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明白,一个客观物体比如一个水杯,它矛盾的双方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从表面现象看一个水杯,是静止的、孤立的,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周边事物有着很密切的联系。首先它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支配;第二它离不开装载的功能,也就是离不开被装载的物质,如果没有装载之功能,那制造和购卖它有何用?不管你是用什么制成的,它要盛东西,特别是液体物质。它可以装糖水蜂蜜,可装美酒牛奶,也可以装毒药等等。也就是说这个杯子,有的人可以用来做好事,用来装茶盛酒;有的人也可以用来做坏事,盛着有毒的酒和水进行谋杀活动,这一正一反就代表了这个水怀有利有害的双重性,叫做矛盾,明白了吗?希望你不要再去寻找否定辨证法、矛盾论的依据了,因为辨证法、矛盾论反映了客观事物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们有不少的人,用主观的意识去看待事物,不去认真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约探索事物所具有的实质问题,片面地加以评判和做出结论,他们往往被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果是这样,就会使人走向事物的反面,是非常有害的、危险的。

其他网友回答:

矛盾不是两个人面对面干架,而是“对立的统一”。一个现实客观的水杯它矛盾的双方在时空中所表现出的是:新与旧;完整与缺失;存在与消失。

其他网友回答:

那只能请出老子来解释啦,杯子是成形的有,容器也。故有之以为利,环子的空堂为用,盛水,什么水?或盛酒,什么洒?盛食什么食。是不确定性的,不到用時是不知道的,道的奥妙玄,玄之又玄也。
老子曰,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其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应是堂古人误抄之故)。
这段经文明确的解释了无为的道理。
无为无不为,为无为。明白了无为而治道理了吧。无为是积极主动创新,不是消极的用意。
容就是杯子的德,能端起来利用。



其他网友回答:

农农民回答,(原创),

谢邀,杯子是客观存在的容器,它可盛各种食品供人之用,但杯子没有观点的,任何人都可以用,坚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用,坚持唯心主义者也可以用,两者思想是对立的,杯子为两者服务,这是统一的,所以,杯子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是哲学对立统一论点,

杯子的矛盾双方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两者观点不同,世界观不同,但杯子又为两者服务这就是杯子的矛盾与统一,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水杯,从宏观上来说是静止与运动的矛盾。杯子放在桌子上我们观察它它是不动的静止的。可它又是运动的,而且是无时不在运动。因为地球在运动,杯子自然也在运动。从微观上说,任何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正与负组成了物体,物体不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好问题

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哲学研究》有一场有意思的争论,即“桌子有没有哲学?”

一张桌子作为一个客观对象,何以成为哲学关照的的对象?与目前这个“杯子”问题有些相似。无非是换了一种说法,即,在什么意义上桌子是一个矛盾?

上午没有写完,继续……

以题主的疑问出发:“一直想不明白,一个客观物体比如一个水杯……”

这里的“想”是一种思想活动,一个动词,一种自我意识的运动,这里的“客观物体”可以视为“想”的一种结果。这种“客观物体”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物体本身的客观性,而是这个物体是我的思想“对象化”的一种结果,因为这是一只“杯子”,而“杯子”是我的“命名”,因为纯粹的自然“没有”什么“杯子”。

回到事物本身……

这里显而易见存在着“我想”与“我想的”,“我想的”和“自在实存的”两组基本的矛盾。前者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象”的矛盾,后者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在第一对矛盾的叙述中,“我想我看到了一枝杯子”,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继续追问,你是在梦中看到的还是在现实中看到的?即使在现实中看到的,你看到的真的是“一只杯子”吗?或者,那不是一只杯子而是你的错觉?于是老笛要求我们将怀疑进行到底。最后只有一个事实可以确定:“我在想”,即“我思”不能怀疑,这里产生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原则“我思故我在”……

这个原则同样被怀疑,“我思”和“我在”真能相等吗?比如,我作白日梦的时候“我在”吗?而且“我的思”就是“我思”吗?如果不是,这个“我”是谁呢?

从第二组矛盾中,现在我们终于确定:“我想我的确看到了(感受到了理解到了)一只杯子”。你能确定“这一个东东”就是“杯子”吗?那么什么是“杯子”,或者用哲学的语言问“什么是作为杯子的杯子”?这是上个世纪那场争论的焦点。你怎么知道这是“杯子”呢?你看到的是一个单一的,个别的,经验的东东,而你要用普遍的,一般的,抽象的的概念来命名。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是“感性存在物”的“这一个”,还是理性存在物的“这一类”。当然,你可以说我看到的是一个圆柱形的,可以用来盛水的器皿。但这样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比如什么是经验意义上的即可以直接感知的“圆柱体”?为什么要把这种东东称为“圆柱体”?你为什么知道这是“圆柱体”?是不是你的头脑中早就有了“圆柱体”的“理念”?如果不是,你怎么知道这是“圆柱体”?如果是,“圆柱体”是人的思维固有的吗?

鉴于上述问题的复杂性,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一本《物理学之后》即《形而上学》来讨论。他说,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为什么存在的学说。

哲学之妙,从一只杯子说起……

其他网友回答:

矛盾有它的许多属性,但是我们往往望文生义,把我们看见的矛和盾的对立当成矛盾的根本属性,那是错误的。矛和盾只是因为它们明显的对立能够很好的表达”矛盾”的其中一个属性而被人们借用了一下,结果,造成现在我们对矛盾的理解几乎完全局限在对立这个概念上了。

事实上,矛盾就是事物的差异性。只要存在差异就存在矛盾。

当然,由于对立也是矛盾的一个属性,所以差异也是引起对立的根本原因。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即变化)中的,那么它的前一刻和后一刻就不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时刻都在变化着的,差异也就随着产生了,而这个差异就是我们说的矛盾。

这里说的是杯子的内部矛盾。很显然,杯子和环境,例如温度,例如它放置的桌子之间差异就更大了,矛盾就更深刻了。

我们从常识就知道,不是所有的矛盾(差异)都会引起对立。矛盾有它的自己的规律,当差异很小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只有当矛盾(差异)发展到很大,甚至是巨大的时候,才会引起对立。而对立的极端表现就是斗争。

所以,一个杯子的矛盾也不是简单说得清楚的。它既有自身内部的矛盾,也有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既有短期微小的矛盾,也有长期较大的矛盾。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把矛盾的本质理解为差异,那么对矛盾的理解就大大的进了一步。

其他网友回答:

前几天有个悟空问答题是没有矛盾的世界多好,为什么毛主席还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疑惑,问题就在于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体的统一。比如上与下、多与少、大与小、黑与白、阴与阳、圆与缺等等。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毛主席在谈到矛盾的普遍性时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始终。这就是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一切事物,运动就是矛盾,变化就是矛盾。

人类社会就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啦。

“没有矛盾的社会多好”就想说没有地球这个社会多好一样荒唐可笑。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变化的状态中,杯子当然不会例外。正如列宁所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就因为河水始终都在不停的流动着,后一分钟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河水啦。只不过有些事物变化快些,有些事物变化慢一些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水杯,他的出现和消失是一对矛盾,从被生产出来就注定将来会消失。

刚生产出来的水杯,是新的,不久就旧了,这是新旧的矛盾。

一只水杯可以盛满水,也可以是空的,这是空满的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要注意是“客观事物”有矛盾的双方,而不是指“客观物体”。

标签: 水杯 物体 同一性 斗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