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姚启圣这个历史人物?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浙江会稽人姚启圣,为前明秀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物。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被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同时,他又是一个路见不平敢夺刀相助的英雄汉。顺治十六年,他一次郊游,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康熙王朝》姚启圣剧照

他于是前往归附族人,被给了一个汉军镶红旗的户籍,并以康熙二年的举人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此次仕清后的姚启圣,在朝廷颁禁海令的情势下,擅开海禁,被罢免当了六年的知县。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姚启圣看到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于是自费招募兵丁,前往军前效力。杰书委任他为诸暨代理县官。姚启圣卖力厮杀,康熙也不吝啬,论功行赏,在耿精忠投降后,任命福建布政使。

康熙帝的平藩大战,给姚启圣的复出和崛起创造了机会。姚启圣忠于职事,不惧凶险,在郑锦和吴三桂联合进军下,他迎难而上,将吴系大将韩大任说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编入亲军。

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总督郎廷佐向中央报告他战功卓著:一、自领一千多人马,安排其子姚仪统率,随大军进剿郑锦,屡立战功;二、他筹措甲胄、弓箭,以备军用,用了白银五万两,“皆出私财”(《清史稿•姚启圣传》)。

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总督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刘国轩等紧逼至泉州蜈蚣岭。姚启圣调度多路大军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康熙大喜,马上下诏,将姚启圣进封正一品。清朝的总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书,高配到从一品,而姚启圣被直接进封极品,自是罕见。姚启圣更是一鼓作气,再次连败刘国轩的卷土重来,并遣军渡海,攻下金门、厦门。康熙帝将其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荣耀巅峰的姚启圣,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职,却来了被弹劾的问题。弹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边的重臣,很得圣心恩宠,以正直廉洁著称。徐元文说:姚在香山,“秽绩彰闻,革职提问,永不叙用”(《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趁耿精忠叛乱,“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康熙王朝》陈道明版康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岁。

姚启圣死于背疽,人生亦如悲剧。康熙并未因他的死,按例赐祭葬,给谥号。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亏欠四万七千两银子,应追缴。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劳苦,免于追缴。而对于他殉职任上,却始终没有盖棺论定。

其他网友回答:

在当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将才,可有吗?我不知道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康熙一朝,出现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额图、明珠、李光地、佟国维、张廷玉等。其中,姚启圣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官至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等职务。他是康熙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还是大清朝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

姚启圣出生于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姚启圣遍览经史子集,在当地小有盛名。

不过,他的科举考试之路却并不顺畅,直到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入仕为官。紧接着,他又因为性格耿直和桀骜不驯而屡屡得罪上司,开始了极不顺畅的仕途。

1668年,时任香山知县的姚启圣,被上司参奏走私和渎职,朝廷降罪将他革职。就这样,姚启圣才官居县处级就无奈的离职了。回归故里后,姚启圣只得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经商之路。

由于康熙亲政以后坚决推行削藩之策,终于引起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反叛。

1674年,三藩之乱正式爆发。由于准备充分,叛乱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几乎满清的半壁江山,康熙帝甚至一度做好了退位的准备。

此时,已经通过经商发迹的姚启圣,抓住这次命运的机会和人生的转机,在危难之时选择报效朝廷,选择拥护康熙平叛。

福建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他率军一路北上,当攻击到浙江时,姚启圣自发出资招募了当地的数百壮丁抵挡叛军。紧接着,他索性率领这些兵马投靠到负责南下平叛的康亲王门下。

1675年,在姚启圣的积极协助下,康亲王终于平定了福建的耿精忠作乱。经康亲王保荐,姚启圣被康熙帝破格重新起用,任命为福建布政使。

在平定三藩之后,康熙腾出手来解决台湾问题。当时,虽然台湾的郑成功已死,但他的子嗣仍然牢牢占据着台湾岛,以及漳州等福建沿海地区,继续以明朝正统自居。

于是,福建成为了最前线。但是,平定三藩时国力损耗严重,康熙尚未做好武力攻台的准备。为了加强攻台准备,姚启圣开始筹集军费,组织兵马,计划依靠本省之力先行收复福建的全境。

1677年,在姚启圣的努力下,福建驻军通过不断征伐,终于将郑经的势力彻底赶出了福建。闻讯后,康熙帝龙颜大悦,当即擢升有功之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1678年,不甘心就此认输的台湾郑氏,不断袭扰福建沿海地区,其部将刘国轩还攻陷了漳州的门户海澄,还在此处建立了据点。

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增援,另一方面就地组织兵马进行坚决抵抗。不久,姚启圣终于扭转了战局,虽然没有将刘国轩所部赶离大陆,但也达到了迫使他收缩防守的目的,停留于漳州附近不敢向内地进犯。

1682年,万事齐备的康熙帝决心武力收复台湾。朝廷加封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正一品、领太子太保衔,全权负责攻台的前线指挥,同时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统领全部海军收复台湾岛。

1683年,施琅不辱使命,一举攻克了台湾岛,他越过姚启圣直接将胜利的军报呈送至紫禁城。而作为总指挥的姚启圣却晚两天才将军报送抵康熙,直接导致了“收台首功”落入了施琅囊中。

结果,施琅因此被晋封为靖海侯,而其他的攻台诸将也均有封赏。偏偏,负责居中调度和战略统筹的姚启圣却未得任何嘉奖。

此情此景,使得姚启圣比较郁闷,大骂施琅是小人的同时,还对于朝廷有了一些牢骚怨言。据《清史稿》记载,左都御史徐元文据此弹劾姚启圣:

秽绩彰闻,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之后,姚启圣因罪被贬。而此时,由于他已将自己的全部家资捐献充作军费,家境变得非常贫困,加之遭此不公正的遭遇,很快就病倒了。

姚启圣病倒后,家中竟然无力救治,眼见病情急剧加重。最后,姚启圣郁郁而终,享年仅仅六十岁。过世后,他简朴的丧事都是由其子借钱才勉强办理。

为国尽忠的姚启圣,在成功收复台湾后,就这样遗憾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真的令人感慨不已!

回答完毕!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

其他网友回答: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人,清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和李光地一起大力向康熙推荐施琅任水师提督,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居功至‘伟,功勋卓著。

康熙十四年,姚后圣帮助康亲王平定靖南王耿精忠,还自己掏钱为国家扩充军备,令康熙大为感动。

姚启圣对台湾的“剿撫”并用的提议得到康熙帝的采纳。姚启圣性格耿直,刚正不阿,不结党营私,对官场恶习十分看不惯,有时甚至一针见血地批判朝中官员,因此得罪不少人,受到朝中不少权贵的弹劾。康熙不愧是英明的帝王,对姚启圣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和重用,但是作为帝王,康熙对姚启圣的“臭脾气”和骄傲的性格又看不惯,所以对姚是爱恨交加。

康熙对姚有知遇之恩,姚也对康熙钦佩不已,从而尽心办差。

有人说姚启圣巧舌如簧,能说会讲,对国家的热爱使他对朝廷歪风邪气极尽批判之能事,尽管大环境如此,他的批判如蚍蜉撼大树,但他的风骨值得后人景仰。

姚启圣是国家能臣、收复台湾的大功臣,遗憾的是收复台湾许多人只知康熙和施琅,而不知姚启圣,实为大谬也。

其他网友回答:

用现代词说姚启圣,那就是个性情中人,这人有脾气,皇帝也不是他从心里臣服的对象,不过他奇怪的为皇帝办事,我想康熙对他肯定是又爱又恨,这从他死后对他的待遇可见一斑。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古代文人又臭又硬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人,不会为富贵所动,前边回答里【从道不从君】的说法很贴切。

他有古代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但并不避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该做的事会不遗余力的去做。不该做的硬项抵抗,作为福建总督他负责平定台湾的一些事宜,因为自己的主张遇到阻力不服气,就跟康熙耍性子,借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忧,其实就是要挟皇帝罢了。这样的官员会得到百姓和属下的拥戴,可以立功做事情,甚至为自己认为的事业豁出一切,但皇帝绝对不会喜欢。不过是因为很有实用价值,所以一直容忍他。

从脾气上看,他和宋代的岳飞有几分相像,不过因为他的实力和岳飞在南宋的位置差了很多,如果他也发展到拥有国家军队一半的实力,结局可能比岳飞都惨,这是历史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别的不知,就知为收复台湾有功于国!

标签: 姚启圣 历史人物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