,多年的战争已造成内忧外患。内: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来势凶猛;外:匈奴从来都是打不死的小强,动辄骚扰边界。面对这样的局势,汉武帝心情能好到哪里去,此刻有人质疑他,属于撞枪口的自杀行为。

第三:地位使然

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汉武帝作为大汉帝国一把手,地位至高无上,应与司马迁没有冲突吧。

其实,对于很多身居高位的人,越在意很多东西,比如汉武帝是以文人自居的,“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句是写给李夫人的,也算是有点文采的。

文人之间都有点小毛病,相互看不上,这次找到了把柄,肯定不会放过这位自诩文采不凡的文坛领袖司马迁。

恶趣也好、嫉妒也好,把根留下,才是正理。

第四:旧仇使然。

汉武帝与司马迁之间一直相处的不太愉快,司马迁认死理,动不动就说汉武帝这个做的不好、那个不应该做。一般情况下,皇帝都在忍忍忍,这次终于不想忍了,把这些旧仇和李陵案的新恨合并处理。

我们在故纸堆中整理这段故事,臆想那段历史。有一个想法,假如司马迁没有被阉割,会有千古绝唱《史记》吗?历史该往哪一个方向去发展?

可惜,历史不能假如,我们都在这条长河中,被挟裹前进,无论对错。

我是“古今历史研习社”研习君,业余历史爱好者,期待与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如你喜欢这篇问答,欢迎点赞、留言、关注,这都是我继续下去的坚强的后盾和动力。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中书令,狱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被鲁迅称赞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汉书》和《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及史学家的研究,综合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1.李陵投降事件。因李陵与匈奴决战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于匈妇,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讲公道话,激怒了汉武帝,随即将司马迁关进监狱受刑;2.司马迁是一位正直之官,他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宁愿死于宫刑或腐刑,也不苟且偷生。汉武帝认为讽刺了他,迫使汉武帝对司马迁处以宫刑;

3.汉武帝的“巫蛊”对司马迁处于宫刑也有一定的影响,汉武帝对大部分文武官员使用“巫蛊”时也是这一段时期;4.宫刑本可以用“钱”赎回,可是司马迁没有钱,加之司马迁一身正气,为了完成撰写《史记》,宁愿忍受残忍的宫刑。

总之,汉武帝对司马迁使用“宫刑”,既说明了封建帝王的残酷无情,又揭示了司马迁的钢骨正气。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费尽一生心血编纂而成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却被汉武帝处以严厉的处罚——宫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事情出在汉代大将李陵身上。

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负责押运辎重。李陵带领几千人孤军深入,在战斗中被匈奴俘虏。当时信息不通,朝廷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愤怒,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如何处理李陵。司马迁与李陵关系不错,于是便替他收了几句好话,结果被皇帝关进大牢。后传言李陵带领匈奴部队攻打大汉,汉武帝大怒,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又将司马迁判处死刑。

汉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判处死刑有两个方法可以免死,一是拿50万钱赎罪;二是接受腐刑。所谓腐刑就是人们常说的宫刑,即割掉男性的生殖器,是中国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仅次于砍头。

司马迁家中贫寒,拿不出50万钱免罪,只好接受了宫刑,这就是此事的来龙去脉。

标签: 宫刑 司马迁 汉武帝 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