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最远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其起源如何?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诗和歌原本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与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有人研究过,原始社会的劳动号子就是歌,后来在劳动号子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于是就出现了歌词,而歌词就是最初的诗词,这样诗与歌就结合起来了,被后代简称为诗歌。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作品是一首《弹歌》,只有8个字,即: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原始劳动歌谣。由此看来,我国最早的诗歌应该出现在原始时代的。这点似乎争议不多,比较一致认为《弹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诗歌。

而《诗经》是诗歌出现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被后世奉为儒学经典。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五百余年间。《诗经》在周代社会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总集,而且是周代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贵族子弟的教科书。

其他网友回答:

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最早的诗籍即《诗经》,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我国的诗词起源于西周,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代的《弹歌》。

上古时代: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在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

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是指夏以前的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谢头条君邀请。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起源于劳动。鲁迅先生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刮‘杭唷杭唷’,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原始人的劳动是集体的劳动。在劳动中,他们为了统一步调,为了把劳动中门感受表达出来,随着劳动的节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节奏的呼声,如“杭唷杭唷”。这个呼声的节奏就是后来诗歌方韵律的开端。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古时有这样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遂宍(古肉字)。”(见《吳越春秋》)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诗歌。它描写了当时人们狩猎劳动的过程:砍竹子,制弓箭,制弓箭,飞射弹丸,追逐鸟兽。

诗歌来源于劳动,早于史记之前,甚至于早于有文字之时。可以断定在原始公社时期已经有诗歌了,因为要生存就必须要劳动,劳动就会产生节奏,节奏自然会使人产生节奏感,产生抑扬顿挫的发声,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的语言表达。这表达就是诗歌的起源。

其他网友回答:

歌以语言为依托,诗以文字为依托,用文字记录的歌,当为最早的诗歌。无法确认现在留存的上古诗歌的真伪,故很难确定诗歌起源于什么朝代。

传说《南风歌》为帝舜所作,则诗歌起源可以追溯到了“五帝”时代。

《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绰子篇》。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相比于严冬的苦寒无食,先民见东南风起,万物复苏、生长,无论生存环境还是食物的获取都将大为改善,自然欣喜,“发于情,咏于言,歌之舞之”,既有先民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力感,也有对春天的赞颂和期盼。因此,从内容上看,《南风歌》确实是反映了部落时代的先民生活。

从现在的标准看,《南风歌》已经是结构成熟的诗了,应该不是舜帝时代的原味,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后人的多次润色而成。

一说,尧舜禹都是生活在现山西河东地区,河东解池是古代盐湖。南风起,盐湖才能析出盐块,所以舜帝才有“解民之愠”、“阜民之财”之叹。

而我认为尧舜禹是良渚文化之前,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先民。而事实上《南风歌》的风格也更接近南方民族的特性,与《越人歌》很贴近,也近于《楚辞》的艺术特点,也可备为一说。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最远可以追溯的朝代应该是上古时期的西周。据官方有整篇记载诗歌的是《诗经》。但诗歌的起源远于《诗经》,实际上,在夏、商时期就产生了诗歌、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在劳动人民之间就产生了音乐、诗歌,只是流传民间,未有糸统的收集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中国诗歌的起源,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诗经》。

其实诗歌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它。《诗经》已经是很成熟的诗歌作品,是在民间诗歌收集后,经过采集人员的整理,再经过中央大学问家,音乐家(当时的“太师”)进行整理、修改、修饰之后的作品。

而在民间,诗歌的雏形早就在地头田间形成了,只是还没有固定的创作者,是广大人民群策群力的结果。而《诗经》就是官方人员下去采风而来。

那么有没有资料记录更早的诗歌呢?

清代的沈德潜写了本《古诗源》,收录了《诗经》之前的诗。它的收录是依据古代典籍来选的,比如《尚书》,比如《春秋》,他整理了这些典籍里提到的尧舜禹时代有什么诗。不过他只是整理,如果有伪作,也是这些典籍在作假。

按照他的整理,最早的诗应该是《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首诗是写一个人为长辈守墓,为了防止野兽破坏,他就在墓地旁边就地取材,制作弓、泥丸,用来驱赶野兽。断竹,续竹。这说的是制作的工艺和过程;飞土,逐宍,这说的是用工具驱赶野兽的过程。“宍”,就是“肉”,古体字。

这不但是最早的诗,大概也是弓箭的起源。

也许只是某个孝子在守墓期间的哼唱,让有文化的人听见了,觉得有意思,就记录下来,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篇有记载的作品。

但是没有具体的创作者。

包括《诗经》,以及后来的《古诗十九首》,都是集采民间诗歌,编纂而成。《古诗十九首》的编者为南朝太子萧统。

其他网友回答:

一、诗的起源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二、诗的发展

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就有大量的精美的民歌出现了,大部分都与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有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主动收集这些民歌汇编成集,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转而到了魏晋时期,撑起当时诗歌文化的就是三曹,建安七子,也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他们表达的多是人生短暂壮志难酬悲凉幽怨意境比较宏大,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特征。

到了隋唐时期,诗风达到新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等等天才,后面到了武则天时期,宋之问沈佺期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如果诗歌按一定的音阶规律进行创作,会取得更好的声音效果,所以他们奠定了绝句律诗的格律问题。

唐朝的中晚期也有很多诗人开始写词,为宋词做了一些铺垫。五代十国时候,好的诗基本没有,但却出现了唐后主李煜,冯延已这样的词艺术宗师级人物。后面过渡到宋时期,欧阳修,苏东坡,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再次把宋词推向了一个艺术最顶峰。

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它的起源应该是最为古老的。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诗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最主要的社会活动是狩猎,因而有了关于狩猎的诗歌:《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应该就是当时狩猎活动的记载。“断竹:砍伐野竹;续竹:接驳弓竹;飞土:打出泥弹;逐肉:追捕猎物”。除了狩猎,还应该有各种祭祀活动,《礼记》中《蜡辞》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 回到你的沟里去;虫 不要吃我的庄家;草木,回到你的河边去”每年的12月,我们的古人要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这首短歌就是“蜡辞”。

什么是诗歌呢?《尚书·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志指情志。歌是吟唱表达思想情感,“咏”是曲调,记录下来就是曲谱。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为了使歌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需要声(配乐)的支持,用自身协调的声来配合歌,于是就产生了和谐的歌曲。这就是歌曲的自然的诞生过程。《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里告诉我们,原来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远古时期,人们的表演时候,诗是配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乐、舞也脱离原貌,自成一体了。

可见:诗与歌统称就是诗歌。

诗和歌原本不是同样的概念。诗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最具有文学特征。而作为表示情感的歌,产生于诗之前。歌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及民歌。远在文字、文学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的号子是歌的最初形式。最初,远古的人们们在劳动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叹词来解除枯燥,去除疲惫,增加劳动情趣。慢慢地加加进了双音词,比如“哼唷、哼唷”来表示情绪。在这些用单音词和双音词表达情感的时候,可能语言还没有出现,或者是语言很不成熟。这就是原始的歌。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感情也更加丰富,仅用几个感叹字来表达思想就远远不够了。于是,人们在歌里加进了实词,以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一群男子在打夯筑基,有个姑娘路过,带头喊号的就会即兴发挥,喊道:“大家看呀——哼唷——河边来了——哼唷——一位姑娘——哼唷——腰似柳枝……”增加的实词,就成了诗与歌结合的雏形。

当文字产生以后,先人们为了方便把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传授,会自觉和不自觉地编成了类似于顺口溜的韵文,这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利于传播。用文字书写的歌词终于出现了。这时,一支歌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用来抒情的,歌词就是诗,是用来记事的。这样看来,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而单独出现就是诗。由于最初的诗都是配上音乐来表演的,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我们说“诗言志”,据专家考证:所谓“诗”与“志”本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志”表示停止在心上,意思就是记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文字以后,就能够用文字记载下社会活动,这就是“志”。我们现在见到的乡志、史志等就是这个意思。诗言志,志就是诗的文字表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从它诞生之时开始,就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歌紧密相联的。《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这都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称为“诗歌”。而现在,“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西周和春秋时代吧 从初唐时候的”四杰” 到盛唐时期的时候已经达到巅峰了

标签: 朝代 起源 诗歌 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