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后人严重误解的人物?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宋子文。

宋子文在抗战时期争取美援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应该说是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

更为重要的是宋子文并不是一个贪污犯。

为什么说宋子文不是贪污犯,有以下几个证据:

1、 蒋介石日记里痛骂过许多人贪污,唯独没有骂过宋子文

蒋介石日记这些年逐渐公开,大家发现蒋介石在日记里骂过很多人贪污,比如孔祥熙,蒋介石多次在日记里骂过他贪污;汤恩伯,蒋介石也在日记里骂过汤恩伯走私什么的。

总而言之,蒋介石在日记里骂过许多人贪污,但是唯独没有骂过宋子文贪污。

蒋介石当然在日记里也骂过宋子文,比如骂宋子文跋扈、假洋鬼子之类,但就目前公开的材料看,蒋介石没有骂过宋子文贪污。

2、 美国曾详细调查过宋子文的财产状况

有一种说法特别流行,说杜鲁门曾经派人去调查宋子文财产状况,但是西雅图银行拒绝提供资料;这种说法纯属胡说。

为什么说是胡说呢?

因为当时宋子文不是美国人,他只是侨居在美国的华人。而对于外国人,美国有好几项法律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求美国银行提供宋子文存款状况以及一切华人在美存款状况。

这就是《间谍法》以及《敌国贸易法》。

根据这两项法律,美国可以要求境内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提供任何非美国籍华人的财产数据。

事实上经过调查,别说宋子文,在1955年之前,全美所有华人的银行存款加在一起不足3000万美元。

而宋子文为了自证清白,曾主动向美国提供了他全部财产证明,虽然后来没有公开,但是美国方面的史料证明截止1940年,宋子文在美全部财产为270万美元,这里不仅仅是现金,还包括股票和在美房产。

宋子文去世后,纽约遗产法庭关于宋子文遗产分割书显示,宋子文非固定资产只有100万美元,他主要财产来自1940年代购买美国房产升值。

当然,宋子文能在1970年代拥有上千万美元资产,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是大大有钱人,但是要说他贪污几千万美元,真的是没有根据了。

其他网友回答:

“毛泽东轻视教师、不重视教育事业” 这是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毛泽东产生的一个最大的误解。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我们翻开那段历史,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毛泽东非但没有轻视教师,反而非常尊重教师;

毛泽东非但没有不重视教育,反而大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说毛泽东轻视教师、不重视教育,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毛泽东青年

01毛教员

说起来,毛泽东和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有缘分,甚至可以说,他本人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师。

1912年,刚弃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不久的毛泽东,在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兵后,毅然决然退伍,再度走向教育救国之路。

1913年春季,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班,第二年秋季,毛泽东被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

师范学院,顾名思义,本身就是培养老师的一个学校。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

在北京期间,他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但是,后来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不久他回到湖南后,开始在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当起了老师兼学校主事。

那会,毛泽东这样的老师被成为“教员”,毛教员的雅号由此而来。

可惜,当时中国局势混乱,单纯靠教育,是不足以救中国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向了革命救国之路,由此拉开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但是,在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并没有放弃教育。

他更是提出了“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的革命教育思想。

1921年8月,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利用船山

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

湖南自修大学遗址

毛泽东为这所学校倾注了很多心血,全程参与学校创办过程,先后主笔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 湖南自修大学以

“发明真理,造就人才”、“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为宗旨。

冲破学阀对学术的垄断,实行平民主义,使无钱的贫民能够入学,学生入校不收学费,寄宿只收膳费。

“自修大学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

这是是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培养革命干部等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1年12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食堂家乡安源,发动安源煤矿工人运动。

在安源,他和最贫苦的工人展开最亲切的交流,获得了大多数工人的信任。

最后毛泽东提议,以解除工人被剥削为宗旨,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而后毛泽东主以办学校入手,从中吸收了李涤生、周镜泉等工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工人当中成立的第一个团支部,有团员8人,为后来安源大罢工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在毛泽东领导红军时期, 他就主张红军战士一边打仗、一边学习,而且非常注重对群众的教育工作。

毛泽东率领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后,尽管条件非常艰辛,但他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很多学校,更发动广大群众自己组织起来消灭文盲,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

可以说,红军走到哪,就将学校建到哪,毛泽东不仅是根据地领导人,更是根据地教育的牵头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再也不能向之前一样亲临教育前线了,但他还是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并以自己的教师感到由衷的骄傲。

1970年,毛泽东在接见斯诺时说道:

“‘四个伟大’(注:指的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讨嫌!

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

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我还是当教员,其他一概辞去。”

你看,毛泽东最中意的还是“教员”这个称呼。

这样一个以教师而自傲的毛泽东,会轻视教师?

说出来,你信吗?我不信!

02尊师重道

毛泽东求学阶段,得到过很多恩师的谆谆教诲和体贴关照。 除了最出名的杨昌济先生(也是他岳父),还有文正莹、邹春培、毛宇居、毛岱钟、毛麓钟、李元甫、贺岚岗、符定一、柳潜、胡汝霖、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立庵、王季范、孔昭绶等人。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非常关心自己的老师。

那时候,毛泽东一些亲戚朋友总是写信给他,要求他在工作生活上予以照顾。

毛泽东每次回信,言语谦逊,态度坚定,委婉拒绝,甚至提出严厉批评。

然而1950年7月19日,毛泽东却非常罕见的写下了一封求情信,为一个人安排特殊照顾。

毛泽东的回信

这封信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将毛泽东主席对信中的启瑞先生的关心照顾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启瑞先生就是王立庵先生的儿媳妇吴启瑞,是江苏无锡师范附小的一名女教师。

其实毛泽东帮助吴启瑞,不仅仅因为她是王立庵先生的儿媳,而是因为她实在太困难了。

1960年6月25日,毛泽东去上海办公,马上安排人接见了吴启瑞,两人开始一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促膝长谈。

毛泽东首先回忆起了恩师:

“王立庵先生是湖南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他是我的老师,在立庵先生的教育下,我受益匪浅,当时我喜欢读古文而不是学数学,但立庵先生并不歧视我,后来我才知道先生已谢世”、

“我记得立庵先生的生辰是1867年8月19日,算来当时再过6天,先生便可享六十大寿了。”

时隔多年,毛泽东依旧记挂着自己往日的恩师,时刻感恩自己的恩师,甚至连恩师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毛泽东和吴启瑞

当他得知吴启瑞的女儿也是一名教师后,他高兴地说:

“立庵先生是教师,他的女儿是教师,儿媳也是教师,他的孙女也是教师,你家可称是教师之家了。”

当吴启瑞说搞教育没有搞工业吃香时,毛泽东主席连忙反对道:

“教育强国,教育是立国兴国之本,没有昌济先生和立庵先生这些教师,我哪会有今天,现在立庵先生的女儿明夏在北师大附中当教师,我女儿李讷就在她那里读书,我是支持李讷将来当一名人民教师的。”

毛泽东不仅记得王立庵先生,还记得很多老师。

1951年国庆节,毛泽东邀请李漱清、张干、罗元鲲等人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

这几个人都是毛泽东的老师,其中张干是毛泽东主席就读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毛泽东曾发起过驱逐张干的运动;

罗元鲲则是他的历史老师。

李漱清虽然不是毛泽东正式老师,但他就是他热情地向少年的毛泽东主席灌输维新救国和民主救国的启蒙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多年以后,毛泽东不忘师恩,特意请他们来北京参加国庆活动。

毛泽东和恩师们合影

而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一众恩师,一一向他们敬酒。

而这些仅仅是毛泽东尊师重道的几个例子。 一个如此感恩自己老师的毛泽东,会轻视教师?

说出来,你信吗?我不信!

03教育方法

对教师的重视,背后其实反映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毛泽东一生都在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理论联系实际,勇于从实践中建立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

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员,他有着独到的教育心得,提出过十余条教育方法。

1936年6月1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瓦窑堡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改名抗大),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

毛泽东在抗大讲话

当时,毛泽东经常去抗大讲课,他讲课时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而且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受学生欢迎。

后来,毛泽东骄傲地回忆道:

“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

是的,毛泽东一直教育大家,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要读书本里的书,更是要读社会这本大书。

事实上,毛泽东在学生时代便通过穷游的形式做社会调查,他毕生都坚持要把调查研究群众生活,当作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坚持了毕生。

他一向主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做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

是的,毛泽东一生都在向人民学习,把人民看得至高无上。

他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这么说,也这么做,他一生都以身作则,向人民学习,做人民的学生,为人民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非常注重教育的公平化。

建国初期,他就指示周恩来总理要立即取消“贵族学校”。

因为他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教育事业,要的是确保劳动人民掌权的新式教育,而不是那个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会导致两极分化的旧式教育!

最能体现毛泽东教育水平的是,他不仅教给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更教给了人民群众自我解放的思想武器。

他对革命胜利后的预见性,对把握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征服了所有人。

以至于王震在毛泽东逝世二十多年后惊呼:

“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

这样一个教育达人毛泽东,不重视教育事业?

说出来,你信吗?我不信!

04教育成绩

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对教育的重视,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文化教育的总方针——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又规定:

“小学教育的目的,要对一切儿童,不分性别与成分差别,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

毛泽东在法律、方针、制度上,有力的保障了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革命根据地教育成绩非常显著。

1933年11月,毛泽东下乡考察时,写了《长冈乡调查》。

文中记载,当时全乡4个村,每村都有1所列宁小学,均分甲、乙、丙3班,还有9所夜校,每校学生共计187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5%。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的报告中列举了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 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 94517人,识字组32388组,组员155371人。

群众入学率远比国民党统治区高得多。

1945年,毛泽东又高瞻远瞩地提出:

在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将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到1964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0%;

1976年,中国文盲率已经下降到30%,这是一个最直观的数据体现。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作出了著名的“五七指示”。

他指示道:

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 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


“五七指示”宣传图

这个指示,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七指示”后,中国小学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

初中招生数从1963年263.5万升至1976年2344.3万;

高中招生数从1963年43.3万大升至1976年861.1万。

更夸张的是,1976年中国小学学校数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05.7万所。

毛泽东真正做到了把学校被开到了农民家门口,中国广大农民居然做到了出门就能上学。

而在教师数量上,毛泽东时代更是有着惊人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网站曾整理了一份各主要年份各级学校专任教师人数的对比图表。

各主要年份各教师数量表格

根据图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小学教师是122万人、初中教师6万人、高中1万人、大学2万人;

1965年,分别是386万人、38万人、8万人、14万人;

1976年,分别是529万人、204万人、69万人、17万人。

1976年教师数量比1949年分别增长433%、3400%、6900%、700%。

各主要年份万人拥有教师数量图

对比万人拥有教师数量,也丝毫不逊色。 1976年万人拥有教师比例比1949年,分别增长。

这每一个数据,都是世界历史上最惊人的教育奇迹,没有任何夸张的奇迹!

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数据,都是可以随便查到的数据,是任何人都无法篡改的数据,是任何人都无法抹除的成绩。

数据的背后是毛泽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倾注的努力。

如果说,毛泽东都已经做到这样的程度了,还不叫重视教育、重视教师,那么请问,怎样才算重视教育呢?

一个交出如此出色成绩的毛泽东,说他不重视教育事业?

说出来,你信吗?我不信!

毛泽东在会议中讲话

结语

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做了什么,群众心里都有数。

事实胜于雄辩,那些关于毛泽东轻视教师、不重视教育事业的谬论可以休矣!

最后,食堂多说一句,不是有人提议把9月10日的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吗?

如果真要改,我觉得改为5月7日更为合适。

对此,您怎么看呢?

其他网友回答:

1.爱迪生,他小时候没有救过母亲,7岁那年是1854年,而历史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那个时候爱迪生已经39岁了;

他在纽约当众电死一头母象,本来还要电死那头母象的女儿,因为观众抗议才作罢。而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证明交流电“不安全”;

1860年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就发明出电灯泡了,但是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将它卖给了爱迪生,他又让自己手下的团队对其进行改良提高了寿命,他只是改良了灯泡;

他有1093项专利发明,但几乎全都是手下的团队研究出来后挂他的名字申请的专利权。

关于他的人品问题如压榨特斯拉等等我就懒得提了,见仁见智。

2.康有为,整理一下他的经历:

  •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涉嫌抄袭张之洞门生廖平的《知圣篇》和《辟刘篇》;(当然这个只能说是“涉嫌抄袭”,不能下定论
  • 公车未上书,只是在松筠庵门前召集了各省举人准备上书。之所以没有上成的原因是他在一个内线太监口中得知自己考上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就会被取消资格;
  • “百日维新”中他根本就没有参与新政的计划,早期是翁同龢、杨深秀等人主持,后期是“军机四卿”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人主持、草拟诏书,皆被授予四品卿衔。而康有为只是“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六品小官;
  • 向光绪力荐伊藤博文,提倡与日本、英国“合邦”,这实际上就是卖国。并且他与李提摩太私交甚好,李提摩太是谁?一心想分割中国;
  • 以假诏在日本和加拿大骗取钱财辅佐张勋复辟;
  • 鼓吹一夫多妻制,实际上也娶了6个老婆;
  • 写信给日本“大同学校”康党不让他们招待孙中山,此后孙中山求见也以其是“著名钦犯”为由拒绝见面;
  • 慈禧刚开始是支持变法的,可因为康有为假传圣旨(光绪当初给杨锐的诏书中只是说缓和与太后的矛盾),诱劝袁世凯发兵包围颐和园想要“围园杀后”,导致慈禧大怒故而翻脸绞杀了革命人士。

【参考文献:《两朝帝师翁同龢》、《从甲午到戊戌》、《戊戌变法前后的康有为》】

至于他逃往后的那些八卦新闻我就不说了,没有确凿证据(我指他的死因那件事)。简单来说实际上康有为根本就没有参与过什么大事…公车上书没上成,百日维新他就是个打酱油的,都是谭嗣同等京城上流高官在主持,变法当天他都跑上海去了


3.刘湘,小时候我一直认为他是个“无恶不作”之人,因为他的一生都充斥着血腥、残酷、镇压,可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不管他之前犯下了多少罪恶,在民族大义面前,他表现出来的一个中国人的气节让人敬佩!

1937年7月的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天以后川康整军会议匆匆闭幕,10日刘湘通电请缨主张全国总动员和日本人决一死战,13日再次复电请战;

7月25日,刘湘令各军、师长3日内驰返原防、整军待发;

8月7日,刘湘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慷慨陈词近两个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粮食若干万石。

8月26日,刘湘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保家卫国做出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并且以身作则于9月1日亲自率川民出川抗战;

10月26日,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员,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在后方等待不必亲自赶赴前线就行,但被他严正拒绝:“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11月22日,刘湘乘船亲赴南京,下令指挥所部各军、师不惜代价堵击在浙江金山卫登陆的侵犯日军。23日,刘湘胃病复发大口吐血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往芜湖医院;

28日,刘湘被转至汉口万国医院抢救后苏醒,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前方战事;

1938年1月20日,不愿回川的刘湘病逝于汉口,弥留之际他依然语不及私,一直在鼓励川军为国牺牲:“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在面对民族大义和个人私利的选择题时,刘湘做到了识大体、顾大局,而且他是身体力行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他请战了,他出川了,他带病坚持出川指挥前方战事,这比当时很多国民党高层军官更加纯粹、无私。

其实在那个时代,很多风云人物尽管被视“自私自利”、“残酷血腥”,但面对民族大义他们都是有底线有气节的,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等等都是如此…这比现在网络上很多“操着周树人的范,干着汪精卫的活”之人要高尚得多!

至于其他的人其实还有很多,有些已经有人提了我就不说了,说几个提的人较少的吧。比如夏侯惇,曹魏水利部长,被吹成了战神一样的猛将;

比如川岛芳子,丑出翔,满嘴的大龅牙还不舍得花钱去矫正,天天被人喊“美女间谍”;

比如南造云子,根本就没这人,“云子”的日语汉字音读“unko”,和“大便”同音;

……

实际上历史人物很多都很书上写的不太一样,看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很多人真的颠覆了自己的认知,像《竹书纪年》上对于尧舜禹的记载都差点毁我三观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个令赫鲁晓夫无语凝噎的问题。


说起赫鲁晓夫,我们的脑中都难免会浮现出那个在联合国用皮鞋敲桌子的光头形象,以及领袖对赫鲁晓夫一吨重勋章的无情调侃。毕竟,这个一心想通过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侵犯我国主权的领导人,实在是让我们喜欢不起来。

但尴尬的是,相比于其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却是对我们帮助最大,以及对我们最好的领导人。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板上钉钉的事实。

而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我们好,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权威。

为了增强社会主义的实力,苏联开始了对我们史无前例的支持,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正是赫鲁晓夫。



应该说,丘吉尔一再强调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永远是国际关系的铁律,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我们好,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苏联的根本利益。但相比之下,赫鲁晓夫依然好得过了头。

纵观当年的中苏关系,静夜史认为赫鲁晓夫的慷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主权、工业援助以及雪中送炭。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访华,此行除了参加共和国开国5周年庆典,还带来了一份空前的大礼包。

10月12日会谈结束后,中苏两国发表联合宣言,同时签署7个文件,内容包括:在1955年5月31日之前将旅顺口海军基地完全交还中国;在1951年1月1日将1950年到1951年创办的4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交给中国;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为中国提供5.2亿卢布长期贷款等。


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我们而言,赫鲁晓夫的大礼包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以至于当时的苏联高层阻力甚大,认为这种几乎毫无保留的援助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赫鲁晓夫依然不为所动。

共和国建立后,斯大林曾承诺援助我国建设50项大型工业企业,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的基础上将援助项目增加到286项,可以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据统计,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援助我国的投入,占到了当时苏联GDP的7%,其力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居功至伟。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赫鲁晓夫首次访华期间,应领袖希望得到原子弹及核武器帮助研制的要求,赫鲁晓夫承诺帮我们建立一个小型核反应堆。要知道,时至今日核武器依然是绝密和垄断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赫鲁晓夫的帮助就不仅仅是雪中送炭了,简直是雪中送火山,因为我们的核工业起步,没有苏联的帮助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赫鲁晓夫慷慨帮助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得到我们的投桃报李,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是对我国主权赤裸裸的践踏,所以中苏关系最终交恶,赫鲁晓夫也撤走了所有专家。

但经过几年的援助,苏联不仅留下了至少149项大型工业企业,更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这是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的雄厚基础。

而即便中苏关系全面交恶,赫鲁晓夫也没有在我们面临饥荒时落井下石,相反,赫鲁晓夫提出债务暂缓的方案,并愿意以贷款形式向我们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食糖。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在我国农业生产遭遇天灾后,表示我们的欠账可以在5年内分期偿还,不计利息。

虽然国际关系从来不能以个人意志的好恶而取舍,但赫鲁晓夫对我们的好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今日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起步就是苏联的援助。所以对于赫鲁晓夫的慷慨,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更要保持感恩的心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可能就是商纣王了。

现在很难说纣王就是一个昏君。

其实纣王颇有作为。

他上台后,经济方面大力扶持农桑,使得生产力有很快的进步,商朝国力也增强很多。

就军事上,纣王连续对人方(周人称之为东夷)、林方、虎方等用兵,最终获胜,将商朝的领土从黄河流域扩张到江淮流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但是,纣王好大喜功,连续战争,导致人民负担较重,对他不满意。

同时,打败敌人俘虏高达几十万战俘,又无处安置,只能送回国内做苦工。

这些战俘对纣王极度不满,酝酿起义暴动。


而在纣王出动主力攻打今天徐州地区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对殷商发起进攻。

古代的交通非常落后,大军一天只能走几公里。

纣王主力在江苏省,根本无法迅速回到河南,等于是周军趁虚而入。

这种情况下,纣王脑残的将奴隶编组起来,和周军作战。

这些奴隶本来就准备叛乱,一触即溃,反而帮助周军攻打纣王的军队,导致全线崩溃,这就是牧野之战。

在城破时候,纣王自杀而死。

这只是王朝更替,不能说纣王就是残暴的昏君。



在《尚书·牧誓》中,周武王列举了帝辛的四条罪状,分别是:听信女人的话、祭祀的时候不认真、不重用亲属、使用逃犯做官,并没有说纣王多么残暴。

而这几条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商代还没有严格的礼教,妇女地位极高,可以参与政治。

而祭祀什么没什么关系,重用亲戚对国家没有什么影响,逃犯被赦免做官也是小事。

实际上,纣王时代还是相对宽容的时代。


商代初期,杀死战俘祭祀和殉葬是寻常事,但纣王时期的数量非常少。

而纣王可能确实有好色好酒的问题,但作为皇帝,这些都是私事,只要不误事又有什么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一直以来,都认为辛弃疾就是个善诗文的“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是南宋豪放词第一人。

可是,详细了解后才发现,吟诗赋词仅是他人生抒发情怀的“业余爱好”,并非自己人生的“主业”。

实际上,于国家而论,他的“词人”之名只能算作“小能”和“意外收获”,而他的“侠士、策士、国士”之能,才是真正的“大才大能”,也才是他一直为之追求的人生“主业”。

侠士

25岁前,因辛弃疾在起义军中惊人的“勇敢和果断”表现,而使“侠士”之声名重一时。

也就是说,辛弃疾在25岁前并不是以文才出名的,而是以侠士之名出名的。

案例一:21岁时,面对金国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辛弃疾奋起反抗,并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身处乱世,没点真本事,两千多人的庞大队伍是那么好拉的吗。

辛弃疾塑像

案例二:聚起两千多人后,辛弃疾率领队伍投靠了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更加浩大的起义军,并被任命为掌书记。期间,起义军中出了个叛徒名叫和尚义端,偷走了义军大印,打算投降金国,以为觐见之礼。

闻此,辛弃疾一怒之下,单人独骑将其追杀,并夺回大印。

案例三:22岁时,起义军中又出了个大叛徒名叫张安国,杀死了义军首领耿京,进而造成义军群龙无首,四处溃散。刚从南下归来的辛弃疾,当即率领五十名勇士,寻机冲入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张安国活捉回了建康,并将由南宋朝廷游街示众后处斩。

率领五十勇士,于几万敌营中擒捉敌将,并能安全撤离,其难度之大,恐怕勇如“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也未必能够做到吧。

也因此,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赞许,并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自此步入了南宋的仕宦之路,时年25岁。

策士

不久后,宋孝宗继位,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气魄。

因此,辛弃疾激动之下,写出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战策。

《美芹十论》的主要内容有:“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

《九议》的主要内容则包含了“兵事、战道、谋战、练军、兵器、攻伐、守御、形势”等内容。

而这些内容,相比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不遑多让。

只是可惜,郭嘉有幸遇到了明主曹操方得尽展平生抱负,而辛弃疾所遇却并非明主,自然难以成就策士之名。

文士

41岁时,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但他深知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便打算在上饶安家定居。于是,在他的亲自设计下,建设了一处“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将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辛弃疾画像

后来,果如他所料,多次被起用,又多次遭到弹劾罢官。

54岁时,辛弃疾再次被罢官,又再次回到上饶,住在新居“瓢泉庄园”,并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此后,辛弃疾才过上了“游山玩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并且灵感翻飞,先后写下了《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以及《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等代表作。

虽然,辛弃疾过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但他却依旧保持着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爱国情怀。

国士

63岁那年,主张北伐的平章军国事韩侂胄,起用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虽然,辛弃疾已显年迈,但他却精神高昂,以为又有了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了。

64岁那年,辛弃疾针对北伐专程晋见宋宁宗,表达了金国“必乱必亡”的观点。因此,被宋宁宗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不久后,又被任命为知镇江府,并获赐“金带”。

辛弃疾剧照

然而,正当辛弃疾满怀一腔报国之志时,朝廷的北伐热情却突然冷却,而且还受到了谏官的攻击,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等闲职。因此,辛弃疾悲愤之下推辞不就,并写出了传唱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后来,朝廷又任命辛弃疾试任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又再次辞免。

68岁那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其速到临安(杭州)赴任。然而,当诏令到达铅山时,却传来辛弃疾病重卧床不起的请辞奏折。

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怀着一腔忧愤之心和爱国之情,在大呼“杀贼…杀贼…”的不甘声中,离开了人世。

所以说,“侠士、策士、国士”之名才是辛弃疾人生的主要历程,而词人诗人,只不过是他人生意外的收获之名罢了。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潘美唐苏烈,

二人经世被人误。

后世众民多称奸,

评书演义迷耳目。

苏护边塞开疆土,

潘美元勋拥赵主。

背锅称冠无其右,

君若不信翻史书。

简单方法可百度 ,

会知演义多为误。

板钉铁锈已难解,

只为衬忠成尘污。

往事云烟人间路,

功过是非难定数。

一壶浊酒淡世事,

但教心中卷云舒。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是云绕雾罩的迷宫,拔开层层云雾,绕过多少小径,才能到达迷宫的深处,去发现不一样的人文景观。

多少年,有一个西汉王莽,被人千刀万剐,因为他断送了二百年的刘汉,自立了新朝。从封建正统说,他是歪门斜道,是伪君子。被东汉钉在耻辱柱上几千年。

当我们发现其早年曾大义灭亲杀了亲生的儿子。做了新朝皇帝,解放奴隶,比美国林肯早了几千年,发行钱币,发明卡尺等等,几乎是现代社会主义的穿越。光凭解放奴隶一说,王莾应当是同情和解放奴隶的不平常的皇帝。他直接挑战和颠覆了封建君主观。

在这一点,王莾在历史上是有非凡的建树。我们不能按照封建主义正统观,全盘否定王莽,相反在中国史上解放奴隶是对中华历史书写了一段新篇章。

王莾解放奴隶,历史应还一个真实的王莾,将其从耻辱柱上松挷。

其他网友回答:

当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人民站起来的时候,世界政治精英在笑,中共打仗行,治国不行。当联合国军想踹门的那一刻,反手一巴掌,让喜欢架几门炮征服一个国家的军事强人明白,在陆地不要与中共军队作战。但万米高空的侦察机给老百姓捅下来,留给南越的军舰给小艇搞翻。让列强不得不重新认识新中国,列位请看:金门炮响,掉头不管。两弹一星,望洋抽筋。手持红宝,殖民旗倒。万众一心,围堵沦笑。为民勤务,令人折服。斗争强体,拒腐不糜。团结紧张,演变难易。旱涝保收,筑库修堤。门类齐全,工业体系。一争雌雄,敢与美弈。多娇江山,盛世谁比。九州红歌,无视三七。恩泽万世,最亲主席。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懦夫?还是开国英雄?甘地被误解73年后,终于有人理解他了

甘地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说他是圣人,因为不管别人多么凶恶和残暴,他都不会拿起自己的武器。有人说他是懦夫,因为整个南亚抵抗者那样多,都被他搞下去了。



1947年,甘地在狂热印度教徒的手枪下身亡。一辈子提倡“非暴力”和“仁爱”的甘地,始终用非暴力思想进行对武器进行批判,最终还是逃不过武器的批判。

甘地中枪时,英属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说,一定是印度教徒开枪的对不对?

因为,如果杀死甘地的人是穆斯林,整个印度有可能开始新一轮的大屠杀。这一轮大屠杀,伤亡数量绝对是超过1亿的。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曾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幸好,杀人的是一个印度教徒。

而甘地,临终前问的一句话却是“那个年轻人没事吧?”

被杀者,竟然要关心刺杀自己的人,这是何等的圣人?

甘地的这种“非暴力”的圣人行为,让他成为西方舆论下的神,更成为印度社会永远的信仰。

1982年,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甘地传》,用非常欣赏的眼光看待印度的这位圣人,以至于甘地葬礼一个镜头有30万人参与演出,却只有9万多人按照合同领取了酬金。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第55届奥斯卡的多个奖项,都被《甘地传》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都统统属于这部电影。


可见,当时的好莱坞,当时的美国当权者对印度这位圣人,倾尽了所有的崇拜和爱慕。甚至,让人感觉到一丝谄媚。

甘地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圣人不假,可是他仅仅是去世30年的现代人物。美国人在处理类似人物时,从来没有用过如此谄媚的态度。曼德拉、切格瓦拉,都没有。当美国拍出电影《穆罕默德》时,遭到了全世界穆斯林的一致反对。

甘地,仅仅是美国秩序下最受欣赏的那个第三世界领导人。而不是真正受到自发尊敬的第三世界领导人。

所以,也有人解构甘地,认为他是个懦夫。

因为打不过英国人,所以,只能用非暴力,让他看到自己的决心。

甘地曾是一个律师,内心最深刻的想法始终是,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权利,而不是反思这个法律有什么问题。


甘地也看到,无数的暴力革命的印度人,死在了英国人的枪下。

所以,甘地认为,不暴力抵抗,就会不死人或者少死人。

这是一种非常圆滑的想法。

说白了,这就是胆小,这就是怕死。

甘地怕死吗?不怕死,但是甘地宁可饿死,也不愿意被人用枪打死。

甘地绝食的时候,整个印度的上流社会,都流露出关心的神色。可是,甘地恐怕不曾知道,印度4亿人怕是有2亿人每天都在不得不绝食。

因为没有饭吃。

甘地不愿意为这些没饭吃的人找饭吃。

所以,甘地是个“懦夫”?

不一定。

也许甘地只是“权宜之计”?


甘地曾经一直想要融合南亚的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同时,甘地对印度的低种姓也给予了相当的同情。可是,印度却不愿意融入工业社会,要求印度回到手工业纺车的社会。

还是那句话,没法在工业上与英国竞争,那我就干脆不要工业了。

不要工业,不要暴力,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两条腿,就这样被甘地砍掉了。

没有这两条腿,印度还能站起来吗?

也许,甘地不是圣人,也不是懦夫,甘地只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罢了。

甘地曾经劝说蒋介石,如果你们不抵抗,日本就会成为你们的奴隶。

甘地很明显不了解中国抗战的局势。

英国不会一船一船抢走印度所有的粮食和瓜果,因为当时物流技术不发达。可是,日本不仅可以一船一船抢走中国所有的粮食和瓜果,还会一船一船把中国人运往世界各地当奴隶。


如果甘地了解中国的情况,或者到了中国,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猜,他会选择当蒋介石或者汪精卫。

维护住自己的利益,然后为全印度谋福利,也许这才是甘地一直在做的事情。

甘地如果现在复活,也许也会成为莫迪的坚决支持者。

也许甘地不同意莫迪的种族歧视政策,但他不会批评莫迪实现了国家整合和构建。

打不过就不打,赢不了就不赌,这是甘地思想的精髓。

莫迪是真懂甘地,而尼赫鲁打不过还硬要打,最后头破血流抑郁而终。


希望摸底能够吃透甘地精神,别再胡闹了!

标签: 后人 误解 人物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