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没有著名的农民起义事件,具体如何?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明朝最著名的,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了。李自成的这次起义,应该可以说超越了前代绝大多数农民起义。下面具体谈论一下。

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崇祯帝朱由检上台后,首先处决了魏忠贤及其同党,然后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深感朝廷吏治腐败的他, 决定将其中一节,驿站给裁撤掉。在朱元璋时期,就制定了许多措施来抑制驿站贪腐,效果也比较好。只是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的规则被人抛在脑后,驿站中的贪腐又重新泛滥了起来。

崇祯二年(1629年),给事中刘懋给崇祯上疏,阐述裁撤驿站之后一年可以省几十万两白银。正在为财政伤脑筋的崇祯听了非常高兴,立马下旨裁驿,对滥竽充数、贪污受贿的一律进行打压。

但令崇祯没想到的是,甘肃银川驿有一名工作人员因此次裁驿而失业,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大明王朝的覆灭。

这个工作人员的名字就叫做“李自成。”

来自裁驿的“蝴蝶效应”

由于崇祯帝裁驿,所以李自成失去了工作;因为没有工作,所以就没有工资;因为没有工资,所以李自成还不了欠债;因为没有钱还,所以李自成被抓去坐牢。

最后李自成杀了当地豪绅(也是李自成的债主),开始逃亡流浪。在途中,为了生计的李自成参军在王国的麾下,后因军中管事克扣军饷,李自成这一支部队发生兵变,将王国杀死,然后兵变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末的农民起义从陕西的王二最先起义开始,一直打了31年,直到清顺治十五年才大致结束。其中以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代表人物。与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不同的是,陈吴起义只是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而明末的农民起义却是直接覆灭了明王朝。

李自成起义后,投奔到了高迎祥的麾下成为闯将,此时的闯王还是高迎祥。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袭承了他的闯王称号,从此开启了李闯王的时代。与陈胜吴广不同的是,李自成没有喊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他提出了一句更能得民心的话:“均田免赋。”

因此,李自成深得广大农民贫苦群众之心,势力在朝廷的剿抚中越来越大。后来攻占西安,并改名长安,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于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

两月之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城外煤山自缢而亡,大明的历史从此终结。

虽说这次农民起义不是李自成主导,但李自成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领导的农民起义一举推翻了大明王朝,这是从所未有的。

即使是当时的黄巢起义也没有完全推翻大唐,陈胜吴广也未推翻大秦,只有李自成做到了推翻一座王朝。

此时的大顺政权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与李自成团队没有执政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不然是轮不到清兵入关的。

总的来说,崇祯帝本来是为了打击贪腐,降低财政压力,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放出来李自成这么一个人物,而导致大明的覆灭,这一点是谁也没有料到的。

其他网友回答:

<2>明朝著名的农民起义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规模之大,人员之多,范围扩展到数省,最后推翻了大明王朝,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上吊自尽。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后,建立了“大顺”政权,民间称李自成为“李闯王”。由于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居功自傲,生活惰落腐化,加之吴三桂的叛变,与满族军联成一体,共同进攻农民起义军,最后导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失败而告终。

其他网友回答: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有了农民这一称谓,也就慢慢开始有了为命运抗争的农民起义,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幸免。当然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历史的车轮就是在这种矛与盾的斗争中滚滚向前的。

历朝农民起义

秦末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用生命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后面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树立了标杆。

此后,西汉的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晋朝的杜弢、孙恩、卢循起义,南北朝的赵广起义、盖吴起义、破六韩拔陵起义,隋朝的瓦岗起义、窦建德起义。

盛世大唐的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中期的西原人民起义,后面的袁晁、方清、陈庄、裘甫、庞勋、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等一波接一波。

宋朝农民也不服输,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起义,八字军抗金、红巾军抗金起义,还有邵兴、钟相、杨幺、魏胜等等前赴后继。

而到了元末,徐寿辉、徐福通……铺天盖地的红巾军终于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推向最高潮,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放牛娃、穷和尚终于坐上了皇帝的龙椅,开创了大明帝国。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就是在白莲教、太平天国等不断摧残下逐渐丧失生命力的。

明朝这个靠农民起义夺得的天下,当然少不了效仿者,而且正是闯王李自成引领的农民起义直接将大明王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所以,明朝不仅有农民起义,而且几乎贯穿整个朝代,更有中国古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著名农民起义。下面将明朝农民起义按三个阶段逐一为您解说。

明初农民起义

朱元璋夺得江山后,国内实际并不平静,想夺取革命胜利果实的野心家也不少。所以明初是农民起义的井喷期。

1370年,广西阳山县10余万山民反,福建泉州陈同反,山东青州孙古朴聚众反。

1381年,广州曹真、苏文卿备战船1800艘反,福建福安县民江志贤聚众8000反。

时隔一年,广东铲平王叛乱;1385年,湖广铲平王吴奤儿再反。

1389年,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反;1395年,广西瑶族、壮族数万人叛乱;1397年,陕西沔县高福兴等叛乱。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1420年),山东青州唐赛儿白莲教叛乱。

明朝中叶农民起义

明英宗朱祁镇及明代宗朱祁钰时期,浙江叶宗留、福建佃农邓茂七叛乱,后面湖北荆襄山区刘通、李原组织开荒流民发生大规模叛乱。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河北出现刘六刘七起义,江西抚州王钰五、饶州汪澄二、瑞州罗光权、赣州何积钦以及福建、四川、贵州、广西各地起义也蜂拥而起。

明朝后期农民起义

明神宗万历期间,蓟州人王森自称闻香教主,白莲教教徒遍布北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

王森死后,其弟子徐鸿儒继承其“事业”,继续奋斗,动静闹得更大,还建立年号,自称皇帝。

而始发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西王二起义,更是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从天启七年(1627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历时31年,两个朝代,培养出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悍将,推翻了明朝。

其他网友回答:

李自成起义是明末众所周知的农民起义,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 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起义背景

1、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政治腐败,农村
李自成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

2、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贫者日益贫,富者日益富,大约贫民之髓富民实吸之。 ”起义过程

1、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

2、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二月到甘肃甘州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3、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至此明朝灭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由于起义军领袖胜利后招降吴三桂未果杀害吴三桂家人,逼反吴三桂 ,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李自成余部继续抗清斗争。这次起义,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影响

民变初期,民军力量弱小,无力与官军进行正面冲突,处于被官军围杀的态势,其活动主要特点是到处流动躲官军,并乘虚突袭官府。在走投无路时容易选择投降,但走出困境后又很快重操旧业,呈现出"旋抚旋叛",反复无常的特点。王左挂一支民军力量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民军分布范围很广,战斗规模很小,任何一场战斗或是任何一支民军的失败,都无碍大局,改变不了民变规模不断扩大的总体格局。

结语

总观明朝上下,不管民变规模大小始终伴随着明朝。通过农民起义战争可以看出那些不甘心忍受压迫和屈辱的农民大众一次一的打击了地主阶级和统治力量。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起明朝发生的“农民起义”,那就发生过很多次,就是在明君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时也发生过,但规模都不大,都被镇压下去了。要说明朝著名的“农民起义”,就不得不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李自成最后兵败被杀,但是明王朝实实在在是他推翻的。

历史背景

李自成(1606-1645)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原名鸿基,曾为银川驿卒。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纲领政策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后因“均田免粮”纲领属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还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金钱,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每攻占一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劫富济贫”相号召。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下“毁坊之令”。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起义失败

1643年(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同年三月十八,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崇祯帝自缢身亡。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1645年5月17日在通城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过度熟睡,遭山民误当贼打死。

其他网友回答:

农民起义一般是指农民阶层领导并参与的起义活动,我国古代是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民虽是整个国家的基础,但却长期处于被压迫和剥削之中,因此历代王朝中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纵观明朝276年,发生过的农民起义多达数十起,其中规模、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有四起。

唐赛儿起义:永乐十八年(1419年)山东明教(白莲教)民变

唐赛儿是山东蒲台林三之妻,由于山东在元朝末年曾是红巾军控制地区,明教在这里有很深的根基,而唐赛儿从小便深受明教影响,不仅以“佛母”自称,而且略通武艺和兵法。唐赛儿的丈夫也是明教成员,而且极可能是当地明教领导者。

元朝末年,山东是红巾军和元朝军队交战的主要站区,明初虽然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由于“靖难之役”的爆发,山东再次成为了主战区,连年战乱导致山东地区破败不堪,百姓难以活命。更糟糕的是,永乐年间山东曾多次遭遇大规模灾害,这给山东地区民间宗教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赛儿起义前发展的教众便已经多达数万人。

永乐十七年(1419年)末,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刘俊、宾鸿等率众两千余人,占据益都卸石棚寨,以红白旗为号,自称“白莲军”,声势日盛。不过,地方官最初对起义采取了隐瞒态度,并未进行上报。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十一日,义军正式宣布起义,青州卫指挥使高凤带兵围剿卸石棚寨,却被义军利用地形设伏击败,指挥使高凤被杀。

唐赛儿在初战取胜后,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断打击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恶霸、地主,军队迅速发展至2万余人,而青州各地百姓也是纷纷响应,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十几支义军。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朝廷接到直隶沂州卫奏报,奏折中称“(义军)大行劫杀,莒州千户孙恭等往招抚,杀其从者,势甚猖獗”这才得知山东民变。在派人招抚失败之后,朱棣遂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总兵官,率领5000余京师精锐前去镇压。

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刘忠率兵抵达益州,再度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采取诈降策略,突袭明军,都指挥使刘忠被杀。后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即将攻破,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兵赶到,义军在腹背受敌之下惨遭战败。义军死伤两千余人,被俘者四千余人全部被杀,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至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唐赛儿起义便被镇压下去。

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

正统年间,明朝三征麓川,不断从贵州征兵,百姓苦于战祸,再加上当地饥荒频发,贵州境内以苗族、布衣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为求生存,被迫揭竿而起。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贵州驻军1万余人被调往麓川战场,趁着明军防守空虚,邛水十五洞司苗族百姓聚众起义,迅速攻占思州府城,五开苗民则进攻清浪、镇远。同时,西自永宁,东至沅州,北起播州,东南达武冈的广大地区内,各民族百姓纷纷响应,参与起义的人数多达20余万。

明廷得知消息后,命都督宫聚为征南总兵官率军镇压,同时令广西总兵官柳溥、贵州参将都指挥同知郭瑛、湖广参将都指挥佥事张善各率官军、土兵会剿。四月,又令出征麓川的兵部尚书王骥领兵增兵贵州。然而,由于众寡悬殊,明军疲于应对,却处处战败,朝廷被迫不断向贵州增兵。

九月,起义军围攻平越卫,兵部尚书王骥向朝廷请援,朝廷连忙调集七八万人,东西夹攻起义军。十一月,奉调官兵回京,正式命王骥为平蛮将军(后以梁王缶代替),充总兵官,负责镇压事宜。然而直到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明军才重挫义军,起义首领韦同烈因部下叛变被捕。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普定、永宁、毕节、五开、清浪等地苗民再度爆发起义,湖广各地苗民也群起响应,朝廷继续以梁王缶为总兵官率兵镇压,并令湖广等地官兵策应。然而直到十年后,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前后,起义军才在官兵的镇压下彻底陷入低谷,但当地百姓仍然与官兵进行着游击战争。

刘六、刘七起义: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

明朝初期,为保证边军战马供应,朝廷强令河北等地百姓充当马户,当地百姓深受马政之苦。再加上明朝正统年间以后,朝廷统治日渐残暴,土地兼并加重,百姓流离失所,当地已经时有民变发生。

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宦官刘瑾派御史宁杲为“捕盗御史”,到河北镇压农民起义,结果宁杲采取残酷高压手段,大肆屠杀和镇压当地百姓,结果不仅没能彻底镇压起义,反而引起了当地百姓更大的愤恨。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家属遭到迫害的刘六、刘七在霸州率领数十骑起兵,当地百姓纷纷响应,迅速发展至万余人。与此同时,在山东发动起义的杨虎所部也与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更加壮大。次年三月,义军连下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继入山东,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明军一路溃逃。

而在不断取胜的情况下,起义军更是提出了先取河北、河南,再占南京,建立政权的方针。接着,起义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刘六、刘七、齐彦名率领,活动于山东地区;西路则由杨虎等人统领,活动于很难地区。五月,东路起义军由山东入河南,进湖广转趋江西,又挥师北上,直抵霸州。西路杨虎一支由南而北,六月进山西,又东入河北,直抵文安,八月,两军会攻霸州,威胁京师。

明廷见状,一方面加紧设防,另一方面改任兵部右侍郎陆完提督军务,统领边兵和京营官军阻击起义军,义军被迫转战其他地区。此后,两路义军先后转战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不断与明军战斗,但杨虎却在途中战死,西路义军转由刘惠、赵燧统领,后刘惠在南召牺牲,赵燧则在武昌被俘,后被押入京城处死。

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刘六、刘七率领的义军再度威胁京师,后见京师难攻,这才率军先后转战江苏、山东。兵部右侍郎陆完则集兵十万于山东登、莱地区围剿义军,义军受挫后向南方转移。闰五月,刘六在湖北黄州牺牲,刘七率兵转战于上起九江、下抵苏松地区,明廷则调派彭泽增援陆完。七月,起义军在通州地区被明军击败,刘七、齐彦名等先后牺牲,起义宣告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天启七年(162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

明朝末期,由于明朝统治阶级的不断压迫,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白水饥民王二发动起义,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就此拉开了明末起义的大幕。

天启八年(1628年),在王二起义的影响下,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也投入高迎祥军中。于此同时,被派去镇压起义的边军,也因为缺饷而发生哗变,并加入义军成为骨干。

崇祯帝继位之后,先用三边总督杨鹤“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一度瓦解义军。崇祯四年(1631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开明军主力,起义中心转入山西,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人在王用的联合下发展至20余万人,号称36营,义军开始由分散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

纵观整个明末起义,朝廷并非没有彻底平叛的机会,然而由于满清先后六次破关而入,朝廷两面作战屡次错失良机,再加上崇祯急功近利,屡次更换平叛将领,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导致朝廷虽然数次重创农民军,却始终未能将其彻底剿灭,反而使其总能起死回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七日后向北京进军,一路势如破竹,后于三月十九日攻破皇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灭亡。张献忠也于同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大顺军在北京逮捕吴三桂父亲吴襄,并严刑追赃助饷,导致本已打算投降的吴三桂反回山海关,李自成率兵攻打吴三桂,吴三桂投降满清后放清军入关,李自成战败后返回北京匆忙称帝,随即撤出北京。

在清军的进攻下,李自成一路败退,经襄阳进入武昌,李自成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战死于九宫山。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李自成和张献忠阵亡后,其残部继续与清军作战,并配合南明朝廷反攻清军,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永历政权彻底被清军击溃,南明政权宣布彻底灭亡,明末起义才算走到尽头。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夔东十三家抗清失败,李来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陆的抵抗结束,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其他农民起义

除了以上四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之外,明朝还爆发了其他农民起义,盘点如下:

1、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广西阳山县山民造反,福建泉州陈同同年造反,山东青州孙古朴同年造反。

2、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广州曹真和苏文清叛乱,聚众数万,战船一千八百艘。同年,福建福安县江志贤聚众八千起兵。

3、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东铲平王叛乱。

4、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广铲平王吴奤儿造反。

5、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反。

6、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广西瑶族、壮族数万人叛乱,明廷派征南将军杨文率军镇压,斩叛乱军18360,斩家属8280人。

7、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陕西沔县高福兴等叛乱,先后攻陷略阳,徽州,文县,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率军镇压。

8、明英宗正统年间,浙江矿工叶宗留叛乱,福建佃农邓茂七叛乱。

9、明英宗天顺年间、明宪宗成化年间,荆襄山区的开荒流民刘通、李原发动叛乱。

10、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江西各地发生叛乱,其中有抚州王钰五叛乱,饶州汪澄二叛乱,瑞州罗光权叛乱,赣州何积钦叛乱,靖安县胡雷二叛乱。

11、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与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上述叛军再度活跃,明廷派右佥都御史王守仁为南赣巡抚,提督军务,前去围剿,次年叛乱被镇压。

12、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六月初,苏州市民葛贤领导苏州机工包围税署,打死税吏,吓得税监逃跑。

13、明神宗万历年间,蓟州人王森传播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教徒遍布北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王森在京师传教时被捕,死于狱中。

14、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徐鸿儒(王森的徒弟)联合景州于弘志、曹州张世佩等图谋起事,因计划泄露,徐鸿儒被迫提前发动,先后攻克郓城、邹县、滕县、峄县,于弘志则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与徐鸿儒汇合。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后被押往京师处死。

其他网友回答:

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明末农民战争地图生活比其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6]

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后在银州(现米脂县)当一名驿卒。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6]

王二首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全陕响应。 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革命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还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 从崇祯元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此时义军作战,自发性、盲目性强。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但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杨鹤为此入狱,洪承畴继督陕西,改用"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义军。

各部义军先后东进,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著名的农民起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元末的朱元璋红巾军起义,明末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而明末最具争议的就当数李自成,张献忠了。闯王李自成本是驿站的驿卒,后因朝廷削减开支裁撤驿卒而失去饭碗,并因明末地主阶级的压迫日益严重而走上了起义之路。从农民起义来说,李自成是成功的,因为他真正的攻入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并建立了大顺政权,但同时他又是失败的,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的摆脱农民的本质,成功之后就贪图享乐,没有一个治理天下的规划,对当时全国的形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完全忽视了山海关的吴三桂和关外的大清,并最终导致了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直接导致他的失败。有很多人认为是吴三桂的投降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还把原因归究在了陈圆圆身上,而事实上我觉得就算吴三桂不投降大清,李自成早晚也会失败,因为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雄才大略,天下不仅有德者居之,而且还要有能者居之。




其他网友回答:

最著名的就是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未农民起义。

攻占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灭亡了明朝。

标签: 农民起义 明朝 有没有 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