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秦朝的焚书坑儒?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头脑发热!很明显的就是无法掌控害怕,没有大唐李世民那种气定神怡地放囚犯回家的魄力!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到了未年,诸国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治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后,一些儒生和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话,以古非今,“人则心非,出则巷议”。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2年),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列。所禁书籍都必须在30天之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

焚书的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后来,候生、卢生无法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不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继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吏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最后都被活埋于咸阳。

坑儒的事件发生之后,连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觉得过于残忍,就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秦始皇听了,反而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督蒙括的军队。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

秦王朝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是有进步作用的。它实行严厉的法治,焚书坑儒,企图消灭六国残余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反抗意识。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愚民政策之下,秦代文学沒有什么成就。只有李斯的少数散文作品,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看事情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首先,刚刚结束了动荡的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都处于高度的自由与开放状态,各种思想的书籍更是充斥大街小巷,如果不加以管制,刚进入大一统的国家可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坑儒”说的是把天下的读书人尤以儒家为代表的全部活埋,其实这只是一个契机,这些儒生还有其他的派别的读书人,就相当于是反对派,这是秦始皇消灭政敌的一个手段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从侧面统一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消灭了好多思想派别。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打牢了基础。

另一方面来说,使中国好多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就此断流。



其他网友回答:

“焚书坑儒”这个词儿,最早是西汉的孔安国“发明”的。他是孔子的十世孙,还是司马迁的老师。

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不太相干的事情。有必要分开来说。

先说“焚书”。

“焚书”,对于秦国来说,应该算有这样的历史传统,尽管以前不是“焚”。

“焚书”,是以李斯的谏议为起始,他要对此负一定责任,当然,主要领导责任在秦始皇。

这件事,从当时来讲,是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次思想领域“大扫荡”,对于巩固秦朝政权,有一定作用,只能说“一定”。但对于中国上古文化,是一次毁灭性的破坏。

秦,在西周,几百年里,都是一种被漠视的存在。直到犬戎袭周,襄公以兵相救,且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但在老资格诸侯们眼里,秦,仍然不过是没文化的“暴发户”。《春秋》、《左传》、《国语》中,都懒得记载秦国之事。

襄公之后,又经历了二十二代“公”,其间大概只有秦穆公开疆掠土,还算干了一番事业,这就到了孝公。此时已是战国中期,诸侯争霸愈演愈烈。

孝公效仿他国,求贤纳士,经亲信太监介绍,见到了卫鞅。卫鞅费了老大功夫,才明白孝公是有一番立马称霸的雄心的,而且不喜欢儒家的“王道”学说,也不贪图追求前代圣王的虚名,于是,就搬出了一套法家学说。孝公遂大喜。

卫鞅,后来有功封于商,称商君或商鞅。他的法家思想,几种体现在《商君书》中。全书二十六篇,佚亡两篇,尚存二十二篇。

在流传下来的二十二篇中,超过一半的篇中,商鞅都提到了《诗》《书》,概括起来,他说了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君王如果过分喜爱《诗》《书》等古典,臣民们就会效仿,反而不会一心为君王办事,也不再专心种地打仗;

第二,一些整天把《诗》《书》挂在嘴上的书生,其实没有真才实学,干不成大事;

第三,不要把熟读《诗》《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要选拔那些种地高手、打仗能手,总之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四,《诗》《书》和儒家的思想,是六种“虱子”,对于秦国的强盛,没有好的作用,只有坏的作用。不要把“六虱”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商鞅是不是说的有些过分呢?有点儿。

但总体上,他在推行自己的“重农、尚法、强兵”的治国方略过程中,这样说也有其道理。因为,儒家的“克己复礼”,回到西周初年的思想,既不实际,也不适合秦国的国情。

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谏议,全力支持他变法。尽管没有“焚书”,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学,在秦国吃不开了。

十年时间,秦国迅速强盛,实力扩大到原由魏国占领的河东。

从秦孝公算起,又经历了六代秦王,到了秦王政。

他“奋六世之余烈”,并为改弦更张,继续了“重农、尚法、强兵”的方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只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完成了统一大业。

嬴政三十四年,秦始皇过生日,大摆宴宴,款待群臣。与会的七十位博士,就是儒生们,一起上前献酒颂祝寿词。大约是在下面商量好了,话题一转,就提出应该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制度。

此时,李斯站出来说,陛下建立的万代不朽功业,是儒生们不能理解的。他们说的效法古代,实际上是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李斯说,儒生们办的私学,一起非议皇帝的法令,造成人们都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这些人到了朝廷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他们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抬高自己,而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谣言。这种局面如不严加禁止,君主威势必会下降,朋党势力就会形成。臣冒死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不是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给地方官员一起烧掉;有敢相互一起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受黥刑,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留下来不烧毁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当场说:“准奏!”。

于是,六国王室和民间的所有诸子百家的书,包括上古的《诗》《书》等等,就都灰飞烟灭了。

可能博士们手里保存了少许,但随着秦之灭亡,也都亡佚毁失了。

秦始皇的这次生日宴会,是公元前213年。此时,他实现大一统,已经有七八年时间。然而,发生这次御前争执,仍然有其必然性——这就是统一后的治国方略之争,是继续实行变法改革,还是退回到西周的分封奴隶制。

秦国,在战国中期开始,农业上率先使用铁器工具和牛耕,生产力水平大大领先其他诸侯国家。而且,商鞅变法开始,到范睢为相,建立常备军,封建生产关系也成熟于其他六国。但是,秦国也有一个短板,就是长期偏于西部一隅,文化相对滞后,始终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商鞅、范睢,都是招聘而来。还有一些,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历代秦王,直到嬴政,大约都是能打仗的多,始终未见有关他们读书的记载,应该都文化水准不高。

嬴政连战连胜,一路高歌。特别是剪灭六国之后,众多学士投奔秦廷。其中绝大多数是齐鲁而来的儒生,而且很快形成了一股势力。

秦始皇逐渐开始听儒生们的谏议。最典型的,就是接受了齐国邹衍弟子们提出的“五行终始说”,改制秦为“水德”。

李斯,和韩非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李斯的才能,应该远不及韩非。如果韩非能够辅佐秦始皇,做出的决策,大概会是“法术势”的一套——法于治国;术以御臣;势为集权。

李斯最大的问题,在于心胸狭窄。韩非也到了秦国,李斯就跑去秦皇面前挑拨,致使秦皇把李斯投入监狱,廷尉又逼迫李斯自杀,背后是不是李斯捣鬼已无可查证。

李斯提出“焚书”谏议的“心思”大概很复杂——既有对商君禁《诗》《书》思想的继承;又有维护始皇集权的考虑;也有与众儒生争宠争权的意味。

但对于好大喜功、文化不高,且无太多治理新型国家经验的秦始皇来说,无疑李斯的谏议最对胃口,于是准奏说“可以”。

立马,全国上下“焚书”之火就大烧起来了。

“焚书”有无正面作用呢?开始说了,有点儿。但作用不大。负面的作用,则大了去了,以至于到了西汉,不仅极难见到先秦的古籍,从墙里挖出几本还看不懂,于是催生了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

唐代章碣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此说极是。

西汉初年,高祖到文景,其实一直在摸索尝试统治的路数。到了汉武帝,终于形成了一套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实质上是“外儒内法”,后来的封建王朝,大致都实行的是这种办法。

“坑儒”,就不多说了。秦始皇“坑”的四百六十多人,大多是方士,就是算命先生。一些方士说能找到长生不老之药,骗财骗物,始皇觉得不对,一怒之下,就全活埋了。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秦朝时的“焚书坑儒”,得先分析一下秦朝当时的局势。而且焚书和坑儒不应该连在一起来说,书是真焚了,到底有没有坑儒,咱们细细道来。

背景分析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初时的统一,只是秦国在武力上征服了诸国,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延续了数百年,早已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六国各有文字。

这样的一个帝国,虽掌握这浩瀚的疆土,却犹如无根之浮萍。

起因

从秦朝当时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统一文化是加强国家稳定和强盛的迫切需要。

而“焚书”的开始还要从秦朝颁布实施郡县制开始。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秦始皇深知分封带来的隐患,分封侯国就是树立敌兵,郡县制的实施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些儒子却以私学诽谤朝政。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当时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时条例诽谤时政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所焚何书?为何而焚?

这当中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就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但,所焚书当中最重要要数《道经》。这道经也非现在的老子道德经。

到底坑的是谁?

对于坑的到底是谁用八字就可以概括。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当时方士进言始皇帝长生之术非他所不能修成,长生也非是小小丹药所能达到。需到海外三仙山寻得仙药。

对于术士的诓骗,秦始皇自是不信,而方士接近始皇的真正目的是将《道经》传于天下。始皇恼羞成怒,认为方士们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评价

对于如何看待秦始皇“焚书坑儒”,存在着两种说法。

1、虽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2、始皇虽然无道,但诸子尺书都保存了下来,始皇本坑的是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

鲁迅曾评论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秦始皇确实烧过书,而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并且始皇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因为“焚书坑儒”秦始皇留下千古骂名,给人看为大暴君,其实是冤枉秦始皇了。

其他网友回答:

提到“焚书坑儒”,就会联想到秦朝秦始皇。在以前的教科书及其他有关对秦朝历史研究的书籍内,均认为秦始皇是既“焚书”,又“坑杀儒生”的暴君。但通过正视历史,回归二千多年前的历史,即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这二年的事件,“焚书”与“坑儒”是两件事,“焚书”基本事实,但“坑儒”却存在异议。因为在公元前212年被秦始皇在咸阳处死的应是“术士”460余人,并非“儒生”。

就“焚书”而言,也不是将儒家、道家及墨家的书籍全部焚毁,而是将这些书藏在博馆内加以保存,只是对散落在民间的有关儒家、道家及对皇权有危害的书籍责令焚毁(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取......”。事实上,对儒家及诸子百家的诗、书也未全部焚毁。

就“坑儒”而言,也并非“坑杀儒生”,只是秦始皇出于召集民间的懂医的技艺人来搜研“长生”之药,最后花费了大量经费,却未研究出来,从而将在咸阳城内的460余名“术士”活埋而已,在城外及全国其他地方也未再“坑杀儒生或术士”(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方土欲练以求其药。......,终不得药...”。

基于分析,秦朝秦始皇“焚书”,主要是以“法家学派”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政权,达到其统一而已;而“坑杀术士”,只是其未得到长生之药的私仇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与当今美国总统有可比性。秦朝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打压舆论,怕书儒揭露他的丑恶。特朗普也一样,哪家媒体揭露他的丑恶,他就打压哪家媒体。

其他网友回答:

看待一件事、一个人不能以偏概全、主观臆想,要做到精准而全面,我们不能因为秦始皇的暴虐,进而影响我们对焚书坑儒这件事的看法。我是史墨千秋,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这个问题!

言归正传:

说到焚书坑儒这件事情,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件事对秦始皇有一肚子怨气!但实际上焚书坑儒或许并非大家想的那样。

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其实并不是一件事情,它是焚诗书与坑术士两件事的合称,这两件事情前后发生也相隔了一年之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焚书这件事!

焚书

背景:

自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起史上第一个空前强盛的大一统帝国秦朝之后,他自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并自封为秦始皇。但是自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天下并没有太平,在其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他发现自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气象并没有消失殆尽。发现了这件事的秦始皇非常的不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统天下,劳苦功高,没有人能比得过自己,自己的思想才应该被广为流传。因此到了公元前213年,他出于对大秦统治的巩固,进一步限制人们的思想为目的,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烧诗书。

影响:

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书籍是除了秦朝史书、医药、占卜、农家经典之外的民间藏书,而其它书籍则统一上交并保存至国家图书馆,因此没有导致大量文学古籍的丢失。再者说焚书的罪魁祸首其实也并不是秦始皇,这个罪魁祸首应该是放火烧掉秦朝图书馆的项羽,只是在后人的眼中可怜秦始皇成为了项羽的替罪羊罢了。由此看来,秦始皇的焚书其实并没有为当时带来多大的影响。

说完焚书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坑儒这件事。

坑儒

所谓坑儒,其实坑杀的并不是儒家子弟,而是一些方道术士。

背景:

坑儒这件事情应该从秦始皇迷恋得道修仙、长生不老的情结说起。

秦始皇晚年迷恋于长生不老,因而四处寻找方道术士为其炼制仙丹。而那些术士自知世上并没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因此只能用谎言来欺瞒秦始皇。而其中就有两个术士叫做卢生和侯生,因其无法寻到仙丹而害怕秦始皇怪罪下来,便逃之夭夭。你说你逃了也就逃了嘛,关键是这两个人还在背后说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并于公元前212年下令坑杀了与之相关的术士460余人。

影响:

就秦始皇活埋“犯禁者”460余人而言,“坑儒”这件事情确实是惨无人道,但想想秦朝发明的腰斩、车裂等酷刑,活埋这也可以算的上是给死者的一种福利了。只是他的这种暴行加速了大秦帝国的覆灭,而并非坑杀天下所有儒士。

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焚书则是秦始皇用来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而坑儒则是秦始皇对欺骗谩骂自己的方道术士进行的一种打击。

上文说到了焚书的罪魁祸首也并不应该是秦始皇;而其坑杀的460余名方道术士,相比白起在长平活埋40万赵军俘虏也是微不足道。因此,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并不是不能被人们所原谅。只能说他生前有过太多暴政,才误导了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以上皆为个人见解,有其他看法的小伙伴们可以在下面评论留言,我们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水一白简单描述一下“焚书坑儒”的过程,大家应该就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焚书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的宫里举行大PARTY,70个博士官前来给他祝寿,其中,博士的头儿名叫周青臣,他上来给捧了一顿秦始皇,什么当初秦国没多大地盘,要不是靠着陛下,怎么有如此这一统的江山,陛下真是功德无量啊。

听他这么一顿吹,下面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官就不爽了,马上站出来,说了一大通,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商、周时代都是搞分封的,现在陛下却搞郡县,我可从来没听说过不依古法就能长治久安的。周青臣他心里明净的,却不给陛下指出来,摆明了是个奸臣啊。

淳于越说得是义愤填膺、激昂慷慨的,结果,把丞相李斯给惹得不高兴了,

李斯马上跟秦始皇指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怎么能还搞以前那一套。我看啊,这帮书生一天到晚学那些古文经典都学愚了,一点儿跟不上时代,陛下不如把他们那些经典什么的都烧了,自然也就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杂乱思想了。

于是,在李斯的主持下,一场“焚书运动”展开了。

秦始皇还在李斯建议下,下达了命令:私下讨论百家经典的,斩首;以古非今的灭族;三十天内不烧书的,脸上刻字做苦力。与此同时,秦朝还开展了一场大家都来学法家的运动。

民间很多诸子百家书籍都在这之后被烧了,史书这方面除了秦纪,也都烧了。当然,一些胆大的、行动快的,还是把书都藏起来了,另外,医药、卜筮、农业书籍之类的书籍都不在焚书之列。

坑儒

“焚书”过去一年,冒出来两个方士侯生、卢生,他们听说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这么好个冤大头,还不能骗就骗,一会说有老神仙、一会说有灵芝、奇药的,把秦始皇忽悠得团团转。时间一长,这二位也担心秦始皇哪天发现了他俩是骗子,再把他俩斩了,骗来的钱可就没地方花了,于是俩人脚底抹油溜了,还找了个理由,说了不少秦始皇刚愎自用、好杀之类的坏话。

秦始皇这个火啊,心想你俩忽悠我这么长时间,跑也就跑了,还到处诽谤我,于是就到处抓捕他俩,结果自然是没抓到。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命人前去调查,看看咸阳城这些书生,还有没有说他坏话和扰乱民心(诽谤皇上、妖言惑众)的。这一查不要紧,直接查出来了460多人。

前面说了,“焚书”就是要让这帮书生不要乱说、乱学,现在还没控制住,所以,秦始皇一声令下,就以他们触犯了“焚书令”,把他们都给埋了。

水言水语

很显然,坑儒是焚书的后续,而焚书的目的是树立法家思想一家独大、打压其他诸子百家的手段。从行为上来说,比较激进,虽然让诸子百家经典不见天日三十余年【汉惠帝四年(前 191), 明令废除】,但由于秦帝国的覆灭,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实现法家独大,相反给了后世一种秦朝法律苛刻的坏印象。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名为“焚书坑儒”,实际上针对的并不仅仅是儒生,这个儒字是后世“独尊儒术”才加上去的。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大概有80年左右的时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儒家经典的空缺,导致了儒生们“无据可依”,反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将儒家思想演绎得符合统治阶级的口味,将儒家思想塑造成为一种更加迎合统治者的思想。

此外,在“汉承秦制”的大环境下,秦始皇、李斯等人留下的法家思想,也在汉朝得以保留。所以汉宣帝将汉家治国之法称为“霸王道杂之”,即是说霸道(法)与王道(儒)兼具,这都跟儒家与法家的“碰撞”脱不开关系。

总而言之,“焚书坑儒”是历史上较为常见的治国思想之间的碰撞,只是因为后世儒家独大,而被扭曲和夸大了。它可以算作是秦始皇的一个黑点,但并没有对秦帝国的灭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标签: 焚书坑儒 秦朝 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