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从周朝时期就很完善了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周朝如果有中央集权,周天子就不会活得跟叫花子似的了,更不存在春秋战国史了,更遑论“完善”了!周朝的分封制,跟中央集权完全是两条路,中国的第一次中央集权,从商鞅变法开始,到秦始皇废分封改郡县制,第一次从政治结构层面,为中央集权扫了清障碍。

中国古代政权结构的三个阶段

通常认为,自夏朝开始,中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政权。在夏朝之前,只能算是部落联盟,夏朝开始步入城邦联盟。那时候,中原王朝巴掌大的地方,约有万国,围绕一个城市的聚集群,就是一个国家。夏朝和商朝国君,等同于个城邦联盟的盟主。

到了西周,才形成了真正统一的政权,各诸侯国国君由周天子授权,数量也由万国缩少到百国。周朝的政权结构,跟夏商二朝有很明显的区别,夏商政权由下而上,推举盟主(事实上盟主变成了世袭制),城邦国家有很强的独立性。周朝则不一样,它是由上而下的政权结构,名义上周天子对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成郡县制,诸侯国被消灭了。既然没有了诸侯国,地方上的所有行政职能,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

周朝的分封制,不可能有中央集权

相对夏商二朝,周王朝看起来“中央集权了”,其实不然。那两个朝代,其实是从原始部落联盟,向统一政权的国家形态的一个过渡期,是生产力落后的体现。周朝仅仅实现了从城邦联盟到国家的转变,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什么叫中央集权呢?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才能算是中央集权:

一、政令出自中央政府

所谓“权”,就是说话有法律效应,有人听,一个不听从中央号令的地方政权,其实质就是割据政权。同样,一个中央政权说的话,地方没人听,谈何集权?

周朝到春秋就已经发展到这个状况,周天子说话没有任何权威,各诸侯国自行其是,这样的政权怎么可能叫“中央集权”?

二、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

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地方官员的任命必须出自中央,地方官员对中央负责,离开这一点,又变成了割据政权。

周朝名义上有对诸侯王的封和废的权力,实际上封完以后就失控,诸侯国国君是世袭制,诸侯国官员的任命权不在周天子手中。这种结构导致,地方官员只对诸侯国国君负责,周天子只有一个虚幻的象征意义。

三、文化、经济和军事等统一于中央

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经济上统一税收,军事上国家统一指挥,这些都是中央集权的重要标志。

周朝显然不具备,各诸侯国文字不同、法律不同、货币不同、税收自产自销、军队各自建设,中央政权对诸侯国完全不具备统一特性。周天子为什么活得很惨?因为文化、经济和军事都是独立的,虽然诸侯国有交税和拱卫的义务,但是这种分裂模式,必然导致诸侯国的义务流空。

关于中央集权问题的两个误解

一、中央集权等于君主专制吗?

中央集权跟君主专制完全是两个概念。中央集权强调的是政出中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帝王个人的独裁。君主专制的政权,一定是中央集权的,而中央集权的政府,未必是君主专制。

比如自秦朝到元朝,可以看做是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除了少数君主,很少能做到君主专制,尤其是科举制诞生前的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皇帝的权力受制于政治势力,基本是一种皇权与政治势力共治天下的模式。

而明清两朝,就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时期,除了少数窝囊的皇帝,大多皇帝都是一言九鼎。

二、中央集权形成是否永远稳固?

中央集权形成的标志就是秦始皇的郡县制,但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模式,中间出现过阶段性反复。

比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期和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期,都是中央政权失去控制权的阶段。

结语

综上所述,周朝只是从夏商时期的城邦联盟阶段,发展到了统一的政权国家形态。由于周王朝并不能实际控制各诸侯国,导致周王朝政出多门,周天子成了“虚君”,算不上中央集权,更谈不上“完善”。只有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中国的政治结构,才真正走向了中央集权的模式。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应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政权时才算完善。

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虽然建立了政权,但仍存在诸侯割据,政权内部机构尚未完善,既没有设立宰相、臣相等官位,又未对地方建制官位进行设置。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

应该是秦朝。

秦朝建立郡县制,中央的权利得以地方,政令得以推行到绝大部分的疆域之内。当然了,还是有些分封之地的。

其他网友回答:

周奉行的中央官制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因为他们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终上所述只是一个雏形。

始皇帝所焦虑者有二,一为“奋六世之余烈”成就的大秦帝国实现“万世而为君”,二为天下初定,原六国王公贵族暗流涌动,如何实现人心的统一,保大秦帝国江山永固?

于是,作为法家学派的忠实拥趸,始皇帝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同时也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把秦王朝建设成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

郡县制在当时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通过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由朝廷派出熟悉大秦律、经过严格考核培训的官员去管理各郡县。在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从而建立起帝国的中央集权,再也不会出现政令不出宫阙的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中央集权从秦开始,第二阶段的中央集权发展是从宋朝开始的,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周朝是个分封制的朝代,是真正的封建王朝,只有周天子强势的时候,中央集权才会表现出一点。

从秦开始,取消分封制,设立郡县制,把中国变成了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这才逐步开始发展。

到了汉朝,采取郡县制的同时初期仍实行分封,汉景帝时发生七王之乱,后开始逐步撤销分封制,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中央集权又开始强化。

秦汉时期的宰相权利很大,管理国家政府的所有事情,同时还要负责皇家的内务,皇权有相权的制衡,所以中央集权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唐朝的中央集权水平仍旧很低,中央有宰相制衡,随然把宰相的权利分摊开设置了多位宰相互相制衡,但是各地节度使却令中央对于地方的统治力严重下降,尤其是唐末,唐朝最终也亡于此。

到了两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宰相的权利大大降低,宋之前,宰相在朝堂上是有专座的,一边喝茶,一边议事。到了宋朝废除了这样,而且限制了宰相很多权利。

宋朝的地方上更不用说,军权财权全部是中央的,各地官员也都是由科举上去中央,再由中央往下指派。唐朝随时有科举,但是大部分官员仍是贵族门阀的。

宋朝应该是中央集权的转折点,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宋朝拨乱反正,把中央集权推到了新的高度。

明清时代,是中央集权的顶峰。明朝就没有宰相了,国家的一切皆听命于皇帝,但是设有内阁帮助皇帝做参谋,最终决策权还是被皇帝掌握。

到了清雍正帝,在内阁的基础上加了军机处,这一设置,终于把中央集权推到了顶峰。军机大臣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都不能算朝廷的大臣了。皇帝加几个秘书商量下,就把国家绝大部分重要决策做了。

其他网友回答:

客观来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是一个持续增强,持续发展的实际过程。成熟这个词倒是不太好界定,封建时期的话秦汉就已经很有特色了。要是真要说出一个权力顶峰,集权之盛的话,清乾隆时期算是极致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人从未设想过多元与横向的权力关系和结构。皇帝、朝廷的共同倾向是把权力关系完全变成纵向的关系,最终把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一人,即君主手中,从而使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简单化、单向化。由相互平等的人相互协作、协调,共同行使权力,这是无法设想的。

一元化政治体制设计还包括其它一些内容。这里可以大致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君主的至尊地位。它强调君主至高无上,独一无二,与臣民的“权悬”非常之大。第二,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绝对集权。战国时代就提出“百县之治一形”。韩非更简洁明白地宣布了中央集权的原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第三,是权力关系的单向化。在下者绝对服从在上者,没有任何权利和权力逆向流动制约在上者。“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这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在一元化政治体制基础上还培养起一种“忠”君的道德,就象一个忠贞的女人不嫁二夫一般,臣民的感情也只能指向和固着于一个君主,献给一个君主,必要时还要象兵马俑一样充当君主的活的殉葬品。象中世纪西方人把感情和忠诚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分配,形成双重忠诚,在那时的中国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道德的。


标签: 周朝 中央集权 古代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