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的三大战役是宁夏之战,和播州之战以及援朝抗倭之战,这三场战争大气磅礴气呑山河,犹以剿灭贵州杨应龙之战最为旷日持久劳民伤财,宁夏之战是大将总兵官李如松统辖剿杀的,但这三场恶战中以援朝灭倭最为惊心动魄,不知死活天高地厚的倭寇大将丰臣秀吉领十余万大军渡海入寇朝鲜王国,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鲜皇族被迫退入中国境内,并急吿天朝求请岀兵平倭。万历帝集中了全国最强大的兵将十余万人,以李如松为统帅,邓之龙为付将,经大小数十战终于将不可一世,蝮蛇吞象的倭寇杀的人仰马翻鬼哭狼嚎盾逃而去,但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有二次攻上岸来,被中朝大军联合打败,李顺希在海上击毁倭寇退路,从而历经半年多的援朝抗倭胜利终结,丰臣秀吉也死于抑郁症。李如松以惊天战力体现了巨大战力。他后死于攻打蒙古时的一次恶战,李如松之死在于他常常孤军奋战誓死如归。
万历皇帝所处的时代,正值大明王朝虽然积弊甚深,但却尚未到穷途末路之时。所以明朝虽财政紧张,但却犹有余力平定內外之乱。
而且万历皇帝虽然并非是英君雄主,但是却却并不是那种昏庸透顶的无能之君。他在对朝局的掌控,以及对朝臣的驾驭上,自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说万历皇帝知人善任,似乎也不为不可——至少在某些方面是这样的。
万历三大佂都是不得打的战争,播州扬氏家族在那里经营了几百年,早已不止是土司那样的人物可以相比的,而是变成了横霸一方的土皇帝,恶霸王。乃至于私欲竟然膨胀到了敢与明朝政府相对机的严重地步,这样的不稳定因素是不能不清除的!
而其他两场战争,也是明朝不得不打的。尽管明朝不想打,也不愿打,但还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将战争打嬴了——尤其是援朝扫倭之战,虽然耗费了大量精锐,并间接造成了努尔哈赤的趁机坐大,然而却也因此战而又压制了日本几百年之久,在客观上延迟了日本的崛起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在明朝万历年间共发生了五次大的战役,分别是明缅战争(1584年)、宁夏战争(1592)、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播州战争(1599-1600)、萨尔浒之战(1619)。
1584年的明缅战争被称作“西南极地之战”,万历皇帝对西南极地的土地没有多大兴趣,包含老挝中北部、泰国中北部、缅甸大部等边远土司控制地区。这些地区明朝的控制力并不强,加之这些地区土著的兴起,万历皇帝采取了战略退却的态度,稳固到控制力较强的地区就停战了,不能算是失败,当时的边界地区和现在中国的边疆界限差别不是很大,略有退缩。
但宁夏战役中的宁夏地区、万历朝鲜战争的朝鲜、播州之役中的播州对明朝的威胁太大,绝对不能退缩,因此万历皇帝亲自上阵,全面布局。后勤物资、将领选拔、军队调配、经费支出都基本是万历皇帝的手笔,三大战役全部获胜了。万历皇帝的个人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维护了大明朝的疆域和尊严。(万历皇帝像)
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否就是怠政?三大征的军费从哪里来的?万历皇帝并不是怠政,只不过不想看到那些所谓“正派”官员的嘴脸,于大明朝没有太大的作用。他暗中把握了明朝的财政权力、军事权力、主要官员的任命权,即便不上朝这些也都了然于心。譬如日本的枭雄丰臣秀吉就上了万历皇帝的当,他从情报得知万历皇帝已经十几年不上朝了,觉得是征服朝鲜的最佳时机。于是丰臣秀吉用绝对优势的军力,杀鸡用牛刀对付朝鲜,丰臣秀吉本打算等明朝反应过来时,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没想到的是万历皇帝迅速做出反应,快速派遣了援助朝鲜的精兵强将,阻碍了丰臣秀吉的企图。
再譬如,明朝发生梃击案之时,涉及到了太子、郑贵妃,万历皇帝又出来了,调停平息纷争,稳固太子的储君之位。
万历皇帝起码在万历前中期对朝政大事还是十分关心,该负责的全部承担起来,其他则由文官系统自己调整。
万历三大征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据各种历史资料记载,三大征共花费了1100-1200万两白银。
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清朝编修的《明史》)
这是《明史》的记载,最后说三大征接连而至,国家的费用开支非常大。这句话明显是有偏见的,崇祯年间对付后金花费6000万两之巨,不但没有消灭后金反而壮大起来了。用人、用钱、用军队这三方面崇祯年间和万历三大征相比较是相距甚远了。
万历三大征的绝大部分军费出自于万历皇帝的内库,划拨快速,一步到位,使得军队能够快速行动,这是万历三大征中取胜的关键之一——钱到位、军队到位。(明朝“内承运库银”图,内承运库就是皇帝的小金库,万历三大征的军费大都是内库的银子)
有很多学者说万历皇帝用税监、矿监收银子供给皇帝自己用,惹得人民怨声载道。这话讲得有点不地道,假如交给地方官员收取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呐?预估老百姓也是反抗的,而且国家也收不到多少银子,大部分被地方官员上下其手贪污了。到了用钱的时候,明王朝绝对不会迅速拿出这么多银子对付内外战争。万历皇帝还是很聪明的,收税在自己手中一部分,累计起来可以对付不时之需,要比地方官员收取要好得多了。再者,明朝立国已经200多年了,官员是什么样的嘴脸,万历皇帝还是清楚的,除了少部分清廉者以外大都是贪官了。万历皇帝收税这是把地方官员应该收的自己收了,免了很多“手续费”,在当时来看做法应该是完全正确的。
万历三大征中将领的选拔和任用。万历皇帝对军队的将领们还是十分熟悉的,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仗也是了解的,他的情报系统会及时汇报将领们的一举一动和战功的。我们看一下明朝前四次战争的主要将领:
一、明缅战争(1584年)。
明朝的主将:刘綎、邓子龙、莽应里(缅甸土司)。(刘綎像,参与了万历朝的四大战役,包括最后的萨尔浒之战)
二、宁夏战争(1592年)。
主将:李如松。
副将:麻贵。(李如松像,为宁夏战争、万历朝鲜战争的统帅)三、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
主帅:李如松、邢玠,宋应昌(经略)。
东路军主将:麻贵。
西路军主将:刘綎。
中路军主将:李如梅。
水路军主将:陈璘,副将:邓子龙。(麻贵水墨画像,参加了四大战役)
四、播州战争(1599-1600).
统帅:李化龙。
先锋:刘綎。
部将:麻贵、陈璘、董一元、马千乘、秦良玉等。(李化龙像,播州战役主帅)
四次战役全部参加将领有:刘綎;
三次战役参加的有:麻贵;
两次战役参加的有:李如松、陈璘、邓子龙。
这些主要将领大都是身经百战的人,万历皇帝不会派一些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去打的。像李如松、李如梅都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在边疆久经沙场;而刘綎、麻贵、邓子龙、陈璘也在各种战场环境下征战过。
万历皇帝通过正常的奏报和密探的汇报相互综合之后才选择这些将领带兵打仗,可谓知人善任了。
万历三大征胜利的意义如何?1592年的宁夏战役消灭了蒙古哱拜叛军,稳固了明朝西北的局势和疆域;
1592-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和朝向军队联合击退日本军队的侵略,使得日本和中国、朝鲜之间和平相处了近200年,清朝也得益于这次战争的胜利。
1599-1600年的播州杨应龙叛乱,平息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反叛,稳固了明朝的西南部的稳定。
万历三大征的胜利,维护了明帝国的在周边地区的主导地位,保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其他网友回答:可以这么说!知人善用绝对是三大征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凭什么赢?首先在于人和。日本水军有着一个被称为“海贼大名”的将领,此人名叫九鬼嘉隆,但是他在和明朝的战争中却遇到了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天才将领——李舜臣,此人当时任职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指挥着曾被击溃又重组的水军破坏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还有祖承训、李如松等身经百战的将领。可以说援朝之战能赢多有赖于这些善于打仗的优秀将领们。其次是地利。日军进攻过程中其实补给是十分困难的,在科技条件远不如今天的明代,想要远渡来到中国东海岸也许不是难事,但是得靠长期的战争和频繁的补给。值得一提的是,天皇禁止使用有关车轮的东西,在战场上得力的火炮没有合适的运载工具,日军对火炮的运用一无所知。因此,明军的火炮成为了无往而不胜的利器。再次,明朝在陆战不断战胜日军,这也是取得海战最后胜利的重要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归功于明朝底子厚,朱元璋开国后,国家就强盛,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周边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区域性霸主。而反观其他汉族朝代,强如汉朝隋唐,弱如宋,虽然跟周围国家比强点,但实际上单论军事而言,汉族王朝往往不如游牧民族,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即便是唐朝最鼎盛时期,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时代,唐朝与周围大国也是互有胜算,有辉煌的胜利,也有惨重的失败。唐朝的实力不足以压制周围大国。而明朝从朱元璋开国起,对周围国家就是压倒性优势,明朝对外战争也一直处于压倒性胜利。所以有人说明朝之盛,远胜汉唐。明朝军队实力要比汉唐强的多,汉唐强在文化。日本虽然强,但毕竟是小国,军队实力远远不如明朝,明朝有百万军队,数量远高于日本。清朝之所以能击败明朝,夺取天下,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起义牵制了明朝大量军队。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天灾人祸,明朝全力以赴,努尔哈赤起步之初就被明朝消灭了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悟空邀请。列位看官,今天就扒一扒明朝那些事儿,万历三次大战役,分别是朝鲜战役,播州战役,宁夏战役,三大战役决定明朝的未来,也是明朝灭亡关键所在,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从嘉靖年间开始朝廷经济就彻底崩溃,朝廷没有银子支撑战争开销,轻徭薄赋可能是仁政,但也是导致朝廷财政亏空直接原因,明朝整个财政体系效率相当底下,就是该收的收不上来,就连维护一条运河资金都难以保证,上百家造船厂,朝廷长期拔款不足,这些国办造船厂逐渐陷入亏损,纷纷倒闭,维护大运河士兵长期拖欠银两,为了生存只能大肆走私,朝廷更是无力兴修水利,旱的时侯没有水浇地,涝的时候又无法排涝,很多豪门大户乘人之危低价收购兼并土地,两级分化越演越烈,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走向瓦解,非常可怕的是朝廷财政收入逐渐下降,开支却越来越多,默认制度性腐败,到了明朝中后期,财政困难更加积重难返,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导致政治危机,充分说明,明朝的财政制度简陋和低效率运转,面对东南沿海倭寇战争和后来的东北后金战争,朝廷财政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名存亡,军队长期拖欠军饷,武器装备落后,更加缺乏训练,军队战斗力极差,军队减员严重,遭遇敌军谁肯冒死杀敌,一触即溃,甚至投降敌军,明朝有军队两百多万人,怎么能允许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几十年,怎么消灭不了关外几十万清军,明朝的覆灭,就是灭亡于财政制度设计非常不合理,治理国家就是,民富,国足,军强,古往今来就是创造财富,然后合理分配财富,朝廷要有所作为,必须有征税能力,轻徭薄赋可能是仁政,也造成国家财政亏空,万历年间播州战役位于西南地区,海龙堡是这场战役最后战场,因为土司叛乱,头领叫杨应龙,其祖先在唐朝未年开始统治这块土地,经历五代十国,元宋,他们宗族形成地方势力,一个家族能统治四百年,中国历史上除了汉朝统治中国四百零四年,其他朝代也难以超过三百年统治,三百年也是魔咒,统治当地四百年,可见其家族势力极其强大,朱元璋封其家族土司为宣威司使,万历14年土司杨应龙公开叛乱,万历27年派兵征讨,大败杨应龙军队,带领残部逃往西南,明朝也付出沉重代价,朝鲜战役出兵7万人,而这次平定播州杨应龙战争,明朝出兵20万人,明朝举全国之力,极大消耗明朝的国力。三次大战役,明朝消耗白银1100万两,朝廷本来就入不敷出,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明朝财政更加雪上加霜,还有对缅甸战争失败,对东北关外后金萨尔浒战争失败,重创明朝财政,万历皇帝有一条腿是瘸子,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皇权并未旁落,五场战争压垮明朝的财政。
其他网友回答:知人善任是保证胜利的根本要素之一。但要说是全功也太夸张了。毕竟战争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给这个系统安装一个好的AI(任命指挥官)只是第一步而已。
威海链 » 明朝在万历三大征中大获全胜,是不是要归功于明神宗知人善任?比如李如松?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