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位优秀的诗人,词人都过得很惨的样子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天公地道。上天给他天才奇才,必定也给他超大的磨难和凄凉。人无完人。人们常见到米以下的侏儒人,往往事业有成娶得亮丽的女子。缺限身材必定许他完美事业。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回答都不会一样。纵观古今,至今依然,很多"诗人"都逃不出这个"怪圈","穷文富武"是一句俗话,但也非常有道理。从古至今,无论是诗仙太白,还是诗圣杜甫,词圣苏轼……都是一生过的不如意,穷其一生,也未大富大贵。对于这种现象,是令人深思考虑的问题。也许是天意?也许诗词歌赋都是精神层面的?诗传千古的人,并没有得到物质方面的平衡。也许是上天有意为之?既然让你诗词流传千古,如果再让你物质富裕,岂不是太完美,让别人情何以堪?有人说"苦难出诗人″,也有一定道理,诗圣杜甫就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才写出了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被后世称为"诗圣"。"词圣"苏轼"也是屡次被贬,历尽风雨,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至于为什么过的那么惨,一是命运的安排,二是光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无能力自食其力所造成的。还是喜欢"陶渊明",虽然是"种豆南山下,草长豆苗稀",但起码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也非常好:"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待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都是古代的人和事。现代"诗词"只是人们的业余爱好,闲情逸致,个人情感抒发,真正靠写诗挣钱,养家糊口的寥寥无几,灿若星晨,请问,您通过写诗,挣过钱吗?这就是现状,也是"诗词"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吧。

其他网友回答:

所说的历史上诗人、词人都过的很惨的样子,是和他们同时代的达官相比确实过的很惨。他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命不凡,刚直不阿,放荡不羁;由于被贬能够接近平民百姓,反映百姓的疾苦和心声,所以他们的诗词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前34O一一前278据郭沫若说)生长在楚国一个贵族的家庭里,吃穿不愁,从小受贵族文化的深厚教养。青壮时做过楚怀王的左徒(官名)起草政策法,很得楚怀王信任,可谓春风得意。屈原所处的时代是各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非常激烈的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为了统一天下,不断发动战争,秦国的不断进攻,使楚国受到很大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屈原主張对内任用贤人,实行开明政治,对外联齐抗秦。但这些对楚国有利的主张遭到上宫靳尚为首亲秦派的反对,他们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楚怀王听信奸臣的话,就疏远了屈原,后又被放逐到汉北。顷襄王时,又被放逐到江南。

屈原在流放中,看到国势不振和人民的災难,感叹自己忠于祖国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精神上极为痛苦,经常行吟于江边湖畔,写出了沉痛的爱国诗篇。公元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了。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一一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父亲经商,家境富裕。李白五岁时随家迁入四川。幼年学习儒家经典,百家杂学,喜好击剑。二十二到二十五岁,喜爱旅游,留连于家乡的山水名胜,写下赞颂壮丽山河的诗篇。二十六岁那年秋天,李白离家远游,希望施展他的“济苍生”、“安黎元”(百姓)的抱负。他不願意走科举道路,而想一鸣惊人,于是以安陆县(在湖北)为中心,到处漫游,想借求仙、学道、隐居造成声名,让天子知道,以便能够得到赏识、重用。果然742年,他得到好友吳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他在长安生活中,相传有御手调羮、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故事。李白蔑视权贵和酷爱甶的精神,很快招来了统治阶级的打击,不到三年,李白就被排挤出长安。三年的长安生活,使李白对统治者的腐朽有了初步的认识,写下了许多揭露黑暗统治的诗章。

这期间李白经济窘困,受人白眼,生活很不得意,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由于理想破灭的苦闷,沉湎于寄情山水、醉洒访道,写了大量的游仙诗。

755年安史乱起,第二年李白激于爱国热情,加入永王军幕。李璘的哥哥肃宗李享怕李璘力量壮大,派兵消灭了李璘,李白因而受到牵连,758年流放夜郎(令贵州省桐梓县)。

759年春天,李白在白帝城(四川省)遇赦,回到当涂(安微省)贫病交加,无依无靠,过着凄凉的晚年生活。762年,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里。

伟大的进步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一一746)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在官僚家庭。他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这正是唐朝由繁荣昌盛走向分崩离析的时期。动荡激烈的年代把杜甫卷入社会的下层,使他接近人民,他的思想感情因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一生的创作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这些诗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真实反映,也是他一生生活的记录。

(712一一746)杜甫二十岁以前一直在家读书,后来他回忆时曾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二十岁那样,开始游历南北,接触到祖国的锦绣山河,欣赏了许多文物古迹、山川名胜。开扩了眼界,丰富了社会知识,这些都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良好的良好的基础。

(746一一755)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便风俗淳”的志向,到了长安。他想发挥自己才能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但当时唐朝己经开始衰落,

政治腐败,统治集团根本不需要什么“再使风俗淳”,而是要加紧剝削人民。杜甫在长安到处碰壁,过着残杯冷灸、辛苦飢寒的生活。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和生活的窘困,使杜甫和下层人民有了接触,开扩了生活视野,也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756一一759)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先后攻陷洛阳、潼关,唐王朝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杜甫也历经苦辛,经历一番流亡,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城北羌村,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便只身前往,途中被胡兵俘虏,解送长安。杜甫和论陷长安的人民一起经受了深重的災难,他日夜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写了许多充满了爱国热情的诗篇。

(76O一一77O)759年冬,杜甫到了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二年春,在朋友的帮助,在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因严武保荐,作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杜工部”的由来。在成部,诗人过着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并没有使杜甫完全陶醉在秀丽的蜀中风光和个的安适里。他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以耕熬、种药谋生,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简陋的草堂也经不起风雨的袭击。761年深秋大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夜雨又淋湿了床头,在不眠的长夜里他歌唱了自己的理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商隐〈813一一858)字义山,他年青时受到令狐楚的提拔,后来做了王茂元的女胥。令狐楚属于牛僧孺党,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牛党得势,他一直受到排斥,他希望缓和阶级矛盾,搀救并巩固摇摇欲欲坠的封建政权,干一番事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他反对朝政昏乱,太监专横,主强抵御外患,有比较进步的政治倾向。这使他写了很多讽刺诗,多借前代帝王荒淫误国的事实来影谢现实。如《永史》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他用历史的教训警戒当时的统治者。李商隐生活在官场斗争之中,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凭着刚直不阿单打独斗,是不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破碰得头破血流。

李清照(1084一一?)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渡之前,她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家,她有《金石录后序》,记载了两人收集、钻研金石书画的经过。靖康之难以后,她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乱离生活,亲眼看到哀鸿遍野的惨酷现实。她的家庭中又发生一连串不辛变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诬陷为通敌,和“改嫁涉讼”的诽谤。晚年无依无靠,流落异地。

李清照著名的女词人。她的前期词多写离愁别恨和自然景物;后期词(南渡以后)表现了自己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历程中的内心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他生活在各个不同的社会时代,用诗词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人民的声音。共同的特点,都生活在逆境中,同达官显贵比生活是贫困的,但比起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还是宽裕的。李白的晚年寄居于族叔,当时当涂县令家里,可谓吃穿不愁,与那些朝迋俸禄的命官相比,要饭一样。杜甫晩年无论怎样,有一席之地建造一座草堂保持至今。李商隐、李清照是生活环境的不如意,与自己的理想差的太远。

诗人毕竟是诗人,不是政治家,所以看不透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所在,官场的斗争的残酷,人之间的世态炎凉。怎样在逆境中生存,保护自己,利用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反过来的。正是因为很多诗人词人过得比较惨,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成为优秀的诗人,比如杜甫就说“文章憎命达”。

标签: 词人 诗人 优秀 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