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很多,基本都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牛人!孔子之所以学问渊博,与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有关。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大孝子郯子老师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鲁国附属小国郯国的国君郯子,来朝见鲁昭公。他给鲁国的君臣们搞了一次培训,重点讲解了郯国的官职用鸟来命名的原因。孔子是普通老百姓,自然没有资格参加培训,但孔子不想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连夜赶到郯子下榻的宾馆,向郯子请教。郯子被这个勤奋好学的青年所感动,与他彻夜长谈,将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了孔子。
2.拜在顶级音乐大师门下——苌(cháng)弘和师襄子。
公元前518年,孔子拜访了周朝著名音乐理论家和天文学家苌(cháng)弘。苌弘是当时最博学多才的人之一,知识丰富而庞杂,号称“智多星”,特别在天文学和音乐理论方面造诣深厚,可以称得上是周朝的“最强大脑”。
孔子虚心地向苌弘请教了经典音乐歌舞剧《武乐》和《韶乐》的优劣问题。这次学习对孔子的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又拜访了鲁国著名的乐师师襄子(也有人说是卫国的乐师),学习古琴演奏艺术。作为“骨灰级”的“发烧友”,孔子的演奏技术已经非常高明,师襄子一听,就知道孔子是个行家。但孔子在听了师襄子的演奏之后,才发现自己简直不是弹琴,而是弹棉花。于是就跟着师襄子学习演奏技术。半个多月过去了,孔子还在练习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觉得孔子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孔子说自己的技巧还不娴熟。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的水平可以在“鸟巢”国家大剧院办独奏音乐会了,而孔子却说还没有领会曲子的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子听孔子的演奏已经颇有原曲的神韵,可以去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了,而孔子却说还没有体会出作者作曲的心情。直到有一天,孔子说,“我已领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此语一出,师襄子惊为天人。他说:“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3.和小朋友玩一场“脑筋急转弯”。
求学就是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过程。后来,已经成为大学者的孔子,还曾经向一个七岁的小朋友请教过问题。这个小朋友叫项橐(tuó),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神童。
传说孔子与弟子们在齐国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出行,有个叫项橐的小朋友挡路不让过去,说要和孔子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符合儿童的天性。条件是孔子赢了他,才能让路,孔子欣然同意。项橐问,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种植物,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一下子蒙了,摇头说不知道。项橐得意地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都知道水中都有鱼,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无枝。虽然答案有点牵强,但也显示了项橐小朋友的机智与灵活。项橐又问了一系列高难度的问题,孔子满头大汗无言以对。孔子输了,心甘情愿向这个七岁的孩子行礼,向他学习。《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4.老子的教诲。孔子的前几个老师,除了七岁的小朋友外,都是著名学者,但还算不上大师级的人物。他还有一位老师,堪称武林至尊宗师级的人物,老子。孔子对老子仰慕已久,很早就计划去拜见,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关于周礼的知识,据说他还带孔子一起主持过一个很重要的葬礼。在孔子要离开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以下几句话,用香港的“TVB体”念出来,更能体现老子的心情)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也不知道孔子听进去了没有,反正孔子感觉和老子不是一路人。但孔子的思想中还是有老子的影子。孔子曾经对弟子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意思是“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言外之意是实在不行的话,干脆和徒弟子路一起移民海外好了。老子的名人效应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老子那里学成归来之后,孔子的影响力更大了。他创办的学校,生源急剧扩张,除了鲁国的学生外,还有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一跃成为春秋时期各私人学校中的龙头老大,其地位相当于当今培养白领的新东方,培养蓝领的大蓝翔。
其他网友回答:<2>三人行,必有我师娘
这个问题,很古老啦。2000多年前,卫国大夫公孙朝曾经问过孔子的弟子子贡,他说:子贡同学,你们孔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些本事是跟谁学的呀?子贡脑子快,嘴皮子溜,回答说:我的老师何处不学,但又何必一定要有老师呢?
原文是: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后来,大文豪韩愈总结道:圣人无常师。
历史上,没有记载孔子上过什么学,是什么学历。但是,据《史记》记载,孔子很好学,小时候,就喜欢礼器,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长大后,孔子也是以知礼闻名天下。后来,他还专门跑到河南洛阳去找老子问礼,结果被老子骂了一顿,毫不客气地点出他的毛病: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孔子很服气,说老子是条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儒家礼乐不分,孔子除了好礼,还是个音乐发烧友。听到韶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听到别人唱歌好听,他还要人家再唱一遍,他跟着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到,孔子和周朝大夫苌弘学过古乐;跟乐官师襄学过弹琴。名师出高徒,相信孔夫子的音乐水平应该是极高的。
《论语》中,孔子教导弟子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说无友不如己者,还说见贤思齐。可见,孔子处处留心皆学问,无时无刻不学习。
夫子成为至圣先师,良有以也!
其他网友回答:前面的回答都靠谱与不靠谱的内容并存。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产生的民间传说太多,虚虚实实的东西掺杂在一起,非专业人士确实不容易讲清楚。
简单来说,孔子是没有老师的,当然他曾经向很多人问学求教,但问学求教并不等于拜师,所以一般会认为圣人无常师。
主流的几种说法,孔子的老师有苌弘、项橐、老子。我们得注意看这些说法都是从哪里来的。孔子从苌弘习乐,据说是《大戴礼记》里面明确记载的,今本《礼记·乐记》里面,孔子自称“唯丘之闻诸苌弘”云云。但是,《大戴礼记》相关的章节今天已经不传,只是唐代的司马贞在《史记·乐书》的《索隐》中提了这么一句而已。诞生于魏晋时代的伪书《孔丛子》提到孔子前往周见苌弘云云,可见所谓习乐,大概就是前往拜见问学,没有明确的师生之谊。
再说说项橐。项橐作为天才儿童的典型,从汉代开始就有他曾为孔子老师的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借甘罗之口说过“项橐七岁为圣人师”,而刘向《新序》中也提到过这个故事。但是,很遗憾的是,在跟孔子直接相关的记载,如《论语》、《礼记》、《史记·孔子世家》中,我们也看不到项橐的身影。只有东汉的“经神”郑玄在注解《论语·子罕》“苗而不秀”时提到,这句话就比喻的是项橐,而下一句“秀而不实”则是在说颜回。如果郑玄之说成立,孔子对项橐的态度,也并不像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所以这个传说也很难被采信。
至于老子的说法,已经有人辨析过了,这里不必多说。总之,古人认为人分三等,上智下愚,其余皆为中人。上智不教而学,下愚教而不学,教育是对于中人而言。圣人是上上之人,所以不必有老师。如果一定要给孔子找个老师,那么当然就是周公了。这方面夫子自道甚多,自然不必再一一列举。
孔子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孔子处于一个官学向私学过渡的时代,在他之前学问都在官府,从他开始私人教学,所以“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史料中一般说孔子有几个老师,但是主要是一种学问交流,而且不少史料未必可靠。所以“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另外加上一个小神童项橐,以及民间传说的季札。
首先老聃就不可靠,孔子至洛邑问老子周礼,应该就不是真实的史料,而是道家学派为了宣传老子的发明。因为我们看《左传》等春秋史料,并没有老子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存在,孔子应该也没有到过洛邑。道教后来不是还宣传老子西出化胡,成了佛教始祖吗。同样,苌弘是周王朝乐官,孔子向其问乐也不可靠。
至于郯子是郯国国君,曾经到过鲁国讲过他们先祖少昊文化。孔子和他可能是有交集的,可能会请教一些问题;同理民间传说吴公子季札也是孔子老师,季札曾到鲁国问乐,和孔子也有一定交集。至于师襄据《孔子列传》是孔子的古琴老师,项橐据《战国策》说七岁就是孔子老师,但是这两个人生平不详,那么真实性也待考。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老师是谁?
老施来回答。
先秦时期,贵族教育,有国学和乡学,都属于官学,公办教育。孔子办教育,是另搞一套,他办的是私学,私人教学。大家都说他是私学教育第一人。后世称他为“至圣先师”,也是拿他当教师这一行的祖师爷。
可是,孔子又是跟谁学呢?他的老师又是谁呢?大家会问这个问题。
在论语《子张》一篇中,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子贡的回答是:孔子传“文武之道”,是跟很多人学,他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说的“师”不是教他识文断句,背乘法九九表的闾里塾师,而是在精神上、思想上真正启发和影响过他的所有人,不一定是正式的老师。
司马迁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他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十个人,蘧伯玉、晏平仲(晏婴)、子产、孟公绰、减文仲、柳下惠,是《论语》中的人物,单就《论语》看,不全是他的崇拜对象。比如减文仲,就是批评对象,他欣赏的只是蘧伯玉、晏平仲、子产、孟公绰和柳下惠;老子、老莱子、铜鞮伯华、介山子然,都不见于《论语》,是其他书中的人物。
有一个流传至广的故事,孔子曾师事老子。《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听闻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今将往矣。”孔子因此东游洛阳,问礼于老子,留下孔子问礼处的遗迹。对于问道的过程却没作记载。对此司马迁在《史记》里做了补充: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太史公笔走游龙,说得活灵活现的,描写了孔子对老子的无限膜拜,把老子视为游龙一般的人物。可惜,这是一段著名的公案。据近现代诸多史学大师的考证,此事恐怕子虚乌有,史学家钱穆就是持此论者。真实情况什么样,我们已不得而知。
春秋时代,贵族必须要学习的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这也是孔子推崇的。孔子肯定都学习过,后来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艺。意味着,六艺的每个门类都有老师教过孔子,但因史无记载,孔子的这些老师们都籍籍无名。所以说,孔子学无常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孔子有音乐老师。古代的师,本来是教贵族子弟学军事的长官,音乐和军事密不可分。但孔子喜欢文乐胜过武乐。乐师之师是本来意义上的师。孔子时代,齐、鲁的音乐很发达。35岁时,他在齐国听过《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大发感慨,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但他的音乐知识,可能更多还是来自鲁国的乐师。孔子年青的时候,曾跟鲁国的师襄子学过鼓瑟(见于《孔子家语·辨乐》)。孔子也跟鲁国的很多乐师都有来往,对乐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例如,《论语.八价》中记载: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意思是:孔子和鲁国太师聊音乐,说:“音乐的原理大概是这样的。演奏刚开始时,声音细不可闻,随着音乐渐渐响起,不断有新的乐器加入进来,当各种乐器合奏达到高潮之后,乐音又像抽丝一样慢慢地淡下去,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编曲。”
《论语.泰伯》中,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这是他在听到鲁国乐师挚演奏完音乐后的评价。在乐师挚演奏的过程中,孔子一直都听得很认真,甚至还有些如痴如醉。听完之后,还发出“洋洋乎盈耳哉”的赞美。不难想象,孔子当时听到这首内涵丰富、演奏手法多样,音色美妙的乐曲时,陶醉的样子。
古代的乐师往往是瞎子,孔子对他们很尊重。《论语.卫灵公》: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其他网友回答:三人行有师也,师法人师,更师法自然,澄怀味象,静虑惮思,天才旷古耀今,先天、后天因缘济会,应时缘生,福泽后世!孔子、老子学院,国家文教两部,应予重视,集广专家学者,研究精神遗产,品质改良完善,共享全人类,造福世界全球人!
其他网友回答:圣人无常师。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智力低下,欲壑难填,天机浅薄。三次求学老子,至死也不能领悟老子思想的真谛。孔子的本质不道德,孔子的本质不仁不义。孔子竭力鼓吹礼,意在谄媚坑骗执政者压榨百姓谋取私利。孔子思想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漏洞百出毫无体系可言。孔子是贪腐官吏集团的代言人宗师。曾参子思孟子朱熹王阳明思想来自老子远不及老子。任何人任何组织以孔子思想为指导必败。
其他网友回答:应该是“学无常师”。
据《论语.子张》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公孙朝问子贡,你老师学问那么好,跟谁学的啊?子贡告诉他,周文王周武王传下来的道并没有丧失,至今仍在世间流传。贤者,才器大的人,能记其远大者。不贤者,普通人,能记其末小者。由此看来,不论贤与不贤的人,他们所记忆的或大或小,无不有文武之道。我老师他哪里都能学习,干嘛非要有固定的老师。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老师,首先是“天道”。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正因为师法天道,孔子认为自己所知甚少而一生都在学习,“好学”,在学中得到最大快乐。
孔子的老师,其次是得天道的人。
在治国理念上自有主张却还问道老聃,他深知老聃只是与他入手点不同而目的是一致的;在为人方面也与老聃有类似处,几次欲乘桴浮于海。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学琴进入琴道(天道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直逼师祖,“技进于道”了。
圣人无常师,只要有助于进入仁境的人都广泛学习以之为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集大成,后来的孟子荀子和宋明道学家都有发展,但始终不及孔子的温润如玉。