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熟悉诗词的朋友不知道是否发现了一件事:很多诗词中都把楼兰视为敌人,以致于频频出现斩楼兰、破楼兰等字眼。比较知名的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甚至到了近代革命战争岁月中还诞生了陈毅元帅的“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大家是不是不禁要问:楼兰和中原王朝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什么频频被视为敌人?故事还得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说起。

楼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尤其是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后西域就成为汉与匈奴竞争的角斗场,西域小国被迫在双方之间选边站队。楼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正好处于汉与西域诸国往来的要冲之地,距离汉朝和匈奴都不算远。在两强夹缝之中求生存的楼兰一直采取脚踩两只船的外交策略:楼兰王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送到匈奴和汉朝做人质。汉和匈奴都对楼兰这种一仆两主的反复无常的行为甚为不满,却又苦无良策——因为任何一方迫使楼兰单独臣服于己都会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弹。

楼兰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小心翼翼地维持同汉朝和匈奴的均衡外交,然而就像其他所有试图利用强国之间的均势来为自己牟利的小国一样的是楼兰的行为注定会使自己成为汉匈争锋的竞技场:每次楼兰国王去世,新君继位之时都会重复上演汉匈质子争夺大战——汉与匈奴都希望扶植在本国做人质的楼兰王子登上王位。然而汉朝几乎在每次交锋中都落于下风——尤其是公元前92年那场楼兰王位争夺战最具讽刺意味:这次汉朝方面的楼兰质子因触犯汉朝法律而被处以宫刑,汉朝不好让一个太监登上楼兰王位,于是精心编造了一套谎言“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在后来又一次的王位争夺战中汉朝方面又把质子送晚了,匈奴人抓住机会捷足先登。自从亲匈奴的王子继位后楼兰的外交政策就全面倒向匈奴,对汉朝则越发无礼起来。

正当楼兰对汉朝日益表露出不恭顺的态度之时另一个西域小国——龟兹更是公然截杀了汉使赖丹。于是汉昭帝派出一位名叫傅介子的使臣带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两国。傅介子到了楼兰,责备楼兰王说:“大部队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怂恿匈奴,匈奴使者经过这里到各国,为什么不报告?”楼兰王表示服罪,说:“匈奴使者刚刚过去,应当是到乌孙,中途经过龟兹。”傅介子到了龟兹,又责备龟兹王,龟兹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人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正在这里。”傅介子乘机率领所带的汉军一起斩杀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况上奏,汉昭帝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为平乐监。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当时实际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建议取龟兹王首级以威慑西域诸国的计划,但霍光认为龟兹较之楼兰路远,如果一定要实践这个计划的话,那么楼兰比龟兹更合适。于是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外国。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看起来不愿亲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装离开,到达楼兰的西部边界后,傅介子指使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有黄金锦绣巡回赐给各国,大王如果不来受赐,我就要离开到西面的国家去了。”当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来把情况报告给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饮酒,并拿出财物给他看。楼兰王只看见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财物,却没注意到傅介子身旁的汉朝护卫强壮得足以要了自己的命。他毫无顾忌地与傅介子开怀畅饮,傅介子趁机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来私下报告大王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两人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楼兰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贵族及左右官员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谕他们说“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把你们的国家消灭了!”

在傅介子的灭国威胁下楼兰贵族只得接受汉朝方面晚到的质子成为自己的新国王。傅介子这次千里奔袭的斩首行动随即受到汉帝国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在汉朝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在汉朝的扶植下登上了王位,汉朝还给楼兰改了一个名字“鄯善”。这次斩首行动令汉帝国的声威响彻西域大地。

其他网友回答: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荡气回肠,让人们感叹大唐雄风震慑西域的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唐人的豪迈与自信。

楼兰,一个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边境小国,有何本领能让大诗人王昌龄如此看重,并且把攻破楼兰来比喻为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夹缝中生存的楼兰古国

楼兰国,是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域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秦朝之前,由于诸侯纷争,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原地带,致使西域的历史很少有人过问,当时的人们甚至都不知道秦国以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直到汉朝统一了天下,由于汉初常年与匈奴作战,从俘虏的匈奴人口中才得知了西域原来有大月氏、乌孙、楼兰、大宛等国家,并且根据匈奴人的描述,汉朝人甚至都觉得有些恐怖,原来西域国家的这些人都有着黄发白肤,简直炸裂了汉朝的“三观”。

要不是匈奴的咄咄逼人,也不会有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没有汉武帝自然也就不会有张骞出使西域,更不会有后来有关西域的一切史料。

当年汉武帝为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对付匈奴,他通过往返于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处得知,在西域有一个大月氏国,这个大月氏国本也是强国,只不过中了匈奴的诡计,国王被匈奴人残忍杀害。

并且把头颅割下来做成了酒器,大月氏经此劫难,不得不选择西迁,以避免匈奴的打击。汉武帝认为如果能说服大月氏从西线加攻匈奴,自己的压力不但可以变小,而且能趁匈奴两线作战彻底解除60年来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

在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楼兰古国第一次和中国发生了关联。原来楼兰早就变成了匈奴的附属国,国王不但对汉使恶语相向,而且还派兵袭击汉使的队伍,这让汉武帝大为恼火。

果然,天子一发怒,楼兰只有等着血流成河的下场,只不过楼兰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知道自己与大汉相比不过是蚂蚁比之于大象,等汉军一到,国王就开城投降了。

并且把王子送到长安充当人质。然而,此时的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依然很强,可以说,汉朝和匈奴哪一个都是小小的楼兰得罪不起的,楼兰不但向汉朝称臣,还同时跪在匈奴人的脚下。

小国的外交自古就是如此,只能在夹缝中取得一丝生存空间。

“虽远必诛”不止是有陈汤

之所以如今有很多人崇拜汉宣帝,不止是他是一个来自于“监狱”的没落皇子,深知民间百姓疾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汉王朝又一次带向了鼎峰。

如果说汉武帝彻底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汉宣帝则是将匈奴隐患彻底消除的关键人物。在他做皇帝时期,陈汤“假传圣旨”胁迫甘延寿出兵剿灭了一直对抗汉王朝的郅支单于,并且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言。

无独有偶,在宣帝的上任昭帝时期,楼兰国就提前感受到了这句话不仅仅是汉王朝的说说而已。由于匈奴势力在西域的复苏,楼兰国再一次倒向了匈奴,又干起了劫掠汉使的勾当,这一次汉王朝没有再给他留一丝情面。

于是,昭帝派傅介子手持天子诏书出使楼兰,楼兰国王自恃有匈奴撑腰,对汉使相当傲慢。傅介子没有当面发作。到酒过三巡以后,他悄悄的接近楼兰王,并宣称皇帝有财物赏赐给他,楼兰王信以为真,就和傅介子来到后帐。

可没想到的是,傅介子随即掏出一把匕首,直接捅向了楼兰王的心脏,然后提着楼兰王的脑袋出来,大声说到:

“汉军已在城外,楼兰王杀害汉使,罪不容诛,如有反抗者,汉军一到必定玉石俱焚”!

楼兰的大臣哪里见过此等阵势,纷纷表示愿意投降汉朝。

而傅介子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到长安,霍光重重的赏赐了他,并且派兵占领了楼兰,把楼兰改名为鄯善,楼兰从此彻底纳入到了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中。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从西汉一直到西晋,不管是中原战乱也好和平也罢,楼兰国经过上次的教训再也不敢与中原王朝叫板,而真正让楼兰彻底脱离中原王朝是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

由于晋武帝选择接班人的失败,白痴皇帝司马衷就如同一个怀揣巨款的娃娃在闹市中行走一样,谁都会起抢夺之心。

先是有八王之乱彻底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然后五胡乱华让汉人丢掉了北方大好河山,楼兰国也彻底与中原王朝失去了联系。

直到后来北魏派兵攻灭了楼兰,这个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存在了600年之久的古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有人说是因为楼兰人长期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寻找水资源,原来的都城就荒废了。也有人说楼兰国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致使楼兰人口大面积死亡,侥幸生存者也被迫迁徙,后来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

不管怎么说,楼兰古国的消失在史学界仍然是莫衷一是,也只能期待日后科技的发展能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楼兰古国吧。

其他网友回答:

经常阅读我答文的好友,可能会感觉到,我在做答文的时候,会经常提及“意象”这两个字,并且会利用可用的机会,解释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带偏了。读书的时候,老师解释诗词时会说:“这个词的意思是……。”长大后,电视上的教授也是这样说。其实,意象和词汇是有区别的。

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好友,一定要记下这句话:组成诗句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汇。

就以题目中的“楼兰”为例,假如将其作为词汇来解释,那其就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西域国名, 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



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可解释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诗词中,“楼兰”也是一个源于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是说楼兰古国在汉代时,位于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 使,阻通道。 元凤四年, 汉遣傅介子斩其王 安归 ,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诗词中,刺楼兰,斩楼兰,破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等关键词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为杀敌立功的意象(事典)。而并非与“楼兰”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孟郊《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唐.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楼兰”此一意象,在诗词中很常见,诗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补充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世人对楼兰的了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风沙中的楼兰古城;殊不知,楼兰的神秘远不止此。真实的楼兰古国,极有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楼兰,这个神秘的西域国度,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里,是在公元前2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给汉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这一年,匈奴人嚣张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国,并向大汉耀武扬威。从此以后,楼兰等西域列国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

然而,东方人对于楼兰的了解,终究只是两个汉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楼兰半个世纪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彼时,西域已经完全处于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汉欲对匈奴用兵,两国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下。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拉来了盟友,还给东方带来了楼兰的最初印象: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的位置,即为蒲昌海,距离玉门关有三百里远。

楼兰地处西域之最东方,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来往商客不绝,楼兰也正是在这种东西方商贸中,逐渐富裕起来了。

[图为李柏文书,前梁时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发现于楼兰]

当年的楼兰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加坡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楼兰城里发现的一片木简上,甚至记载:“今为住人买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来,楼兰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关隘,难怪汉朝对它心心念念了。

《汉书·西域传》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楼兰的故事。

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

这则故事讲的是傅介子率领几个人,孤军深入楼兰王宫,刺杀楼兰王。楼兰王死后,傅介子立下20个士兵,控制了楼兰的局势;而傅介子则带着楼兰王的脑袋,回到长安复命,并将楼兰王的脑袋挂在城门,宣告对楼兰的主权。

这次斩首行动,彻底改变了楼兰过的命运。从此以后,楼兰成了传说,在之后的历史上,楼兰迁都鄯善,并将其国名改为鄯善。

这个鄯善,正是大唐诗人王昌龄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

不管是这个迁都后的鄯善,还是历史上真实的楼兰,都在诗人写这首诗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黄沙里。

楼兰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神秘之处。

1979年12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楼兰故地孔雀河畔发现了“太阳墓地”。在“太阳墓地”古墓群,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与之前在楼兰的其他考古发现相比,太阳墓地并没有汉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铜镜、丝绸等等;只有一些毛、毡、毯、木器、骨器等文物。这里的发现,与之前的楼兰文明截然不同。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年代进行鉴定,发现所有的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在太阳墓地发现的遗憾,皆是金发碧眼高鼻梁,俨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样!与后世看到的楼兰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然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对于太阳墓地的一切发现,都只能去进行推测。所有的疑问,都没有确切答案。

即便是后世我们熟知的楼兰,也有诸多疑问等待去考证。比如说楼兰地处西域东缘,为何会用佉卢文?要知道,佉卢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还是非常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早一点揭开楼兰的秘密。

其他网友回答:

电视剧魂断楼兰讲述了在古城楼兰发生的诡异故事,给遥远的楼兰古国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楼兰古国的突然神秘消失也一直是现代很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探寻的课题之一,所以楼兰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我本人作为一个石痴,对楼兰也深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楼兰古国多产精美玉石。最有名的就是楼兰古玉,楼兰古玉象征着纯洁之石,颜色为白色,有玻璃光泽,神似新疆白玉,但价格比新疆白玉贵的多,纯洁温润,色如凝脂,油脂光泽,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水灵通透。

楼兰古玉有自然吸水锁水保湿的功能,长期与人接触,表现为易吸收人体的汗渍油脂,而古玉的有益成分,则被人体吸收。因而楼兰古玉与人体接触越久,越有油质感,而人的皮肤越光滑细腻,早在两河流域文明兴盛时期,各国王公贵族都使用楼兰古玉来解暑,保健,养生。

令大家痴迷不已的原因恐怕还因为楼兰有3800年不腐的沙漠女尸,特别神奇的是这个沙漠古尸身上的虱子,竟然和她一起相伴了3800年,这仍旧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谜之一。再就是保存有2000多年的辛追夫人干尸之谜,巨大的石球石人之谜,古岩画之谜,神秘的探险者死亡之谜,大耳朵之谜,太阳墓葬之谜,这些都有赖于以后科学的发展,相信终会为人们揭开其中的团团迷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却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挟去斩楼兰。王昌龄,李白,辛弃疾都写有关于楼兰的诗词,那么楼兰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所在?令这么多的诗人为之神魂颠倒?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西南通且未,精绝,北至哈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成为汉代兵家必争之地。

楼兰的地理位置乃是交通要道,要到西方去,必然要经过此地,要控制塔里木的政治军事局势,经济贸易,皇帝就应当把楼兰握在手中,然而,汉王朝的死对头,匈奴人也是这么想的,从汉朝开始就和匈奴在楼兰一带展开拉锯战,最后汉朝占领楼兰,把军队派过去,将楼兰古城变成屯戎军区,而楼兰迁都到罗布淖尔荒原南边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新都城改名为鄯善。

因此后来楼兰就成为了一个战略要地的代名词,直到近代楼兰又变成了一个有着异域风情而又神秘的代名词。刀郎为他的徒弟云朵谱曲写的《我的楼兰》这首歌,将已经衰落的楼兰古国比喻为一位沉睡沙漠的绝世美人,表达了作者对古楼兰衰落的惋惜与心痛。最后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我闻着芳香跋涉着无限远,

只为看清你的容颜,

谁与美人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

谁与美人共枕夕阳长醉两千年?

从未说出我是你的尘埃,

但你却是我的楼兰。

古楼兰就这样成为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着迷而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是惠子,问题回答到这,希望您能满意,也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古楼兰神秘的面纱会为我们一步一步揭开。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慷慨壮丽,尤其是后一句,已传为了千古佳句,除此之外,古代诗词也常有写到楼兰一词,诸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等等,那么诗词里常出现的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古代诗词人又喜欢说斩楼兰、破楼兰呢?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始于《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书·西域传》中有详细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早在两千年前,楼兰古国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与敦煌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且又是处于当时大汉与匈奴之间的中介国家,地理位置扼要,汉武帝初通西域之时,常有派遣往来使者,结果楼兰常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劫掠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公元前108),西汉派兵攻打楼兰,俘获了楼兰王并使楼兰称臣,后来匈奴又进攻楼兰,楼兰王又赶紧派了两位王子各自去匈奴和汉朝做质子,向两方称臣,而后去往匈奴的王子成了楼兰王,所以较为亲近匈奴,成了汉朝的心腹大患,说白了,也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汉朝派遣傅介子去往楼兰,成功刺杀了楼兰王安归,后来立了降汉的那名质子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

关于楼兰古国文明的消失,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再加之文人墨客的渲染,就变得富有神秘色彩起来,有人说是北魏将其灭国,也有人说是因为气候变化,随着生活环境变得恶劣,楼兰人民选择了迁徙,也有人说楼兰文明是一夜之间神秘的消失的,众说纷纭。

楼兰古城遗迹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最早发现楼兰古城遗迹的是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他的探险队在罗布荒原穿越一处沙漠时意外发现了木雕残片,经过挖掘后,最终发现了这座楼兰古城。楼兰古城的发现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只是可惜在二十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国外的考察团掠走了,令人惋惜愤慨。

楼兰是个已经消失的文明古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吸引着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由于其在古代地理位置扼要,且反复无常,所以古代的诗人常在诗词中说“破楼兰”、“斩楼兰”之类的词,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希冀边关将士能够凯旋而归的情感。不知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2>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赫赫有名的西域小国,曾经繁荣一时,然而在公元400年前后却突然无端消失,在沙海中沉睡达千年之久,直到1900年的一次偶然,楼兰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楼兰,应该是从大诗人王昌龄《从军行》而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又给中国带来什么边患?为何历朝历代屡次要攻打它呢?



楼兰一词,最早见诸史册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楼兰是新疆沙漠中的一个小国,在罗布泊的西北角。说它是个国家,其实更像一个部落。这个国家人口只有一万多人,形成的有效兵力不过两千多人。

这种小国若想生存下去,必须依附大国庇护。楼兰就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左右摇摆,像墙头草一般,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倒。

后来楼兰首鼠两端,甘当匈奴小弟,经常滋扰往来商队,租塞了丝绸之路畅通。



于是,汉朝派出了大名鼎鼎的赵破奴,带兵一万攻打楼兰,势如破竹,直接就把楼兰王逮住了。

但是西域毕竟偏远之地,汉朝不易管理,于是采用攻心为上以夷制夷策略,在楼兰王表示臣服之后,就把他放了回去。

这时候,匈奴不愿意了,频频向楼兰军事施压。楼兰迫于威势,派遣两位王子分别给汉朝和匈奴当作人质。

后来,楼兰王死了。匈奴抢先扶持了在匈奴为质的王子当了楼兰王,这样楼兰就沦为匈奴的帮凶,经常帮着匈奴为非作歹,滋扰汉朝边境,甚至还截杀汉朝使臣。



汉朝极为恼火,令大将军霍光攻打楼兰。但西域太遥远,霍光恐劳师远征,粮草不济。于是,他决定兵出奇招,派出傅介子前往刺杀楼兰王。

傅介子虽然浑身是胆,而且武力过人,但凭一己之力,只身前往楼兰,刺杀重重把守的楼兰国王谈何容易。

傅介子首先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楼兰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尉屠耆。尉屠耆觊觎楼兰王位已久,而且他一直与汉朝暗中往来。傅介子就与尉屠耆定下秘计,准备搞个鸿门宴,趁席间杀之。



尉屠耆一切安排停当,担心楼兰王不来赴宴,傅介子就以汉朝名义下书,宣称汉朝有赏赐。楼兰王果然不备,带着亲随前来赴宴。

席间双方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不久,楼兰王喝大了,头晕目眩。傅介子大喝一声,“刀斧手何在!”这时,埋伏四周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将楼兰王四周亲随砍翻数人,余者四散奔逃。

楼兰王大惊失色,酒醒了一半,恰待夺路而出。突然间,傅介子抢上前去,数刀杀了楼兰王。



傅介子手提楼兰王首级,大步走到宫门口,大喝道:“楼兰王倒行逆施,荼毒百姓,我已杀之。我大汉拥立新君尉屠耆,不服者杀无赦。我大汉浩浩大军不久便到,如果你们轻举妄动,便顷刻灭国。”

果然,众人不敢妄动。尉屠耆成了新的楼兰王,汉朝还赏赐给他一个宫女。尉屠耆为表示诚意,恳请汉朝派兵入驻,汉朝就派了一个司马和四十位士兵,留在楼兰屯田驻守了。

后来,由于地质变化,罗布泊湖南移,楼兰处于极度缺水状态,于是楼兰国就将国都迁到了南部扞泥城,并更名为鄯善国。

不久,驻守楼兰的汉朝士兵回到了中原。楼兰城彻底废弃,不久便被流沙覆盖,永眠地下。



公元645年,唐玄奘途经此地 ,但见楼兰繁华不在,只剩下黄沙掩盖下的断瓦残桓。

鄯善国历经四百多年后,最终被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吞灭,鄯善国灭亡,国人或归化北魏,或流入匈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恍然之间,千年已过。

1900年,一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新疆探险,说是探险队,不如说是盗墓团伙。这伙人途中遗失洛阳铲,助手原路返回寻找时,意外的发现了楼兰遗址。

楼兰古城,终于重现天日。第二年,斯文赫定卷土重来,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物。



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久,各国探宝队争先前来盗宝。其中就有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迁顿、日本人桔瑞。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有不少探险爱好者前往楼兰探险。

1979年1月,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

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前往楼兰途中,因迷路脱水而亡。



因为神秘和危险,楼兰仍是探险爱好者的圣地。

其他网友回答: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近日有网友提问:古诗为什么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为什么跟楼兰有这么大仇、这么大恨?

1、楼兰充当匈奴耳目击杀汉使

据载,楼兰东距阳关1600里,距长安6100里。国家的人口不多,有14100多人,军队2912人。虽然军队人数不多,但战力强悍,首领能争善战。楼兰位于现在的罗布泊,是千年古国。

《汉书》称,楼兰所处位置多沙、耕地少,人们逐水草而居,只能到附近的国家耕种。境内产玉石,多芦苇和胡桐、白草等。

汉武帝时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一年能派出十余批人。楼兰地处汉朝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上,无力承担接待汉朝使者的任务,“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就攻打劫掠了汉使王恢等人,又数次充当匈奴耳目,让匈奴击杀汉使。

2、楼兰在汉朝、匈奴间踩钢丝

在出使西域汉使的建议下,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兵攻打楼兰,王恢因为之前多数被楼兰截杀也参与了战斗。史载,王恢率轻骑兵700人就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只好归降,向汉朝纳贡。

匈奴失去楼兰这个帮手后,就发兵攻打。无奈下,楼兰王派出一个儿子到匈奴当人质,派出另一个儿子到汉朝当人质。

夹在汉匈之间的楼兰,只能用这种方法自保,在两大军事势力之间踩钢丝,以求左右逢源。自古以来这都是弱国、小国的不二法门。当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这种方法可保楼兰长久生存,但它遇到了汉朝,遇到了不灭匈奴不罢休的汉武帝。

3、楼兰王因助匈奴被抓到京城

汉武帝晚年时,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大宛,匈奴想偷袭汉军。但因为忌惮汉军的战力,不敢明犯,派兵在楼兰帮助下,专门截杀掉队的汉兵。

而汉将任文当时正屯兵玉门关,给李广利做后援,抓获匈奴兵得知实情,就上报了汉武帝。汉武帝诏令任文突袭楼兰,抓获楼兰王并押送到京城。

楼兰王解释所作所为:“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如果不两厢取悦,就不能安全。因此,希望能把国家臣民搬迁到汉朝境内居住。”汉武帝因此原谅了他,送楼兰王回国,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

4、楼兰王继位被匈奴抢了先

等到楼兰王死后,楼兰人到汉朝请求,让作人质的王子回国继位。但是,因为这个王子触犯汉法,已被处以宫刑。因此答复来人:“你们王子很受皇帝的喜爱,无法送他回国继位。你们自己立一个新王吧。”楼兰只好另立了新王。

不久,汉朝又想把王子送回去。同时,楼兰派人到匈奴请作人质的王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新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就抢先一步把手里的王子送回去,成为楼兰王。

汉朝见状,只好派使者到楼兰,命新任楼兰王来朝见汉武帝。新任楼兰王的后妻,是他过去的继母,此时她说:“先王派王子到汉朝没有回来,你为何还要去?”这个楼兰王因此回复汉使:“我新任国王,国内不安宁,后年我会朝见天子。”

5、霍光派出傅介子行刺楼兰王

《汉书》载,楼兰在西域的东边,离汉朝近,因缺乏水草,常给汉使当向导,背水担粮,还常被汉兵抢劫,因此他们认为同汉朝来往没有好处。加上匈奴施了反问计,楼兰数次截杀汉使。后来,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归降了汉朝,把这些情况做了说明。

楼兰这种行为被汉朝认为反复无常,无法长久依靠,截杀汉使、充当匈奴帮手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汉朝,有了誓破楼兰的决心。

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傅介子一身轻装,率勇士出发,带丝绸等物声称赏赐于国外。到楼兰后,骗说楼兰王是赏赐他的。楼兰王高兴的设宴款待傅介子,大醉后两名勇士从后面将楼兰王刺杀,其他楼兰大臣闻讯都吓跑了。

6、楼兰终破,国名改为鄯善

杀掉楼兰王后,傅介子宣告:“楼兰王辜负汉朝信任,有罪,天子派我杀了他,现在应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汉兵大军就要到了,你们谁敢乱动,就是自取灭亡!”傅介子砍下楼兰王的头,送回长安,悬挂于北阙之下。

随后,汉朝立尉屠耆为楼兰王,国名也改了,叫鄯善,给他刻国王印,把宫女送给他做夫人,百官欢送。

鄯善王则向汉昭帝说:“我在汉朝生活很久了,现在回去,力量单薄,前王还有儿子活着,早晚被他所杀。楼兰有个伊循城,汉朝可派将军屯田,让我有个依靠。”汉昭帝因此答应了他。

“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正是这样一段汉朝往事。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其他网友回答: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边塞诗确实掷地有声,但事实上的楼兰并没有被灭,而是神秘的消失在了有“地球耳朵”之称的罗布泊旁边。说到楼兰就不得不提罗布泊,这个现在的不毛之地在1700年前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丝路明珠楼兰国就在它西北方。

古楼兰国的前世今生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等人在对罗布泊考察的过程中,唯一可以挖井取水的铁铲丢失,在寻找铁铲的途中为了躲避沙尘暴,无意间发现了泥塔和残败的房屋。随后他们在这座遗址中发现了精美的木雕,赫定断定这是一座古城遗址。

1901年,斯文·赫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这座古城的面纱也慢慢被揭开。根据出土的汉文简牍显示,这座遗址就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楼兰国。这是楼兰古国神秘消失1300年后被再次发现。

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建国,也就是西汉汉文帝时期,但在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的消失,楼兰古国总共存在了800多年。据史书记载,楼兰国是一个拥有城廓的小国,它东面与敦煌相连,西面到焉耆,西南面到若羌,古丝绸之路在楼兰分为南北两道。

楼兰国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玄奘法师西行时也对楼兰有过记载,书中所载的鄯善国就是楼兰古国。楼兰建国于盐泽边上,盐泽指的就是罗布泊。《汉书》中记载,楼兰国有1570户人家,共1.4万人。居民以放牧骆驼为主,逐水草而居。汉昭帝时,楼兰改名为鄯善,唐太宗之后,楼兰就再无记载。

为什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昭帝时期,楼兰国请求汉朝驻军伊循,汉昭帝便在伊循设置都尉,开战屯田。此后楼兰便成为汉朝控制西域的战略要点,主要是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时期的楼兰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有时依附汉庭,有时倒戈匈奴,在两大势力间艰难的维持着生命。楼兰是汉庭通往西域的要道,匈奴与汉朝的博弈中,楼兰的分量很重。

楼兰就成为汉朝与匈奴极力争取的对象,双方都对楼兰采取了怀柔政策,尽量拉拢。张骞出使拉拢大月氏失败后,汉朝征讨了大宛国后又多次派人出使西域。而此时的楼兰作为要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结果将汉使杀掉,导致了汉朝的出兵讨伐。

楼兰被降服后向汉匈各派了一名王子做人质,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后来汉朝在攻打匈奴时,楼兰国王私通匈奴,与匈奴伏击汉军,导致汉朝再次出兵讨伐,直逼楼兰都城,楼兰王随即开门谢罪并答应帮助汉朝监视匈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汉朝的楼兰王子不愿继承王位,最终匈奴的楼兰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汉武帝随即派人去诱降新王,结果失败。此后,汉、匈、楼兰三国基本保持了平静。到汉昭帝时,汉朝要求楼兰给过境的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楼兰以向导被虐待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请求。

汉昭帝于是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国王,将身处汉朝的楼兰王子送回继承王位。汉昭帝以保护新国王为由派部队驻屯楼兰国内,从而为讨伐匈奴打下了基础。公元400年,高僧法显取经过楼兰,此时的楼兰已是遍地枯骨的破落之城。最终楼兰在公元630年消失的无影无踪。

楼兰国的对汉朝的屡次背叛与敌对,显示了楼兰古国的摇摆不定,也说明了楼兰古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的艰难处境。这些就是古人总爱说攻破楼兰的原因,也是古人对这种摇摆不定、言而无信之小国的愤恨。所以“楼兰”就成为了被讨伐的代名词。

最后再给大家来几首关于描写“楼兰”的古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旗竿。——岑参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孟郊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略知之一二,若答得不充分,朋友们尽可指正。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手拈来,把攻破楼兰变成表达必胜决心的象征

最大的原因,来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豪迈荡气的诗篇,代代相传,唤起人们对楼兰古国的神秘遐想。更由于楼兰古国地处遥远的西域边陲,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久而久之,楼兰古国就变成了一个遥远天涯的代名词,每当远战征伐,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王昌龄的豪迈诗句,顺手拈来,攻破楼兰就成了表达决心的习惯性表述。

二、历史变迁,增加了楼兰古国话题的重复性

早在汉代以前,中原与楼兰古国并没啥联系,对其了解更是朦胧。从张骞通使西域,才开始与楼兰建立联系,并逐渐使楼兰变成了中原的附属国,每年向汉朝进贡,双方有了互通往来。但是,由于地处过于偏远,管辖乏力,加之匈奴不断入侵,弱小的楼兰国无力左右逢源,时不时就又变成了匈奴的附庸国,便又成了中原不断征伐的对象。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征伐,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仿佛那里是个是非之地,难以收服之地。所以就把攻破楼兰变成了征伐的代名词。

三、唐僧西天取经,把楼兰推向了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唐太宗为了加强对世界的了解,派遣唐玄藏远赴西域。在唐僧西去的路上,恰也路过楼兰古国。唐僧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也同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在其撰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里作了详细描写。亲自考察,又有文字记载,无疑增加了后人对楼兰古国的进一步了解,明晰了楼兰的来龙去脉。于是便有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诗篇。“攻破楼兰”也就成了嘴边上的一句话。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一、楼兰古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

古籍记载,楼兰古国最先是在新疆的鄯善,后经过战争的变迁,迁徒到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地区。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鄯善和罗布泊地区,我十多年前都曾亲自去过。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在鄯善已找不见任何历史遗存。尤其鄯善大部份地区为荒原戈壁,刮起风沙遮天蔽日,什么遗迹也难以抵御长久的风沙剥蚀。

上世纪初,瑞典人赫文.斯定,来到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发现了楼兰古城遗迹,并搜集了大量文物古董。至此,楼兰古城遗址被确定已经没有疑义。如今的楼兰古城已开发成旅游景点,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只是太过遥远,路途艰辛,一般的游客只能望而却步。

二、楼兰古国曾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

几百年前,楼兰古城还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罗布泊,听名字就是湖泊么。只要有水,自然就会有鱼有草有树。罗布人村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从那个地区发掘出来的鱼船鱼网更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昆仑冰川发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向罗布泊地区,那里怎么可能不水草丰美。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断,导致塔里木河水逐渐萎缩断流,才中断了对罗布泊的水源供给。

而从博斯腾湖发源的孔雀河,也是自北向南流向罗布泊地区,也是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吞噬,导致了断流,使罗布泊同样没有了水的滋润。

三、历史之谜,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尽管没有了两条河流的水源供给,但并不是楼兰古国消失的主要原因。因为史料记载,罗布泊湖面曾达12000平方公里,最小时仍达500平方公里。这么宽阔的湖面,怎么可能轻易干涸。

目前对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因为遇上了流行的大瘟疫,楼兰人本就因为这场瘟疫所剩不多,加之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只好弃城另寻家园。


二是战争导致古国消失。由于这个地区过于富庶丰美,多方前来争战夺取。导致古国灭亡。


三是当地人乱砍盗伐,不顾生态平衡,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两条河流的断流,中断了水源供给。使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四是由于地质构造更迭和自然条件变化,使楼兰古国在暂时间内被埋没消失。


以上四条不过是人们的推断。很显然,无论哪一条,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首先,瘟疫流行哪里都有,但还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灭国的先例。

其次,战争导致灭国的原因更是牵强。既然这里水草丰美,战争夺取只能改朝换代,不可能流血牺牲夺取后反倒遗弃。在逻辑上都讲不通。

再有,滥砍盗伐只能是暂时的,当发现要灭国灭亡了,还能继续自取灭亡吗?这是个不现实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居住区,行政区和军事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著。从出土的遗物看,木雕、织物、钱币、文书、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无不证明当时罗布人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而那里并没有发生地质构造更迭导致灭国的证据,更没有因自然灾害就一下子灭国的可能。

至此,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又水草丰美的富庶繁华之国,一下子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并且没有任何文字记截,其原因便成了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标签: 楼兰 攻破 仇恨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